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季之美》教学设计
老地方整理的部编版《四季之美》教学设计(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部编版《四季之美》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四季之美》是统编本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文章。本课是一篇写景散文,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独特的美,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全文300多个字,篇幅简短,结构简单。在作者的眼里,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天的黄昏、冬天的早晨是最美的时刻。每段开头,作者先开门见山点明季节中最美的时刻,接着抓住这一时刻最美的景物进行描述。文章语言简洁,仿佛一位邻家女孩娓娓道来,娴静委婉,韵味不尽,值得再三品味。五上第七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四时景物皆成趣”,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五年级学生已经接触了不少写景课文,这类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抒发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无限热爱之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学习写景文章必然离不开感受、情感,体会“情”很重要。因此,“读”是这类课文教学的精髓,更是这类课文教学的生命线。本课课后习题就提出了“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背诵课文。”的要求,只有让学生用心、用情地去读,读出语言文字的灵动,才能教出本单元阅读文本的个性与特色,才能充分将本阶段“读”的目标落实到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认识“旷”、“怡”等5个生字,会写“黎”、“晕”等9个字,会写“黎明”、“红晕”等13个词语。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美读课文1、2自然段,体会作者用词的独特,感受春天黎明,夏天夜晚的迷人景色;
2、借助图片想象画面和关键词提示法,尝试背诵课文1、2自然段;
3、借助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初步体会景物的动态描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细腻的笔触,选材视角的`独特,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学生在进行课堂学习前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教师在课前潜心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对学生的答案作出充分的预设;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准备好本课中要用的写话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一年中的四个季节,哪个季节在你的眼中最美?你眼中四季最美的是什么?
2、在日本作家清少纳言的眼中,四季最美的又是什么?我们一起走进22课,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1、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在书上圈划:在作者眼里四季最美的是什么。
2、交流,相机完成课堂作业本第3题,反馈并板书:春之黎明、夏之夜晚、秋之黄昏、冬之早晨
3、观察板书,你有什么发现?(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向我们展示四季的独特韵味)
4、这道题的答案藏在哪里?(每一个自然段的开头)
5、师小结:借助每一段的关键句来把握文章内容,也是一种快速阅读的好方法。
6、齐读四句话
(三)美读第二段,感受春天黎明色彩之美
1、过渡:一年之季在于春,春天最美是黎明。
2、出示第一自然段,自由读、指名读。
3、再默读,思考:春天的黎明美在哪里?在书上圈画。
4、交流,师相机点红词组:鱼肚色的天空、微微的红晕、红紫红紫的彩云
(1)欣赏图片,美读
(2)引读词组:春天的黎明美在——美在——美在——
(3)观察这三个词组,有什么发现?(师板书:色彩之美)
5、作者观察仔细,用词准确,又用哪些词写出了这些颜色的细微变化?(点红:一点儿一点儿、微微的)
(1)这两个词要怎么读?(变化过程细微,要读得缓慢)
(2)指名读
6、这么细致的变化,都被作者细腻地捕捉到,你还能从哪儿感受到色彩的动态变化?
(1)交流,点红动词:泛着、染上、飘着
(2)把动词送进去读
(3)这一段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侧重描写天空颜色的动态变化,这种写法叫做动态描写。(师板书:动态描写)
7、小结:春天的黎明美在色彩,美在动态,这一段应该怎么读?(用轻柔、舒缓的语调来朗读)
8、美读这一段
9、读着读着,我们的眼前又浮现出春天黎明天空那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让我们借助画面试着背一背。
(四)合作学习第三段,感受夏天夜晚宁静之美
1、作者心思缜密,用了短短两句话捕捉了春天黎明天空微妙的动态变化。那夏天的夜晚又有怎么样的美?
2、出示第二自然段,同桌互读,指名读
3、小组合作学习,用你喜欢的方式交流夏天的夜晚美在哪里。
预设:
(1)三种夏天夜晚之美:明亮的月夜、漆黑的暗夜、蒙蒙的雨夜
引读:夏天的夜晚美在——美在——美在——
美读,读出安静之美(师板书:宁静之美)
(2)动态描写:萤火虫翩翩起舞、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
读着读着,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宁静的夏夜,总能看到萤火虫灵动的身影,你们瞧——(欣赏视频)
这两句要怎么读?(轻快、灵动)(师板书:以动衬静)
4、在作者的眼中,她最喜欢哪一种夏夜的美?你怎么看出来的?
预设:
(1)作者最喜欢蒙蒙细雨的夜晚,从关联词“固然……也;即使……也”看出。
(2)从“这情景着实迷人”,看出作者最喜欢蒙蒙细雨的夜晚。
(3)作者最喜欢第三种夏夜,第三种夏夜描述得最为详细。
5、小结:对于明亮的月夜,作者用“固然也很美”,一笔带过,而着重描写了漆黑暗夜和蒙蒙细雨中飞行的萤火虫,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
6、这一段要怎么读?(用轻柔的语气,萤火虫轻快灵动,语速可以稍快一点。)
7、多种方法展示朗读:指名读、男女生读、配乐齐读。
8、这么美的文字,让我们积累在心中。出示关键词提示背诵:夏天最美是( )。( )固然美,( ),也有( )。即使是( ),也有( ),闪着( ),这情景( )。
9、让我们再一起感受春之黎明、夏之夜晚那独特的韵味。(出示1、2自然段,整合读)
(五)写话练习、拓展延伸
1、同学们,通过这两个自然段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引导学生结合板书说说课文在写法上的特点)
2、不论是春之黎明,还是夏之夜晚,都有着独特的美。我们也学着作者的样子,写写你眼中春天和夏天最美事物的特点。
3、写话要求:选择一个季节,抓住颜色或动态变化写出事物的美。
春天最美是( )……
夏天最美是( )……
4、学生写话
5、展示交流,师生评价(评价标准:是否写出事物的特点,是否写出颜色和动态变化)
(六)课堂小结,留下悬念
今天这节课我们感受了作者笔下的春天黎明和夏天夜晚不同的美,那么秋天的黄昏和冬天的早晨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美呢?我们下节课再一起来学习。
部编版《四季之美》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旷、怡”等5个生字,会写“黎、晕、漆”三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1、2自然段,借助关键句初步体会景物的动态描写,感受春天黎明颜色变化之美,夏季夜晚光感变化之美。
教学重难点:
借助关键句初步体会景物的动态描写,感受春天黎明颜色变化之美,夏季夜晚光感变化之美。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中国的古诗词中有许多描绘四季美景,你还记得吗?学生自由回答。
哪一句是你最喜欢的,说说原因。
今天,我们要学的文章跟四季有关。它的作者是距今一千多年前日本的女作家清少纳言写的。
一、揭示课题,认识作者,了解主题
1、出示课题,出示作者简介,了解作者。
2、了解主题:学习课文前,我们先要看看篇章页,知道学习的主题。
(1)出示篇章页,自由读,说说读懂了什么?(学习的主题)
(2)了解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先指生说说—出示学过课文《鸟的天堂》中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
(3)把刚才的古诗分类,进一步认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二、初读课文,理解作者视觉最独特
1、自由读课文,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思考文章介绍了什么?
(2)找一找文章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
2、检查字词:
第一组:紫红紫红、漆黑漆黑、翩翩飞舞、蒙蒙细雨、急急匆匆、熊熊炭火
指名读:说说发现(叠词更美)——给这些叠词分成按动态和静态描写分成两类—再读
第二组:凛冽、闲逸
第三组:红晕着实(读准多音字)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出示课文的四句话:每段开头的第一句
师:看,这跟我们平时写的四季的美景有和不同?
(作者选取四个时间段,选材视角独特)
三、关注春、夏,感受变化之美
过渡:让我们跟随作者独特的视角,走进春天的黎明和夏天的夜晚,哪种景致给你带来的美的感受?作者是如何来写这种景物的?画出相关的句子,写出对这些句子的感悟
1、学生自读自悟
2、全班交流。
(一)春天
预设:这段话作者重点写的是朝霞,出示句子:“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1)从叠词“一点儿一点儿”“红紫红紫”蕴涵了对朝霞的全部情感,读起来是多么的亲切,仿佛作者在向我们娓娓述说。(描写细腻)
(2)天空的颜色的变化由鱼肚色——红晕——红紫红紫——彩云,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朝霞图。
(3)动词运用准确:泛、染、飘
3、小结:这是颜色变化的动态之美,谁愿意把这美读出来。(板书颜色变化)
4、指导朗读。“一点儿一点儿”“红紫红紫”读出轻松,语速慢一些。读出优美。
指名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画面,感受春天的独特韵味。读后评价。
5、谁能试着把这段话背下来。(关注一些词语背诵会很轻松如“黎明、一点儿一点儿、红紫红紫”等)
(二)夏
过渡:孩子们,刚才我知道作者在描写春天时用了动态描写的方法,从黎明颜色的变化中给我们呈现了一幅异彩纷呈的画面。让我们去欣赏夏天的夜晚,发现不一样的美。
1、指名谈感悟。
2、找一找作者描写的三幅夜景(将文字变成三段),说说你最喜欢哪幅画面,谈谈原因,结合朗读。
3、说说作者最喜欢哪幅夜景,说说理由①从关联词“固然、也、即使、也”。②“这情景着实迷人”。从“无数的萤火虫”变化到“一只两只萤火虫”都给我们展示灵动之美。③从字数上,第三种夏夜描绘得最详细。(无数的萤火虫在明亮的`夜晚飞舞是美的,这是一种浩大的美,而在雨夜中萤火虫由多变少后的光色忽幽忽暗,给雨夜添上了一份神秘的色彩,正因为如此,才让作者感到迷人。)(板书:光色变化)
4、感受关联词的作用
(1)分别指名读三幅画面,读好关联词,
读着读着,我们会发现,这些词虽然没有画面感,但是却吧这三幅画面连接起来,而且一层比一层细腻地送到我们心中。
(2)指名连读三幅画面
5、感受意境:到底是什么把清少纳言迷住了?——指名回答
出示画面,迷住清少纳言的不仅仅是一种事物。同学们,这蒙蒙细雨的夜晚就是一个大的背景,那种宁静,那种深邃的映衬,让其中的点点萤火的动态之美更加得迷人,这种宁静的背景之下的动态之美,也是感情细腻的人才能发现的一种独特之美。这与中国的古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之美如出一辙。
出示古代诗人描绘萤火虫的诗词。
熠熠流萤火,垂垂饮倒虹。——宋。张元干
雨打灯难灭,风吹色更明。若非天上去,定作月边星。”——唐、李白
时见飞萤三四点,树影依稀相隔。—元、许有壬
6、齐读,感受意境美
7、尝试背诵:夏天最美是( )。( )固然美,也有( )。即使( ),也有( ),闪着( ),这情景( )。
四、迁移
1、和清少纳言同时期的中国诗人也描写春天、夏天,他们笔下的春天和夏天又是怎样的呢?
春:
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李煜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
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宋、晏殊
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欧阳修
嫩绿堪裁红欲绽。蜻蜓点水鱼游畔。一霎雨声香四散。——宋、晏殊
树阴满地当日午,梦觉流莺一时声。——宋、苏舜钦
2、选择一句自己喜欢的古诗,尝试写下诗中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结合评价卡)
部编版《四季之美》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会写“九”和“无”。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朗读,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约3分钟)
1、复习导入,引出课题
出示苹果树,认读苹果树上的字,巩固字词。
2、第一次提出学习目标
(1)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呢?请你把你自己喜欢的季节读一读。等一会儿,比比谁最能干,把儿歌读得最好听。
(2)春天有什么特点?要用什么感情读第一小节?表演读
(3)为什么喜欢夏天?夏天有什么变化?表演读。
(4)为什么喜欢秋天?表演读
(5)为什么喜欢冬天?表演读.
(6)背诵课文。
二、展示学习成果(17分钟)
1、展示课文第一小节。
生:春天到了,小草发芽了。
生:小草绿绿的,嫩嫩的。
生:我要用高兴,自豪的感情读第一小节。
生:我能读得比他更好。
生:我会表演读。
2、展示第二小节
生:我喜欢夏天,因为夏天到了,荷花开了,很美。
生:荷叶圆圆的,绿绿的,很美。
生:我想读第二小节。
生:我想跟他比赛读。
生:我会边读边表演。
3、展示第三小节。
生:我喜欢秋天。因为秋天到了,好多果子熟了,我们可以吃到好多的水果。
生:秋天到了,谷穗弯了。
生:秋天到了,农民获得了大丰收,很高兴。
生:我能用高兴的心情来读第三小节。
生:我能表演读。
生:我想跟他比赛读。
4、展示第四小节。
生:我喜欢冬天。因为冬天到了,可以堆雪人,打雪仗。
生:小雪人很顽皮,很好玩。
生:我能用顽皮的语气读这一小节。
生:我想跟老师一起表演读。
5、小结:大自然不仅给我们带了了美,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乐趣,你觉得我们该怎样做?(生自由发言)
师:是啊,我们要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小动物,爱我们的.大自然……。)
6、展示背诵课文
过渡:同学们,这么美的景色,这么美的语言,我们把它存在小脑袋里好吗?
生:我喜欢春天这一小节,我会背第一小节。
生:我喜欢夏天这一小节,我来背给大家听。
生:我喜欢秋天这一小节,我背给大家听。
生:我喜欢冬天这一小节,我背给大家听。
三、第二次提出学习目标
1、会读“九,无、”这两个字,并组词。
2、学写生字“九、无”
3、认识笔画“横折弯勾”
四、第二次展示学习成果(15分钟)
生1:我来当小老师带大家读这两个生字
生2:我知道新笔画“横折弯勾”
生3:我能给“九“找朋友:九个,九只,九十。
生4:我能给“无”找朋友:有无,无边无际。
生5:我想提醒大家注意,写“九”的时候,“横折弯勾”的横的起笔在横中线。“无”的竖弯勾的“竖”是竖在竖中线。
生6:我会写。
生7:我会评。
四、知识课外拓展。
小朋友们,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美,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下面老师就带你们走进美丽的大自然,把你发现的美,模仿课文也来编一首小诗,看看谁能成为今天班上的小诗人。
五、知识拓展延伸(5分钟)
说说自己最喜爱哪个季节,把课外画的画拿出来,模仿课文来说说画中的景物。
板书设计:
2、四季
春天草芽尖尖
夏天荷叶圆圆
秋天谷穗弯弯
冬天雪人大肚子一挺
部编版《四季之美》教学设计 篇4
学习目标:
1、自主读通课文,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心旷神怡”“闲逸”等词的意思。背诵课文,积累语言和表达经验。
2、在了解作者通过四季哪些不同事物来表现美的基础上,发现四段话中用词的共同特点;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课文动态描写中表现出的从容恬静,体会作者笔下四季闲逸而生动的韵味,感受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3、学习课文精选事物、准确用词的写法,用几句话写一写自己印象深刻的某个景致,把这个景致独特的(如热烈、恬静、丰富、简洁等)美表现出来。
学习流程:
板块一词说四季,激发品读兴趣
一、聊聊对四季的印象。
1、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给我们留下了不同的`印象。你会分别用哪些词语来描绘自己心目中的春夏秋冬呢?交流自己想到的词语。
2、我们读过很多古诗词,诗人笔下的四季分别是什么样子的?出示描写四季不同的诗句,读一读,感受诗人笔下四季不同的特点。
春天: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生动)
夏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热烈)
秋天: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萧瑟)
冬天: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凛冽)
二、教师谈话激趣:今天我们要一起品读的《四季之美》,是日本古代女作家清少纳言的一篇作品(简介清少纳言)。文章很短,她这篇文章中的四季,是不是也有着各自截然不同的特点呢?自己一段段读一读,注意课文中描写具体景致的词语,用心感受,尝试做出自己的判断吧。
三、学生自读,关注具体词语,做出初步判断(圈画批注)。
板块二词品四季,感受恬静韵味
一、交流分享:每个季节分别让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美?是从哪些词语上感受到的?
二、品读发现,感受恬静韵味。
1、读一读教师出示的词语,看看自己有什么发现:
一点儿一点儿泛着微微的飘着
翩翩飞舞蒙蒙细雨一只两只闪着朦胧的微光
点点归鸦比翼而飞心旷神怡
捧着暖和的火盆闲逸的心情和谐
2、发现交流的基础上,关注动态描写,体会动中之静。
3、反复朗读,想象画面,感受字里行间恬静的韵味,争取做到熟读成诵。
三、再读思考,交流讨论:为什么清少纳言心目中的四季都有恬静而生动的韵味?可以从文本信息中找原因,也可以做出自己的推测。(从文本信息看,作者有意选择了不同季节中一天内不同时段的精致来描写;从作者特别注意到四季中这些景致表现出的相同韵味,可以推想她是一个从容恬静、热爱生活的人。)
板块三词句对比,丰富语言经验
一、挑战发现:细心地读一读每一自然段,看看有没有词语与从容恬静的韵味不和谐。如果有,这些词语怎样更换才与从容恬静的韵味一致。
二、对比阅读周作人的译文,然后简单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三、倾听教师朗读林文月的译文,对比课文和周作人先生译文,交流自己的发现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