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 篇1
看完这本书后,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去埋孩地点没有找到那个刚生下来的孩子呢?
沙织和史也在他们美好的年华里犯下许多正处于青春期都会犯的错――偷尝禁果。自然结出的果子也会让他们手足无措,只能选择最残忍的手段――杀死孩子。于是,背着这沉重的十字架去过余下的人生。
小夜子在里面也是一个凄苦的女性,但是她却选择积极地去过剩下的日子――罪与罚,我们到底应如何正确地去对待这两者。她在开篇就死去了,可是她却从没离开过整本书。
那个神秘的地方――自杀的绝佳点,也是许多埋掉罪恶并决心赎罪的地方。
小夜子目睹了自己女儿由一个鲜活的生命变成了一具冰冷的尸体,不禁思索:到底犯罪过后所背负的十字架是什么?无期徒刑在监狱里忏悔?还是从心出发体会到了自己所犯的罪,并下决心弥补?
所以最后死去的孩子不见踪影,他看到了沙织和史也这几十年所背负的十字架,而且也看到了他们正在积极地忏悔弥补……活下去的人总要继续向前,不能停滞不前。
自己看书确实囫囵吞枣,只是被情节所牵引,而而隐藏在句子里的意蕴却没有深深体味……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 篇2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坐在家里的沙发上,从旁边的书架上抽出了一本《虚无的十字架》读起来。
这是一本侦探小说,我才看了几页就爱不释手了。
本书主要讲了道正与小叶子的`女儿被杀,而凶手被宣判死刑后,他们觉得人生已经失去了目标,女儿已无法再生,两人被迫分手。过了几年,道正接到了刑警的电话,小夜子被杀了。虽然凶手不久后就投案自首,而道正却在小叶子的遗物中有所发现,她的死因另有玄机。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作者东野圭吾的一句话:“无论凶手事后如何反省?多么后悔,死去的生命都无法复活。”事实的确如此,只要犯了错误,无论事后多么努力地去补偿,也就无法挽回当时的损失。
我也很喜欢这本书的办案细节。侦探和警察如何用非常巧妙的手法去破案,以及被害人家属那种据理力争永不放弃的精神,誓死也要给死者讨回一个清白的执着精神,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读了这本书我想问你几个问题:
所谓的罪与罚究竟本质如何?是让他人听到死刑宣判而感到解脱,还是让他重返社会,用自己的一生来赎罪。如果你家人的生命被残酷地夺走,你希望该如何处置犯人?如果犯人并未把死刑视作为惩罚至死仍未反省。死刑又有何用呢?
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值得思考。一本好的书一定是打开你的思维,引导你不断去思考。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 篇3
推理结果和沉默的巡游有点类似,这过程我没有多兴奋。主要是针对虚无的十字架有感。什么叫虚无的十字架?十字架是给那些犯了杀人罪的背负的,但由于会各种理由将死刑判为无期,然后释放,所以也就成了虚无的十字架。
主要是围绕是否要取消死刑来发展。因为没有让这些人付出代价,所以就会好奇要不要取消死刑?如书中,提到有许多凶手不会得到死刑,判死刑的案例反而较少。为了遗族,这个凶手是要执行死刑的。但死刑就是剥夺了另外一个人的生命,如果这个人“愿意”悔过,那这死刑是否能变成无期呢?书里引入了除了当事人双方外的看法,比如律师等。
1、引入了一个新的观点,如果你要废除死刑也好,那能给出什么更好的替代方法吗?
2、凡事都有两面,没一个杀人犯的杀人动机都不一样,比如可能有些人只是防卫过当。那这些人是不是要实现死刑?许多案件提供的选项只有死刑!
最后,虽然叫《虚无的十字架》东野圭吾最后也写出来了一对背着真正的十字架负重前行,在为自己赎罪的男女。两相对比,我觉得这部推理属性可能要稍微的让一下位置给对社会的思考。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 篇4
作为东野圭吾的小书迷一直在追捧他的每一部著作,他的书是我高三开始接触与喜欢的。因为看了他的一本《假面饭店》从此变成了东野的小迷妹。
对于他的书疯狂购买,最近看的书是他的《虚无的十字架》,这本书有三个疑问,对于这虚无的十字架,所谓的"罪"与"罚",究竟本质为何?是让犯人听到自己的死刑宣判而感到解脱?还是让他重返自由社会,但用尽一生赎罪?这本书主要就是围绕了这三个问题在那边周旋而展开的故事。
整体的感觉都是很自相矛盾,故事里也一直在纠结是让那些人一命抵一命,还是让他们能有后悔之心,为之前所做的事情能够付出代价去弥补。东野笔下的"罪"与"罚"不仅对司法制度的重新考量,同时也突出了两种对生命的不同态度。如果单单是的规定杀人的人要偿命判死刑,那很容易,还能起到震慑作用,但不一定能让罪犯能够改邪归正,又怎么去告慰受害人家属,如果不是去判死刑,让无期徒行的罪犯变成有期徒刑,几十年后出来没有与时俱进的生存能力,到时候又沦落到去进行犯罪,或者在这几十年还是死不悔改的,在里面表现的我悔改的样子,再出来也不能如何。
制度和外不外乎人情之间的冲突,法制和很多感情都有冲突,对错误的弥补,不再背负虚无的十字架,对于我自我感觉的话,东野的很多书写的都很触动心理,他的每一本书都反应了当时社会的所反映的问题,感触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