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速则不达教学设计
老地方整理的欲速则不达教学设计(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欲速则不达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熟读古文和译文,对照着理解古文文意。
2、通过自悟、讨论、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蕴涵的深刻含义:欲速则不达。
教学重点:
熟读古文和译文,对照着理解古文文意。
教学难点:
探究故事中蕴涵的与时间有关的深刻道理,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对“欲速则不达”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解题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读题目。
2、请学生根据题目提问题和猜一猜文章的意思。教师随即梳理问题,并相机出示: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
3、学生谈对题目的理解。
二、学法引路
1、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欲速则不达》是一篇古文的译文。文章虽然短小,却蕴涵着深刻的道理,那就是题目所概括的:欲速则不达。请同学们回忆学习《井底之蛙》一文的情形,想想用什么方法能比较快的理解古文文意?
2、教师出示“金钥匙”内容。
三、熟读课文
1、请学生选自己适用的方法自读《欲速则不达》的古文和译文。要求:熟读古文和译文,对照着理解古文文意。
2、指名分读古文和译文,师生共同正音。
3、请同学领读自己认为难读的句子。同桌互读古文和译文。
4、师生合作读古文和译文。
5、生质疑自学有困难的字词含意,师生共同解疑。
6、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大意。
7、师生共同分析齐景公的“欲速”表现。
四、探究明理
1、学生思考并回答:齐景公能很快赶回都城吗?为什么?
2、教师创设情境:“如果你是齐景公身边的'侍从,当看到齐景公嫌马跑得不努力,自己下车步行时,你打算怎样说服他回到马车上去?”
3、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并推选发言人。帮发言人补充,完善发言内容。
4、各小组发言人汇报,师生随即评价。
5、师生共同解决解题时还遗留的问题。
6、请学生结合课题用一句话说说读文的感受。
五、拓展延伸
1、教师板书:快与慢。请学生结合本课再谈理解。
2、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生活中“欲速则不达”的事。教师也可补充实例。
六、布置作业
1、将《欲速则不达》与《效率专家爸爸》对比阅读,总结自己的体会。
2、继续积累与时间有关的名言警句。
板书设计:
欲速则不达
急速
过于性急,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欲速则不达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技能目标:学会生字“驿、丞、婴、焚、缰、驭”。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2、认知目标:熟读译文、古文,并通过学习译文理解古文文意。(了解古文文意即可,不做一对一的直译,以学习现代文内容为主。)
3、情感目标:通过自悟、讨论、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
通过自悟、讨论、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辩论,引出课题并解题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个话题“快好”还是“慢好”?举个例子说一说,也可以结合《挑山工》和《和时间赛跑》发表自己的看法。(给学生分成两大组)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其实无论是快还是慢,我们都要用辩证的观点来看,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决定怎样做事情并合理安排时间。
师出示: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
师:这是《论语》当中的一句话,你们能试着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学生稍做说明即可,在学习课文时再深刻理解。)
师:关于“欲速则不达”还有一则小故事呢,你们想知道吗?生:(齐)想。
师:(师板书课题)请大家看课题,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想提出什么问题吗?(引导学生解题,着重点“欲”、“则”、“达”。)
二、初读课文,理解字词
1、范读。(文中出现的年代、人物都离现在较远,根据这种情况,所以教师先范读。学生在听读中检查自己预习中出现的问题。比如:预习当中读不准的字音,读不通顺的语句等。)
2、对于在预习过程中没有解决的词语,可以先让学生交流一下,教师给予认定或做适当的补充,允许学生带着没有解决的字词继续学习。
三、精读课文,指导朗读
1、分成小段指名读课文。师:同学们,通过读课文,你能简要地叙述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2、师:对于景公的做法,你想发表一下意见吗?
设想1:学生可能会直接说出景公有点太心急了。这时可以引领学生去课文中找一找能表现景公心急的句子,然后进一步加深理解。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反映景公心急的`词句。
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例如:霍地、十分焦急、心急如焚……)
(教师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体味,读一读、悟一悟,重点指导读的声音、表情。)
设想2:也可能有的学生从主公关心丞相的角度,说明景公心急情有可原,以至乱了分寸。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证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师生共同交流得出结论:我们遇事要冷静思考,选出最佳的解决办法。
四、再读课文,探究道理
1、指名读全文。
师:通过学习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学生可能从词、句、篇的角度来提问题)
2、教师把问题归类:
(1)课堂上能解决、有价值的问题通过交流讨论的方式完成。
(2)不需要解决的、解决不了的问题鼓励学生查资料完成。
(3)学生能独立完成的留成作业。
3、教师归纳性提问:同学们景公是过于心急了,那么通过学习这则小故事,你能用自己的话或是从书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说一说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吗?
4、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对“欲速则不达”的理解,可以举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自己的看法。
5、补充练习:下面这些做法你赞成吗?为什么?事件看法理由。
挑山工走折尺形路线上山。平时玩得多了,快考试了,赶紧晚睡早起的学吧!
父母为了让我早日成材,让我跳级上学,从一年级跳到三年级,然后五年级……我要做一个和时间赛跑的人。
五、古文、译文对照,理解古文文意
师:这是这篇古文的译文,同学们想知道古文是怎样记录这则小故事的吗?
1、范读古文。学生体会古文的语调和韵味。
2、读一读“金钥匙”,了解一些学习古文的方法。
3、自由练习读古文,对照译文,试着说一说古文的文意。
六、拓展延伸,培养能力
1、齐景公能很快地赶回都城吗?为什么?
2、如果你是齐景公身边的一个侍从,当看到齐景公嫌马跑得不努力,自己下车步行时,你打算怎样说服他回到马车上去?(答案是多元的)
七、作业布置
1、书面:把口语训练内容写在日记本上。
2、搜集处理:搜集短小精悍的文言文试读,不懂的问题可以请教老师、家长或借助一些工具书理解。
欲速则不达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借助资料,通过齐景公的动作、语言,体会齐景公对晏婴的情深义重。
3、质疑问难、品词析句。通过齐景公的言行,设身处地体会他的心理活动。探究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不信任外部条件,只靠自己,反而想快却达不到目的。
4、朗读古文,感悟古文的凝练,读出古文的韵味。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播放《欲速则不达》动画。孔子说:“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关于“欲速则不达”还有一个小故事呢。这节课中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课文是——《欲速则不达》。学生齐说课题。
2、教师板书课题。
3、课题什么意思呢?(想要快,却达不到目的。)
4、这是什么原因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
二、初读质疑
1、请同学们先自己朗读课文,注意读书时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把不明白的地方标注出来。
2、同学们读的都很认真。这里有几个生词老师想提醒大家注意一下。出示:“驿使”、“驺子”、“驭马”。指名领读。从这几个词中你发现了什么?(“驿”“驺”“驭”都带有“马”字旁)意思上呢?指名解释这几个词的意思。“缰”与 “僵”、“疆”比较,组词。
3、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根据学生提问,整理问题并板书:为什么着急?能赶回去?)
(1)齐景公为什么这么着急?(因为丞相晏婴病重,危在旦夕)危在旦夕什么意思?如果学生补充资料,评价:你不但从课文中找到了根据,还借助资料找到了依据。
(2)齐景公不能赶回去见晏婴最后一面。有依据吗?评价:你根据事情的经过做出了判断,这是你的推测。事实呢?老师查到了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
三、关注矛盾点,引发质疑
1、在解决这两个问题时,同学们有没有产生新的问题呢?(为什么晏婴病重齐景公这么着急?)
生补充资料
老师课前也查阅了一些资料。出示晏婴图片。喏!这就是晏婴。
(课件引入资料:晏婴是齐国的三朝宰相,辅政长达四十年。他全心全意辅佐着齐景公,使齐国达到“兴盛”,却过着清贫的生活,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贤臣。)想想,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晏子使楚》一文里凭着聪明才智回击楚国人、捍卫国格的晏子就是他。
从中可以看出什么?(齐景公对晏婴情深义重)
2、从哪儿能够看出来?请同学们再来默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
(1)“景公听了,急得霍地站了起来。” 你关注了齐景公的动作。“霍地站起来”是怎么站起来?(突然地、猛然地)谁来扮演一下景公做一做这个动作?为什么要这样表现?能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2)第三自然段
对比句子:快快准备好车良马,让驺子韩枢为我驾马,火速回去!
准备车马,驾马,火速回去。
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字面上、意思表达上)(两个“快”连用,更能表现出景公十分焦急。而好车良马、驺子驾车可以看出齐景公为能够火速赶回去做了充分的准备,是最佳选择)我们从他高声喊的动作以及他的语言中也能体会到齐景公对晏婴情深义重。谁来读读这句话?齐景公是一国之君,他说的话一言九鼎,应该怎么读?
3、齐景公为火速赶回做了如此充分的'准备,我们跟结果来对照一下。此时有没有产生什么问题?
指名读第四、五自然段 在这两句话中有两个“嫌”字。“嫌”什么意思?第一次嫌什么?第二次嫌什么?同学们,此时你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会嫌驺子驾车慢、马不努力向前呢?因为齐景公心急如焚。“心急如焚”什么意思?我们联系上文看看,导致他心急如焚的原因是什么?景公的心里急得像火烧一样,可是他觉得驺子和马也和他的心情一样吗?所以他不信任驺子和马,最后弃车徒步跑开了。他放弃的是什么?(正确的方法)
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着急的时候?结果怎样?原因是什么呢?
刚才同学们解释了课题,欲速则不达就是想要快,却达不到目的。学习完了课文,谁再来谈谈对这个课题的理解?(齐景公因为对晏婴的感情情深义重,所以心急如焚,导致他不信任外部条件,没有选择正确的方法,所以导致想快却适得其反,最终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
四、总结拓展
1、学完了课文之后,你从中收获了什么?在这个短短小的故事中却蕴涵着深刻的道理。
2、刚才我们学习了这个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的故事,想不想看看原文?
3、出示原文,自读。读了古文,你有什么感觉?老师来读读,好吗?配乐。
4、刚才我们先学习了译文,再来读古文。这是一种学习古文的方法。还有其他的方法,来看一看。(出示课件)谁来读读?根据金钥匙的提示,自己读读试试。
5、指名读。
6、这篇古文仅用了74个字,表达了我们现代文180多个字所要表达的内容。这就是古文的语言之凝练,朗读之韵味,正是古文的魅力所在。在我们的小学课本和课外读物中有许多古文,希望同学们能够多读、多诵!
7、延伸:
《欲速则不达》这样一个古代故事对于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呢?请同学们课下找一找生活中这样的小例子,下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欲速则不达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齐景公情随事移,越来越焦急,终于失去理智的心情,懂得事情越紧急,就越不能性急图快的道理。
2、独立认字学词练句。认字6个,写字4个。
3、理解“危在旦夕、心急如焚、徒步、索性、焦急”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读相应的古文片段,感知古代汉语的特点。
4、继续练习写批注笔记。
教学过程:
一、组织辩论,引出课题并解题。
1、辩论“快好还是慢好”。
2、出示“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揭示课题。
3、解题。
4、对课题进行质疑。
二、初读课文,理解字词。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2、总结把查找到的.资料简单标注在课文旁边的批注方法。
3、轻声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断句。
4、同桌互相交流对生字新词的认识。
5、检查生字词的掌握。
三、精读课文,指导朗读。
1、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什么?
2、引导学生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齐景公能很快赶回都城吗?为什么?
3、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齐景公会弃车而徒步跑回去呢?画出反映齐景公心急的词句。
4、出示第二、三、四自然段反映景公心急的句子,指导理解“霍地”的意思,对“焦急”一词进行词语置换体会用词的准确性,理解“心急如焚”的意思并指导造句。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三、四自然段。
6、总结抓住重点词进行感情朗读的方法。
四、再读课文,探究道理。
1、齐读全文,思考:从《欲速则不达》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布置作业。
师:同学们,如果让你乘从时空穿梭机回到两千多年前的齐景公身边当一名侍从,你会怎么说服齐景公回到马车上不要徒步跑回去呢?请写在课堂笔记上,下节课与全班同学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