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微课教学设计

2025/09/05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微课教学设计(精选5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微课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背景: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学期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用生动、具体、形象的语言写出了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可爱的地方,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好文章。文中的语句生动、形象,大量采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及总分或是总分总的写作方法,是刚学写作不久的小学生习作的一篇好素材。

教学目标:

1、抓关键词句理解西沙群岛海底的鱼多,领悟夸张的手法。

2、运用排比的手法,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学会把事物描写得细致、形象、生动,完成片段写作。

教学方法:

1、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感官,激发学生兴趣。

2、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合作、相互的学习。

3、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直接与本文对话,读中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一、播放视频,情境导入:

西沙群岛的海底有美丽的珊瑚,有懒洋洋的海参,还有威武的大龙虾。现在让我们穿上潜水服再到这美丽的海底世界看看还有什么奇幻新奇的吧!【播放视频】

二、感受鱼多,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1、谁能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鱼多)

2、这么多的`鱼,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呢?赶紧读一读这段话,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出鱼很多。

【出示句子】:

1)生1: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师:西沙群岛的海底真的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吗?(生汇报)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请看【出示选择】

渗透写法:作者夸张地写出鱼占了海洋的一半,这样写的目的不仅告诉我们鱼多,还能引起我们丰富的想象。这么好的修辞手法,以后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试着用上哦。

2)生2: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

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

【引导学生理解“成群结队”】

师:对啊,这里是说海底一群群的鱼聚在一起游,你们知道有哪些小动物也喜欢成群结队的呢?

3、除了“成群结队、各种各样”,老师还找到了一些表示多的词语呢!【出示词语不同形式读】

过渡:积累词语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写好习作,这么好的学习方法,大家可要记住了!

4、作者不仅在这段的开头总体写出了鱼多,他还对鱼进行了具体、生动的描写,请默读这段话,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内容。

5、1)你喜欢哪种鱼?根据学生回答,师归纳并板书:颜色、外形、动作

2)根据学生回答,相机讲讲排比句的好处:

大家有发现作者是运用了什么句式把这四种鱼的颜色、外形、动作写具体的呢?(排比句)

小结:作者运用结构相似的排比句,让我们读起来朗朗上口。这样就把鱼写得更有趣、更生动了。来,一起读一读这些好看的鱼吧!(齐读)

6、好看的鱼还多着呢。想不想看?【出示图片】

7、1)现在你就动笔从颜色、外形、动作三个方面写下你喜欢的鱼,再用上比喻、拟人把它写得更生动。

2)学生写作

3)片段展示:来,把你写的鱼介绍给大家。(展示两到三篇学生习作)

8、小结:从同学们的笔中,我们又见到了这么多种鱼,不过就算我们全班人一起写,写个几天也写不完西沙群岛的鱼。怪不得人们都说——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教学总结:

在这节微课中,我主要讲授课文第四自然段鱼多的部分。我能抓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并理解西沙群岛海底的鱼多,领悟夸张的手法。运用排比的手法,在让学生仔细观察出示的鱼的图片的基础上,仿照第四自然段“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把所看到的鱼描写得细致、形象、生动,完成片段写作,让学生感受谴词造句的艺术。

微课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例句让学生感受将句子写具体的方法,是多问“怎样”或“什么”。

2、区分“的”与“地”的用法,并能够结合具体的句子正确使用“……的”与“……地”,从而将句子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例句:狗儿跑了。

这是一句完整的话,但不具体。如何把它写具体呢?

方法是:多问“怎样”或“什么”!

思考:

狗儿为什么要跑?(看见了蝴蝶)

这是一条怎样的狗儿?(小花狗)

它是怎样跑的?(箭一般地追了过去)

他从哪儿跑到什么地方去了?(从我身边追到草丛去了)

好,我们来把这句话写具体:小花狗看见前面的草丛中有一只黄色的蝴蝶,它箭一般地从我身边追了过去。

二、方法指导

在句子中加进一些词语,如“……的”与“……地”,将句子写具体。

1、在名词前面加“……的”

什么是名词?表示事物的词叫名词。

判断绝招:前面能用数量词修饰的,就是名词。

如:一张脸一只灰雀一棵白桦树

数量词名词数量词名词数量词名词

在名词前面用问“怎样”的'方法,加进适当的修饰成分,可以把话写具体。

2、在动词前面加“……地”

什么叫动词?表示动作的词叫动词。

在动词前面用问“怎样”的方法,加进恰当的修饰成分,也可以使句子的意思更具体、更生动。

3、“的”“地”用法巧记:

①“的”的用法巧记:的(联想)→白药→吃白药的是人→人是名词→名词前面用“……的”。

②“地”的用法巧记:地(联想)→土地→在土地上劳动,必定要动→动词→动词前面用“……地”。

4、例句:

①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

怎样的?名词

加进的词

②她害怕了,(呜呜地)哭起来。

怎样地?动词

加进的词

三、探究练习

试着将下列句子写具体。

1、你看见过一只灰雀吗?

2、老山羊看了狼一眼。

微课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通过缓冲溶液的定义、作用、组成及作用机制的介绍,使学生对缓冲体系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为以后学习人体缓冲体系打下理论基础,缓冲溶液。

【教学方式】:多媒体结合板书进行讲解式教学

【教学内容】:

1、缓冲溶液的定义;

2、缓冲溶液的作用;

3、缓冲溶液的组成;

4、缓冲溶液的.作用机制。

【教学重点及难点】:缓冲溶液的组成、缓冲溶液的作用机制。

【教学过程】:

引言:

通过医学常识我们知道正常人的血液pH范围为7.35 ~ 7.45,pH值不因代谢过程中产生酸、碱性物质而变化。为什么血液的pH的范围能保持在7.35~ 7.45?

知识准备:

1.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2.盐类水解。

一、缓冲溶液的概念(由实验引出)

缓冲溶液:能抵抗外加少量强酸或强碱,而维持pH基本不发生变化的溶液。

缓冲作用:缓冲溶液所具有的抵抗外加少量强酸或强碱的作用。

【提问】:1.缓冲溶液的组成是怎样的?

2.缓冲溶液为什么能对抗外来少量强酸、强碱或适当稀释,而保持溶液的pH几乎不变的?

二、缓冲溶液的组成和作用机制。

1.缓冲溶液的组成

根据缓冲对不同,缓冲溶液分为三种:

弱酸及其盐。

弱碱及其盐。

多元弱酸的酸式盐与其次级盐。

12.缓冲溶液的作用机制

以HAc — NaAc为例 HAc、NaAc足量。

HAc+H23O+Ac-;

+左移3O+ 抗酸成分+抗碱成分 右移-2H2O共轭酸 — 抗碱成分 共轭碱 — 抗酸成分。

三、讨论:

NH3—NH4Cl的缓冲原理。

四、练习:

五、小结:

概念:缓冲溶液

缓冲溶液组成和缓冲作用;

缓冲原理;

六、作业:

搜集资料:

缓冲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微课教学设计 篇4

教学背景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对文本的理解能力也较多停留于形象的理解。本人教学《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时,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认为《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这篇课文,学生容易不求甚解,停留于表面的读。故事呈现了小燕子的观察结果。对小燕子的细心观察并未提及。因此,本人设计了引导学生想象小燕子观察过程的环节,力图让学生感受到小燕子的细心观察,并以样的感受为基础进行朗读和语言训练。

教学目标

1、由小燕子观察的结果想象小燕子观察的过程和方法,理解妈妈为什么会夸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懂得只有认真仔细地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征。

2、感悟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练习用“一次比一次xxx”夸小燕子。

教学方法

想象法表演法质疑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故事,进入情境

在《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这个故事中,燕子妈妈叫小燕子去菜园里看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小燕子去菜园看了三次,每次看到的都不一样。最后,燕子妈妈笑了,说:“你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二、提出质疑,明确目标

(老师,为什么燕子妈妈夸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呢?)

你提了一个很多同学都想知道的问题。我们慢慢来理解好吗?

(好的!)

三、细读课文,了解结果

现在,我们来看:小燕子去了三次菜园,每次看到了什么?

我们先来读一读这些句子。生读。

(老师,我知道了:

第一次,小燕子看到冬瓜大,茄子小!

第二次,小燕子看到冬瓜是绿的,茄子是紫的!

第三次,小燕子看到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

四、建构意识,练习说话

你的回答很准确。燕子妈妈说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进步,那么小燕子的进步在哪里呢?

我们来想一想小燕子三次去菜园,分别是怎么观察的呢?

分辨大和小,难不难?(不难!)是的,也许远远地看一眼就知道了。

冬瓜和茄子的颜色,远了看不清楚,走近了,认真一点才能分辨出来。所以小燕子要认真地看一下才能发现了。

你们看,冬瓜皮上的细毛和茄子柄上的小刺容易发现吗?

(很难发现,因为它们太小了。)

那你们想一想,小燕子要怎么看才能看清楚呢?好,请同学表演一下:(学生演示:小燕子,飞近了,也许不仅正面看,还侧面看,或者飞得很近,看了好一会儿,也许还用脚摸了摸才发现了冬瓜皮上的细毛;茄子柄上的.小刺更少,更难发现,或许还被叶子档住了,这时,小燕子就要飞到枝叶里面去,用嘴巴啄一啄才能发现。)

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小燕子三次看到的都不同了吗?(小燕子一次比一次的观察更加仔细、认真,所以每一次的观察才会有更新的、更好的发现。)

现在,我们也来夸夸小燕子吧!(生回答)

如果你是燕子妈妈,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次比一次观察得更仔细,更认真,你的心里高兴吗?

那我们来当燕子妈妈,从心底里高兴地夸一夸小燕子吧。(生读)

同学们,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我们应该怎样观察事物了吗?

(我明白了:要认真仔细观察,才能把事物看得更清楚!)

教学总结:

本次教学设计针对课文重难点进行设计,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其想象,在想象中建构意识,并练习说话。尤其值得推荐的是:教学不浮留于文字表面,能通过小燕子的观察结果,引导探究小燕子观察的过程,让学生感悟到小燕子的认真和仔细。并引导学生在感悟中读,在感悟中说话。真正做到把人文性和工具性融为一体。

在教学形式方面:因为是微课,为了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虚拟了师生对话的形式。但是,在微课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落实朗读和语言训练,仍然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微课教学设计 篇5

一、实验目的

l、掌握配制缓冲溶液的原理和方法,并加深认识缓冲溶液的性质;

2、练习pH试纸的使用,资料《缓冲溶液教学设计》。

二、实验原理

弱酸及其盐(例如HAc和NaAc)或者弱碱及其盐(例如NH3·H2O和NH4Cl)的混合溶液,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外来的酸或碱起缓冲作用,即当另外加少量酸、碱或稀释时,此混合溶液的pH值变化不大,这种溶液叫做缓冲溶液。

三、仪器、试剂及其他

1、仪器

试管,试管架,烧杯(50m1),量筒(10m1),玻璃棒。

2、试剂

酸:HCl(0.1mol·L1, 0.2mol·L1),HAc (0.1mol·L1, 0.2mol·L1, 1.0mol·L1);

碱:NaOH(0.lmol·L1, 0.2mol·L1),NH3·H2O (0.1mol·L1, 0.2mol·L1);

盐:NaAc (0.2mol·L1,l.0mol·L1),NH4Cl (0.1mol·L1, 0.2mol·L1), NaH2PO4 (0.1mol。

L1), Na2HPO4 (0.2mol·L1)。

3、其他。

pH试纸。

四、实验内容

(一)、缓冲溶液的配制

1、分别测定蒸馏水、0.lmol·L1HAc的pH值。

2、在两支各盛5ml蒸馏水的试管中,分别加入5滴0.1mol·L1 HCl和0.1mol·L1NaOH溶液,测定它们的pH值。

3、向一只小烧杯中加入1.0mol·L。

值,并与计算值比较。

4、在一支试管中加10 m1 0.1mol·L1 NaH2PO4溶液和l ml 0.2mol·L1Na2HPO4溶液,1HAc和1.0mol·L1 NaAc溶液各15ml(用量筒尽-可能准确量取),用玻璃棒搅匀,配制成HAc-NaAc缓冲溶液。用pH试纸测定该溶液的pH混合均匀,测定其pH值,井与计算值比较 (H3PO4的Ka2 = 6.2×108)。

5、用下列给定试剂设计几种配制缓冲溶液的方案,写出每种试剂的用量(缓冲溶液体积不超过5ml)。用pH试纸测定缓冲溶液的pH值并与计算值进行比较。

给定试剂:NH3·H2O (0.1mol·L1, 0.2mol·L1),NaOH(0.lmol·L1, 0.2mol·L1),NH4Cl (0.1mol·L1,), HCl(0.1mol·L1, 0.2mol·L1)。

(二)、缓冲溶液的性质

1、缓冲溶液的稀释

取三支试管各加入自制的HAc~NaAc缓冲溶液3ml,然后分别加蒸馏水5滴、3ml、30ml,测定pH值,并与原缓冲溶液的pH值比较。观察pH值有否变化。

2、缓冲溶液的抗酸、抗碱作用

(1)取两支试管,各加入5ml自制的HAc~NaAc缓冲溶液,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1滴0.2mol·L1HCI,另一支试管中加入1滴0.2mol·L1NaOH,用pH试纸分别测定溶液的--pH值。

(2) 取两支试管,各加入5ml自制的HAc-NaAc缓冲溶液,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l ml 0.2mol·L1 HCl,另一支试管中加入1ml 0.2mol·L1 NaOH,用pH试纸分别测定溶液的pH值,并--与原来缓冲溶液pH值比较。pH值是否发生变化?

分析上述实验结果,对缓冲溶液的性质做出结论。

五、实验注意事项

在配制缓冲溶液时,为获得适宜的缓冲容量,要有适当总浓度。总浓度太低,缓冲容量过小;总浓度太高也不必要,一般为0.05~0.5mol·L1。

六、预习要求及思考题

(一)、预习要求

认真预习缓冲溶液的性质,缓冲作用的原理及缓冲溶液的配制。

(二)、思考题

1、用同离子效应分析缓冲溶液的缓冲原理。

2、为什么在缓冲溶液中加入少量强酸或强碱时,pH值无明显变化?

3、怎样配制pH值一定的`缓冲溶液?

(1)在缓冲溶液中,弱酸的共轭酸盐(基本上是强电解质)会在水中完全电离出对应的酸根离子,大量的酸根离子便会对弱酸产生同离子效应,抑制该弱酸的电离,于是H+便储存在弱酸中,对pH值的变化起缓冲作用。

(2) 缓冲溶液:由弱酸及其盐或弱碱极其盐组成混合物溶液。少量的外来酸碱可以被他们中和,而不会引起H+的显著改变。

(3) 强酸培弱碱!强碱培弱酸!最后用ph试纸看下ph值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