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昆虫记》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初中《昆虫记》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昆虫记》读后感 篇1
你有没有想过一颗草,一朵花下会有什么小东西经过吗?草坪、水坝、花园里都有什么呢?这些在孩童时期的问题,直到我翻开《昆虫记》,才被里面神奇的昆虫世界所解答并且折服。
你永远无法想到在法布尔的笔下那些昆虫是多么的有趣,“冲破嫁衣”的灰煌虫,“做面包团”的西班牙蜣螂,“建筑家”蜘蛛,“预测天气的员工”松毛虫,许多昆虫在法布尔的笔下都变得有趣起来。他对昆虫浓浓的喜爱,从文字中流露出来,实际上他的喜爱不仅仅从文字,更是发自内心的,他曾不止一次说过,他并不喜爱古希腊的一位名人——伊索,因为他笔下的动物大多违背本性,这使法布尔感到不满,他在文中说到:“古希腊的那位寓言作家是不可原谅的,他不关心现实,却因袭传说。”他见到了许多人对昆虫的误解,从而决定纠正错误,编写了《昆虫记》,倾注了毕生的精力与心血,不管是炎炎夏日,还是寒冷冬季,他都坚持对昆虫进行观察和实验。我想这种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态度正是他成为伟大的昆虫学家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昆虫记》共有十卷,描写的昆虫更是数不胜数,螳螂、蚂蚱、蝈蝈、金步甲、蝴蝶、食粪虫、马蜂、蝎子……它们的一举一动,无不被法布尔赋予了人的思想和情感;作为生灵,它们与人类有着缕缕共通之处,让我不得不为此吃惊、神往。
盛开的粉荷花,香甜的大西瓜,无风的烈日下,一切都昭示着夏日的来临,可这一切都抵不过蝉的第一声鸣叫,蝉给夏日带来趣味与美好,说蝉是夏天的使者,我想应该是当之无愧的。正是这股对蝉的喜爱,使我翻开了《昆虫记》中描写“蝉”的篇章。
“蝉”的出洞比谁都要困难,早在寒冷的冬天,它们便已经活动在地下,慢慢地建造属于自己的圆洞,躲过漫长的冬天,熬过烂漫的春天,才能迎来真正的出洞,若是中途被人挖出,那可就前功尽弃了。
昆虫的智慧,恐怕你永远也无法猜到。它们真的非常有智慧,蝉从地下钻出时,总会有被挖出的尘土,这些土该怎么办呢?埋到后面去吗?可那样不是把辛辛苦苦挖的洞给堵上了吗?智慧的蝉是有办法的,它们的尾体肿肿的,那里存储了许多清亮的液体,当蝉的幼虫在前面挖时,尾部就会流出液体,随时把粉状泥土浇湿,使之成为糊状,并立即用身子把糊状泥压贴在洞壁上,洞壁被汁液浸湿,空隙自然就被缩小,坑道便畅通无阻了。这种操作颇像现在的水泥。由此看来,如果不认真地如法布尔这样仔细观察,恐怕无法发现这个有趣出洞过程,我们脚踩过的每一片土地,都有可能曾经是蝉的洞穴啊。
昆虫的世界是如此丰富,捕食、恋爱、繁衍,那是一片我们所不熟知的世界,可是随着环境的影响,一些昆虫已经濒临灭绝,他们不应该因为自己的弱小,而不被我们所重视,每一条生命都值得尊重。普通并不等于无足轻重,只要我们给予重视,就会从中发现有趣的知识,其实再不起眼的生物都是构成大自然生活乐章不可缺少的音符。
《昆虫记》不仅让我了解了昆虫,更让我懂得了生命的意义,这是一本谱写生命的诗篇,是法布尔给予我们的源于自然的珍贵礼物。
初中《昆虫记》读后感 篇2
法布尔是一位著名的昆虫学家,他从小就喜欢他家附近小山上的一片树林,那里有许多小动物,他常常去观察它们。
泥水匠蜂、樵叶蜂是筑巢生活、产卵的;而黄蜂、赤条蜂、捕蝇蜂、斑纹蜂都把地洞当家居住。蜂的天敌叫蜂螨,是一种昆虫。蜂螨妈妈会把卵产在蜜蜂的洞口,待蜜蜂妈妈回来后,卵会粘在蜜蜂妈妈身上,随着它带入房间。不久,小蜂螨孵出来了,但这时小蜜蜂还没孵出来,小蜂螨会用爪子在蜜蜂卵上挖一个洞,吸食着里面的东西,等脱完皮后,它们就飞走了,而蜜蜂妈妈还不知道自己的孩子们已遭到不幸了呢。
蝉喜欢吸食树汁,它每次能产300~400个卵。蝉破卵后会钻到地下,默默地生活五年,然后它开始挖“隧道”,在天气暖和的时候从地里爬出来,快乐地“歌唱”五周。脱完皮后,就繁殖,繁殖好后,雄性就死了,雌性产完卵后也死了。
还有许多小动物,比如:凶残地螳螂、温和的恩布沙、不擅长游泳的水手——石蚕、会杂技的蜣螂、打“灯笼”的萤火虫、五彩斑斓的毛毛虫、各种各样能干的蜘蛛……
一个小小的昆虫世界,生的涉小,活得倔强。一场微妙世界的探索,让我们更加尊重生命,亲近自然。
初中《昆虫记》读后感 篇3
浩渺的宇宙中,地球只不过是一叶扁舟;在无数条弱肉强食的食物链中,昆虫总是处在最低端,但它们却在大自然中扮演者一个又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们有着自己的可爱之处,生活在一个美好的小世界。但在一年之前,我还是一个对昆虫抱着本能的厌恶心理的人类,是著名生物学家法布尔的《昆虫记》改变了我对昆虫,甚至生命的固有看法。
这本书以幽默生动的笔触,记录了法布尔对不同的昆虫习性的观察,以及自己对待生命的态度。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一篇是《舍腰蜂》。舍腰蜂是一种十分执着却又安静的小家伙,它们总是悄无声息地在人家家里的锅灶底下或者其他温度很高的地方安家,与屋子的主人或不干扰,仿佛生活在两个平行世界。这个小家伙一旦找到了宜居环境,便立刻不惜飞越十分远的距离来到池塘,用自己的下巴滚出一个小小的泥团,马不停蹄的回到家里,为新屋的建筑出一份力。就这样一刻不停的来来回回,只需要十分钟,它们便可以在温暖的外套里筑起一个小泥巢,但一旦外套的主人吃晚饭,便会拿起外套,顺手抖掉这些小家伙辛苦建筑的成果。它们也不恼,不会用自己的尖刺粗鲁的问候那些无意毁掉他们心血的人。他们会另觅新居,重新坚持不懈的,为自己,更为孩子打造一方遮风避雨的场所。看吧,他们就是这样的好脾气和有韧性,这些小家伙所具有的品质,扪心自问我们又能做到多少呢?
“在这个世界,人和自然需要和谐,人与动物需要友谊。只有学会尊重大自然、敬畏大自然中的大小生命,人类才会有光明的坦途。”在这里引用《昆虫记》中的一段话足以表达我对这本书的所感所想。它教会了我用心去体味生命的意义,而不是去畏惧或者迫害生命。即使是一只微不足道的孔雀蛾,也拥有美丽的翅膀,和自由飞翔的权利;即使是一只孤单的蝉,也具有褐色的外衣,和放声歌唱的勇气……生命是如此的奇妙,各种各样的生活与快乐在书中上演,写就了一篇神奇的“自然物语”。当时的我正刚刚升入初三,对陡然增加的学习难度与竞争压力,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感觉世界只剩下了灰白色的试卷与无穷无尽的考试,父母的催促,老师的提醒,让我在低气压的情绪中喘不过气。当我初读这本书的时候,那些小动物的无忧无虑将我吸引;再后来,它们对生活的乐观与热爱彻底将孤寂的我治愈。它们是来自神秘国度的使者,为我送来希望;它们是大自然的精灵,为我带来欢乐;它们是造物主最得意的作品,为世界送去美好。而法布尔,则是这截然不同的物种之间的翻译官,是因为他的细心观察和对事业不懈的热爱与追求,让原本冷血的人类领略到了昆虫世界的神奇,倾听到了来自大自然的交响乐。
于吾眼之所见诸物,于世间之所存诸景,皆为生命的馈赠。我于朝霞中起舞,赞美太阳;又于鲜花中歌唱,赞美生命。这便是我对生命的思考,一切改变,皆因这本大自然的密码——《昆虫记》。
初中《昆虫记》读后感 篇4
今年暑假,我看了《昆虫记》一书,我获得了许多收获。
这本书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从事研究昆虫学,他用了一生的精力,长期在荒山野岭收集了成千上万种昆虫的资料,如:昆虫的生活习性和成长过程等等。最后撰写了科学巨作《昆虫记》。
看完了这本书,我认识了捕食高手螳螂、爱美的被管虫、快乐的蟋蟀、挖隧道的矿峰、不会迷失方向的蜜蜂、环境清洁工绿蝇、有两颗毒牙的狼蛛、“小鬼”恩布沙、吃枯露菌的甲虫、捕食苍蝇的捕蝇蜂、娇小的赤条蜂、喜好唱歌的蝉。
其中,我觉得最有趣的昆虫就是松毛虫了!它们也叫“列队虫”,至于它们为什么叫“列队虫”呢,你先好好想想,再来看我的答案吧!看!第一条松毛虫走到哪,其余的就跟到哪。它们排着整齐的队伍,中间没有一点儿空隙。它们总是单行排,无论第一只松毛虫走的路弯弯曲曲、打转,后面的松毛虫依然照做。就算是在原地打转了几天几夜,它们也都照着第一只松毛虫做。松毛虫走路是都会一边走一边吐丝,这些丝都是让它们回家时会更方便。现在知道他们为什么也叫“列队虫”了吧。瞧!这些小昆虫是多么的有趣呀!
通过看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在昆虫世界也有许多好妈妈,它们为自己的儿女们到处
寻找食物,就算在去世之前,也时刻为自己的儿女们着想。比如捕蝇蜂妈妈,它的孩子会越来越大,食量也越大,捕蝇蜂妈妈就得出远门给宝宝找食物,如果找不到,宝宝就会挨饿。直到宝宝完全长大,繁忙的妈妈才可以松口气。我的妈妈也一样,她每天辛苦地工作,照顾我们,时刻为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操劳。
听完了我的介绍后,你已经迫不及待地要来看这本书了吧?说不定你的收获比我还要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