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读《三国演义》有感

2025/09/13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读《三国演义》有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1

今年,我利用暑假的时间,读了我最喜爱看的《三国演义》。这本书是明朝作家罗贯中写的,也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

《三国演义》这本书里塑造了近200个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其中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老奸巨猾的曹操、忠勇双全的关羽、宽厚仁义的刘备等人物性格尤为突出。《三国演义》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战争小说和历史文化小说,它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事,构思宏伟,手法多样,读来使人惊心动魄。

足智多谋的卧龙先生诸葛亮,小说中多处描写他足智多谋的事件,“诸葛亮弹琴退兵”就是其中一则。

诸葛亮刚到西城县,就听到司马懿带着十五万大军杀来的消息,此时他身边只有一群文官。他带的五千人马,有一半人已经去押运粮草了,城中只剩下了二千五百兵士,诸葛亮登城观望远方尘土飞扬,魏兵已经杀过来了。官军们看了个个惊慌失措,而诸葛亮则是十分镇定,他下令手下人藏起蜀军旗帜,所有士兵都躲起来,不允许高声说话,又让几十个蜀兵假扮成百姓的模样,到城门口打扫街道。诸葛亮自己则坐在城楼上弹着古琴。司马懿见城门大开,二十多个百姓在城门口旁扫地,又看见诸葛亮在城楼上笑容可掬的弹琴,司马昭感觉奇怪,司马懿解释道:“诸葛亮诡计多端,我们还是撤兵吧!”

读到这里,我无不被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所折服,大家想一下,如果是你,你会这么镇定吗?

这本书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三气周瑜》、《三英战吕布》等,《三国演义》真不愧是四大名著之一,令我受益匪浅。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2

暑假里,我读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书中主要讲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国、蜀国、吴国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里面描写了许多鲜活的人物,下面我就来给你简单讲一下吧!

书中写了重情重义,重视人才的刘备;有义薄云天,忠心耿耿的红脸大汉关羽;有有勇无谋,粗中有细的张飞;有聪明机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诸葛亮;有雄才大略,阴险狡诈的曹操……真是数不胜数。我最喜欢的是诸葛亮,他足智多谋,料事如神,让我钦佩。

一次,诸葛亮带领五千士兵孤守西城,这时,司马懿带领了十五万大军来到西城,诸葛亮应经无路可逃了。怎么办呢?他想了一会,果断下令,将所有旗帜全部放倒,一个士兵也不能暴露,留下少数人扮成老百姓,洒水、扫街。诸葛亮则身披鹤氅,头戴纶巾登上城楼,和两个童子悠闲地弹起琴来。魏军冲到城下,见到这样一副景象,于是司马懿让原来撤回,有人问他:“你为什么要撤走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从来不做冒险的事,现在他打开城门,里面一定有埋伏。如果进城,就中了他的诡计。”因此后来流传着这样一句歇后语:孔明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真让我佩服!书中“草船借箭”、“三气周瑜”、“七擒孟获”,“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等等,无一不体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真是太精彩了!

《三国演义》的人物和精彩故事还有很多,有时间的话,一定要读这本书哦!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3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卷首语:“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精辟的总结了历史的发展趋势。读罢《三国演义》掩卷沉思:这分分合合岂非人力所为?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的长篇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几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文人某事的斗智斗勇,各方的用人原则和谋士的脑力风暴一次次撞击左右了战争的结果。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

善于用人是成就伟业的保证。

曹操三次颁布求贤令以获得良才为己所用,事实证明人才的招揽为其统一北方规划了可行的蓝图。

曹操的谋士毛玠曾经向他提出了一个建议:“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曹操采纳了谋士毛玠的建议,并予以实施。也就是说,曹操的路线和策略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袁绍的谋士沮授也曾进言“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可是袁绍手下其他的谋士不赞成,袁绍一犹豫,曹操就抢先了一步,获得民心。可见袁绍不善于用人,虽然空有雄兵猛将,却不懂军事不过是政治的工具,最后难免失败。官渡之战中又错失许攸,因为不能听进人言以超强实力完败,也充分说明问题。可见知人善用威力无限。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东汉末年正值乱世,许多有识之士,治国良才,隐居山林期待救世伯乐以一展雄才大略。诸葛亮就是其中最让读者敬佩的一位。

刘备便亲自前往拜访,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与亮相见后,诸葛亮遂向他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孙权可作援的形势;又详述了荆、益二州的州牧懦弱,有机可乘,而且只有拥有此二州才可争胜天下;更向刘备讲述了攻打中原的战略。这篇论说后世称之为《隆中对》。()《隆中对》是此后数十年刘备和蜀汉的基本国策。我们常常赞叹诸葛亮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实际上这天下三分其实是诸葛亮根据天下形势以及自己的聪明才智策划的。否则以刘备无立足之地的形式能和孙曹抗衡应该是难于上青天。一人之得,便得三分天下,善于用人真是成功的前提啊。

其实非是《三国演义》能看出用人之重要性,就是历史中例子也比比皆是:秦始皇任用李斯、王翦 、蒙恬、尉缭,可谓英雄不问出身,只要你有才能我便用你。而且能够平等对待臣下。最终这些人都为秦始皇成就伟业立下汗马功劳。刘邦在总结楚汉之争中自己获胜时说说:“军事谋划,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我不如萧何:统军作战,我不如韩信。这三人是当代豪杰,我能任用他们,这是我得胜的主要原因。项羽连一个多谋善断的范增都不肯用,所以失败了。”可谓一语道破天机。同样的是汉武帝,启用董仲舒、主父偃、卫青等人实现了大一统的鼎盛局面。唐太宗善于用人,成就贞观之治。唐玄宗前期善于用人,出现开元盛世,后期任用奸臣出现天宝危机。

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演绎也好,历史也罢。人才决定兴衰;无论当今,还是未来,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占有人才,谁就会抢占科技创新的制高点,谁就是赢家。

未来的竞争其实是人才的竞争,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人才交流不断频繁,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还是教育的发展。读罢《三国演义》深感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责任重大。国家、民族的未来在我们手上,为了国家、民族的未来尽全力,去奉献。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4

《三国演义》是一部广泛流传的历史长篇小说之一,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具有深远影响的巨著之一。

这部小说主要描述了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等人为了统治中国,涌起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在众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中,我最为欣赏的是关于骁勇善战的精神。记得在过五关斩六将这个情节中,关羽长途跋涉,为的是见到结拜兄弟——刘备。这个过程中,关羽是处处碰壁。

在洛阳城关,被韩福的暗箭射中左臂;在汜水关,差点儿被卞喜害死;在 荥阳,险些被王植的手下烧死。最后,关羽成功的见到了大哥——刘备。

在《三国演义》这部历史战争的书中,我身临其境,仿佛回到了战争时期,看到了一个黑脸大汉,身穿战袍,在战场上奋死杀敌的张飞;看到了一个身材魁梧,又英俊又威风的中年人,正在蹙眉紧缩,想着国家大事的刘备;还看到了一面用计引诱孟获领兵出战,一面派人在山道挖陷阱的情景。

《三国演义》这部书使我知道了在战争年代许多杰出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