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乡愁》教学设计

2025/09/07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乡愁》教学设计(精选5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乡愁》教学设计 篇1

预习积累:

1、搜集余光中及其诗作的有关文学知识。

2、朗读《乡愁》并加以赏析。

相关课程标准: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体会和推敲重点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

1、诵读全诗,感受作者的思乡愁绪和爱国情怀。

2、鉴赏诗歌,把握诗歌“超现实想象”的特点。

评价任务:

1、开展阅读、朗诵活动,把握诗歌朗读方法和技巧。

2、反复吟咏,体会诗歌独特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教学过程:

一、《乡愁》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过郭风的《长江》和袁鹰的《筏子》,这两位作家分别借长江和漂浮于黄河之上的筏子赞美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和勇敢机智的劳动人民,在这“千古涛声”里,更有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浓浓的思乡愁绪和深沉的爱国情怀。(板书:余光中)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母亲原籍江苏,故有“江南人”之称。当代著名诗人、作家。1948年余光中随父母迁香港,第二年赴台湾。主要诗作有《乡愁》《当我死时》《等你,在雨中》等;诗集有《舟子的悲歌》、《白玉苦瓜》《蓝色的羽毛》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的抒发了游子殷切的思乡之情并富有时代感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播放朗读视频《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请说出你的感受。

学生回答后归纳过渡:作者把浓浓的思乡愁绪物化为可观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抒发了诗人浓郁的思乡愁苦之情。当这种愁苦之情达到极致而无以释怀的时候,诗人便想到了死——生不能回家,死了便把我葬在长江与黄河之间,葬在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下面我们共同学习余光中的《当我死时》。(板书课题)

了解写作背景:1966年的一个寒夜,受聘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英文系当任副教授的台湾诗人余光中,抑郁寡欢,临窗西望,思念着遥远的祖国,想起自己的经历:自从1948年7月离开大陆迁居香港以后(第二年又到台湾求学),秋风落叶已经有十七回了。二十岁离国,三十七岁怀乡,还不知何日是归年呢。多愁善感的余光中想到了人生的大限,希望自己死后葬身在祖国的土地中,于是他写成这首《当我死时》。

展示并解读学习目标:

1、诵读全诗,感受作者的思乡愁绪和爱国情怀。

2、鉴赏诗歌,把握诗歌“超现实想象”的特点。

二、朗读感悟:

1、范读,播放朗读视频《当我死时》,感悟思乡之苦:

以观看祖国地图代替回乡,以埋葬于祖国大陆而满足。

2、朗读,体会题目的含义和诗的层次:

“当我死时”是一种时态的交代,也是想象的起点和抒情的前奏。

诗的前半部分属于虚写,后半部分写实,虚实结合。

3、赏读,把握赏读基调:

全诗宜使用低沉的语调诵读,感情丰沛,语气舒缓,重点副词、形容词重读。

在感情处理上,虚写部分还要读出一种满足感,写实部分还要有一种伤感。

4、吟读,领悟诗歌的'节奏之美:

以诗行为朗读停顿的基本单位,读出诗歌的节奏美。

5、书写、积累以下生字词,完成《语文助学》“学习测评”第1—3题。

三、诵读赏析:

1、赏葬地之美:

诗人为什么选择葬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长江与黄河是祖国的象征,滔滔的长江水、黄河水是祖国灵动不息的声音,长眠于地下能够聆听祖国脉搏的跳动,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葬在最美最母亲(名词用作形容词,温暖慈爱的意思)的国度里,实现了自己回归祖国的愿望,思乡之切溢于字里行间。

——这是诗歌“超现实想象”之一。

2、赏葬态之美:

“白发盖着黑土”是一幅色彩对比鲜明的特写镜头,葬在最美最母亲的国度犹如睡在母亲的怀抱里,视死如睡,把整张大陆视为坦然睡去的大床,这是从视觉写睡去的悲壮美;把滚滚长江、滔滔黄河朝东不息的涛声视为永生的两管(量词)安魂曲,是何等的坦然,何等的乐观,抒写出了深邃的眷恋家乡之情,这是从听觉写睡去的坦然美。

——这是诗歌“超现实想象”之二。

3、赏满足之美:

死亡本来是痛苦的、可怕的,但在余光中这里却变成了一种满足,条件是什么呢?是安葬的地方,只要安葬在长江与黄河之间,安葬在祖国大陆。活着的时候不能够回乡,只指望死后的安葬,寄托于死后的落叶归根,所以,死成了一种幸福,一种满足,把大陆视为“最纵容(动词用作形容词)最宽阔的床”,写出了极度自由舒坦的理想境界。

——这是诗歌“超现实想象”之三。

4、赏通感之美:

“用十七年未魇中国的眼睛饕餮地图”,是作者用味觉形容视觉的贪婪,把无形的思乡爱国之情化为可观的看地图来代替回乡,这一奇特的想象,把渴望叶落归根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再现了语言艺术的通感美(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这是诗歌“超现实想象”之四。

5、赏典故之美:

作者生于南京,而写回家却落脚于重庆。原因是作者在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的江北悦来场曾读过中学,更主要的是重庆是一个多山多树多鹧鸪的地方。鹧鸪常在春雾迷蒙的林中啼唤曰:“行不得呀,哥哥!”南宋词人辛弃疾曾有名句“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表达思乡愁绪,作者正是利用“鹧鸪”这一特定物像表达了“啼鸟唤人归”的回乡情怀。

——这是诗歌“超现实想象”之五。

归纳主题:作者写葬在长江与黄河之间的是“我”的体魄,而更是“我”的一颗思乡爱国之“心”。(完成板书)

四、朗诵诗歌

完成《语文助学》“感知探究”第1、3、4题。

《乡愁》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回忆

背诵写“乡愁”的古诗词导入。

二、朗读全诗

1,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

2、朗读指导。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真挚

3、分四小组朗读余光中的《乡愁》,学生评点。

4、指名读席幕容的《乡愁》,师生共同评点。

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

三、品味课文

1、找出第一首诗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进行归类、品析。

用“_____美,美在_____”这一句式把品析的结果说出来。

可能的以下说法:

“枚、张、方、湾”这些量词美,美在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乡愁是……”这一句式美,美在它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文章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的.小节美,美在整齐,美在对应,美在情感的层进。

2、师随机点拨,小结。

从语言上来说,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是选择的意象美,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以及“乡愁是……”这一句式体现了音乐美,而“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又充满变化美。

3、品味词句的方法品味席幕容的《乡愁》

4、迁移

综观这两首诗,都不自觉地用了“乡愁是……”这一句式,每一首诗中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第二首诗中乡愁是一支清远的笛,是没有年轮的树。

请学生依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也来写一写乡愁,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

《乡愁》教学设计 篇3

【设计】

文本细读教学法。

【创意说明】

对这样一首妇孺皆知的新诗名篇,仅仅只满足于浮光掠影式的浅层赏析,显然是不够甚至是不得要领的。我们应该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探骊得珠,进一步寻求它大获成功的深层原因,这样不仅可以把对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还可以由此诗的成功,让学生初步了解现代诗歌艺术上成败的规律性因素。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

二、细读探究

1、细读乡愁的情感内涵:

⑴这首清浅明朗的小诗,读来似乎没有任何理解障碍,然而它举重若轻地浓缩了中国式乡愁的全部内涵,你认为中国式乡愁的全部内涵具体指的是什么?

⑵读《乡愁》这首诗,我们能感到诗人余光中心灵深处一个执著的主导情感仅仅是乡愁吗?

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2、细读乡愁的形式讲究:

⑴乡愁四节诗在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些有什么目的?

(节与节之间完全均衡对称,每一节均为四行,第一行三字,第二行十字,第三行四字,第四行五字,各节对应,位置上的诗行字数相等)

(乡愁在保持节与节之间的.均齐对称时,注意到每节内部诗句的长短参差变化,从而透出自由错落的活泼感:整齐而不僵化,自由而不芜杂。)

⑵乡愁的结构具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结构的复沓升华了这首诗的思想意义,使这首清浅明朗的小诗显得既深情绵邈,而又庄严正大。)

三、规律把握

1、你认为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去解读一首诗歌并作出自己的评价?

2、拓展阅读《乡愁四韵》。

《乡愁》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诗人把乡愁化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

3、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意象,体会感情。

【难点】

理解意象,感悟情感,激发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回忆王致远的《秋思》由古代的`乡愁引入现代诗人的乡愁。

二、播放录音

听读感悟,说出作者的情感基调。(忧郁深沉)

三、自由朗读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初步感受作者的浓浓乡愁。

四、品位诗句

1、作者在文中以多少幅画表达乡愁?(四幅具体生活画面)

让学生理解“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

2、学生口述四个画面:

⑴幼年求学,母子分离。

⑵成年后,告别妻子,背井离乡。

⑶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

⑷同胞难得相间见,国家不能同意。

五、情感深化,领悟主旨

六、拓展

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

《乡愁》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现代诗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提高阅读水平。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意识。教学重点:

1、朗读,把握节奏,重音,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2、探讨诗歌的主题。

3、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深层理解文本,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教具安排:

ppt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

导言:同学们,每到周五,你们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如果将来你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在遥远的异地工作生活,最容易产生一种什么感情?

(思乡之情)

“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骚客抒发过这种美好的情愫。那么,请同学们回顾你曾经学过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写乡愁的诗,词,曲。

是啊!游子思乡,故土难忘。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其乡愁诗也是异彩分呈。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分析本诗的写作特点。

1、比喻新奇,把这种难以言尽的抽象的乡愁寄托在四个具体形象上。(借物抒情)

2、结构整齐,且成功运用反复手法(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和叠音词(小小的,窄窄的),使诗歌富有音乐美,好读易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