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观摩活动心得体会
老地方整理的教师观摩活动心得体会(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师观摩活动心得体会 篇1
在两天的培训当中不仅聆听了多位教育专家生动、形象、精辟的讲座,也欣赏了他们的展示课。专家的讲座使我产生了不少共鸣,升华了我的教育观念、教学理念,也充实了我的教育理论,提升了我的专业水平,拓展了我的知识面。他们的精彩课堂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增强了教学基础理论,更新了教育理念。我深深的体会到要继续不断学习和钻研,立足于自身的教学工作,加强学习,不断学习新的教育观念,真正的走近好课堂。本次培训主要有两大特点:
一、讲座丰富而精彩
本次培训邀请了全国优师吴正宪上了示范课《简易方程》用字母表示数并作了《如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专题讲座;特级教师周卫东上了示范课《间隔排列》并作了《素养导向的数学教学》专题讲座;特级教师牛献礼老师上了示范课《路程、时间与速度》并作了《以课程视野重建课堂》的专题讲座;特级教师仲广群上了示范课《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作了《让教学充满生长的力量》专题讲座。每个讲座都能针对老师平常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进行剖析。
二、课堂探讨主题明确
除了开设多个专题讲座以外,在培训过程中,还进行了小学数学概念课,复习课等教学专题研究。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与点评互动。这样的培训关注了学科课堂教学实际情况,使我们在实践探讨中产生思维的碰撞,进一步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认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能力。
经过这几天的学习,我收获颇丰,受益匪浅。参加此次培训,这两天来在课堂上我们认真聆听了数学专家和名师的讲座和讲课,特别是听了特级教师牛献礼老师的讲座,使我受益匪浅,感受颇多。
牛献礼老师给我们作了《路程、时间与速度》的专题讲座,提出了《国家课程标准》小学段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即总模式:“创设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从而提出了课堂教学中的五个模式范例:“引导——发现”模式;“活动——参与”模式;“讲解——传授”模式;“自学——辅导”模式;“讨论——交流”模式。牛老师再通过具体的几个课堂案例分析,形象生动,激情四射,讲解非常透彻到位,领略到了特级教师的风采,使我认识到应该如何把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怎样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习要领,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怎样才能将一根根主线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之中。这次的学习,不仅提升了我的教学理念,开阔了视野。听牛老师上课,觉得这个老师特别有激情。他所讲的内容与我们的教学非常贴近。牛老师在复习课的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以题带知”——即通过一个题目来复习相关知识点,然后进行快速地知识归纳。发现老师很多课件都是用这样的方法,也是牛老师极力提倡的。这种方法我也认为非常有效,教学中也是这么做的。从这点上,我发现,我们之前对于教学的一些思考与想法,其实还是存在研究价值的,只是我们缺少了继续研究和探索的精神。所以,只要我们坚持学习研究“把教学中的一些亮点与优点放大”,相信对我们的教学能力会有很大的促进和提高。
两点感悟:
一、课堂中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
要让学生学会数学思想,发展思维,让学生有解决问题的经验,让学会学会表达,学会表达的`方法,如:我是这样想的,所以首先应知道,我是这样做的,教会他们基本的表达套路,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
二、如何有效的备课、上课
1、首先需要设计好练习,设计好题的标准:起点低,人人可以参与,开放度大,不同人不同要求,做全对有挑战,问题应使学生可发展。
2、正确把握学生的起点,学习开始的地方不一定在课堂。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评价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与学后的起点。正确认识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建构知识有自己的方法,外部强加的方法暂时无法建构,它需要一个过程。
3、用足教材、用好教材、用活教材。
最后,我想说的是,感谢这次培训,让我在教学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回顾短暂的培训历程,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一份沉甸甸的收获。同时,也希望以后经常有机会参加这样的培训学习,更希望能有机会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让自己能检验学习效果,以鞭策自己不断进步。
教师观摩活动心得体会 篇2
20xx年4月21至22日,我有幸参加了在海口市山高小学开展的“海南省小学数学第十一届青年教师教学评比”观摩活动,这次是我转教数学后第一次参加的观摩活动,因此我抓住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这次活动让我如获至宝、如遇良师,心境豁然开朗,在数学教学工作中找到自己的奋斗目标。
在这短短两天的时间里,我认真观摩了11位优秀教师的课,他们的课堂教学风格各有千秋,都浸润着浓浓的求知精神和探索理念,真实、朴实、扎实、生活化的数学课堂都是各位执教教师智慧火花的精彩呈现,使我受益匪浅,感受颇多。现将自己的收获和反思总结如下:
一、学习内容生活化,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热望。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题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如:琼海黎文媛老师利用小丽和小明正在做清洁,谁先擦完?自然而然地引出“面”这个概念。屯昌王翠柳老师,用击掌引出“面”这一概念,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这样使学生对学习不陌生,又不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二、自立探究,有效引导,在这次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整节课,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比如胡春霞、王丹丹、代巧丽等老师在讲授《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时,充分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小棒,从摆中明白算理;海口李小波老师、澄迈李玉龙老师、昌江李环等老师在讲授《有余数的除法》时,充分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草莓,在摆中明白“分到不能再分为止”才叫做余数。学生在自主探究,自我感悟中轻松地学会了知识,真正体现了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
三、整体考虑知识的前后联系,为学生后续学习做好铺垫。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很多新知识都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前面的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后面知识是前者的发展,数学知识间是相互联系的,从而形成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例如:李小波老师,在教学7个草莓、每2个分盘,可以分几盘?让学生围绕这个思路反复思考:原来有几个草莓?分走几个,你怎么知道的?还剩几个?可以继续分吗?抓住了除法这个知识本质的理解,除法就是连续减去相同的数量,在活动中要体现这个数学本质的`东西,同时,又为后续学习除法的坚式计算打基础。余数的教学,“分到不能再分为止”,这句话是余数的本质。面积一课案例,东方符明艳老师,格子大小要一样才能比较,为后面学习面积单位做车垫。洋浦李晓丽老师借助阿理、橘子等事物突破孩子对曲面的认识,建立对面概念的完整认识。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令我的眼界大开,领略了全省优秀老师的教学风采,为我的课堂教学增加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希望今后类似的活动还能有机会参加,我会将学到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教师观摩活动心得体会 篇3
今天日本教师林身江子来到我园,我有幸观摩了她组织的一次公开活动“集体生日会”。这个活动共分为三个环节:情景表演“蛋糕店的一天”;模拟情景,帮助“圆形蛋糕”:祝福当月过生日的小朋友,互赠自制的生日蛋糕。随着活动环节的一步步推进,我的思想也在一步步的推进,促使我重新思考幼儿教育的理念。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林身老师组织的集体生日会活动中,幼儿通过看老师直观具体的操作,运用自己已有的计数经验,伴随蛋糕数量的增加和减少,他们自然而轻松地习得了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运算;通过创设的场景和老师的巧妙引导,幼儿动手将自己见过的水果画出来,并在一步一步装饰“圆形蛋糕”的过程中,亲身感受了生日蛋糕的制,作流程,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装饰物体的艺术表现能力。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日本的教育重点不是在活动中灌输知识,而是更强调启发幼儿对知识和经验的运用。只有这种方法,幼儿的学习才是主动的,他们学到的才不是死知识,而是一种举一反三不断学习新知的能力。
“花哨的物质准备”不如“实实在在的教育” 每一次活动,我们都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但我们不应把力气过多地花在如何准备花哨复杂的教具上,而应把重心放在对教育活动的.研究和对教育对象的具体分析和把握上。就像林身老师组织的这次生日活动那样,并不提供真正的生日蛋糕,只是巧妙地运用了生日蛋糕的道具,来激发幼儿的同情心,引领他们进行计算、科学、美工方面的认知,充分促进了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教孩子学会知识”不如“先教孩子学会做人”
我们在活动中往往重视对幼儿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略对孩子生活能力和习惯、健全人格及良好个性的培养。但林身老师却恰恰相反,从要求幼儿有序地拿放水彩笔,如何使用和整理水彩笔,到桌上垃圾篮的使用等,都是非常注重和培养幼儿的生活能力和文明习惯的:从激励幼儿主动帮助弱者到操作活动中对每个幼儿的肯定,和结束时鼓励幼儿互赠自制的“蛋糕”祝福别人,无不表现出教育应着重培养每个孩子良好的个性和情感。
“我要孩子去看”不如“先让我从孩子眼中去看” 一位美国教育家提到他们教育孩子有十二个法则,其中一项名为声音法则,即要倾听孩子的声音;另一项是求同存异法则,即尊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并尽量理解他们。就像孩子们在为“蛋糕”进行装饰时,他们把自己涂得红红的一个圆形物体称为“猕猴桃”,把一个涂得又绿又红的三角形说成“西瓜”,把一个有点像气球的物体解释为“生日蜡烛”……林身老师并没有去纠正。为什么呢?我们从她活动后给我们展示的一组名为“孩子在看什么”的短片中找到了答案。我是带着感动、愧疚、沉思看完它的,我看到了老师对幼儿的理解和尊重,他们能真正用心地“弯腰”下去看孩子眼中的世界,理解孩子的发现和表现方式;同时,他们也是非常尊重孩子的,尊重他们自己的选择,尊重他们个性化的发展。我想这正是我们的教育所缺乏的,尽管我们也试图让自己蹲下来,看孩子所看、想孩子所想,可我们有时就会基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能接受他们所看到的,不能理解他们所想到的。所以,孩子们画袋中的作品跟老师画的几乎都一样,孩子们的自画像一眼望去全都是同一张面孔……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不光把“腰”弯下去,更重要的是把“心”也弯下去呢!
教师观摩活动心得体会 篇4
在《我是什么》读写结合课上,我把指导的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体会例文中的写作特点,明白文中使用第一人称来叙述水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知道要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手法把文章写具体、写生动;二是以教师的下水文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选择生活中熟悉、喜爱的事物,通过小组互说、学生评议、老师点评等生生、师生互动让学生愿说、会说、乐说,写出自己的童趣、童情。对于学生随机出现的问题,我尝试用各种形式的评价语既欣赏、激励学生,也用委婉的语气指出学生口头表达的不足,收到良好的效果。
附学生文:
我是一个小书包。我有一个大大的肚子,里面装满了小主人的'书本,可我一点儿也不觉得累,因为小主人每天把我被在肩上,心里感觉美美的。小主人高兴的时候还会给我洗洗澡呢!
我是巨石,每天站在河边的草坪上。人们散步累了,就坐在我的身上休息。我很结实,一点儿都不觉得疼。每当下雨的时候,我就赶紧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好让人们坐着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