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过秦论》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过秦论》读后感 篇1
《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这是一篇见解深刻的文章。上篇先讲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具有地理的优势、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几代人的苦心经营等等。接着笔锋陡转,写秦始皇自以为这个有“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可为子孙“万世之业”的帝国,竟然会在转眼之间,被陈涉这个“瓮牖绳枢之子”,“ 材能不及中人”者,以摧枯拉朽之势轻而易举地灭亡,从而总结出秦亡的教训:此乃“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篇重点分析秦在统一中国之后政策上的失误:在天下百姓归顺于秦、向往和平安定生活之时, 始皇和二世非但不能安抚百姓守威定功,反而变本加厉,继续推行横征暴敛、严刑峻法的国策,终于把人民逼反。接着得出“牧民之道,务在安之”的`结论,可为精辟之见。下篇进一步指陈秦人在危难当头不能挽狂澜于既倒的原因,第一是子婴的不才;第二,更重要的是秦王的暴政导致君臣离德与士民不附,使子婴处于“孤立无亲,危弱无辅”的境地,只有束手就擒。从而说明:秦人之亡,非在外力,而在于自身,“本末并失,故不能长”。三篇文章,就这样环环相扣地把秦朝亡国的原因层层剖析下去,思维严谨,说理透辟,见解不凡。文章取名“过秦”,实则是借此来警告汉朝皇帝不要重蹈亡秦覆辙,故全文取一句野谚结尾: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 。
古人权衡时事,多以史为鉴,彰往察来,发人深省,所以唐太宗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何况今人乎。《过秦论》有一个绝对的中心思想,古今皆同,即“仁爱”。“仁爱”对于我们国家而言,是国家政权稳固的镇塔,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条件。没有仁爱,我们的国家就会四分五裂;没有仁爱,我们的国家就难以发展,人民的生活需要就得不到满足;没有仁爱,我们的国家将不是国家。“仁爱”,不仅是国家本身应该奉行的准则,更是国与国之间交流的基石。国家之间没有仁爱便会硝烟四起,战事连连,人们难以安宁地生活。到头来世界将会是个什么样子?
因此,为了我们,为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更为了世界和平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我们要学会仁爱,对身边的一切事物要仁爱地对待。
《过秦论》读后感 篇2
秦国的'崛起是必然的。
周室衰微,群龙无首,此乃天时;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此乃地利;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此乃人和。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皆备,秦国焉能不兴?
然战国诸雄之中,齐楚之天时地利,并不逊于秦,也有问鼎天下之势,而最终亡国丧家,又是为何?盖因人不和也。齐楚国君皆昏聩无能,国民皆心骄志衰,俨然一群乌合之众,落败实是必然!
三者之中,人和是根本,所以古人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人和者,人心齐也。人心齐,泰山移。人心涣散,则万事难成。九国兵多将广,谋士如云,可各怀私心,在秦咄咄*人的攻势下,终至纵散约败,束手就擒。
今天,欲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须赖全体国民,同心同德,励精图治。欲遏止美国独霸世界的野心,亦须赖天下诸国求同存异,携手共进。
《过秦论》读后感 篇3
秦王朝从崛起、发展、鼎盛转而迅速灭亡这大约154年的历史,备受人们关注,其中值得总结的东西可谓多也。西汉政论家、文学家贾谊的《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犹以上篇雄策千古!贾谊主要以政治家的眼光从秦不施仁政、愚民、弱民、暴政等方面,来分析秦之得失,其实若要全面论秦,除其在政治上的失策之外,还可以调动学生全方位的积累,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地理等诸方面加以分析,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引领学生的综合思维。
政治上,秦统一中国之后,采用的一系列措施,虽有许多积极、进步的方面,但不无败笔。“焚书坑儒,以愚黔首”,修筑长城,企图用自我封闭的办法来巩固其“万世基业”,都是极其愚缪的办法。待到秦二世时期,更由于统治者的无能无德,荒淫无度,暴政变本加厉,使得天下怨声载道,“苦秦久也”。贾谊的分析较为透彻,总结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也极为合理。
经济上秦从孝公起,重用商鞅,“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商鞅的变法使得秦一夜之间迅速崛起,但是秦统一中国之后,却没有及时休养民生,让老百姓喘上一口气,反而大兴土木,阿房宫覆压三百余里,秦长城巍巍万里,这样的做法能不把新兴的大帝国的经济推向崩溃的边缘吗?不过秦的失败,却给后来的历代开国君主上了极为有意义的一课,让后来汉唐等开国君主明白了,国家初定,安民养民,富国强兵为要!
军事上,秦在统一之前,采用“攻”势,无比强劲,所向披靡。在陈胜、吴广的起义爆发后,章含与陈胜部将周文的交锋,依靠崤山和函谷关的地利,大败周文并迫其自杀,取得了镇压起义军的`第一次辉煌胜利。但随后秦军没有分析形势的变化,没有考虑到此时“天下苦秦久也”,没有考虑到政治形势已经发生了大的逆转,仍然采用“攻”势,由章含率部开出函谷关,在军事上失去了用兵的地利,失掉了秦国自己的天然屏障,这是用兵的大忌啊!
外交上,秦的兴起过程值得研究,纵观秦和六国斗争的历史,凡采用连衡之策,秦就胜算;凡采用约纵离衡之策,秦就处于无奈之地。遥想当年,苏秦合纵缔交,挂六国相印,秦虽觊觎天下,却屡屡而不得;后来苏秦既亡,张义连衡成功,从此秦的外交可谓无往而不胜。“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这个问题同样也是兴国、立国的首要问题,“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孤立和打击我们的敌人”,这些著名论断和历史的渊源由此可知吧?
地理上,秦本来凭借崤山和函谷关之险峻,正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在与秦末农民起义队伍的较量中,秦人却丢掉这个可以扼住别人咽喉而控其项背的地理条件,从而导致军事上的惨败。
所以,统观这段历史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地理诸因素,秦统一中国后都没有抓住要害,秦岂有不迅速灭亡之理!贾谊的《过秦论》一文安排在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中,这时的学生历史、地理等相关知识储备已经较为丰富,我们教师只要稍加点拨,这样引导学生综合的思考问题,学生们就会对课文非常感兴趣,从而去学习、思考得更精彩!
《过秦论》读后感 篇4
这篇文章记叙了秦朝由兴盛到灭亡的过程,却没有写想象中由兴盛到灭亡的精彩故事,而是重墨叙写了秦国的势力之大和强势的行为,简叙了陈涉地位之卑微,率疲敝之卒击破了强大的秦国。作者贾谊有意将秦国的强盛与败落拉近距离,好进行一番比较来说明自己的观点。预知贾谊的意图,必得在文中找出蛛丝马迹。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在那时候,有商鞅辅佐他,“商鞅变法”起了实质性的作用,加上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山东诸侯自相争斗,秦国就坐收渔翁之利。不得不说秦国在攻天下上很有政策,确实也获收了利益。
后来一直到昭襄王,沿袭了政策,秦国依然最为强大,尽管诸侯们合纵缔交,面对秦国的开关延敌,只能犹豫迟迟不进。最终反被秦国趁机杀害。面对势力诸侯国只能割地屈服,秦国统一了全国。但别忘记这是用武力得来的,多少百姓只是敢怒而不敢言。
秦国懂得打天下,却不会守天下。到暴君秦始皇,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毁坏城邑,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以便愚弄及削弱百姓。修城墙,做护城河,做防御工事,自以为天下已定。然而暴行越来越激怒百姓,民心早已不在始皇天下,等的就是一个爆发的时刻。
于是这时鄙陋的陈涉率领了短小的队伍转而攻秦。有了这个爆发点,就一发不可收了,顺应民心的起义很快得到发展,队伍急速扩大。秦始皇早变成了瓮中之鳖,继而秦国毁灭在陈涉的手里,但也可以说是毁灭在民心的愤怒里。
“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这便是秦灭亡的原因,也是贾谊想表达的重点。
秦国灭亡已成历史,但是历史可鉴,“仁义”可见是守国的重要政策,它可硬凝聚一个国家的民心,有了民心,百姓才信服于你,君主才能在百姓的爱戴中守住并发展国家。贾谊是西汉著名的政治家,敢于上书陈述。当时,汉由于长期战争,因而造成经济凋敝,米价昂贵,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汉文帝时仍未改变。贾谊有感于此,作文以劝诫皇帝体恤民情,重视农业生产,积贮粮食,在百姓中树立“仁义”的形象。本文多以短句并列,读起来很有节奏与气势,充分表现出了贾谊的爱君与才华,实为难得的臣子。
古为今鉴,打天下的方式不适于守天下。打天下需要一个“野”字,却不是“野蛮”而是“雄野的心”,守天下需要的是一个“仁”字,即对百姓仁爱。现在的国家都有不同的国策,但都会设立大量法律保护子民的利益和扩大福利,让百姓感受到国家的关心。温总理已经是个年迈的老人了,在生病期间还亲自去慰问了伤者家属,而不顾自己,时时刻刻想着他的子民。他的行为能不让每一个中国子民感动吗!他只是一位老者,却带给我们国家的关心。
如果不尊重民权,体恤民情,结果可想而知。尤其是在国外,例如英国的最高权并不是在国王那,而是在代表了民众的英国议会里,在大的野心也只能像秦国一样毁掉。
百姓都希望没有战争,然而战争从未停过,“仁”的范围难道有国界吗?无法做到对其它国家百姓仁吗?仅仅是守住自己的一角吗?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让天下和平更难!但“仁”的精神永不会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