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狼》优秀教学设计

2025/09/11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狼》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狼》优秀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鹿和狼的故事》以罗斯福为了保护鹿而下令消灭狼,从而导致巨大的生态灾难为例,阐明了不同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道理,告诫人们必须尊重生物界的这一客观规律.本课的写作思路是先叙述具体事例,再分析一事例产生严重后果的原因,最后从教训中概括出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文章故事浅显、道理深刻,是引导学生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进行人文熏陶的好教材。

学情分析

学生要理解故事不难,难的是引导学生从另一角度--维护生态平衡去保护环境。因此需要引导学生用各种学习技能去体验文本。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领悟作者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3、 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道理,增强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增强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揭示课题

1、多媒体出示:鹿和狼的图片 。 问:你喜欢谁?为什么?

2、导题:在凯巴伯森林曾发生过这样的故事。板书:鹿和狼的故事

二、对比质疑 确定支点

1、多媒体出示图片(茂盛的森林),教师讲解:这就是美国亚里桑那洲的凯巴伯森林,在20世纪初叶,这里还是松衫葱郁、生机勃勃,大约有四千只鹿在林中出没,而到了1942年,这里却成了这幅光景(出示荒凉的图片)凯巴伯森林中只剩下一些病鹿在苟延残喘。

2、质疑:看着这两幅画面,听着老师的讲解,把你内心最想知道的说出来。(总结学生质疑:为什么会弄得鹿死林毁的结局?)板书:鹿死林毁

三、自读自悟 辐射全文

1、初读,要求:自读课文,读到你觉得想说些什么的时候,读到要表达自己感受的时候,你就停下来,好吗?

2、把你的想法和感受与你小组成员分享。

四、汇报交流 旋转球体

1、读着读着,你知道些什么?

重点指导:(1)、鹿成了凯巴伯森林的“宠儿”,它们过着没有危险、食物充足的生活。(出示第4小节中的语句)假如你是凯巴伯森林中的“宠儿”----鹿,相遇后你们会说些什么?指导朗读

(2)、鹿毁灭了森林,你从哪个语句读出来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指导朗读

(3)、鹿死的原因:饥饿、疾病。假如你是凯巴伯森林中的病鹿,相遇后又会说些什么?(出示第六小节) 指导朗读

2、过渡探究:鹿们不知道“鹿死林毁”的真正原因在哪里。同学们,你们通过刚才的`讨论知道吗?请再仔细回读课文,特别要重读第7节,想一想你用什么办法来阐述你的答案。

(1)边画图边讲解;

(2)、生物链;

(3)生态平衡……

3、师小结:罗斯福下令捕杀狼,凯巴伯森林六千只狼先后毙命,而鹿大量繁殖,过多的鹿超过了森林的供养限度,破坏了森林的生态系统,所以森林被毁了,鹿得不到食物,再加上疾病的蔓延而逐渐死亡。罗斯福您错在哪儿?

五、深究课文 突出心轴

1、精读第8、9小节,你明白了什么?

2、设计说的练习:现在老师是美国某一报社的记者,想采访一下在座的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总统阁下,听说您为了保护凯巴伯森林中的鹿,而下令捕杀森林中的狼,结果却弄得鹿死林毁的结局,对此事,您有什么要说的吗?”

3、指导朗读最后一节 。

4、课外延伸:你还知道什么故事或看到课外读物,说明人类应维护生态平衡?

六、延趣拓展 升华主旨

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老师想让你们去告诉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要尊重动物、植物、微生物…… 请你们结合自己的理解、材料,写一则保护生态平衡的公益用语,看谁写得最吸引人,最能令人震撼,好吗?

《狼》优秀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的:

1.掌握生字生词,七年级语文上册《狼》教学设计。

2.学习记叙的顺序和结构。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意思。

教学设想

本文篇幅较短,内容并不难懂,但字词、句式难点很多,语言障碍较大,故教学时重点应放在字词句的串讲上。但字词句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语言环境,要从上下文意中去掌握字词的含义。

本文可用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初步解决生字生词,以熟悉课文为主;第二课时掌握文章的结构形式和思想内容。教学方法仍以学生的'活动为本,教师只能处在引导、点拨的地位。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朗读课文熟悉课文。

2.参看注解,理解生字生词。

3.复述故事大意,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狼》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1.知识导入。

(1)学习文言文和学习现代文不同的地方有两点:一点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变迁,造成内容的差距、认识的困难;一点是由于语言的演变,造成文字的差异、理解的障碍。这两点又以语言障碍为主。

(2)文言文的语言障碍主要在词和句上,有很多词和句在意义和用法上都和现代文不同,学习时要特别注意这些不同的词句。

(3)文言文阅读的方法最重要的是熟读。开始时参看注解,会认会读;然后就要朗读,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才便于理解。

(4)今天学习课文《狼》,就要按照上述的认识和方法来安排教学活动。

2.关于课文。

这篇课文的有关知识要记住这样几点:

①出处。本文节选自《聊斋志异》。

②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自幼勤学、聪敏,但一生考场不利,自学成才,在家乡设馆教书,创作了许多鬼怪故事,后来汇编成书,就是《聊斋志异》。

《狼》优秀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品味课文中生动的语句,知道狼是“功臣”,而鹿是“祸首”的原因,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感悟对比之处,展开想象,积累语言,体会自然界中各事物间的内在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

三维目标的整合点:森林和鹿群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

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合理想象,体会自然界中各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对比设疑,激发兴趣

1、板书课题,学生读题

2、在你的印象中,狼是怎样的动物呀?狼贪婪而凶残,真令人讨厌。

那鹿呢?(。

它活泼而美丽,多惹人喜欢呀。

3、这是我们的印象,课文中又是怎么认为的呢?

出示一段话:

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这里把凶恶的狼称为“功臣”,而把我们认为是可爱的小鹿称为是“祸首”,到底有什么有力的证据这么说呢?杜老师跟大家一样心里充满着疑问,为了解决我们心中的疑惑,这节课咱们就来通过学习课文解决这些疑问。

【引发学生自觉质疑:为什么贪婪而凶残的狼会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而活泼美丽的鹿却成了破坏森林和毁灭自己的“祸首”了呢?出示图片,凸显矛盾,让问号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鲜明的印象,引领学生去解决问题。这一环节主要由老师主导,学生活动为辅,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

二、合作探究,感知内容

1、默读课文,看看森林和鹿群在一百多年间发生了什么巨大的变化。边读边画,画出能够看表现森林和鹿群变化的句子,在旁边作出批注,在书上留下读书的痕迹。

2、 四人小组之间展开交流,读一读所画的句子,议一议发生的巨大变化。

三、抓住对比,感受灾难

第一组:森林的变化

(一)一百多年前的森林

1、看图想象,感受森林的生机勃勃

(1)师:瞧,这就是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你们说,这是一片怎样的森林?

(2)想像,感受图中没有的美好景象,进一步感受森林的生机勃勃。

(比如:天空蓝湛湛的,铺满新绿的草地上,野花竞相开放,小河波光粼粼。)

(3)小结:凯巴伯森林是快乐的,和谐的,葱绿的树木,美妙的歌声,欢快的身影,真是(出示卡片读:生机勃勃)

2、朗读品味,感受森林的生机勃勃

出示句子: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小鸟在枝头歌唱,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

(1)画面美,课文的语言更美,快读读,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刚才看到的画面。

(2)能用你的朗读向大伙儿展示看到的美景吗?(指名读)

(3)让我们一起读,把这森林的美景深深地印在脑海中吧。

(二)一百多年后的森林

1、看图对比,感受森林的一片荒凉

(1)图片对比,感受“绿色在消退”:

森林中的绿色呢?刚才满眼的绿呢?

(引导和森林以前的景色对比说,小树、野草、野花都不见了踪影,甚至连树叶、树皮、树根都被鹿吃得精光,森林中绿色的植物在越来越少……)

(2)图片对比,感受“枯黄在蔓延” :

取而代之的是什么?

(地上光秃秃的,小河干涸了,到处尘土飞扬,森林里很荒凉,枯黄的范围越来越广;森林已毫无生机了……)

2、朗读品味,感受森林的一片荒凉

出示句子: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师:小树没有了,嫩枝啃光了,树皮、草根、这一切都没了;

枯黄象熊熊的烈火,在森林中蔓延开来,它吞噬着可爱的绿,令人痛心呀,用你的'声音用你的朗读来表现你此刻的心情吧!(指名读,齐读)

第二组:鹿群的变化

1、感受鹿数量的变化

森林中的鹿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出示:它们在这里生儿育女,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

仅仅两个冬天,鹿就死去了六万只。

到1942年,凯巴伯森林只剩下了八千只病鹿。”

(指名抓住数字来谈谈感受)

两个冬天死去六万只,最后只剩八千只病鹿。这些数字真是触目惊心!(朗读体会)

2、感受鹿生活质量的变化

光是数量在变化吗?生活状况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1)引导学生想像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鹿群虽然要时刻提防着狼,但生活中没有饥饿、没有疾病。

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鹿是怎样生活的?(生说)

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狼与鹿共存,狼要吃鹿,鹿时刻提防。这样,一些生病的、弱小的鹿,就被狼吃了,而逃过狼的毒手,生存下来的鹿则十分健康。(读句子)

【这一环节,通过“对比”这一过程与方法,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初步形象地感知狼是“功臣”,而鹿是“祸首”的原因,掌握了知识和技能。】

(2)引导学生想像凯巴伯森林成了鹿的王国时,起初鹿是自由自在地生活。可时间一久,饥饿和疾病就缠上了鹿群。

(3)小结:它们拖着虚弱的病体苟延残喘,为一丁点食物同类相残,无时无刻不忍受着病痛的折磨。(读句子)

四、读中练说,感悟道理

1、森林由生机勃勃到一片荒凉,鹿群由活泼美丽到疾病缠身,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凯巴伯森林的居民捕杀了狼。)

再次出示: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2、为什么称狼为“功臣”,鹿为“祸首”呢?(自由读第4小节,练习说话。)

出示: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因为 。

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因为 。

3、师小结:同样是一座森林,在一百多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比读:女生读第一自然段,男生读第三自然段)

4、请再读读这两句话,鹿是真正的祸首吗?真正的祸首是谁?为什么?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人们因为不知道大自然自身的规律,好心做了坏事,让学生明白不应该破坏生态平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讨论这一方法的运用下很好地进行了渗透。】

五、拓展延伸,感触生活

1、如果说,凯巴伯森林的悲剧是由于人们的无知,好心办了坏事。他们可真后悔呀!我们来当一回环保小专家,怎样才能使森林恢复生机?

六.课外作业,学生任选一题完成。

续编故事,想象《凯巴伯森林的明天》;

板书:

狼和鹿

功臣 祸首

《狼》优秀教学设计 篇4

一、回忆课文

1、齐读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狼和小羊》这则寓言故事,齐读课题。

师:小朋友们,你能用一句话说说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生:狼看见小羊在小溪边喝水,狼很想吃小羊,就故意找碴儿……(板书:想吃)

二、精读课文

1、总领全文(课前指导)

师:狼很想吃小羊,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出示课文开头:狼来到小溪边,看见小羊在那儿喝水。狼很想吃小羊……)齐读。

师:还有哪里也可以看出狼很想吃小羊?(出示课文最后一句)一起读!

师:你赞成狼吃了小羊吗?为什么?

师:好孩子,善良的孩子,多么有正义感!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动物与动物之间也是平等的。

师:但是狼可不这样认为,你认为这是一只怎样的狼?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凶恶、坏家伙……)是的,凶恶残酷是狼的本性。

师:小朋友们已经知道狼很想吃小羊,但是狼并没有直接吃小羊,而是?课文中用了一个词——“故意找碴儿”(板书:故意找碴儿,连线)

师:那么,狼故意找了几次碴儿?都找了哪些碴儿呢?

一生说(逐段出示三次碴儿)。

师:同意吗?我们一起来读读!那么狼三次找的碴儿,对吗?

(一)学习2、3自然段

1、狼第一次找碴儿

师:我们先来看狼第一次找碴儿(出示第2段),此时,狼一心想吃小羊,这句话该怎么读呢?哪位小朋友来读读!

一生读。

师:你认为这位小朋友读得怎么样?好在哪里?哪里不好?应该怎么读?你来读读!(注意把!和?的语气读出来。)

师:你真会读书!我们也来学着他的样子读一读!

2、小羊第一次辩解

师:小羊真的弄脏了狼喝的水吗?

生随意自由说。

师:哪位勇敢的小朋友来替小羊跟狼讲讲道理?指名讲(2名)

师:小羊听了狼的话,先是——?(点红:吃了一惊)吃了一惊什么样子?

生:学一学小羊吃了一惊的样子。

师:然后怎么说这些话的呢?

生:温和地说(点红:温和)。

师:温和地说是怎样说呢?

一生读。

师:他读得怎么样?有没有把小羊的“吃了一惊”和“温和”读出来?

师:听了小羊的辩解,你认为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羊呢?

生:有礼貌、讲道理、善良。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亲爱、您、温和。

师:下面我们就学学小羊,带着一颗善良的心,有礼貌地跟狼讲讲道理吧!读!

师:小朋友们读得真好,老师仿佛看见一只只善良的彬彬有礼的小羊。

3、角色朗读

师:下面让我们来感受一下狼的盛气凌人、横加指责和小羊的温和、有礼貌。老师请一个小朋友读狼的话,一个小朋友读小羊的话,再请一位小朋友读旁白,其他小朋友来做小老师,听听他们读得怎么样!

4、小结

师:狼在上游,小羊在下游,小羊绝不会把狼喝的水弄脏,可狼偏说小羊弄脏了水,这就是狼第一次……?(师板书:故意找碴儿,连线)

(二)学习4、5自然段

1、狼第二次找碴儿

师:小羊这样善良有礼貌地跟狼讲道理,但是狼听得进去吗?自由读第4段。

师:狼听小羊讲道理吗?

生:不听。

师:狼不但不听小羊讲道理,反而变成什么样?课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

生:(课件点红:气冲冲)

师:气冲冲是什么样儿?谁来学学?

生:学狼气冲冲的样子。

师:咦?小羊那么有礼貌地跟狼讲道理,狼怎么反而变得气冲冲啦?想一想,为什么?

生:狼不想听小羊讲道理,一心只想吃小羊。

师:说得太对了!我们就要读出狼一心只想吃小羊的这种心态,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一下狼的蛮横无礼。

生:齐读。

2、小羊第二次辩解

师:可怜的小羊去年真的在背地里骂了狼吗?(出示第5段)

生:自由读

师:小羊真的骂了狼吗?为什么?

生自由说。

师:小羊是怎样说这句话的?

生:(课件点红:喊)

师:谁来替小羊喊一喊呢?

生:读。

师:面对凶恶的气冲冲的狼,小羊能这样大声喊吗?

生:不能。

师:那该怎样喊呢?哪位小朋友来试试?

生:读。

师:感受到了吗?此时的`小羊面对蛮不讲理的凶恶的狼是又惊又怕,又急又委屈,所以可怜的小羊喊道(引读)——?

生:齐读。

3、角色朗读

师:下面让我们来感受一下狼的蛮横无理、怒气冲冲和小羊的又惊又怕,又急又委屈。请男生来读狼的话,女生来读小羊的话,再请一位小朋友读旁白。

4、小结

师:小羊说它去年还没出生呢,狼偏说小羊去年骂了它。狼无中生有地指责小羊,这就是狼第二次……?(师指板书:故意找碴儿)

(三)学习第6自然段

1、狼第三次找碴儿

师:听了小羊的辩解,这下狼总该放过小羊了吧?狼有没有放过小羊呢?(出示第6段)生自由读第6段。

师:狼放过小羊了吗?狼是怎么说的?哪位小朋友来读读!

生:读狼的话。

师:狼的意思是,小羊去年没有骂它,那就是谁骂它的?

生:小羊的爸爸。

师:狼还蛮不讲理地说(引读——师指:反正都一样!)狼说反正都一样是什么意思?

生:不管是小羊骂的,还是小羊的爸爸骂的,谁骂都一样。

师:狼为什么一次又一次无中生有地诬赖小羊呢?他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什么?

《狼》优秀教学设计 篇5

一、教材分析

《狼和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由《你必须把这条小鱼放掉!》、《狼和鹿》、《放飞蜻蜓》三篇课文组成,这三篇课文都是关于人和大自然的,每课侧重点不同。《你必须把这条小鱼放掉!》告诉人们要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社会规定,《放飞蜻蜓》激发学生要保护有益动物,《狼和鹿》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生态平衡的故事。凯巴伯森林的居民认为贪婪而凶残的狼威胁着美丽而活泼的鹿的生命,为了保护鹿群,在25年内,捕杀了6000多只狼与其它一些鹿的天敌,结果,事与愿违,鹿群繁殖过多超过十万只,造成森林饥荒,疾病流行,鹿大量病死,两年内死去六万只,到1942年只剩下八千只病鹿,而且森林也被严重破坏了。凯巴伯森林的居民没有意识到看似善良的举动,却是违反了大自然应有的规律,成为破坏森林、毁灭鹿群的祸首。这个故事告诫人们:自然界一切生物总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随意破坏生态平衡,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课文寓深刻的哲理于鲜明生动的故事中,通过形象的描述、具体的数据、鲜明的对比,向人们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新教材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出发制订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23个生字,会写10个,认识 2个多音字。结合课文理解“功臣”和“祸首”,归纳出称狼为“功臣”,鹿为“祸首”的原因。

2、能力目标:通过画面对比想象、具体数字感受破坏生态平衡将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进自己的想象和感想复述课文。

3、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遵守自然事物之间内在的规律,增强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根据以上目标,将课文划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重点通过画面对比想象、具体数字感受破坏生态平衡将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通过朗读懂得破坏森林、毁灭鹿群的祸首其实是人,懂得破坏生态平衡将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第二课时重点是通过复述内化语言。

二、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涌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本课采用的学法是:

1、 对比质疑:让学生在自身对狼和鹿的认识和课文中称狼为“功臣”,鹿为“祸首”的对比中,提出疑问。

2、 自主学习:围绕问题默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句子谈谈感受。

3、 合作探究:在探究中感知课文内容,感受灾难。

4、 读中感悟:读一读、想一想、比一比、说一说、议一议多种方法揉合在一起,感悟破坏森林、毁灭鹿群的祸首其实是人,是人违反了大自然应有的规律,破坏了生态平衡。

本课文的故事生动而寓意深刻,三年级学生一般无法一下子透过现象捕捉本质。针对这一点,本课采用的教法是:

1、 对比法:教学中抓住两组鲜明的对比森林前后的对比和鹿群前后的对比,在对比中感受灾难,在对比中找出狼、鹿、森林之间的联系。

2、 想像法:让学生从形象的图片和具体的数字中想象灾难。

3、 创设情境法:为学生创设说话、复述课文情境。

三、教学过程设计及理论依据

第一课时安排五个教学环节:1、对比设疑,激发兴趣2、合作探究,感知内容3、抓住对比,感受灾难4、读中练说,感悟道理5、拓展延伸,感触生活。第二课时安排二个教学环节:1、练习复述,内化语言2、学习生字,写字、作业 第一课时

(一)对比设疑,激发兴趣

1、板书课题后学生读题

2、学生说说“狼”和“鹿”给自己的印象。学生会说狼凶残,鹿温顺美丽。

3、这是你们的印象,课文中是怎样认为的呢?请读读课文。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学生的直感与课文形成反差,造成悬念。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这样的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认识活动。 (二)合作探究,感知内容

1、 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 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检查学生课文朗读情况。

3、 说说课文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4、 故事中森林和鹿群在一百多年之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让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能够看出森林和鹿群变化的句子,读一读在旁边作出批注,在书上留下读书的痕迹。

5、 小组之间展开交流,读一读所画的句子,议一议发生的巨大变化,感知课文内容。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提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部分的设计让学生围绕问题自读课文,与文本进行对话,进行感知、理解课文,进行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三)抓住对比,感受灾难

这部分设计分两块进行一是感受森林变化,二是感受鹿群的变化:

1、 森林的变化:

(1) 指名读所画森林变化的句子

(2) 出示句子:

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小鸟在枝头歌唱,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

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3) 一百多年以前的凯巴伯森林是什么样的?请读读句子想象画面。引导学生想象出森林里美丽的景色和动物们美好的生活。学生读句子想像画面时,可能会仅仅想像句子中描写到的景色,此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想像句子中没有写到的美好景象。比如:天空蓝湛湛的,铺满新绿的草地上,野花竞相开放,小河波光粼粼。通过这些想加深感受森林的生机勃勃。

(4) 出示图片加深感受,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2句。

(5) 后来森林变成什么样呢?出示图片学生说说看到的,理解“消退”、“蔓延”再谈谈此时自己的心情,再让学生带着悲伤的心情读这句话。学生说看到的景象时,引导和森林以前的景色对比说,小树、野草、野花都不见了踪影,小河干涸,到处尘土飞扬想像森林绿色消退,枯黄蔓延的情景。

2、鹿群的变化:

(1)指名读所画鹿群变化的句子

(2)出示句子:

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它们在这里生儿育女,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仅仅两个冬天,鹿就死去 了六万只。 到1942年,凯巴伯森林只剩下了八千只病鹿。

(3)鹿群有什么变化?学生会说出数字上的变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说出鹿群生活状况的变化。

(4)教师这样问:光是数量在变化吗?一百多年以前鹿群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想像鹿群虽然要时刻提防着狼,但生活中没有饥饿、没有疾病。后来鹿群的生活状况又是怎样呢?引导学生想像凯巴伯森林成了鹿的王国时,起初鹿是自由自在地生活。可时间一久饥饿和疾病就缠上了鹿群,它们没有东西可吃,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最后让学生带着悲伤读这句话。

这部分设计引导学生在两组鲜明对比中,通过图片、想象、朗读感受灾难。指导学生进行的多处想像,为复述课文打下基础,避免学生背课文似的'复述。 (四)读中练说,感悟道理

1、同学们,森林和鹿群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此时学生会说出是因为凯巴伯森林的居民捕杀了狼。

2、凯巴伯森林的居民做梦也不会想到,学生读这两句话。

3、为什么称狼为“功臣”,鹿为“祸首”呢?学生自由读第4小节,练习说话。

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因为————————————————————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因为——————————————— —————。

通过说话让学生明白狼和鹿和森林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4、是啊,狼和和森林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凯巴伯森林的居民只看见贪婪而凶残的狼威胁着美丽而活泼的鹿的生命,却没看到狼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他们捕杀了狼,无意中让鹿成为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请再读读这两句话。

5、鹿是真正的祸首吗?真正的祸首是谁?为什么?此时,通过前面的感受和铺垫,学生会说出因为人们捕杀了狼,鹿的生活安逸、舒适,没有危险,从而导致繁殖过多,产生饥荒和疾病。再让学生说说他们错在哪里?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人们因为不知道大自然自身的规律,好心做了坏事,让学生明白不应该破坏生态平衡。

6、现在凯巴伯森林的居民来到你们中间,你们会对他说什么呢?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的认识不停留在人捕杀了狼这表面现象上,而应该认识到问题的本质,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

这部的设计通过教师的语言渲染,让学生在读中练说,认识一次比一次深刻,由狼是“功臣”、鹿是“祸首”的认识上升到人是“祸首”的感悟,明白大自然有它应有的规律不能随意破坏。 (五)拓展延伸,感触生活

1、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中像凯巴伯森林的居民这样的人有很多,人们由于不明白大自然有她自身的规律而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老师讲述故事《老鼠和兔子》。

2、你知道哪些这样的事。学生交流。

3、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违反大自然规律,破坏生态平衡其实只是不爱护大自然的一种方面。学生欣赏图片。

4、看着这些图片,现在你最想对人们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设计爱护大自然的公益用语。 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一大特点,学生对爱护大自然的认识不应停留在保护生态平衡上,应该是更多方面。这部分设计在拓展中延伸,指导学生行为,使情感得到升华。 第二课时

(一)练习复述,内化语言

同学们,凯巴伯森林的居民因为活生生的事实明白了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可现实生活中,许多人还不明白这一点,正在肆意地破坏大自然,请你们以狼和鹿的故事让人类明白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为了让你的故事具有说服力,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图。请大家对着图讲讲这个故事。讲的时候多用课文中优美语句和精彩句段,并用上具体数据。加进自己的想像和感想。

著名教育家胡克英在《谈谈儿童的智力活动方法》一文中是这样阐述复述的:“复述是很重要的基本功,不但标志着、而且促进着阅读能力的发展,而且作用于写作能力的提高——通过复述使孩子吸收着书面的美好语言形式和内容的思想感情。”本课要求学生复述课文,针对平时教学中学生复述往往是背诵课文的形式,我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并配以图片让学生复述时不由自主、情不自禁。 (二)学习生字,写字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