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老地方整理的《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篇1
[热]《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
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认识大屏幕上的人物吗?(出示毛泽东图片),他是人民的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大家了解他吗?(学生汇报) 2.教师板书课题。(长征诗是一个伟大历史事件的再现) 3.出示长征路线图,并随图介绍
同学们想了解长征路线图吗?(一起看大屏幕)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从瑞金、于都、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1935年1月红军攻占贵州遵义城,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我党的领导地位。此后,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等指挥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顺利通过彝族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大雪山,走过水草地,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红15军团会师。随即,红
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中央红军胜利会师。三大主力的会师,标志着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在这激动人心的特殊时刻,毛泽东同志以无比豪迈的心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二、文体介绍
1、创作背景
2、七律知识知多少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长征”才是这首诗的题目。
三、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教师指导生字学习。
教师重点点拨:
1、字音: 逶 迤(wēi yǐ) 磅礴(pánɡ bó) 岷山(mín)
2、词语解释: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朗读:
3、要求: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四、朗读诗歌,感悟诗意
全诗围绕哪两行来写的(板书这句话)
1.学习首联。
重点点拨:
(1) “等闲”表面上是如同空闲,等于闲置的意思。引申一下就有平常,算不了什么,无足轻重的意思。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2)朗读(读出决心与勇气)
具体从哪些方面写远征难及(千山万水)的代表
2.学习颔联。
(1)读一读这一联,找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语?
(2)哪些词语说明红军战士不怕困难?
(3)你是怎样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的?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只不过是小小的泥丸在滚动。 (4)修辞提示、朗读(读出气势)
3.学习颈联。
(1)如果说颔联是千山的写照,那么颈联就是万水的说明。
(2)读一读这句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3)朗读(读出温暖和心惊胆寒)
4.学习尾联。
(1)岷山是红军长征翻过的最后一座山。此时,红军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2)通过朗读表达这种心情。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喜笑颜开。
五、朗读与小结全诗
1.朗读
2.主题:本诗是一篇威武雄伟、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六、小练笔
1.示五幅图片
2.诗中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五幅雄壮图画,你能一选其中最喜欢的一幅描绘一下,并说说感受。
七.板书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 细浪 乌蒙 泥丸 金沙 暖 大渡 寒 岷山
尽开颜
英雄主义乐观主义革命精神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1.回忆前三联的内容。
2.想一想前三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尾联
1.读尾联。
2.岷山──红军长征翻过的最后一座山。此时,红军战士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3.读出这种心情。
4.理解:
(1)更喜:对胜利充满信心。
(2)尽开颜:
投影出示:
什么人“喜笑颜开?”
(红一、四方面军以及所有的革命军民)
5.品读。
三、总结全诗
1.谈谈你学完全诗后的感受。
2.那些诗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3.红军战士的哪些品质值得你学习?
四、吟诵诗句,背诵诗文
1.反复朗读课文,运用停顿、节奏、重音等读音技巧,再现诗中意境。入情朗读。(可以采用配乐朗读。)
2.检查背诵。
五、作业
1.朗读并背诵。
2.预习下一课。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篇4
【设计理念】
新的课程理念提倡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资料、选择和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本教案依据课文自身的特点,在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方面做出尝试,在教材的许多疑难处、"留白"处,引导学生思考,补充大量相关的信息资料,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化情感。
【教材分析】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长征胜利后,满怀激情地回忆红军队伍在长征途中排除万难的典型事例,表现了我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向红军战士学习,培养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结合课文弄懂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重要词语意思、理解诗句包含的内容。
2、情感目标:理解诗意,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能力目标:通过多媒体课件,深情悟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1、关于长征的照片、电影片段制作教学多媒体及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简介长征知识
1、播放录相,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简介律诗及相关长征知识,让学生汇报交流收集的长征知识
【设计意图】学生对长征知识较陌生,利用多媒体课件能拉近与历史的距离。汇报交流搜集的资料,意在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未成曲调先有情”,既让学生产生了学习的热情,又为接受长征精神的洗礼作铺垫。
二、讲读结合,引导学生感知诗意
1、播放范读录音,掌握好韵律
2、汇报生字词自学情况,评比自学标兵
【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应该具备自学字词的能力,汇报的过程显现学生动手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组织语言处理信息能力,汇报的过程也是自学方法交流的过程。
2、配乐让学生仿读,读正确读流利
3、默读体会诗的结构特点
【设计意图】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不教现成的知识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让学生自己选读,自主合作,循文探究,利用诗文中总分结构,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抓住“万水千山”总述句,让学生分头研读,分组讨论。体会如何“难”,但红军战士又怎么“等闲”
①选取哪些山?怎么难,但红军眼里怎样?
②选取哪些水?怎么难,但红军面前又如何?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基础是文本,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感悟,深入研读思考,自由地讨论交流,把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验,语言的领悟释放出来,实现师生心灵的对话,精神的交流。
三、反复诵读,体会英勇无畏
1、出示插图,结合诗文进一步理解诗义。
2、抓住自己感受深的情节畅谈体会。
3、引导学生读书深情,诵出豪情。
4、最后一句作者的愉悦心情和你一样吗?
四、适当拓展,推荐爱国读物
1、长征故事你已经读过的有哪些?
2、推荐如《丰碑》《草地夜行》等读物。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培养学生自觉阅读的习惯。
五、联系实际,激励攻坚克难
1、生活中也会通过这样的“山”“水”,结合生活说一说。
2、怎样才能培养自己的长征精神呢?如何学会排除万难?
【设计意图】由生活步入教材,再由教材迈向生活,教材只是个例子,让学生树立大语文学习观,把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能力情感落实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长征精神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