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零下一度》优秀读后感

2025/09/12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零下一度》优秀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零下一度》优秀读后感 篇1

前几天,在姐姐的抽屉里找到了一本很不想读却又很想读的书《零下一度》,看了一下日期,于2000购于北京新华书店,也算是古董了吧。

涉略了一下,发现韩寒的文笔最推出的就是幽默,用幽默来批判,铿锵有力——简直就是单纯的很直接,不过真的,他的学生时代的随笔很能勾起人的共鸣,尤其是学生的共鸣,特别是学习差的学生,更特别的是很会思考的学生。现在的80后的,我想现在应该在为事业打拼,我很羡慕,因为能做自己喜欢的是,不像现在处于passive的地位。

正如韩寒说的“我看过许多初中高中生的应试作文,很纳闷,难道他们就结晶出了这些东西?真正的结晶在不应试的随笔之中。我最近关注和思考的是我究竟应该关注和思考些什么。”我很不同意又很同意他,正如我,很会想,我甚至觉得我自己都可能成为思想家……该关注的,该思考的我都想过了,连高中毕业后的三个月都计划好了,在别人看来很单纯,我想也对,很单纯,但是我文笔很差,写了半天不知所云,语无伦次,就差提笔忘字了。

呵呵……看了《零下一度》我想说如果韩寒不在中国,会写出那么好的文章吗?就算在中国,如果中国教育不是批发式的,那么我现在可能还不认识韩寒这个人认了呢……我现在还是喜欢高中的韩寒……或许以后步入社会后还会喜欢韩寒的入“世”之作吧。

《零下一度》优秀读后感 篇2

知道韩寒,还是在十几年前的一些专家报告会上,听有些专家评论韩寒,当时对韩寒的印象,只知道他是一个文学功底很好、理科成绩极差的中学生,从上初中就开始发表文章。

了解韩寒,是“迫于”女儿的压力,因为近段女儿迷上了韩寒的作品,苦于没人分享,于是就逼着我和她共享其乐。

看了韩寒的文章,我想大家都会有同样的看法,文如其人,韩寒太“狂”,也许是年少无知。但看他文章中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又感觉很成熟,但这种成熟是没有经验的“不熟”。他的文章直言不讳,如果你和他在某些观点上一致,会让你感到读时的淋漓,敢说别人不敢说的,敢写别人不敢写的,敢做别人不敢做的。如,他在文中写道:“数学只要学初二就好……”那么,他学“多余东西”也不过才两三年,难道仅仅这么两三年就让他对现行教育制度深恶痛绝?难道现行教育制度就一无是处?

韩寒的想像力很丰富,对遇见的事可以加以想像,搞出可笑的事。但他也有一定的判断和欣赏、分析能力,对一些名者敢于抨击。这,大概就是韩寒的性格之一。韩寒敢评判自己,有时还会利用一些名言警句来进行语言攻击,当然只是说笑而已。他的性格有点判逆,所以说话有些怪气。

他的“不一样”,来自于他平时的爱好——读书,书中写道:我每天上课看书,下课看书,图书馆的书更是被我扫荡干净,只好央求老师为我开放资料库,中午边啃面包,边看“二十四史”。为避免我的文风和别人一样,我几乎不看别人的文艺类文章,没事捧一本字典或辞典读……

看来,他的功底,不是与生俱来的,与他的“嗜好”有关。他是书就读,各种各类,难怪他有如此深刻独到的见解。于是,我对韩寒的印象有最初的“评价不高”到“由衷佩服”。好一个了不起的韩寒!

《零下一度》优秀读后感 篇3

尖锐的文字,讽刺却不失幽默的笔锋,这就是韩寒的文字。透过韩式文风,看到的是韩寒张扬的个性,叛逆的思想,还有便是对现实的失望。

《三重门》让韩寒名声大噪,而《零下一度》则让韩寒巩固了80后文学作家的帮主地位。《零下一度》是一本杂文集,里面的作品都是韩寒以前各个阶段创作。书中大部分文章都是他学生时期的作品,那时无忧无虑,思维没有束缚,又很有叛逆思维,笔势顺畅,文字真实而不做作。文笔幽默,诸多揶揄妙语,恰如其分,个人觉得韩式文字是一种现实的黑色幽默。

《零下一度》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三个地方的三轮车》和《那些年,那些事》,而后者则是我倍加推崇的文篇,它写出了那样一个年代的孩子的所思所想,以及心理最隐秘不愿与人分享的秘密。

这书中,他写兄弟,不只是一味的兄弟侠肝义胆之情,他还写各自不可告人马脚;他写爱情,不只是一味纯真浪漫,他还写期间的难堪事实。相比郭敬明的造作,安妮宝贝的颓废,饶雪漫的华丽,《零下一度》中犀利的文字透出的是对现实的无奈和对社会丑恶的愤怒。真实的韩寒,用自己当年少年老成的思维与大家风范的文笔向我们展示了那个年少轻狂,且又甜蜜青涩的年代。

同样一个时代的人,经历同样一个时代的事,这样的作品往往在心理表象上会引起更多的共鸣。韩寒在这本杂文集中的诸多观点和提法便写出了当年一样是中学学生的我们,不敢说和不敢写的东西。例如,他形象地把中国的应试教育比作“穿着棉袄洗澡的人”。

《零下一度》一本让人深刻反思的书,一本让同样是80后的我们无限感慨的书。对过去的回忆,对未来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的无奈,韩寒的作品就是如此扣人心弦,感同身受。我们当年的脆弱,坚强,欢笑和泪水都被韩寒在《零下一度》中化作一个个字符展现出来,它是一本属于我们80后的书。

《零下一度》优秀读后感 篇4

看到明天的天气预报,最低温度达零下一度了,突然想到韩寒的《零下一度》。里面有一篇《穿着棉袄洗澡》让我印象深刻。

“如果现在这个时代能出全才,那便是应试教育的幸运和这个时代的不幸。如果有,他便是人中之王,可惜没有,所以我们只好把‘全’字人下的‘王’给拿掉。时代需要的只是人才。”

这是韩寒的想法,然而社会上许多人都否认这个看法。中国的教育界依旧口口声声地要培养全才,就拿江苏省的高考方案来讲吧,非要你门门都好,有一门拖后腿就会“一尸多命”,拿什么补救都不行。然而,这毕竟是应试教育,除了会做题,考生一无所知,不知道什么是生活,什么是社会……

韩寒作为一个少年成名的怪才,不是被人捧上天,就是被人踩到地狱。我觉得这对他很不公平,少年成名不是他的错,而是正如韩寒所说,这个时代需要的只是人才,而韩寒就是文学人才。况且,相比那些学习成绩好,却碌碌终身的人,韩寒可谓是“全才”了,除了在文坛响彻云霄,也涉足了娱乐圈,赛车玩的也很棒……

我们不能过多的要求韩寒,非要什么都好才能得到社会的肯定。正如我们不能要求庖丁去相马,伯乐去解牛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擅长,也许有人是大器晚成型的,也许有人属于少年得志型的,我们不能武断的认为大器晚成一定优于少年得志,所谓各有千秋嘛!

“我们最终需要的是专于一类的,当然我们也要有各科的基础,不能从小学一年级就专攻什么,为直达目的扔掉一切,这就仿佛准备要去公共浴室洗澡而出门就一丝不挂;但也不能穿了棉袄洗澡……所以,现在教育的问题是没有人会一丝不挂去洗澡,但太多人正穿着棉袄洗澡。”

在我看来,我们该做且能做的不是批评过去的,而是正视现在,再次审视现在的教育,审视自我!

气温会骤降至零下一度,但希望不要冰封我们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