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实践活动的教学设计
老地方整理的小学实践活动的教学设计(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实践活动的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巩固部首查字法,提高查字能力。
2.培养学生的语感。
3.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4.学习使用冒号、引号。
5.感受长辈对自己的关心希望。
6.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些具体。
教学重点
学习使用冒号、引号
教学难点
练习围绕一个意思写一句话,并把内容写具体。
教具准备:
字典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部首查字法,提高查字能力。
2.培养学生的语感。
3.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写出带点字的部首,再用部首查字法查出这个字。
(一)读懂题目要求。
(二)确定每个字的部首,用部首查字法独立查字典,并填写答案。
(三)教师个别指导没掌握好部首查字法的学生。
(四)订正答案,并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和练习。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再读一读。
(一)读懂题目要求。
(二)学生独立填写两个,教师指导后继续填写后6个词。
(三)逐词订正。
(四)填写后读一读。
三、照样子把句子补充完整。
(一)介绍本练习的意思。
(二)了解“果然”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想的一致。
在“果然”前面应交代怎样想的或怎样说的,在
“果然”后面要写与所想、所说相符的事实。
(三)让学生自读第一句话,体会“果然”的意思和作用。
(四)口头练习把后两个句子补充完整,教师订正。
(五)让学生写出来,教师订正。
教学反思:学生对词语搭配还不知道方法,不知道如何搭配更好,对于“果然”这个词理解的较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使用冒号、引号。
2.感受长辈对自己的关心希望。
教学重点:
学习使用冒号和引号
教学难点:
体会冒号和引号的用法。
一、想想冒号、引号的用法,给下面的话加上合适的标点。
(一)复习冒号引号的用法。
(二)读一读两句话,了解句子的意思,再加标点。
(三)加好标点再读一读。
(四)自查、小组互查。
(五)阅读《语文读本》中的《淘气的标点符号》
二、读下面的几段话,想想每段话是围绕哪个意思写的,先写的什么,后写的'什么?
(一)一段话,教师引导学生读完后找到围绕那一句话写的。用笔把那句话画下来。
(二)师生合作读文中的三段话。
2.默读,想一想先写的什么,后写的什么?
3.指名说。
4.一起回忆,刚才的方法,让学生按照老师的方法来自学第二段话。
5.交流纠正,自学第三段话,交流纠正。
教学反思:
对于标点符号的使用和作用教师给学生讲的过多,应该给学生自己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
第三、四课时
教学目标:
1、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写具体。
2、培养学生说完整话的能力。
教学重点:
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口语交际:
(一)读题目要求,让学生解释要求。回家向父母了解自己的名字的来历。
(二)展示范例。
(三)选一两名同学,猜一猜名字的来历。
(四)同桌介绍,指名介绍,评议。
二、你喜欢什么或有什么特长围绕一方面写一写。
(一)想想自己喜欢什么或有什么特长,用事实说明。
(二)结合第五题小组说,指名说,评议。
(三)独立写,并自读修改。
(四)评析作文,小组互相修改。
(无)赏读优秀作品。
板书设计
语文实践活动2
名字的来历:
↓
怎么来的→特殊含义
小学实践活动的教学设计 篇2
一、活动主题提出的背景:
传统节日文化是悠久民族历史的根,也是璀璨民族文化的核心。中国民间节日文化有着鲜明的特点和旺盛的生命力,是滋养我们中国人最初的天堂。在上学期“节日文化”主题研究活动开展之后,我们教师和学生都越发感到祖国传统节日所承载的文化、文明博大精深,学生对传统节日由“没意思,没什么认识,不如洋节日”到从心底里流露出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喜爱和为自己的祖国拥有灿烂的文明而自豪。基于以上认识和了解,我校本学期的综合实践课题仍然走探究传统、感受历史的路子——《走进祖国传统节日》由此产生。我们的目的旨在让学生通过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能产生发自内心的对中国节日文化和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热爱,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正确认识和了解祖国的传统节日,增长知识和才干,完善自身,立足社会。
二、活动目标
1、知识维度的目标
将中国传统文化、节日风俗习惯、地方风土人情、描写传统节日的诗词等知识内容合理恰当地融入整个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相关知识内容,进而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拓宽他们的认知视野,激发学生在活动中自主获取新知的欲望,促进学生方法性知识的的获得与掌握。
2、能力维度的目标
学生在经历与体验整个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在研究小组子课题的过程中,学生初步掌握调查与访谈技巧,提高规划安排能力,学会整理与分析有效资源,运用创新思维探讨实施活动计划。
3、情感、态度维度的目标
通过一系列活动,学生在深入认识中国传统节日的基础上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使命感,端正对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态度,摒弃崇洋媚外的不正风气,继承与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三、活动实施准备
1、课程资源导航:
(1)收集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庆祝方式、风俗习惯,可以通过查阅书籍、杂志,询问父母、长辈和民俗机构等方式;
(2)与少先队辅导员联系开展主题活动,“节日文化”主题教育是最现实的爱国主义教育。与计算机、语文、美术等学科教师联系,取得支持,多学科教师参与组织的形式,组织学生开展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全面考察的综合实践活动。
四、活动的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确定主题、发现问题、制定活动计划
组织学生学习课题,撰写出活动计划,计划力求涵盖主题、小组分工、研究阶段、探究方式等各项内容。主题确定后,活动就全面铺开。师生共同确定实施本课题的调查点:
1、了解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以及这些传统节日的各种风俗习惯。
2、向家长询问传统节日的由来以及典故。
3、去图书馆或网上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古往今来的中国传统节日,以及它们的文化。
4、向家长询问古今传统节日文化的差异性,了解中国历史背景。
第二阶段:师生自主探究交流学习
1、认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1)以端午节、中秋节、春节为主要研究对象查阅相关资料,认识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文化,以及它们的传统风俗习惯。
(2)依据它们的风俗习惯,全班交流各自的感想,写出有感日记或记录等。
(3)配合主题开一次专门的班会,针对主题节日,办一次小报,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4)了解学生对各种节日的需求,以及他们想对家长说些什么。
2、了解中国古今传统节日文化的差异性。
(1)向家长询问中国古今传统节日文化的差异。
(2)学生全班开一次主题班会,针对学生感兴趣的差异问题进行讨
论,找出差异的主要原因。
(3)学生上网或有关图书资料查询,了解家长所不熟悉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差异。
(4)全班交流自己所得。
(5)向家长汇报自己的所得。
3、调查各种传统节日文化的起源。
(1)向家长询问民间常见节日文化的起源,以及它们的形式。
(2)上网或查阅图书了解节日文化的起源,师生共同研讨起源的原因。
第三阶段:总结评价阶段。指导学生写出综合实践活动总结、体会,整理实践报告资料。
5、班级趣味活动
①动手品味中国传统节日风俗——包粽子、做汤圆
学生在相关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学习包粽子、做汤圆,在动手劳动中深入体会传统节日风俗的乐趣,品尝与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②我是小小朗诵家——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诗词朗诵
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或图书馆的资源,查找符合要求的诗词并背诵自己喜欢的篇章,在朗诵比赛中汇报自己的成果。通过朗诵活动,帮助学生从诗词的角度加深对传统节日的认识与了解。
③我是辩论小能手——外国节日与中国传统节日谁更好
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引导他们收集与辩题有关的知识内容,在辩论过程中端正学生对中外节日以及中外文化的态度,培养学生信息筛选、表达交流及临场反应等能力。
6、学生将调查、访谈、利用互联网或图书馆收集的信息以及在班队趣味活动中的收获与心得进行系统化的整理。
7、成果总结交流及宣传展示
①各小组成员对本组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分析、研究、删选,形成总结。小组在班级汇报展示本组的活动成果,并接受其他各组的互动提问并进行答辩,完善结题报告。做好学生对此次实践活动的反思指导工作。
②指导学生利用PPT、小报、图片及影像资料等制作成果集于展示板,
在学校及街道社区举行成果展示活动,个人设计,用画画的形式设计出自己心目中的节日文化。提高人们对我国传统节日的重视度,宣传我国传统文化。
小学实践活动的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听爸爸妈妈讲“爱”的故事,激发“爸爸妈妈,请让我来关心你,帮助你”的情感。
2、开展“每人做一两件关心、帮助爸妈的事情”的主题活动,把做这件事的感受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感受爱——讲故事,激情感
每个爸爸妈妈都为孩子的成长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你们想了解这些“爱”的故事吗
(一)课外实践
1、听自己的爸爸妈妈讲“爱”的故事,听后写下自己最受感动的故事和听后的感想,准备选出最动人的故事全班交流。
如:有的爸爸妈妈下岗了,但为了孩子上学,不论严寒酷暑,蹬三轮车挣钱,天天一身汗……
2、背诵一首赞美父母的诗如:《游子吟》;学唱一首赞美父母的歌如:《烛光里的妈妈》《好爸爸》等,准备全班交流。
(二)课内交流
1、选出最动人的故事在全班交流。
2、朗诵赞美父母的诗。
3、同唱赞美父母的歌。
4、请写一句赞美父爱母爱的话。
如: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母爱;父母之爱如阳光般温暖……
二、表达爱——做事情,写感受
(一)课外实践
1、细观察,做事情。要求:每个爸爸妈妈都为孩子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心血,我们怎样关心、帮助他们呢全班开展一项活动:每个人做一两件关心、帮助爸爸妈妈的.事情。做什么呢请同学们通过多种方法细心观察,确定自己要做的事情。然后,同学们要认真去做,并在做的过程中用心体会。
为了让活动不是千篇一律的“做饭”“洗碗”,我们准备评选“最佳事情奖”若干名。
如:给妈妈梳头;给爸爸妈妈洗脚;给劳累的爸爸妈妈捶背;给爸爸妈妈制作生日礼物……
2、示范例,学表达。同学们,在做事情、写感受之前,请你先读读《给妈妈捶背》
给妈妈捶背
我给妈妈捶背……才一会儿,妈妈便心疼了,让我停手……妈妈不时地回头叫我歇歇手……妈妈又回头过意不去地对我说:“谢谢了好女儿……”捶完了,妈妈特意去煮了两个鸡蛋给我吃,还感动地对我连声道谢。我回到自己的屋里,泪水一下子就涌了出来。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照顾妈妈,妈妈却对我一谢再谢,而妈妈多年来每时每刻都在照顾我,我谢过妈妈了吗我为妈妈做得太少了。
要求:
①自由朗读。
②画出写作者感受的句子,再读一读。
3、无拘束,写感受。要求:事情做完后,请及时把做的事情与感受清楚地写下来,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写好后读给爸爸妈妈听。为了让感受真实自然,不仅仅是“很高兴”“很快乐”,我们还准备评选“最真感受奖”苦干名。
如:①当我把洗脚水端到妈妈脚下,妈妈把脚伸进水中,说:“好舒服啊”我给妈妈洗了脚面,又洗脚心,摸着妈妈脚上硬硬的老茧,我心里有一种特别的感受——妈妈每天忙忙碌碌,为了工作,为了我的成长,多辛苦啊我还有什么理由让父母多操心呢。②当我拿起梳子,轻轻梳理妈妈的头发时,我发现妈妈的头上已有了不少白发。妈妈已不再年轻,为了一家老小,过度的劳累让她一天天地老下去。我心里一阵揪心的疼,默默地说:“妈妈,愿您永远年轻,女儿长大后,自有女儿的报答。”
(二)课内交流
1、组内选出的“最佳事情奖”和“最真感受奖”,在全班进行交流,全班同学自主评价并推选出“最佳事情奖”和“最真感受奖”。
2、欣赏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3、朗诵歌词,再次体会母爱的伟大。
小学实践活动的教学设计 篇4
一、教材分析:
《各种各样的声音》是北师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五册第二单元的单元主题。这一单元以声音为主题选编了两篇主题课文和一个语文天地,通过学习本单元培养学生倾听的意识和习惯,并从中体会大自然丰富多彩的声音及认识噪音和噪音对人的危害。
二、活动背景:
所带学生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外面经常会听到一些嘈杂的声音,如羊叫声、狗叫声、公路上汽车的鸣笛声等学生从小就听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因此,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此项活动,就会很容易,相信活动的效果一定很好。
三、活动目标:
1、让学生注意倾听和感受各种声音,探究声音产生的原理及与声音相关的一些问题。
2、由感受到声音的多样性,经历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对各种信息加工、处理的经验。
四、活动准备:
1、每人准备一些关于声音的资料
2、纸、笔、记载表格。
五、活动过程:
(一)倾听周围的声音。
1、仔细感受自己听到的声音,记录下来,分别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大小、强弱如何等。
2、小组讨论,设计记载表格。
搜集声音记录表
小组成员
活动时间
观 察 记 录
声音描述
声源地点
什么物体发出的
收获感想
(二)整理资料,提出问题,制定研究计划
1、对搜集到的声音的有关资料进行整理,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2、师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并归纳。
(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声音的高低、强弱。
(3)噪音的危害。
3、成立研究小组,制定研究计划。
实验记录表
实验
小组
实验
时间
记 录 人
准备研究的问题:
实验所需的器材:
具体做法
产生的现象
实验后的发现:
有何疑惑:
(三)小组行动,进行研究。
1、通过学校图书馆、学校电脑室等途径查找资料,了解有关声音对人类的危害等。
2、向科学和艺术老师请教,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以及声音高低强弱的变化规律等。
3、指导学生写好调查报告与收获。
(四)各组交流成果:
1、各小组交流成果。
可以采用文字、表格等形式展示研究成果并进行交流。
2、小组交流实践活动的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研究过程中的真实的感受。
(五)拓展思维:
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提出新的研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