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教学设计整理
老地方整理的灯笼教学设计整理(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灯笼教学设计整理 篇1
【导学目标】
1.领会灯笼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2.理解作者从不同方面表达的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3.认识文中所表现出的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进而升华出的情感变化。
【课时计划】
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吴伯萧的灯笼。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斡旋(wò)幽悄(qiǎo)
霍骠姚(piào)怅惘(chàngwǎng)
2.词语解释
斡旋:调停,调解。
家来:方言,即回家来。
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
幽悄:幽深寂静。
3.走近作者
吴伯萧(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边听边思考:课文写的是什么时期的事?是从哪些角度来抒写灯笼的?
【交流点拨】
作者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文化和情感两个角度来抒写灯笼。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交流点拨】
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
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
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步骤四理解语言探究写法
结合文章,分析并评价第11段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交流点拨】
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怎样理解作者围绕“灯笼”所抒发的感情?
【交流点拨】
作者的爱国情怀值得肯定。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也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催人奋进。作者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也没有单纯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这种情感在我们今天也是不可缺少的。
【板书设计】
灯笼忆灯笼忆祖父、母亲念乡情、民俗爱灯笼指夜路、暖人心凭今吊古爱国情。
灯笼教学设计整理 篇2
目标:1.比较灯笼的不同特征,理解加法的意义,学习5以内的加法。
2.通过挂灯笼活动,知道灯笼是我们中国人喜庆时特有的'饰物。
准备:
幼儿人手一份操作材料;各种灯笼,加法卡片若干。
过程:
灯笼教学设计整理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及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晶”,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节律美。
3、能抓住关键字词和丰富的想象,感受灯笼果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灯笼果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抓住关键字词和丰富的想象,感受灯笼果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灯笼果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超级联想
孩子们,我们先来玩个小游戏,课件出示:【超级联想】老师给大家带来3组词语,你能猜一猜是什么水果吗?
1.课件出示:【第一题:绿色条纹、椭圆、甜味,你能联想到什么? 】
带声音(出示西瓜的图片)师点评:真棒,你很有想象力。
2.课件出示:【第二题:粉红色、毛茸茸、甜味、孙悟空】你又能联想到什么?
(出示桃子的图片)追问:你是怎么想到的?
生:我是看了西游记的书。师点评:爱悦读的孩子,就是不一样。想象力也特棒。
3.课件出示:【第三题:黄色、月牙、软软的,你想到谁?】
(出示香蕉图片)追问:你又是怎么想到的呢?
生:因为我觉得香蕉的外衣是黄色的,它长得又像月牙一样,吃起来软软的。
师点评:是的,努力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就能比别人想的多,想的好。
一、读准题目
1、刚才我们通过词语认识了3种水果,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种新水果。
和老师一起来写写她的名字吧!师在田字格里写题目:灯笼果。师:笼在这里读轻声,显得更可爱。谁来喊喊它? 2-3名学生读。齐读课题。
2、看到这个名字,猜一猜,灯笼果会是什么样的?(像灯笼)指名回答2个。
3、孩子们,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书中的灯笼果吧!听好要求哦!
二、初读课文
1、请小朋友们自由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想一想:灯笼果是什么样子的?
2、检查词语和难读的句子。(读一遍,如果有人读错再读)
(1)出示第一行词语:纱衣外壳棱角(出示拼音,强调“棱”是后鼻音)
那三个词都藏在这个句子中,你能把这个句子读好吗?出示长句子:纱衣是软的,真像是灯笼的外壳。纱衣有几个棱角,灯笼果藏在棱角后面,和我捉迷藏。2位孩子,读一读,读准字音。齐读。
(2)出示第二行词语:花瓣珍珠玛瑙
仔细瞧:“珍珠”“玛瑙”看见过吗?是什么样子的?出示珍珠图和玛瑙图,看,它们圆圆的,亮亮的,可漂亮啦!一起美美地读读这两个词语:珍珠、玛瑙。
(3)出示第三行词语:晶莹透明细碎(强调“碎”的声母是s)
指点:小朋友们看,这个晶是生字,有3个日组成,你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亮亮的)那晶莹是什么意思?(亮亮的,透明的)比如晶莹的露珠(图片)
(4)齐读词串
3、孩子们,读了课文,你知道了灯笼果的什么?
预设学情:生1:灯笼果的有金黄色的纱衣。师:是的,那是它的外壳。
生2:灯笼果是滚圆晶莹的。师:那是它的果实。
生3:灯笼果好吃极了。师:那是灯笼果的味道。
三、品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我们先来看看灯笼果的样子。(出示:金黄色的灯笼果,穿着一件夏姑姑给的纱衣,轻轻地跳到了我的手心里。)
2、先听老师读一读,师范读,你觉得这个灯笼果怎么样?
预设学情:
生1:我觉得灯笼果很美,我从“金黄色”知道的。
师:是的呀,金黄金黄的颜色,多美呀!
师:你呢?
生2:我从纱衣也看出她很美。
师:什么是纱衣?你见过纱衣吗?
生:纱衣就是公主的裙子,新娘的婚纱。
师:是的,纱衣就是这样薄薄的,轻盈的。多美呀!
生3:我觉得灯笼果像个小孩子很可爱,我从“跳”这个字读到的。
师:你太会读书了。是啊,多么可爱的灯笼果啊!你能来读一读吗?
小结:你看,作者把灯笼果当成了什么来写?(小朋友)它穿了一件纱衣跳到了我的手心里,(点红:穿、跳)真可爱呀!谁再来读一读。
生抓住“穿” “跳”读出灯笼果的美丽和可爱。读的好的孩子,老师就立即奖励一颗真的灯笼果。(师:哇,你读得真好,小朋友,伸出你的手来,灯笼果要轻轻地跳到你的.手心啦!你喜欢吗?)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灯笼果轻轻地来了,跳到了你的手心里,摸摸纱衣有什么感觉?2-3位学生交流。
生:软
师:它不是光溜溜的,再摸摸,还有什么?(棱角)
2、瞧,课文是这样写的,(出示:纱衣是软的,真像是灯笼的外壳。纱衣有几个棱角,灯笼果藏在棱角后面,和我捉迷藏。)
谁来读给大家听听?
点红:软、棱角。是的,灯笼果的纱衣不仅软还有棱角呢!板书:软、棱角
3、师出示对比图。小朋友们看,这是灯笼果的纱衣,这是灯笼,他们像不像?难怪人们把它叫做灯笼果呢!(2-3人指读第一句)
什么是棱角呢?看,语文书两面交接的地方就是棱,粉笔盒指一指。灯笼果的纱衣也有几个棱角,他的棱角在哪里呢?师拿出手中的灯笼果,谁来指指看?生上前找。(:你一下子就找准了)
4、调皮的灯笼果正藏在棱角后面呢!相机显红抓住“藏”“捉迷藏”等词。谁来把它的可爱读出来。读得好的小朋友就奖励灯笼果。
5、这么可爱的灯笼果,你喜欢吗?齐读1.2自然段,点红:穿、跳、藏、捉迷藏。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它的果实还有哪些地方让你喜欢呢?捧起书,轻轻地读读第三自然段
2、出示第三自然段,学生交流。
要点一:(课件出示:一朵野菊展开可爱的花瓣和剥开纱衣的灯笼果。)你觉得哪里像?
①指读,说说你喜欢什么?(生:纱衣剥开的样子很可爱)
②出示图,说说哪里像?点红:像(剥开来形状很像)你能把像的感觉读出来吗?说完后读。
③是啊,作者把灯笼果纱衣分开的样子比作了一朵盛开的野菊,多美呀!谁来读一读?(花瓣要读慢慢的,美美的)齐读。
要点二:(滚圆晶莹的果实)
①板书:滚圆晶莹。晶莹我们刚刚已经了解了意思,就是亮亮的,透明的。滚圆晶莹就是圆圆的,亮亮的,透明的。还有哪里也是讲滚圆晶莹?(那么圆,那么亮)你一下子找到了,你来读一读。
②还有呢?再找找。(出示:薄得透明的皮,包着细碎的籽儿,像一粒黄珍珠,更像一颗大玛瑙。)
出示图,指读。珍珠、玛瑙都是漂亮的饰品呢!那为什么说灯笼果果实和他们像呢?点红:像(颜色像,形状像)指读(薄轻而短)
③看,灯笼果的果实就像它们一样漂亮呢!齐读。
3、灯笼果的纱衣是那么美,果实又是那么圆,那么亮,难怪我笑了呢!配乐齐读第三自然段。
4、指着板书小结:这一节课我们知道了灯笼果的外壳是软软的,还有棱角,果实是晶莹滚圆的。你也能用“那么---那么----”的句式说一说吗?
灯笼果是那么(),那么()。
5、小朋友们说的真好,看来都已经深深喜欢上了灯笼果了。
灯笼果,是什么味道的呢?我们要下节课来学习了。现在,让我们在学习有趣的汉字宝宝。
四、学习生字
出示:晶
(1)谁来给它找朋友?
(2)那怎么写才好看呢?谁来做小老师来提醒一下。
师范写:晶:左边“日”小,右边“日”大,上要居中,左上偏小,右下偏大。看,“晶”就成一个三角形,这叫品字形结构。
(3)你还知道哪些品字形结构的字呢?学生交流后,师补充出示,并读一读,三人众,三木森,三石磊,三金鑫,请小朋友轻轻地在书上留下学习的痕迹。一个家族的字排队写。
(4)生描红,练写
板书设计
17、灯笼果
外壳软、棱角
果实滚圆晶莹
味道
灯笼教学设计整理 篇4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识记有关吴伯箫的文学常识。
2、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深入理解文章题目“灯笼”的含义,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2、反复阅读课文,掌握课文内容,整体感知作者的写作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历史文化及个人情感角度感受灯笼对作者及整个民族的重要意义。
课前预习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20世纪三十年代,那是中华民族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作者以“灯笼”为题,从文化及情感两方面,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最后跳出个人情感圈子,升华为家国情怀的表达,呈现了一个执著追求革命和艺术的知识分子与时代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的内心世界。
读准字音
争讼(sònɡ)领域(yù)斡旋(wòxuán)静穆(mù)
思慕(mù)怅惘(chànɡwǎnɡ)褪色(tuì)熙熙然(xī)
辨清字形
理解词语争讼:因争论而诉讼。
领域:从事一门专门活动或一事业的范围、部类或部门。
斡旋:调解周旋。
静穆:安静而严肃。
思慕:怀念;追慕。
怅惘:因失意而心事重重。
褪色:比喻某种情景、意识、本色等逐渐淡漠以至忘记。
熙熙然:温和欢乐的样子。
暖融融:形容温暖宜人;温暖舒适。
马前卒:比喻没有目的地为人奔走效力的人。
人情世故:指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和经验。
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过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吗?你们元宵节的时候有没有去参加过灯会?想必,“灯笼”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吴伯箫写的《灯笼》吧!
新课展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第1自然段叙述了什么事情?有何作用?
玩火坑灯,燃滴滴金,放焰火,点烛……
引出下方,为下方做铺垫。
2、第10自然段写了哪些名将?有何作用?
霍嫖姚,李广,裴公。
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的马前卒”的誓愿。
3、最后一自然段表达“我”强烈情感的句子是哪一句?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怀?
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也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
【品味亮点词语】
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试分析加点词语的.用法。
“挤着”,形象地表达出了“我”与“灯笼”之间结下缘分之多,使表达显得形象生动。
【感悟精彩句子】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分析并评价这句话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把握文章主旨】
如何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
本文回忆了“我”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文化层面及个人情感层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表达了“我”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写作方法运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文字自由流畅,通俗易懂。
全文语言平淡,幽默而不荒唐,用一种闲适的笔调写出作者对旧历新年的态度,用一种洒脱的文风写出作者对政治文化的态度。
2、结构严谨,多种描写。
文章前半部分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作者对旧历新年的诸多烦恼,后半部分用语言描写,表现作者态度的微微转变,深刻地刻画出作者的对传统节日的无可适从。
3、主题明确集中,内容广泛。
全文以庆祝旧历元旦为主要内容,描写了旧历元旦时诸多的习俗,但暗含的内容广泛丰富,意在通过旧历元旦揭示守旧的传统文化与新的科学理论的对立。
【方法活用,片段】
请你选择一个你喜欢的物件,用自己的话写一篇小作文,200字左右。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后感想
本课是作者对灯笼的一些记忆,让学生了解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因此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课前就去搜集灯笼的一些,在课堂上互相讨论,让学生有话说,唤起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