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2025/09/09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篇1

一、深情导入,营造气氛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七课《土地的誓言》,这是端木蕻良写的一篇文章。我们先来看一下题目,题目是《土地的誓言》。对故乡土地的热爱,是人们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之一,当日寇的铁蹄践踏祖国的东北大地的时候,作家端木蕻良满怀悲愤和思念之情写下了激情飞扬的文章,这就是《土地的誓言》(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检查预习

1、学生小组交流课下搜集到的作者及作品资料,小组代表介绍。

2、背景介绍:多媒体展示。

3、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三、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1、师: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故乡景物的语句并思考:令作者魂牵梦萦的故乡到底是怎样的一方土地呢?建议用“这是一方 的土地,表现在 ”的句式,把握作者故乡的特征。(生齐读描写故乡的部分)

学生评说,教师整理:

①这是一方美丽的土地,表现在“碧绿的白桦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描绘出作者多姿多彩的故乡,令人喜爱

②这是一方富饶的土地,表现在“黑色的土地”“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金块”“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可见作者的故乡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③这是一方广袤的土地,表现在“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可见作者故乡广阔无垠,一望千里

④这是一方神奇的土地,表现在“孤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故乡充满了神秘色彩

⑤这是一方和谐的.土地,表现在山雕、鹿群、马儿在奔跑,而“秋天,银线丝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和谐社会

2、师:故乡真是一幅人与自然的和谐图呀!读着这两段文字,我们眼前会浮现美丽、富饶、神秘而和谐的故乡!

四、细读课文,体味情感

师:作者对家乡是无比的思念,正如文中所说,感情如同江河湖水决堤一样不可遏止,四处“泛滥”,作者“泛滥”的情感主要包含哪些?

学生评说,教师整理:

①思念家乡;②热爱、赞美家乡③渴望尽快回归故乡的迫切心情

④对故乡惨遭蹂躏的悲痛,对侵略者的罪恶行径的憎恨

五、再读誓言,深化主旨

师:面对这多灾多难的家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誓言?

(生找出并齐读誓言部分)

学生评说,教师整理:

①作者想急切回归故乡誓言说:“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

②作者要为故乡的解放而战斗到底的决心誓言中说:“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③作者要为故乡解放,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宝贵的生命誓言中说:“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六、走出课文,延伸情感

师:请同学们说一句与爱国主义有关的诗文,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简要说说理由

学生评说,教师整理:

①我用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②我选的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师:同学们黑暗已经过去,端木蕻良的誓言已经实现!中华民族正在走上伟大复兴,任重道远!祖国的腾飞需要在座每一位同学的努力和拼搏。

作业布置:

写一篇短文,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表达你对它的情感,字数不限。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2、 体会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仪器与媒体:投影仪、计算机、录音机等。

教学方法:整体感悟与体验

教学过程 :

1、 情境导入

2、 导语 :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让学生感受歌中的情感,说说自己的感受,创设情境。九一八事变之后,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祖国东北大地的时候,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试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思?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情。

3、 学生上网检索有关背景和作者的资料

4、 整体感知

5、 范读

6、 学生自读

7、 品读精彩语句

8、 学生朗读并互相评价:学生交流各自的听读感受,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

9、 教师抛出两个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与热情:

问题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问题二: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10、 学生精读课文,进行语言品味,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明确:

问题一: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问题二: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想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子。)

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11、 揣摩特殊词语的用法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请再看这样一个句子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

(3)学生讨论后学法总结指导: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从以下两方面求解:

12、 明确该词的本意;

13、 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最后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含义。

四、扩展思考

同学们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呢?

五、布置作业 (播放《松花江上》)

1、九一八真的成为历史了吗?以此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可以网上检索有关资料)

15、 写一首同名诗歌--------《土地的誓言》。抒发自己对土地的感情。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篇3

【学习目标】

1、扎实字词,增加词汇积累。

2、品味文章蕴藏的复杂情感。

3、揣摩、品味文章具有激情的语言。

4、 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学习重点】

作者情感的把握。

【学习难点】

揣摩、品味文章具有激情的语言。

【课前准备】

发放预习任务单,学生在此指导下进行预习。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师: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感受着腔腔爱国心。其实,记住每一个国耻日也是我们爱国的表现。在我国的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日子。(幻灯片投示)

2、投示:1931、9、18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历史上的九·一八事变、

1931年9 月18日,日本侵略者炸毁南满铁路,挑起事端,并于当晚10点20分突袭东北军北营驻军,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

3、(播放图片)

师:“九一八事变”, 使东北辽阔美丽的江山沃土尽陷日军铁蹄之下,一时民生凋蔽,四野荒芜,沦亡是他们唯一的选择,无数百姓为免遭日军的蹂躏而逃离家园。十年之后的1941年,也就是“九一八事变”过去整整十周年之际,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外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家端木蕻良怀着痛失家园,渴念故土的强烈感情写下了这篇激情澎湃、感人肺腑的文章。

板书: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二、预习交流,自学生疑

1、作者简介

学生交流,教师归纳: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辽宁省昌图县人,现代作家,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

补充笔名由来。

三、整体感知,师生释疑

听读课文,思考感知:

1、关注重点字词。

2、认真体会,你发现文中都蕴涵着哪些情感?

(注意教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学生听录音感知,之后进行交流。

1、字词检测

字词检查

A读准字音

1)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2)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它们从来没有停息,它们的热血一直在流,在热情的默契里它们彼此呼唤着,终有一天它们要汇合在一起。

3)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B写对字形

4)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 háo míng )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悠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 lán yǔ ),原野上( guài dàn )的狂风。

C选好词语

5)在那田垄里( )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A 回响 B 飘荡 C埋葬

6)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 )着一种热情。A澎湃 B 涌动C泛滥

2、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

四、问题引领,合作探究

1、主问题研讨

文章中哪些语言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请勾画出相关词句并赏析。

1)学生研读文章,之后交流。

重点语句赏析示例:

A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这个我是知道的,我常常把手放在大地上,我会感到她在跳跃,和我的心的跳跃是一样的。它们从来没有停息,它们的热血一直在流,在热情的默契里它们彼此呼唤着,终有一天它们要汇合在一起。

(这块广大的'关东大地'因为这些拟人化的描写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于是可以像母亲一样召唤着我、激励着我为之奋斗、为之牺牲!→拟人手法——失去土地的痛苦 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B 在那田垄里( )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A回响 B 飘荡 C埋葬

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 )着一种热情。A澎湃B 涌动C 泛滥

(充满感情色彩的词语→丧失土地的悲愤、屈辱和仇恨。富有情感表现力。)

C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

(这些形象都是关东大地的代表事物,代表着关东大地的特征,它可以使读者充分了解关东大地的美丽富饶,也可以唤起读者的想象。更能体现作者对故土家园的深深眷恋之情。→形象的叠加——对土地深情的赞美,深切的怀恋 排比——连贯的逐渐增强的语势,加强情感表达)

……

2)教师点拨,归纳文中表达感情的手段

A超常规的词语运用。

B运用排比、比喻、 拟人等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

C选取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通过景物的密集叠加,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

2、质疑交流

学贵质疑 善于提出问题的孩子才是最聪明的!

问题示例:

A你怎样理解本文标题——“土地的誓言”?

B文章前后人称的不一致,你是怎样看待的?(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用“你”来称呼呢? )

五、拓展延伸,能力提升

背景介绍:《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其时正值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作为诗人的艾青,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并成为时代的“吹号者”。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六、课堂总结,收获盘点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学生听歌,进一步体会文章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师激情结束语——不管是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还是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永远昭示我们:对国家、民族深沉强烈的爱以及广博的襟怀、火热的心肠,才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根本!

附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热爱 怀想 眷恋 愤恨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情感。

2、揣摩、品味本文精彩段落和语句。

3、培养并提升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新课

1、播放音乐《松花江上》,多媒体展示“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

2、导语

同学们,“九一八”事变已过去了整整十年,而关东的东北人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作家端木蕻良再也遏制不住强烈的心情,写下了《土地的誓言》。

二、初读,感知誓言

1、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扫除阅读障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对家乡的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教师归纳:作者发出了“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的誓言,表达了作者誓死保卫家乡的决心。

3、指导学生朗读“誓言”部分。可采取指名读,小组读、齐读等形式,初步感受作者誓死保卫家乡的决心。

三、细读,品味情感

1、品读一

1)作者面对家乡的.土地为什么会发出誓言?请阅读课文第一段,边读边思考,补充下面的句子。

(屏幕出示问题:作者之所以面对家乡的土地发出铿锵誓言,是因为。)

2)师生交流。

教师归纳:家乡的土地是如此的美丽、丰饶、神秘,作者的内心对她充满了赞美和依恋之情。

3)教师请一名朗读能力强的学生朗读第一段中的精彩片段(或者播放朗读录音),讨论:这位同学为什么读得如此动人?

教师归纳:抓住“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我想起……”“我总是……不管……即使……都会……”这些句子,读出自豪、喜悦、激昂的语气,描写神秘的地方要用深沉、舒缓的语气来读。)

4)学生再次品读第一段中的精彩片段。

2、品读二

1)再读课文,寻摘最能体现作者强烈情感的语句。

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②“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③“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④“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师生交流。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这些句子,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热爱家乡,赞美家乡,对家乡惨遭蹂躏的悲痛,对侵略者的罪恶行经的憎恨的复杂情感。)

2)思考:“泛滥热情”和“埋葬欢笑”两个词语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归纳:表现了作者决然不同的情感。

追问:课文一、二两段在写作内容和表达情感上有什么异同?

引导品析、归纳:第一段写作者常常想起关东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第二段写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3)深情朗读课文。可采取教师范读,学生赛读,评读等形式进行,让学生读出激情,读出高潮。

4)朗读小结:

教师归纳:朗读这两段文字要读出不同的语气,或舒缓或急促,或低沉或激昂、或赞美或悲愤。

四、感悟、延伸情感

1、多媒体展示中国十大未收回的宝贵领土。

2、教师:同学们,这些领土属于中国无可争议!可是到现在,有的可能永远收不回来了。外蒙古,1949年被划出;唐努乌梁海,已被划入俄罗斯;帕米尔地区,20xx年被划入塔吉克斯坦。还有的领土没有实际所有权,藏南地区9.3万平方公里,至今被印度占领;南沙群岛,共56个岛礁,中国现在只控制8个,钓鱼岛6.3平方公里,至今被日本控制……同学们,我们的教科书说我们的祖国有960万平方公里领土,300多万平方公里水域面积;而实际拥有的只有9,326,410平方公里,水域面积270,550平方公里,这就是事实!

此刻,我们的心情能平静下来吗?生活在和平年代的爱国学生心中就没有铮铮誓言吗?

学生写誓言。

3、学生读誓言。

4、老师评价。

5、多媒体配乐、师生齐声朗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作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