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

2025/09/13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精选5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 篇1

这次我有幸参加了盐城市关注常态课堂,聚焦有效教学的观摩研讨活动。当活动的前三天,我从网上获悉我执教的课题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时,我立即打开语文书,一遍又一遍的认真研读起来。审视一下课题,发现樟树二字前面的定语很长,是故居前的,还是宋庆龄的故居前的,这就注定这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或者说,这两棵普通平凡的樟树,已经有了作者赋予它们的特殊的含义。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这不失为一篇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的好文章,然而语文课毕竟不同于政治课,也不单纯是思想品德课。在语文课堂上,要能通过听、说、读、写等一系列语文的学习活动,让孩子们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获得语文知识,提升语文技能,经历语文学习的过程,习得语文学习的方法,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这才是语文工具性的真正体现。那么怎样把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把三维目标落到实处?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课堂上如果我们以发展学生的语言为出发点,组织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那么三维目标自在其中,每个语言符号都表现出一种思维,承载着一种思想,蕴含着一种情感。对语言的理解就是对思维的训练;对语言的积累,就是对思想的传承;对语言的运用就是情感的传递。对一篇课文来说,教学环节设计只有紧紧围绕课文的语言文字,才抓对了教学的切入点、立足点;同时也找到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归宿。因此,我在这堂课上力求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完完全全为学生。《宋庆龄故居樟树》(第二课时)教学预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抓住关键词句品读樟树的外形特点。会用无论总是只要就造句。3、了解对比手法,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

教学难点: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粗壮、稠密、四季常青、蓬蓬勃勃、崇敬、瞻仰、纪念

2、课件出示词语,学生对照屏幕自己批改,有错误订正一遍。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些什么?

4、过渡:这是怎样的两棵树让宋庆龄舍不得呢?下面我们继续走进宋庆龄的故居,走近樟树,相信大家只要用心读书,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二、品词析句,感受樟树蓬蓬勃勃的身姿

1、这是怎样的两棵樟树让宋奶奶舍不得呢?自由读文第4自然段。(课件映示文字)边读边做上记号。细细品味,你能读懂什么?

2、交流,指导朗读:A句子1:樟树不高,但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出示樟树特写图片欣赏,指导朗读)

B句子2:稠密的树叶绿的发亮。(看图理解稠密指导朗读感受樟树枝繁叶茂,美丽

生命力)

C句子3: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的。(无论总是加点)从这句话你又读出什么?

A.理解蓬蓬勃勃,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B指导用无论总是造句。

①无论( )的夏天还是( )的冬天,樟树总是那么( )。

②无论( ),( )总是( )。

3、指导背诵。练习背诵。小组互背、指名背(说说用什么方法背诵)、齐背。

4、练习说话:这是( )的樟树。

5、过渡:宋庆龄舍不得樟树不仅仅樟树的蓬蓬勃勃,这还是怎样的樟树呢

?三、揣摩写法,彰显樟树永久保持的本色

1、默读课文第5自然段,边读边做记号,你又读懂了什么呢?有了收获先跟同桌交流交流。

2、交流:①樟树的本身香气②理解香气永久保持相机出示句子: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引读三句话: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它的香气不变。)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不变。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不变。)③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拒虫)指名读句子指导造句。只要就(加点)

3、练习用只要就造句: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年,虫类就( )。只要( ),( )就( )。

4、背诵樟树的可贵之处。

5、再在读读这节,你还有什么发现?

6、交流追问:这段是写樟树的可贵之处,为什么写别的树?不写行不行?说说理由。先和同桌交流,全班交流。联系上下文理解繁衍后代。

7、小结: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更突出樟树与别的树不同之处,那就是樟树本身有种香气,能永久保持,能拒虫。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

8、朗读第5自然段。(男女生分层读)

9、过渡:这两棵樟树陪伴宋庆龄奶奶一同度过了无数个春夏秋冬,一同经历了无数次风风雨雨,宋庆龄奶奶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但是那蓬蓬勃勃的樟树还挺立在故居的庭院里。

四、品读感悟,感受故居主人的人格魅力

1、引读第6自然段。(示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瞻仰。

3、讨论交流:为什么人们总爱在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

①出示宋庆龄的照片。说说宋庆龄给你留下的印象。

②交流课前搜集的宋庆龄的有关资料③说说人们留影纪念的原因。(课件映示人树合一)

4、小结,朗读第6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积累文中的优美词句

1、总结:今天我们跟着作者走进宋庆龄的故居,走近故居的樟树,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了樟树的蓬蓬勃勃和可贵之处,通过读书体会到这樟树也是宋庆龄人格的象征。她的美德就像樟树一样四季常青,芳香四溢,播撒在人们心间,播撒在我们的心间。

2、摘抄:将课文中好词好句摘抄到积累本上。

六、课后延伸,增加文本的广度

1、继续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继续上网搜集宋庆龄有关故事,讲讲宋庆龄的故事。板书:

22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四季常青蓬蓬勃勃香气持久虫类怕它教后反思从研读教材,到教案成熟,从试教到正式上课,真可谓是辛苦并快乐着。因为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就是一个习得的过程,让我从中获得了许多深刻的体会:一、语文课上要真教语文叶圣陶先生曾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口头指听说,书面的指读写。可见,语文教学应立足语言文字,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对一篇课文来说,教学环节设计紧紧围绕课文的语言文字,才抓对了教学的起点、立足点。同时,抓住语言文字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归宿。无论哪篇课文,都有教不完的语言文字的东西。如果都抓,显然既不必要,又不现实。《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有哪些值得抓、要抓实的语言文字训练点?通过反复研读教材,我们就可以发现,苏教版教材有一个很好的编排体例,那就是,每篇课文的课后练习,都提示了一篇课文的教学要点。我们来看看这篇课文的课后练习: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用钢笔描红。3、读读下面的词语。4、读读下面的句子,并用带点的词语造句。5、搜集宋庆龄的有关资料,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她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这些题目在提示我们,对于这篇课文,应该进行哪些语言文字的训练?显然,感悟、积累、运用,是这些要求背后的要求。具体说,就是:读课文,练感悟;积累描写树木的词汇、语段;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学习使用恰当的关联词语说话。想到这些,我不由得心生感慨:我们的语文课上可以做、应该首先做好的事情真不少啊!不将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训练落到实处,我们的语文课堂必然会在半空中兜圈子,必然失去应有的真意。二、文道统一要真学语文现今,语文课堂应该着力进行语言文字的实践,已被愈来愈多的教师所认同,并不断通过实践探索,总结出不少操作层面的智慧。但同时,又一个重要层面被忽略了——课堂教学抓住了语,丢掉了文。更有甚者,完全曲解了语的内涵,缩小了语的外延,将语的教学仅仅局限在字词句简单、机械的重复训练上。语文教学凸显文,就应该光明正大地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谋篇布局、段落层次、表述方法以及文字的流畅和韵律等,完全不必欲抱琵琶半遮面!在这些方面,《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就是一个极好的学文的素材。比如,课文借物喻人的写法不应让学生感受、认识吗?如果学生学习完本篇,脑海中只有樟树的一些印象,感受不到樟树可贵之处和宋庆龄博大情怀的联系,就难免流于疏浅。再如,本文谋篇布局的方法很巧妙:单就写樟树来说,作者从事物的不同方面来写,每写一个方面,都围绕事物的特点写具体。此外,作者介绍樟树,还由表及里,由外观到内质,给读者留下了完整、深刻的印象。在围绕特点写具体方面,本文也很有独到之处。如,对樟树的香气,作者除了步步深入,层层推进,还恰当地运用对比,使人充分感知樟树香气之悠长。课堂教学中,见语又见文,才能使言语蕴涵的意象丰满、鲜活,也才容易体悟文章所含之情。就《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来说,注重本文文的特点,利于学生的感悟。注重文的特点,同样有利于学生的积累、运用。把握住文章的结构、层次、脉络,方便快速积累;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表达的能力;明晰了作者的思路,在反复诵读中,更容易感受语言的流畅与韵律。课标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表述摆脱了长期以来人们关于语文学科功能的争论,正面论述了语文学科性质和地位,即不能单纯强调某一方面,应在二者统一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我们应看到,语言并非生冷的抽象符号,它则立场坚定,爱憎分明,感情真挚,内涵丰富,通达天地,畅晓古今,可谓包罗万象。人文关怀,智能发展,品德熏陶,习惯培养,方法习练等等,都应是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顺便自然达成,得到足够的重视。三、思想思路要和谐共生思想是一堂课的灵魂,当下的课堂必须要有思想,有了思想,课堂才会焕发生命的活力。但因为思想是灵魂,故不能多样,更不能走样。《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教学首先是有疑而学,一步步追问主人为什么舍不得樟树?仅仅是舍不得吗?;其次是以读为主,理解樟树的外在和内在的美,继续引导,樟树和宋庆龄之间的关系不仅仅舍不得,还是离不开。同样作为一节课的思路,不仅仅是教者的教学思路,还是学生的学习思路,还应该兼有文本固有的呈现思路即文路。有效的整合教路、学路、文路于一体,才是真正课堂的思路。思路是一节课行走的方向,不能偏向,更不能岔道,旁逸斜出,节外生枝的课堂,有时虽然热热闹闹,但只能是高耗低效,只有沿着预定的路走下去,才能更高、更快、更强地走远,抵达理想的课堂彼岸。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分析:

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两棵樟树的外形特点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和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表达了对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本文语言简洁,曾系清楚,重点突出。教学的重点是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用“无论---总是”“只要---就”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

体现以读为主的原则,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感悟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它体现 了一种什么样的高贵品质。

教学准备:

图片、搜集宋庆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步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简介宋庆龄生平。

2、板书课题: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3、解题。

理解词语:故居、樟树。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读后请学生提出不足的地方,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2、说说你对课问的哪个地方印象最深。

三、自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1)轻声朗读课文,画出生词,圈出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通读每个自然段。

(4)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2、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教师进行巡视,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抽读词语卡片。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交流学会的词语。

(4)指名说说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一般内容可让学生自行讨论解决,重点词句在细读课文时解决。

四、指导分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

3、第4、5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联系上下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

全文可分三段:第1到3自然段为第一段,第4到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6自然段为第三段。

4、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五、指导生字书写

1、学生读帖,记忆字型。

2、学生提出难字,教师指导“瞻”、“龄”。

六、作业

1、 生字描红、临写。

2、 注音:枝干( ) 繁衍( ) 崇敬( ) 瞻仰( )

3、 组词:

稠( ) 俱( ) 纪( ) 蓬( )

绸( ) 具( ) 记( ) 逢(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体现以读为主的.原则,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感悟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朗读课题

二、探究课文,体情悟道。

1、细读第一段(第13自然段)

(1) 自由读课文。

(2) 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宋庆龄与故居的樟树深厚的感情)

(3) 朗读训练

2、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

(1)学习第4自然段。

①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

相机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板书:外形 蓬蓬勃勃)

②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樟树长得“蓬蓬勃勃”?自己读书做标记

③交流:枝干、树叶

(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树叶绿得发亮)

④指导朗读。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要读重音。

⑤看着图片,学生再来介绍樟树的特点

指导背诵。

要求学生先理清叙述顺序,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2)学习第5自然段。

樟树不仅外形很美,更美在它的内在(板书:内在)

①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②学习第13句。

a、指名读。

b、理解“繁衍、寄生”等词语。

c、说说别的树不好在什么地方。

③学习第48句。

a、自由读课文。

b、理解“可贵、仍然、木质、高贵”等词。

c、理解句子。

“本身”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永久保持”说明什么?读读课文,说说从哪儿可以看出樟树能“永久保持”香气。

(相机板书:永保香气拒绝虫子)

④引导理解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

A、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樟树高贵在什么地方。

B、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己学习第5自然段的体会。

⑤指导朗读。

⑥指导背诵。

3、细读第三段(第6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理解有关词语。(崇敬、瞻仰)

(3)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因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三、赏读课文。

四、课堂作业:

1、写出近义词 崇敬( ) 繁衍( ) 稠密( ) 永久( )

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①恭敬地看 ( ) ②大略地看( )

③ 向四周看( ) ④聚精会神地看( )

⑤ 从高处往远处看( ) ⑥从高处往下面看( )

⑦ 回过头来看( ) ⑧仔仔细细地看( )

3、造句:

无论……总是……

只要……就……

四、实践作业:

搜集有关宋庆龄的小故事。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设计朗读形式等方法,感受樟树的“蓬蓬勃勃”的特点和“香气拒虫”的可贵之处。

3、通过体会宋庆龄对樟树的不舍之情和补充阅读宋庆龄的相关资料,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感受宋庆龄的坚强不屈和一身正气。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抓关键词句,理解樟树的外形特点及可贵品质

教学难点: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感受宋庆龄的坚强不屈和一身正气。

学准备:纪录片、多媒体课件

一、课前热身,板书课题

(课前就开始播放歌曲,烘托气氛,为学习作铺垫)(出示课件一)

同学们,我们刚才一起聆听了一首歌,歌中所赞颂的主人公是谁?(板书:宋庆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继续学习与她有关的'一篇课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板书课题)

二、学习课文1—3自然段。

1、通过前面的学习,你了解宋庆龄吗?(板书:宋庆龄)(学生简介,师补充介绍)她曾是我国副主席、名誉主席,是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

2、那她的故居是什么样呢?我们来看——(课件出示2)

3、宋庆龄奶奶就在这里生活、工作,可周总理却觉得房子小了点儿,为了让她过得更舒适一些,劝她搬家,她同意了吗?(没有)她不搬的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1——3自然段,告诉老师。

(1)生读课文,交流汇报,师小结。(出示课件3: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2)这是两棵什么树?(板书:樟树)

(3)指导读这句话。(注意“舍不得”)

4、此时,我们心中不免有疑问了——为什么她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呢?

三、扣“蓬蓬勃勃”,理解课文第4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看看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课件4出示第4自然段,生读)

2、樟树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生说)这段中哪一个词语最能体现樟树的外形特点。(板书:蓬蓬勃勃)

3、“蓬蓬勃勃”是什么意思?(生命力非常强,长得很茂盛。)

4、同学们,想不想看看这蓬蓬勃勃的樟树?(课件出示5樟树图片,师配乐朗诵)

5、樟树是那样蓬蓬勃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难怪周总理劝她搬家时,她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齐读)

6、现在我们知道了宋庆龄奶奶舍不得樟树的一个原因了,那是因为——樟树长得蓬蓬勃勃(指板书说)

四、学习樟树品质美。(课文第五自然段)

过渡:充满生机,蓬蓬勃勃的樟树让宋庆龄奶奶舍不得,那这两棵樟树还有什么地方让宋庆龄奶奶舍不得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看看能不能找到原因。

1、生汇报,师出示课件。(板书:香气)

2、樟树的香气有什么特点?

(1)本身:说明这种香气是——与生俱来的,长在骨子里的。

(2)永久保持:到底久到什么程度?即使仍然只要就

(3)拒虫:从哪里看出来的?(只要……就……)(板书:拒虫)

(4)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樟树香气不仅拒虫,还护物。(板书:护物)

3、小结:樟树的香气与生俱来的,既能够永久保持,更重要的是可以拒虫护物,这就是樟树的——可贵之处。

4、指导朗读。(指读,齐读)

5、大家发现这一段除了写樟树之外,还写了什么树?(描写石榴树的部分)指一生读出来。

6、为何写樟树还要写石榴树?(反衬。用石榴树容易招虫反衬樟树拒虫,突出樟树香气永存,拒虫的可贵之处。)

7、樟树真是——齐读: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香气在人间。

8、所以,宋庆龄说,引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9、同学们,现在我们知道了宋庆龄奶奶舍不得樟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生说)师小结:是啊,宋庆龄奶奶舍不得两棵樟树,不仅是因为它的蓬蓬勃勃,更因为樟树香气永存,可以拒虫护物,品质可贵。

五、读课文,学习人物形象。(第六自然段)

过渡:同学们,面对这样的两棵樟树,宋庆龄奶奶自然不愿搬家了。可是——我们来看文章第六自然段(出示)人们为什么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而且要作为永久的纪念呢?

1、生试说原因。

2、说得不错,同学们,我们来看这样一些资料,认真读一读,你就会知道人们为什么对这两棵樟树这么感兴趣。

3、出示资料一、二,学生阅读,想樟树与宋庆龄之间的联系,感受她樟树品格的一方面——坚强不屈,一身正气,令敌人敬畏。(板书:拒敌)

4、出示资料三,深切感受她樟树品格的另一方面——护民。

5、樟树香气拒虫护物,宋庆龄正气拒敌护民,同学们,现在知道人们为什么总爱在樟树前留影了吧!(师边引说,边完成板书)难怪参观过宋庆龄故居的人都说:“树如其人,人如其树。”(板书)

6、所以——(课件出示第6自然段,齐读)

六、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同学们,这篇课文是在写树吗?是在写——(宋庆龄)这是借着樟树来写宋庆龄,这种方法叫做“借物喻人”(板书)

2、揭示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和陈毅的《咏松》,领悟“借物喻人”的写法。

作业:

1、阅读推荐篇目。

2、学完课文,面对宋庆龄故居,面对故居的两棵樟树,你又想说些什么呢?请以《_____,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 篇4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 篇5

一、导入

1、看图,你想问什么?

2、这是我国伟大的女性之一——宋庆龄女士曾经居住的地方。看老师写她的名字。(师板书:宋庆龄)

谁来读?你认识她吗?知道她吗?

想看看她吗?看着她的照片,让我们一起来深情呼唤她的名字。

3、这就是宋庆龄曾经居住过的房子,“曾经居住过的房子”用一个词说就是?(板书:故居)

4、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这是两棵樟树。(板书:樟树)

樟树,你们见过吗?

5、我们今天要学的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齐读课文)

渡: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呢?我们来读课文。

二、初读

1、自由大声读课文,关注课后生字,将课文读正确。(板书:正确)

2、在读的过程中,你认为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词吗?

老师可有几个词来考考你:

①“枝干”这个词很简单,但很容易读错,你认为怎么读,指名读,查字典验证一下。

②看准了,看清楚(稠密)指名读。

“稠”这个字的兄弟姐妹可不少,给它换个偏旁,组个词。

③刚才同学们的表现很好,再来考考你,你得看准了。(瞻仰)指名读。

这个字可真难写,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和老师一起写。

三、再读

渡:读正确还不行,我们还要把课文读流利了。(板书:流利)

①再读课文,达到流利,待会儿我们还要来考一考,比一比。

②读好了?同桌先检查:抽查一小节,达到流利给他画个笑脸在小节边上。

③检查:谁得到笑脸了?

你为什么没举手?为大家读一读!

④比一比:男女生来赛一赛。

四、三读

1、当周恩来劝宋庆龄搬个家时,她不肯,说——引读:“我舍不得这两棵树”,“我舍不得这两棵樟树。”

2、宋庆龄舍不得的是两棵怎样的樟树?快速浏览课文。

①生:枝干粗壮(把话说完整)(读)

②很聪明,用课文中的词语来回答,我们把这个词语划下来。

再读一读这一小节,还可以用哪个词语?

(“稠密”是什么意思?多而密的树叶而不是樟树,那这句话应该说?)

③生:四季常青(读)

④生:蓬蓬勃勃。

能将“蓬蓬勃勃”改为“蓬勃”吗?为什么?(这就是叠词的作用)

⑤看着你们自己找出来的词语,再连起来看看这一小节,知道这小节写了樟树的什么方面吗?

⑥一齐读樟树的.外形。

难怪宋庆龄说——引读:“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3、这还是两棵怎样的樟树?(读)

①“永久保持”你是怎样理解的?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东西的香气是能永久保存的?

惟有樟树能?(板书:香气永存)

书上是怎么写的,读给我们听听。

引读:当它蓬蓬勃勃的时候,它的香气不变。

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香气永存。

更可贵的是,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这香气就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②而其他树木呢?(读)——引读第五小节

③连起来看看,这小节又写了樟树的什么方面?

一齐读樟树的可贵之处。

难怪宋庆龄深情地说——引读:“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4、不仅宋庆龄喜欢这两棵樟树,前来瞻仰宋庆龄故居的人们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下……

“瞻仰”是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读读,换个词试试?怎样的(看、欣赏)才叫“瞻仰”?齐读这一小节。

五、结尾

人们为什么要怀着崇敬的心情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宋庆龄与这两棵樟树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下节课来继续学习。

板书: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正确外形特点

流利香气永存(可贵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