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难忘的泼水节》说课稿

2025/09/12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难忘的泼水节》说课稿(精选5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难忘的泼水节》说课稿 篇1

《难忘的泼水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四册语文的第十一课,本文记述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上傣族最隆重的节日。而1961年的`泼水节,又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一个泼水节。课文中洋溢着的热情,就像火红的凤凰花,撒满字里行间。作者在人们欢迎周总理的场面描写中,抒发着兴奋和欢悦;在周总理的泼水描写中,泼洒着激动和幸福;在文章结尾,作者更是直抒胸臆,连用三个自然段四个感叹句,表达了人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

我想用两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学习目标是会认12个生字;正确、流利通读课文,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从欢迎总理的场面中,感受傣族人民的激动。以下是我的教学过程:

(一)观图片,交流资料,引入课题

1、播放泼水节的图片

2、交流泼水节的资料

3、交流周总理相关资料

(二)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圈出生字。

2、交流自学情况

1)学习生字

2)认读生字的新词

3、学习课文第一——三自然段

1)课件出示文章段落,勾画出重点词句。

2)体会傣族人民心情,指导朗读。

(三)教师小结

总之,我的教学设计是从学生实际出发,但很多的生成让我们很难预想,有经验的老师就会把握课堂整个教学结构,我的这次教学不管成功与否,我向有经验的老师又迈进了一步。

《难忘的泼水节》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难忘的泼水节》是一篇富有民族特色的课文,它讲述了我国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展现了傣族人民的传统文化和民族风情。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通过对泼水节盛况的描绘,让学生感受到傣族人民的热情与欢乐,以及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并正确运用相关词汇。

让学生了解泼水节的起源、意义和庆祝方式,培养对民族文化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能够准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图片等方式,了解傣族文化和泼水节的`更多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意识,促进民族团结和进步。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泼水节的欢乐氛围和民族文化的魅力。

掌握生字新词,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蕴含的深层次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形成对民族文化的深刻认识。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运用情景教学法,创设泼水节的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结合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展示泼水节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直观性和趣味性。

借助实物、道具等教学工具,模拟泼水节的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民族文化的魅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泼水节的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提问学生是否了解泼水节,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大意。

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图片等方式,了解泼水节的起源、意义和庆祝方式。

3、合作探究:

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问题,如泼水节的盛况、人们的情感表达等。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补充相关知识。

4、深入解读: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如傣族人民的热情、欢乐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

通过朗读、表演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课文中的情感氛围。

5、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如如何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文化等。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其他民族文化和传统节日,增进对多元文化的认识。

6、总结提升:

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布置相关作业,如写一篇关于泼水节的短文或制作一份关于民族文化的手抄报等。

六、板书设计

《难忘的泼水节》

泼水节:起源、意义、庆祝方式

傣族文化:热情、欢乐、美好向往

生字新词:……(根据课文内容填写)

七、教学反思

课后,我将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得失,思考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活动,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我也会关注学生的反馈和作业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难忘的泼水节》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进行《难忘的泼水节》这一课的说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

一、教材分析

《难忘的泼水节》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文章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傣族人民在1961年与敬爱的周总理一起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展现出傣族独特的民族风情和周总理亲民、爱民的形象。本课不仅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还蕴含着语言文字运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价值。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初步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对傣族泼水节的文化背景及周总理的历史地位可能了解不足。因此,教学中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傣族泼水节的欢乐氛围和周总理的伟大人格魅力。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中优美的词句。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作者如何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傣族泼水节的欢乐气氛和独特文化,理解周总理亲民、爱民的形象,激发学生对祖国多元文化的热爱和对伟人的敬仰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泼水节的欢乐氛围和周总理的伟大形象。

难点: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手法,感受周总理与人民的深厚感情。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朗读指导法、合作探究法。

学法:自主阅读、合作交流、角色扮演、体验感悟。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播放泼水节视频,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生字新词,教师检查预习情况,解决字词障碍。

(三)精读品析:

1.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泼水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周总理在泼水节中的表现如何?

2. 小组合作,找出描写泼水节欢乐场景和周总理言行的句子,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3. 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通过具体事例理解周总理亲民、爱民的形象。

(四)拓展延伸:介绍傣族泼水节的由来、习俗等知识,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其他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增强民族自豪感。

(五)巩固提升:进行分角色朗读比赛,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七、板书设计

板书力求简洁明了,突出重点。设计如下:

难忘的泼水节 ——欢乐的节日 周总理的伟大形象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还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更多的个性化学习支持。同时,对于周总理形象的理解,可以结合历史背景进行更深入的解读,使学生对这位伟大领袖有更全面的认识。

《难忘的泼水节》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难忘的泼水节》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课文,它描绘了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盛况,展现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通过细腻的描写,让学生感受到了泼水节的欢乐氛围和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学习作者的描写手法,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感受课文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热爱,让学生理解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泼水节的欢乐氛围和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描写来展现泼水节的盛况和民族文化的内涵。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泼水节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圈出生字新词,尝试理解作者的描写手法。

合作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究课文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如“作者是如何描写泼水节的盛况的?”、“你从课文中感受到了哪些民族文化的元素?”等。

交流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教师及时给予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参与泼水节的场景,并进行口头描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介绍傣族的其他民族文化元素,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布置相关作业,如写一篇关于泼水节的短文等。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启发思考、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提升能力。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在讨论中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和激励。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难忘的泼水节》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课文热情洋溢地叙述了1961年周总理在西双版纳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情形,表达了周总理和人民群众心连心的深厚情谊。总理的满面笑容、傣族人民的兴奋与喜悦在作者饱满的激情中淋漓尽致地得以展现。文章图文并茂,紧扣“难忘”二字展开,内容突出“景难忘”“人难忘”“情难忘”。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教学重点,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层次、多种形式反复地读课文,从而感受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时的热烈场面和人们的兴奋心情。

二年级学生对泼水节的来历、周总理与人民的关系了解不多,课前应布置他们搜集有关的资料,提高搜集、处理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抓住重点词句自主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

三、教学重点:

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他们之间心连心的深情厚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泼水节的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师生搜集泼水节和周总理的相关资料。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谈话导入。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除了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而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在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有一个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傣族。每到傣历6、7月份,火红的凤凰花盛开的时候,傣族的男女都穿盛装,端着清水,端着清水,庆祝自己一年一度最喜庆的节日——泼水节。根据傣家的习俗,这一天人们要互相泼水以表示对他人真诚美好的祝福。1961年的泼水节,对傣族儿女来说,是永生难忘的节日。为什么是“难忘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2、板书课题《难忘的泼水节》。“泼”右边是“发”不要和“波”相混。

(二)自读

1、自由读课文,初步感受泼水节的难忘。

2、再次读课文,圈画生字,把生字多读几遍。

3、限定时间,练习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4、接龙读检查读文情况。

(三)识字

1、小组合作检查生字读音,注意瓣读ban,在句子中读花瓣时要加儿化音“花瓣儿”。“因为”的“为”读wèi 。翘舌音有“蘸、寿”,平舌音有“踩”。

2、交流识字方法。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样认字的,然后全班推荐好的识字方法。

3、游戏检查识字:抓“特务”、“对号入座”、“购买门票”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换词比较:“火红火红的”可以换成“红色”的`吗?

(突出凤凰花的艳丽,烘托了喜庆祥和的气氛。)

还有什么事物也是“火红火红”的?

3、指导读——练习读——齐读。

(五)学习二、三自然段

1、默读课文,把自己读懂的地方和学习伙伴交流。

2、“今年的泼水节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练习说说原因。

3、“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重点抓住人们动作的词语体会。

“赶来”可以换成“走来”吗?为什么?

你从“一串串”“一条条”感受到了什么?

4、指导朗读:重点抓住“欢呼”一词体会傣族人民激动、高兴的心情。难点是读好最后一句:“周总理来了!”关键是在读前面几句话时做好声音和感情的铺垫,读最后这句欢呼的话,感情要充沛,声音要自然,语气、语调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体现出个性。

(六)口头练习

1、填量词

一()花炮一()龙船一()花瓣一()象脚鼓

2、照样子写词语。

一串串火红火红

3.读一读,再口头填空。

鲜红的地毯敬爱的总理难忘的泼水节

鲜红的()敬爱的()难忘的()

(七)写字

学习“恩、寿、凤、凰、龙、度”六个字。本课要写的字中有四个字是新认的(恩、寿、凤、凰)。这四个字中,“凤凰”二字比较难写,可作重点指导。(1)都是半包围结构。(2)第一笔一定要写成竖撇,这是写好这类字的关键;第二笔是“横折弯钩”的弯形写法,要注意指导。(3)“凤”字内是“又”,要和“风”区分字形。此外,还应注意“恩”与“思”的区别。

1、学生观察临摹,练习书写。

2、教师巡视,根据书写实际相机指导。

3、学生互相评价打等级。

4、写得不满意的字可以再写几个,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认读生字卡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至三自然段。

(二)读思

学习四五自然段

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写得美的语句。

2、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读书的收获。

交流

a、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的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1、结合课文插图,理解“笑容满面”(态度和蔼可亲,尊重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2、想像周总理会对人们说些什么?

b、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1、抓住表示动作的词语体会总理与傣族人民的情谊。

2、你能用表示动作的词语写一句话吗?

c、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1、总理怎样泼水?向傣族人民祝福什么?

2、傣族人民怎样泼水?向总理祝福什么?

3、练习说话:“一手……一手” 、“一边一……边”

(三)朗读

1、齐读最后三个自然段,思考:周总理和人们为什么那么开心?为什么说1961年的泼水节令人难忘?

2、指导读:练习读——范读——分组读——竞赛读——齐读

文章结尾是全文的高潮,要满怀深情地朗读,读出无比幸福、难以忘怀的情感。再如,读结尾几个感叹句,情绪要激动,但不能只是提高声音,要虚实结合,读出陶醉在幸福中的感觉。

(四)实践

1、.查找、搜集周总理的图片、故事

2.用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节日和民间习俗、开个小小介绍会。

(五)写字

练习书写其他六个字。

1、学生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巡视指导,发现共性问题示范书写。

3、展示写字作业,学生互相评价。

资料袋

1、傣族有人口162万多人,主要聚居在西双纳州和德宏州。临沧的耿马、孟宝、思茅的孟连、玉溪的新平等30多个县也都有分布。傣族历史悠久,在近年发现的傣文史籍中,记述着远古时期傣族先民的活动。“傣”,意为热爱自由和平的人。傣族有水傣、旱傣和花腰傣之分。建国前,傣族地区处于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经济发展的过程。不同地区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西双版纳为代表的领主经济保存比较完整;德宏、孟连、耿马是代表领主经济向地主经济过渡的地区;景谷、新平、元江等内地的傣族地区地主经济已经确立。

2、傣族的节日主要有开门节、关门节、送龙节等,其中最隆重的是泼水节。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人们认为互洒清水可以消灾弥难,互相祝福。节日里还举行堆沙、丢包、放高升,赛龙舟等活动。

3、漫话竹楼傣族人住竹楼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竹楼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顾名思义,竹楼是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西双版纳是有名的竹乡,大龙竹、金竹、凤尾竹、毛竹多达数十种,都是筑楼的天然材料。

阅读在线:绿色的竹楼

西双版纳,一片翠绿。那儿的房屋很怪,不用砖,不用石,是用绿色的竹子建造的。竹楼是悬空的,由粗大的竹子支撑着。把竹楼架高,不但能防潮,还能在楼下养牛喂猪呢!据说,这种建房子的办法,还是当年诸葛亮教给傣族人的呢!

进竹楼,先得把鞋脱下放在楼梯边,光着脚走在用竹子铺着的地板上,凉丝丝怪舒服的。人们盘腿坐在竹楼里火塘边的竹席上。老年人手拿一根二尺来长的大竹筒把一根小竹签在火塘里点燃,嘴斜着埋进竹筒里,呼噜噜地抽着。原来这是“水烟筒”。

吃饭时,人们围坐在竹编的圆桌旁。摆在桌上的菜更新鲜。什么“蚂蚁蛋拌酸笋”啦,“油炸青苔”啦,而鸡肉是用香茅草裹着在火上烤熟的。

走出竹楼,满眼是绿树、鲜花,连围寨子的墙,都是长得又高又绿的仙人掌。

西双版纳真是绿色的土地。

板书设计:

难忘的泼水节

心连心

周总理傣族人民

爱戴

幸福、令人难忘

更多本课教学资料返回

中考高考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