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我的老师》教学设计

2025/09/12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我的老师》教学设计(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的老师》教学设计 篇1

教材简析:

课文讲述了“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的故事。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 教学方法独特, 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

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编造、破绽、驳倒、糊弄、出人意料、目瞪口呆、饶有趣味”等词语。

2.读懂课文描写的故事,理解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体会到一个人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能力的重要性。

3.进一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说明道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认识“最好的老师”

1、说一说你心目中最好的老师应该是怎样的?(生自由说)

2、每个人心目中的好老师标准都不同,这节课,让我们随着作者去认识一位他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板书课题,引导从课题质疑)到底这位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师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出示自学提示:

(1)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我”最好的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3、课堂交流

(1)读读记记下列词语:

编造、破绽、教训、驳倒、糊弄、终身受益、出人意料、目瞪口呆、饶有趣味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学生朗读自己找到的有关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怀特森老师是怎样的老师。

二、再读课文,走近“最好的老师”

1、出示句子: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

(读句子,从这句话中质疑,预设问题:出人意料的举动是什么?表现在哪些地方?)

2、(出示要求)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哪些地方写出了怀特森老师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从问中找出有关句子,在旁边作批注。

(1)课堂交流。(指导感情朗读)

(2)讨论:如果你是怀特森老师的学生,面对这种种出人意料的举动,你会怎么想?(过渡:所以我们当时的反应是什么?(相机板书:气炸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吗?谁被谁怎么了?我们被老师糊弄了!)(板书:糊弄)

过渡:一个这样糊弄学生的老师,我却称他为“最好的老师”(指读课题),为什么?

三、细读课文,走进“最好的老师”

1、仔细再读课文,边读边找句子,作作批注。

2、课堂交流。(指导读出对老师的敬佩、感激之情)

3、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句子“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

四、总结收获,拓展延伸

1.是的,怀特森老师那独特的教学方法,那出人意料的举动使我们终身受益,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所以作者说他是“最好的老师”(指读课题)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学生自由畅谈。

2、交流收集到的资料,谈谈你的体会。

《我的老师》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和课文内容,知道世界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是怎样热爱、尊敬自己的老师的。教育学生学习居里夫人这种品质。

3.理解课文内容,有条理地回答课后作业中的问题。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

2.理解居里夫人是怎样热爱、尊敬自己的老师的。教学难点理解人们为什么向居里夫人投来更加尊敬的目光。

教学准备

一幅彩色挂图。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老师,我们都很尊敬自己的老师。课文“她是我的老师”(板书)这里的“我”是谁呢?是一位世界著名的科学家。这位科学家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老师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课。

二、老师范读课文,同学们注意听,听完写出有几个自然段。

三、认读本课生字卡片。(标上拼音。)

四、讲读课文。

(一)指名读第1段:

1.提问:居里夫人是什么样的人?出生在哪儿?

2.区别下面的句子:

居里夫人是科学家。

居里夫人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

什么叫“世界著名”?

说明知名度大,声望高。

(二)齐读第2段,说说有几句?

1.提问:居里夫人回到哪儿去开会?人们是怎样对待居里夫人的?她是怎样做的?说明什么?

(要求回答出2、3句话的内容。)

2.板书:拥、献

3.提问:突然,居里夫人有什么变化?人们有什么反映?

4.板书:目光停下急匆匆地走下奇怪

5.指名有语气地朗读这段。

(三)指名读第3、4段

(边听边思考:居里夫人走到谁身边?怎么做的?)1.回答下边问题:

(1)居里夫人走到谁身边?(出图)

(2)从哪儿看出居里夫人非常尊敬她的老师?

(3)找出表示居里夫人尊敬她的老师的动作的词来。(提示:拥抱吻推着)

(4)她的老师怎样做的?

(5)理解“紧紧地、深情地、苍老、慈祥”

2.区别句子:

居里夫人拥抱那位老人。

居里夫人紧紧地拥抱那位老人。

“紧紧地”说明居里夫人兴奋、激动的情绪。

3.指导读3、4段,要读出感情来。

(四)指名读第5段:

1.理解“热烈的掌声”“更加尊敬的目光”

2.提问:台下为什么响起热烈的掌声?

(提示:对居里夫人的做法表示拥护、赞赏。人们本来就尊敬居里夫人,居里夫人对自己的老师这么尊敬,人们对她也就更加尊敬了,用掌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板书:更加尊敬

(五)齐读第6段

1.提问:这位老妇人是谁?

2.讨论:你明白台下为什么响起热烈的掌声了吗?说说你是怎样尊敬自己的老师的?

(六)小结:这课书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你学了这课有什么想法?

《我的老师》教学设计 篇3

学习目标:

1、学习用朴素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围绕中心选择感受最深的事写人的写作方法

2、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树立尊师爱生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作者传神、细腻的描写方法和质朴的语言

设计思路

这篇教材感情真挚,语言朴素,应加强朗读指导,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充分利用教材,启发学生多思,使学生掌握分析文章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求学生涯中,教过我们的老师有很多。请大家回忆一下,从小学一年级起,到目前为止,一共有多少位老师教过你们?在诸多老师中,又有哪些是令你终身难忘的呢?我想,在每个人的心目中,肯定有一位最难忘的老师。如果把他写下来,一定令人动情、感人至深。今天,我们学习著名作家魏巍所写的回忆他的小学老师蔡芸芝先生的一篇文章《我的老师》。(板书课文标题)

二、介绍作者、解题。(用课件打出)

魏巍,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作者少年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读了平民小学、高小,勉强读了简易乡村师范。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走上了革命道路。魏巍一直生活在战士们中间,解放战争时,在行军作战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全国解放后,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入长篇小说《东方》等。《我的老师》一文是作者于1956年9月29日为《教师报》所写的回忆性散文。课题中的“我”即作者本人。“老师”是作者小学时的教师蔡芸芝先生。让我们共同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叙写自己最难忘的老师的。

三、点拨

(一)、整体感知

学生看电视散文《我的老师》及魏巍的介绍

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横线画出不认识的或读不准的字词,查字典注音,能把课文顺畅的读下来之后,放声朗读。

(二)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1.共记叙了几位人物?其中主要人物是谁?

明确:记叙了我的老师蔡芸芝、我的母亲和我小学时的几位同学。主要人物是蔡芸芝老师。

2.共记叙了几件难忘的事情?哪几件详写?哪几件略写?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3.口头复迟“睡梦中找老师”的故事。要求:说清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讨论:有人认为,着重写的是蔡老师爱学生,也有人认为,着重写的是蔡老师令“我”难忘。你的看法呢?

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归纳:明确:二者不可割裂开来,蔡老师令“我”难忘,是因为蔡老师温柔慈爱、循循善诱、热爱学生;正是蔡老师有一颗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才使得“我”(我们)铭记在心,难以忘怀。

5.提问:同学们刚才找出了表达作者感情的部分词语,仅凭这些词语,能否体现作者对老师的一往深情?为什么呢?

学生充分讨论、争辩后教师归纳:明确:这些词语确实可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但是,如果离开一定的语言环境,离开具体的描述语句,就无从体现作者对老师的热爱、怀念之情。

6.那么,贯穿全文的一条感情线索是什么?你能否列举数例,加以说明?

启发学生讨论发言,教师适时点拨。明确:的感情线索是“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全文从头至尾、字里行间都充溢着对老师的一往深情。例如,作者所记述的第一件事,老师对我的“假悦真爱”。“仅仅”一词是表示范围的,说明这是偶然性的、唯一的一次;“好像”道出了蔡老师形似真、实是假的情态;“一迎”这一动作生动地表明了师生之间的亲近、亲热关系:老师爱我们,我们爱老师,因而并不害怕老师;“轻轻地敲”、“边上”表明蔡老师并非存心打我,打的动作似重实轻,而且是“敲在石板边上”,慈母般的情怀可见一斑;大伙“笑了”,她也“笑了”,轻轻虚打的动作逗得大伙会意的笑了,老师也发出了会意的、温柔的笑声。再譬如第六件事,“不知道”、“值不值得”提它,解决同学间的纠纷,对蔡老师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对幼小的心灵而言,所占的分量太大了。老师热爱学生,正确处理好学生间纠纷,医治学生心灵的创伤,使学生终身难忘。这种事情还不值得一提吗?

7.课文中所记的七件小事,显示了蔡老师的美好的心灵,抒发了作者热爱、感激老师的情怀。请问,这七件小事的次序可不可以打乱?如可以,请试一试。如不可以,能否谈谈理由?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明确:这七件小事的次序安排,作者是经过精心考虑的。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全面展示了蔡老师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依恋之情。随着作者回忆的轨迹,顺着作者记叙的思路,师生感情一步步加深,一步步上升。可见,这种次序安排是不可以随便调换的。

8.你觉得蔡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蔡老师是一位温柔慈爱、热情公正、平易近人、热爱学生的好老师。

四、课后消化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仿写训练

课上同学们已经回忆了留给你印象深刻的老师的某个举动、某件事情,那你能将你说的事情写下来吗?试试吧。

《我的老师》教学设计 篇4

总体构思:

学习此文,应该重视健康的感情、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懂得怎样对待老师、体会老师的一片爱心,引导他们懂得爱人和怎样爱人。课堂教学,应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写人要放到事件中写,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语言写出人物的特点,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文中一些含义比较丰富深刻的句子。

教法学法:

本文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应该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然地受到感染,思考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的特殊性在什么地方。文章篇幅不长,文字阻碍不大,重在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要点,不必详细分析。辅之以多媒体教学。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在小学学过一篇文章叫做《厄运中的海伦》。在这篇课文里,提到海伦的老师,她的名字叫——安妮·莎利文。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海伦·凯勒写的一篇关于她的老师的文章,看看老师是如何教育它的。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标好自然段,解释词语,并注音。

2、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3):写莎利文老师初到“我”家。

第二部分(4——26):写莎利文老师教育“我”。

第三部分(27):写“我”对莎利文老师的感激之情。

3、体验“感觉剥夺”。作为一个健全的人,我们可能对海伦成长的苦恼和苦难不够了解。现在,就让我们体验一下海伦学习的艰辛。同桌的两个同学,左边的同学用布条蒙上眼睛,用耳塞塞住耳朵;右边的同学在其手掌上写字让其辨认,说一个词,让其根据口行进行重复。然后,互换角色做一次。活动结束,请大家谈谈自己的'体会。

(三)引导学生讨论

问题一:海伦·凯勒为什么把莎利文老师来到自己身边的那一天看成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

问题二:第12段用了一系列动词,它有什么作用?

问题三:莎利文老师是怎样“我”认识具体事物和引导“我”认识“爱”的?

问题四:本文题目是“我的老师”,但是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笔墨写自己?

一个小组讨论一个问题,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要点提示:

1、海伦·凯勒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莎利文老师为“我”开启了外部世界的大门,并以极大的温和和耐心,克服种种困难,完成了对“我”的教育。特别是培养了“我”对生活的信心,让“我”尝到了在黑暗中寻找出路的激动滋味。莎利文老师教“我”学会了拼写,增长了知识;教“我”热爱自然,同时,又让“我”直接地感受自然,更深刻地了解自然。更难能可贵的是老师还教会“我”爱,引导“我”向生命的新境界奋进。

2、第12段用了一系列动词,包括“骚动、颤抖、抓牢、刮下、怒、摇晃、打断、跳下、动弹、留、感到、坐、倒下、抓住、扶、搂住、踏”等。这些动词,使景物、场景的描写非常生动传神,既渲染了环境氛围,又生动写出了海伦当时感到陌生、无助、非常害怕、非常孤独的心情。

3、莎利文老师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首先让海伦接触具体事物,感受特征。再用手势教她拼写这个物体的单词,让她“懂得了每样东西都有名称”,即物体与名称相对应,实物与名词相匹配,这样就在海伦的大脑中建立了一套语言符号系统,从而使她认识了具体事物。当她认识具体事物之后,总以为一切东西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有行有色的实物。莎利文老师利用情感体验法,在她手上拼写“我爱海伦”,让她真切体验“爱”,通过用“云”来比喻,最终让海伦认识了“爱”的内涵。

4、文章写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写自己识字时的美好感受,写来到田野中的快乐,写暴风雨来到时在树上的恐惧,写自己对爱的追问……这一切都是从侧面写老师的可爱和可敬,同时,文章还多次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如在老师来之前自己“纳闷和痛苦”“疲倦和寂寞”,和后来对生活的乐观相对照,从反面衬托了老师的耐心与用心良苦。总之,莎利文老师已经成为海伦生活中的一部分,作者写自己,实际上也是在写莎利文老师。

(四)学生质疑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讨论,教师加以点拨。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第八段)“那天晚上睡在床上,我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我热切地盼望着新的一天来临。”学会了几个新词,就能说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吗?

(点拨:这实际上反映了海伦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学而不厌的性格,而这阻挡了她在黑暗中沉沦,让她对世界有着持续的热心和爱心。)

问题二(第九段)“她从一开始就这样使我胸怀大自然,使得自然界成为我思想的一部分。”这句话应该如何理解?

(点拨:莎利文老师为了避免僵化的课堂教学方式,把海伦带到了能够探索和发现周围一切事物的广阔天地之中凭借随时得到的经验组织教学。所以海伦最先掌握的词汇是大自然种种可触、可摸、可嗅、可以叫得出名字的动植物。这培养了海伦对大自然的终生热爱,所以她才这样说。)

问题三:“爱”看不见、摸不着,既不能称,有无法斗量,更没有颜色和味道。然而“云”虽摸不到却看得见。所以,“爱”就像云一样,比喻得不贴切。对不对?

(点拨:这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海伦问莎利文老师“爱”是花的香味吗?温暖的阳光是“爱”吗?作为一般的比喻,这本没有什么不妥。但莎利文老师为了强调“爱”是一种过程,具有非物质特性,所以才予以否认。“云”可以带来“雨”滋润万物,“爱”可以带来“温情”滋养心田。“云”和“爱”相似点是摸不到,都可到来甜美。当然,“爱”看不到,而“云”能看得见,这个比喻又有点勉强,这正应了一句名言“任何补语都是有缺陷的”。)

问题四:课文写了海伦与莎利文老师初次见面、初次学会拼写、初次理解单词意义、初次理解大自然、初次学会理解抽象名词的意义。她们相处了几十年,为什么只选择“初次”来写呢?

(点拨:诚然,作者与莎利文老师相处的岁月里,有着大大小小许许多多的往事。而所有的“初次”是她记忆犹新、末齿难忘的事情,每次“初次”都有一份独特的心理感受。文章就是用“我”的心理感受串起了全文情节,是文章不断向前推进。)

(五)小结

马克·吐温说过:“十九世纪最使人感兴趣的人物就是拿破伦与海伦·凯勒。”对于又盲又哑的小女孩海伦来说,她真是太不幸了——不得不像一般动物那样活下去,然而,她又是幸运的,她遇到了一个改变她命运的人——莎利文老师,是她将海伦培养成享誉世界的作家、教育家,在教育领域树起了一座高大的丰碑。这座丰碑的碑文可写上这两句话:“海伦·凯勒具有发奋图强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莎利文老师具有崇高的献身精神和科学的教育方法。”

(六)、作业

你从海伦·凯勒的事迹中得到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