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
老地方整理的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精选5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 篇1
这段时间有点疲惫,心中那个懒惰的小我时常在作怪;期末孩子的学习也让我焦虑,书读得也不走心。
前一段时间孩子生病,落了许多课,最近忙着恶补,家里家外判若两人。在外面和风细雨,在家里一看到儿子不急不忧的神态,心里就极度不舒服,虽不是河东狮吼,勉强的微笑也是丑陋至极。儿子说我没有耐心,我特意在他的书桌上写了“耐心”。看到我写了“耐心”,自己也写下了“认真”二字,说:“希望自己写作业能专心,不让妈妈生气了。”当听到儿子的话,心中满是悔恨。
其实人生最大的障碍是自己,如果不能破除我对孩子那份直执(我所期望的),就很难获得真正的`快乐。我之所以觉得痛苦,是因为我害怕失败(事情没有像“我”想的那样发展运行,事情到最后,并没有获得“我”预期的结果)所以“我”就会痛苦。
《非暴力沟通》让我们学习如何让爱融入生活,世间最大的误区不是不爱,而是以自己的方式去爱(观察,道德评判,比较,强人所难),世间最大的欠缺、比爱还奢侈的,是“懂得”,给予对方所想要的,而不是给予对方我们想给予的。
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心态的建设,就是一个不断放下自我的过程。
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 篇2
《非暴力沟通》是我在过去的20xx年所读的书中最喜欢的一本,也认为,在读完第一遍后,它确实对于我个人产生了的影响和改变。它是我当初加入《妈妈你听》全国读书会大群读的第一本书,和其他群里的`妈妈们每天读书打卡,每次阅读都能感受到收获良多。每天读书,也会特意留意观察自己与别人相处的日常,反思了自己与周围人的相处模式是不是有不妥的地方。
慢慢懂得了,原来自己与别人的沟通并不是真正的沟通,因为最后的结果不是解决了问题,而是使我们之间矛盾更加激烈化了。以前的我们总以不是你输就是我赢,或是两败俱伤收场。
把书读了第一遍后我懂得了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是让非暴力沟通顺利进行的四个基本要素。我也把它运用到我的日常生活中,对于有时孩子无理取闹,我也多了一份耐心。
有时候,有些话,从老人嘴里说出来,我在以前可能会不高兴立马反驳,但是我现在不会,因为他们说出的并不一定是事情的全部,或是他们说的不一定就是他们真正想表达的。他们之所以感受到不满意或愤怒的言论,只是因为他们自己的观察结果,给他们带来的评价而已。当初因为太喜欢它,迫不及待想更多的人分享它,所以在阅读完第一遍之后,就在参与的同城读书会中把它和其他人的书给交换了,目前它还是没有被交换回来。
很高兴,在进精进小组后,我还能再次和大家再次阅读这本书,但我不想耽误进度,想跟上和大家一样的读书进程,我就再在网上买了一本新的。因为我认为,这本书它是值得反复去读,多读多领悟。
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 篇3
这个周的学习让我知道,不仅要体会到自己的需要还要正确的表达自己的需要。书中说的家庭主妇的例子就跟现实的我一样,先把情绪发泄了,事情还得自己做,然后还觉得委屈。
学习以后,可能还是控制不住发泄情绪了,但是我会马上意识到,会心里问自己,我的需要是什么,我希望对方做什么或者给我什么样的`反馈。很多时候,我对自己太苛刻了,不宽容和真实的面对自己的感受,所以才会出来很多情绪,然后把这些情绪归责于别人。我应该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责。
清楚这一点之后,我们对别人提出请求的话,应该越具体越好,一方面可以让我们更加认识自我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让对方了解我们的目的,有助于沟通的进行。通过学习,我知道了请求和命令的区别,这也有助于我去理解PET这本书中用第三法跟孩子做出双方均可接受的解决方案。如果我提的方案被孩子说No了,我要用心去体会孩子的需要和感受,是什么使他无法说Yes,除非我充分体会了什么妨碍了他同意,我不会试图说服他。
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 篇4
一、《重获生活的热情》
倾听内心的声音,解决内心的冲突。生活中,有时我们会感觉沮丧,是因为一个人处于激烈的内心冲突中,无所适从,沮丧意味着我们不了解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以及如何满足愿望。运用非暴力沟通,我们不再苛责别人,而是用心去感受自己的需要,这样我们的内心就会变得逐渐平和。一旦我们发现自己心底深处的愿望,并采取积极行动,我们将重获生活的热情,原来激起对生活的热爱这么简单。只要扪心自问,我到底要的.是什么?然后积极行动起来。
所以,别人说什么不重要;所以,外界什么样子不重要;所以,谁对谁错不重要。关键是,我想要什么?我要怎么样?我自己内心的需求什么?我要变成什么样子?明了了这些问题,我就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去行动,行动起来,我们就有了生活的热情。
二、《表达感激》表达感激的方式:
A、对方做了什么事使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B、我们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
C、我们的心情怎么样
表达感谢我们往往说:“谢谢,太感谢了!”、“真是太感谢了!”如果我们听到别人口中说出:“谢谢你,你这么忙还把我送回家,让我及时看到了孩子,没再为孩子担心,太感谢你了!”这样的感谢和一句“太感谢你了!”心里的感受一定是不一样的。
是的,我们渴望别人在表达感谢时把事情的经过说的详细一些,说明他们真心的在感谢我们。那我们在感谢别人的时候,为什么羞于说得如此详细呢?我们总是羞于表达自己,不擅长发现自己真实的感受——这大概是根源吧!
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 篇5
文丨刘晴。对于“应该”或者“不应该”这个词特别的不舒服,用在自己身上是打击自己,用在别人身上是激起愤怒。
记得有一次老公的弟弟出了点医疗事故,据说可能需要通过司法部门解决,可能需要个人赔偿。而弟弟个性比较寡淡,老公是个急性子,一直催促着问弟弟采取了什么自救方式,弟弟说等科室大主任回来开会做决定。老公开始坐不住了,一个人干着急,又急又恼地一直跟我数落弟弟对于这件事的不作为。忽然间来一句:“这件事情估计要自己掏赔偿,我们应该帮忙。”如果这是这样二话不说肯定是尽全力帮忙的,但是一听到老公那些强势的话,心里的火蹭的'就冒起来了,直接顶了回去了:“什么叫应该?”心里想:我欠他的吗?凭什么应该呢!
其实想想这里这个“应该”加上老公强硬的语气让我感到的是他根本不是跟我商量,甚至都不是通知我,而是强势地向我下达命令。稍微冷静后,想表达我不喜欢他跟我说话的方式,然而一出口就是带着愤怒的指责。希望自己在认识到错误的做法后,可以慢慢有所进步。
    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