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心得体会
老地方整理的中学生心理健康心得体会(精选5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学生心理健康心得体会 篇1
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它帮忙我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让我更好的认识了自我,也更有信心创造完美未来。
这门课程帮忙我培养健全的人格。它教会我要勇敢的剖析自我,经过自我剖析我发现自我也存在必须程度上的人格偏差。在心理课上,经过教师的教导和书本的指导,我慢慢的开始正视自我。这门课程帮忙我规划人生,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人生的确需要规划,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必须要想好自我的一生准备做些什么样的事,按自我的梦想,一步一个脚印向踏实的人生目标靠近。人的一生如果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永远是随波逐流,得过且过。有些时候,梦想也等同于我们的目标,但只是有了梦想却没有认真规划,在实现的路上歧路多多,看着是大道,走的是岔道,计划往往赶不上改变,到头来感叹行路难,安慰自我已经追求了过程就不要太再意结果。这是梦想与现实出入太大不得不给自我的安慰。而如果你的确认真规划了你的人生,每一个阶段都有自我即定的目标,如果过程出现了偏差就及时改正,始终让自我的目标在现实的征途中存在。一旦紧咬目标,你会发现你有战无不胜的力量,并且会努力为自我的最终梦想而奋斗不已。目标清晰与昏昏噩噩根本就是两种不一样人生的选择,规划好你的人生,你会奋不顾身地为梦想而努力,而你行动的动力,也是你每一个阶段不一样的规划目标。所以一个好的人生规划太重要了,而这门课就很好的帮忙了我。
人的灵魂是思想,而思想的基础是心理。这门课程帮忙我塑造了一个
自由高尚的灵魂,为我的健康成长供给了指导,为我的未来照亮了道路。
大学生健康问题是我们大学生目前所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这学期,我们学习了大学生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经过了几个礼拜的学习,我学到了许多有关于大学生健康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健康问题。
大学生是从为数众多的中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可是与此同时,大学生则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大学生往往自视甚高,很容易受挫折,并随之发生一系列心理卫生问题。相比生理而言,心里健康就尤为重要了,故只谈心理方面的问题。
心理健康能够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那么,如何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呢?其具体的途径和方法如下:
第一,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坚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一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本事减退。
第二,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资料包括调整认
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本事等。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坚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我的梦想目标。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第三,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并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供给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经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经过社会交往才能实现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发展社会交往能够不断地丰富和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
第四,求助心理教师或心理咨询机构,获得心理咨询知识。大学生在必要时求助于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咨询医生或长期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和心理教师。心理咨询是指经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帮忙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并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仅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学生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内在条件。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我学习了这门课程后感觉到受益匪浅,对我以后的生活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学生心理健康心得体会 篇2
长期以来,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时下中学生问题日益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21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一、中学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学习竞争十分激烈,每一次考试,学生心情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会失败,失掉“尖子”地位,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产生高焦虑,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立即恢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我是学校保送来的,学习不好,我无脸见老师和校长”,“有时真想一死了之”,于是挫折感“油然而生”,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2.人际关系不协调。由于学习成绩好,常受到老师和家长赞扬,加之是独生子在家多为“太子”、“千金”,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一些学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学校”,“家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学校是学习的地方”,以至于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不能和别人多谈”,“我总加入不进同学们的谈话中”,“我感到孤独、寂寞”。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怖感。
3.自信心不足。由于家长、老师对学生的期望质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优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智力不高”,“自己考学肯定没有希望了”于是灰心丧气,失去自信心。
4.早恋问题的困扰。中学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成绩开始下降。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对策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端正态度,树立理想,用信念指引人生方向。
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个重要属性,那就是教育性,因此,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首选策略。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们从古今中外、身边周围的许许多多的鲜活的事例中感悟理想信念的宝贵与珍重,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快乐生活。当他们的态度端正了,理想确立了,他们就会自觉形成免疫的抗体,百毒不侵。
2.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作为家长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只重智育,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要转变。
(2)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
(3)尊重孩子,不走两个极端。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家长要尊重,理解孩子,和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以鼓励。
(4)家长要经常和学校联系,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
家长要克服单纯依赖学校教育的思想,而且要积极参加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如家长会、家长学校、座谈会等。
(5)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家长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以免积少成多,日久天长,酿成大祸。
只有为青少年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蓝天,同时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21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中学生心理健康心得体会 篇3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
而中学生正处于人一生中身心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也是人一生中至关重要的时期。不仅个性将在这一时期塑造和形成,而且还将面临一系列难题的挑战,承受各种环境的压力。心理发展的内在矛盾及情绪的不稳定性,加之缺乏对外部压力适当的调适方法,往往会使他们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导致学习障碍、情感障碍、人格适应障碍,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因而在他们中出现患病、退学、犯罪、自杀等社会问题。
作为教师的我们不仅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且应当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因此我们要认识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把握当前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特点。我们还应该完整地理解健康的内涵,把握健康与心理健康的标准,认识心理咨询的内容。帮助他们顺利安全渡过青春发育期,并把这一时期转化为学习的“最佳期”,人生的“黄金时代”。
中学生心理健康心得体会 篇4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题目叫《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它是一本全体教师通用的教育专著。读了几章,就有些爱不释手,感觉它太有吸引力了,对我的启发太大了。这本书从“学生的需求———教育者的责任”,“学生的成长———需要每位教师的呵护”,“每堂课———都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等八章组成。每章都有鲜活的案例,每个案例都促动着我的心弦,这些案例似乎都发生在我身边。它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作为教师的我们关注学生心理培养健康人生的重要性。
前不久,我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说有个十来岁的小学生因不堪忍受学业负荷而自杀。普宁市某中学18岁女生性格内向,多愁善感,因学习压力太大,担心无力回报父母而走上不归之路。重庆某高中16岁女生,因为父母是“窝囊的摆摊的”,家里“寒酸”,并自责父亲“活得这么窝囊,害得我也难过”。所以,在父亲希望她帮忙看摊子时勃然大怒,挥动着菜刀追打父亲,把父亲砍伤后离家出走。这一系列的现象可以看出学生的心理存在很大的问题。其异常心理倾向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得不关注的问题。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关注学生心理的原因,因为我不希望看到更多类似的悲剧发生。
学生的成长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更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呵护。在我们的日常管理和教学中,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是学生的专职辅导教师,每一位教职员工都应该参与到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中来,共同成为学生心理成长的促进者。那么我们在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呢?通过阅读此书,我找到了一下法宝。
1、相信自己的学生,善于挖掘其内在的宝藏。一个人总是有他的魅力所在,关键看我们是否是好的伯乐。一个人在不被重视甚至充满否定的环境中,会做出比较低的评价。而在充满信任和积极肯定的环境中,一个人就容易受到启发和鼓励。他就会往更好的方面努力,他的行动也就更积极,成绩也就会越看来越好。我也深有同感。七(1)班有一女生叫王义娥,入学时成绩平平,而且听力有障碍。但是我在开学初就对学生说,你们以前是什么样我不管,我只在乎现在和将来,只要你们表现积极大胆,你们就是最棒的。因为这个学生个子高,学习热情高,我就初步定她为英语科代表。还在她的作业本上留言,“别害怕,你能行,老师相信你一定会进步的!”在以后的学习中,她的确很用功,也很刻苦。当她的英语学习出现滑坡时我不断的激励她,逐步帮她树立起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后来,她的成绩慢慢提高了,她甚至在上学期期末考试中获得A等的好成绩。***妈高兴得不得了,打电话向我表示感谢说“是你让我的孩子永远生活在希望之中,使她获得了信心,你不知道她现在的英语学习兴趣有多浓。”“期待你的进步”“我为你的进步感到高兴”“苦心人,天不负”等激励之语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就是这么普通的话语,只要是来自老师的笔端,它一定会对我们的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每一位学生都是有潜力的,只要我们作教师的不抛弃他们,他们就永远不会失去希望。因此,各位教师不要吝惜自己的笔墨,也不要珍惜你的鼓励。
2、尊重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就应该给学生足够的理解和期待,为学生营造积极,安全,民主的和谐班极。美国纽约市教育局曾经要求其教师用下列方法去辅导学生:创造一个温暖的教室气氛,让学生保持充分的自由和民主。以鼓励、称赞和接纳对学生提供积极的情绪支持。给学生自行设计活动的机会等。因此我们每一位授课教师在课堂上应把学生看作课堂的主人,让学生自己提要求,尽量尊重他们的意愿。尽可能把课堂活动看成一种共同的活动。课堂上多采用“雪中送炭式”的激励语。如“你说的比以前好多了”,“说大声一点就更好了”“真会动脑筋,再加油”等。那么你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定是充满信心,富有勇气。一定是聪颖睿智善于创造,也一定是阳光幸福的。同时,尊重学生更需要我们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尊重学生的隐私不被侵犯。它还需要我们信守承诺。承诺是否实现不仅仅意味着教师诚信与否,更是学生的人格是否得到教师尊重的体现。可见教师的教育方式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教师自身的健康心态也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学会工作压力的自我管理,有效预防职业倦怠,切实维护自身的健康人格,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以上是本人读了本书之后的收获和感受,大家不妨都来读一读。获许还有更大的收获。它肯定会推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事业,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必将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和谐型人才。
中学生心理健康心得体会 篇5
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养成了事事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上学后,家长、社会、学校都给了他们太多的压力,孩子们很难接受和适应,于是出现了很多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和性格养成。与此同时,社会在进步,物质越来越丰富,对人们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培养学生不能只教书。而是要教给他们如何学习,如何接受和处理更多的信息。因此,学生的心理健康十分重要。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状况是保证
学生学习知识增强能力的根本。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该是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健康心理的维护者。作为教师,迎时时为学生减轻负担,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一、用爱打动学生。
人们常说:爱之深才能情更诚。教育人也必须使之情动而“解惑”。相信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微笑着面对学生。学生会把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爱是启动教师自身力量和智慧的能源;爱是通向学生心灵深处的桥梁;爱是创设教育环境和心理环境的瑰宝。对学生关爱、尊重、并关注他们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才能将教师的爱通向学生的心灵。
二、用活动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过重的课业负担压在学生的身上,学生埋头于作业堆里,就难以产生对生活的热爱,对他人的关心,难以有舒展的胸怀和创新的精神,就会变得越来越压抑,从而极易走向极端。作为教师,要在让学生学会文化知识的同时,让孩子学会尽情地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放飞心情。
三、用心营造释放学生心怀的学习环境。
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沃土。只有营造一种活泼、和谐的班级氛围,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树立健康的创新意识。
自评:作为一名教育者,不要把学生看成是一个能雕刻的作品,让他们在你的刻刀下变成精美的摆设,而是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创设一个广阔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地放飞梦想,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