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囚绿记》教案

2025/09/07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囚绿记》教案(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囚绿记》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2. 品味文中优美且富有深意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

3. 学习作者借物抒情、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对“绿”的情感变化,感受其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由的向往。

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如“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2.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通过“绿”所表达的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思考,理解“绿”的多重象征意义。

引导学生将对文本的理解与自身的情感体验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深入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问题引导法、合作探究法、诵读感悟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 分钟)

讲述一个关于人们对自然之物产生特殊情感并引发思考的小故事,然后引出陆蠡的《囚绿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 分钟)

通过 PPT 展示陆蠡的照片和简介,重点介绍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状况,让学生明白作者的写作与当时的民族命运息息相关。

(三)初读课文,扫清障碍(7 分钟)

1. 学生默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利用工具书自行解决读音和词义问题。教师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疑难字词进行集中讲解,如“涸辙”“淅沥”“婆娑”等。

2. 请几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音准确、语句通顺,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思考: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初步感知文章的情节脉络。

(四)再读课文,梳理情节(10 分钟)

1. 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概括文章围绕“绿”展开的主要情节,教师在黑板上进行板书:寻绿—赏绿—囚绿—释绿—念绿。

2. 提问学生:在这些情节中,作者对“绿”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让学生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思考和回答,初步体会作者情感的复杂性。

(五)精读课文,品味语言与情感(20 分钟)

1. 寻绿与赏绿部分(6 分钟)

让学生找出描写作者初见绿时的语句,如“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分析作者运用抒情性极强的语言表达对绿的急切渴望和高度赞美之情。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感受作者内心的`激动与喜悦,体会语言的感染力。

2. 囚绿部分(8 分钟)

请学生仔细阅读囚绿部分的内容,找出描写绿在被囚后的表现以及作者心理活动的语句。例如:“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从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绿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作者囚绿后的内心感受是怎样的?通过讨论让学生理解绿的不屈服和作者内心的矛盾、愧疚。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囚绿的深层次原因,不仅仅是对绿的喜爱,更与当时作者所处的特殊环境和心境有关,为理解文章的象征意义做铺垫。

3. 释绿与念绿部分(6 分钟)

让学生朗读释绿部分的语句,分析作者释绿的原因,如“卢沟桥事件发生了。……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体会作者在民族危亡时刻的觉醒和对自由的尊重。

阅读念绿部分,感受作者对绿的深深怀念之情,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会如此怀念这株绿?让学生明白绿已经成为作者心中一种精神力量的象征。

(六)深入探究,理解象征意义(10 分钟)

1. 教师提出问题:文中的“绿”除了指那株常春藤,还可能象征着什么?组织学生进行深入的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结合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变化发表自己的见解。

2.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分享,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绿”象征着生命、希望、自由、光明以及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等多重含义,体会作者以小见大、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的精妙之处。

(七)总结全文,情感升华(5 分钟)

1. 教师对全文进行总结,回顾文章的情节脉络、作者的情感变化以及“绿”的象征意义,强调文章主题的深刻性和艺术价值。

2. 引导学生思考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如何珍视生命、追求自由以及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让学生将对文本的理解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实现情感的升华。

(八)布置作业(7 分钟)

1. 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文字,进行仿写,要求运用相同的修辞手法和抒情方式,表达自己对某种事物的情感。

2. 推荐阅读陆蠡的其他作品,如《海星》《竹刀》等,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读书笔记,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会。

《囚绿记》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如“猗郁”“蕈菌”“葱茏”等。

理解散文的抒情线索,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象征、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体会其在文中的作用。

通过朗读、品味语言,提高对散文语言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绿”的喜爱和对光明、自由的向往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自由的高尚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梳理文章结构,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

理解“绿”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囚绿的深层原因。

2.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文中复杂的情感变化,如对绿的爱与囚绿后的愧疚等交织的情感。

感悟作者借绿所表达的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和对光明自由的追求。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展示一幅绿色植物的图片,提问学生看到绿色的感受,引导学生思考绿色在生活中的象征意义,进而引出课题《囚绿记》。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 分钟)

简要介绍作者陆蠡的生平经历以及本文的创作背景,让学生对文章的时代性有初步的了解,为理解作者的情感奠定基础。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 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受文章的情感基调。

2. 思考并回答问题:文章围绕“绿”写了哪几个部分的内容?引导学生概括出“赏绿”“囚绿”“释绿”“念绿”等情节,从而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与情感(20 分钟)

1. 赏绿部分(7 分钟)

请学生找出描写绿的语句,如“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分析作者运用排比的手法表达对绿的极度喜爱与赞美之情。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体会作者初见绿时的惊喜。

2. 囚绿部分(8 分钟)

找出描写囚绿后绿的表现的语句,如“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思考:绿的'这种表现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绿对光明和自由的执着追求。

探讨作者囚绿的原因,分析作者内心的矛盾情感,既有对绿的喜爱而想独占,又有对绿的伤害而产生的愧疚。

3. 释绿与念绿部分(5 分钟)

分析作者释绿的原因,体会作者自我反省的精神。

朗读念绿部分的语句,感受作者对绿的深深怀念与敬意,理解绿在作者心中已经成为一种精神象征。

(五)深入探究,理解象征意义(10 分钟)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文中的“绿”仅仅是指那株常春藤吗?它还象征着什么?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的创作背景,理解“绿”象征着生命、希望、光明、自由以及不屈的民族精神等。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7 分钟)

1. 总结文章的主题和艺术特色,强调作者借对绿的情感变化表达对生命和自由的珍视以及对民族命运的关注。

2.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自由与生命的感悟,进行课堂小练笔,字数 200 字左右。

(七)布置作业(5 分钟)

1. 背诵文中描写绿的精彩段落。

2. 以“我心中的绿”为题,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散文,表达自己对某种事物所蕴含的精神品质的理解与追求。

《囚绿记》教案 篇3

关于《囚绿记》教案(通用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囚绿记》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囚绿记》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围绕“绿”,理清作者的感情线索。

2。找出“囚绿”后“绿”的形象的句子,说出“绿”的特点,探究“绿”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陆蠡。作家曾这样评价他,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说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下面,让我们一起拜读他的这篇代表作,去触摸他崇高的灵魂,并一起去享受一株常春藤带给我们的感动。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这篇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课文内容。

作者叙述自己在北平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

过渡:题目为“囚绿”,文章第几段写道“囚绿”?那在这之前、之后作者又有怎样的行为呢?

2。写出作者“囚绿”前与“囚绿”后的行为。(请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短语概括)

绿——绿——囚绿绿——绿

三、品读悟情

1。作者为什么要囚住绿色?请以作者口吻用一句话或一段话向“绿”表白。(请选用文中的词语或句子)

我欣赏你,因为你。

过渡:一句句真情告白,让我们读到作者对绿的深深喜爱。那常春藤在作者的这份浓浓爱意的滋养下必然是茁壮成长了吧?

3。找出文中描写“囚绿”后“绿”的形象的语句。

(1)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

(2)。可是在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3)。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了柔绿,变成了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象病了的孩子。

(4)。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四、延伸拓展

常春藤的“永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请用凝练、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你的理解。能撷取一个事例加以佐证将更好。

同学交流,分享成果。

1。浩瀚的大海正是因为有了礁石,才激起了美丽的浪花

2。生活的磨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3。在苦难面前抬起你自信的头颅!永不言败。

4永不屈服于黑暗!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事例:

1.司马迁,受宫刑,却能忍受这世间最大的`耻辱,因为他心中有未完成的《史记》。

2.张海迪,高位截瘫。以顽强的毅力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及研究生的专业课程。其间克服病痛和困难进行创作,至今已出版大量的作品。

3.因积劳致残,下肢瘫痪,顽强生活,潜心文学创作,现为专业作家。

4.海伦·凯勒是美国一位残障教育家。19个月大时,因为一次高烧而引致失明及失聪。毕业于哈佛大学.

5.从小失去听力,曾是个全聋全哑的小女孩周婷婷是我国第一位少年聋人大学毕业生、中国的“海伦·凯勒”。

师生共勉:

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落!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五、布置作业

1.细致阅读课文,选择最能打动你的或

能给你以启示的语言进行美点赏析。

2.请以“致”为题,说一段话。

温馨提示:

(1)补充的对象可以为蓬勃的绿色、不屈的常春藤、令人敬仰的作者等。

(2)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