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鲁迅朝花夕拾优秀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最新鲁迅朝花夕拾优秀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新鲁迅朝花夕拾优秀读后感 篇1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创作生涯中唯一的一部散文集,其中包括十篇散文,记叙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脉络,描绘了一幅清末民初的社会风貌图,是鲁迅口中“回忆的记事”。
《朝花夕拾》一书中,收有所有鲁迅的童年回忆录,主要包括在《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和《父亲的病》。
阿长,又称长妈妈,是鲁迅幼时的保姆,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中写了许多关于她的故事,如阿长在夏夜晚上的“大”字睡姿,阿长喜欢切切察察,阿长懂得规矩很多,多到鲁迅只能记住三个,阿长虽然谋死隐鼠,但有时又显得神力无穷,把一套《山海经》买回来,阿长对于鲁迅来说,不只是一个保姆,更是妈妈一样的存在。
百草园是鲁迅儿时玩耍的地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鲁迅从无忧无虑到身为学童的经历,从百草园——美好天堂到三味书屋——修罗地狱,是鲁迅初作学童的感受,这一段时光,是鲁迅从顽童到学子的过渡。
鲁迅很少描写自己的母亲,但在《朝花夕拾》中经常写到父亲,鲁迅的父亲是严厉的,他对鲁迅十分严格,《五猖会》中鲁迅背不完他所规定的篇章不准去看会,并把他送到城镇上最知名的学堂学习,但是这是一个父亲的存在,渐渐消磨了孩童的天真,书中未见父亲向自己的儿子表达爱意,也未见儿子向父亲表达爱意,但在《父亲的病》中,却看出了父子深厚的亲情。
鲁迅在小引中说:“我有一时,曾经屡次记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唯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
即使伟大如鲁迅,也有那般平凡、普通但绚烂的童年,但长大后写来,却有了对人生的思考,对历史的审视,对现实的嘲讽,这就是鲁迅的伟大之所在。
最新鲁迅朝花夕拾优秀读后感 篇2
《朝花夕拾》是一部回忆性散文集,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这些生活片段和经历在追忆旧时生活、怀念师长故人的同时,从侧面生动描绘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生活画面,讽刺了社会上丑恶的现象。我十分欣赏这部具有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主题思想的作品。
在众多回忆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阿长与》。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记述了鲁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场景。在文章中,鲁迅的情绪变化从对长妈妈的不太佩服到了有新的敬意。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鲁迅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真诚的怀念。同时,也讽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
作者鲁迅擅长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如在《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如在《父亲》中,对庸医的行医过程细细道来,没有正面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
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如《五猖会》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感和批判;《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狗·猫·鼠》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最新鲁迅朝花夕拾优秀读后感 篇3
最近我读了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它的故事情节非常吸引人。
文章中表述了鲁迅先生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那股热情。从他的童年琐事讲到他的成长经历。那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好像又把我带回了童年,故事中充满了童真和童趣。有时会令人大笑,有时会令人感动。这本书带我进入了甜美的童年之梦。
在《猫·狗·鼠》中,鲁迅先生借童年对猫的仇恨表示了对当时仗势欺人的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里不由出现了一副副令人神往的自然画面。
《锁记》用借事喻人的手法,通过写衍太太幸灾乐祸、造谣诬陷。表现了她的丑恶嘴脸,也是当时鲁迅先生对社会上的小人的蔑视。
童年也渐渐远去。留下的只是些散琐的记忆,当我回忆起那些童年琐事,还时常记忆犹新,忍俊不止,童年已成为我们这些少年的梦想。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时代的童年之梦,希望我们和鲁迅先生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享受自己的美好生活。
最新鲁迅朝花夕拾优秀读后感 篇4
首先,一看他标题,人们就会有了"想读一读"的想法,朝花夕拾四个字,不仅体现出作者会写自己年轻时的真人真事,而且包含了"温故而知新"的想法,既简洁,又美观。
我读了之后映像较深的,是这么几篇《狗·猫·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中学学过的文章,在此就不再详谈了罢。只不过是写了自己童年生活的一瞥,但其中童年的天真,安宁,快乐的意念却令人回味无穷。
《狗·猫·鼠》,说的是作者的"仇猫",其中令人回味的情节在于长妈妈骗小时候的作者说作者喜爱的那只隐鼠是被猫吃了,激起我对猫的愤怒,进行了人猫大战,战绩彼优,而后却知道了杀死隐鼠的凶手是长妈妈,是长妈妈不小心踩死的,作者有写"现在我已经记不清当时是怎样一个感想",按当时情况来看,作者一定有些委屈吧。
可是作者并没有与猫和好。
文中有说:"还因为它伤害了兔的儿女,便旧隙夹新嫌,使出更辣的辣手。"而当我想到,若是人一下子认定某个事物是"恶"的,那么想来他也会和作者一样,认为那个事物的同类也是"恶"的,并且很难把这个想法排除,而一直认为那是"恶"的罢,就比如《倚天屠龙记》中的灭绝师太,一直认为明教是坏的,恶的,就一棍子打死,说什么也不相信明教也有正义的存在。一件小事,却深刻地体现出人们思想上的不足,这就是作者神笔之处。
《父亲的病》的开头有篇小故事,讲的是一个"名"医的故事,也许是作者成心的罢,故事讲医生出诊费在急诊中高得离谱,还把人医死了,而且只付了些钱就算解决了问题。故事讲完后,作者似乎自嘲地说了句:"我曾经和这名医周旋过两整年。"这就是令人感到作者可悲的境遇:不仅在那个地方只有庸医骗钱,还只能叫庸医治病,还治了整整两年!里面还有个微妙的情节:一个庸医写信请了另一个更是庸医者帮忙治病,尽出些乱七八糟的药引子,如此治疗,活人亦可变死人,病人不死岂不怪哉!读文章时,我就感觉心里沉甸甸的,似乎一口气出不去的感觉,读到后来,那衍太太行法烧经,还让作者叫魂,直到看到作者父亲在作者"父亲!父亲!"的叫喊声中紧张着,痛苦地逝去,我看得不禁有一股想要落泪的感觉。文揭示社会医疗程度低下,人们利用人们的无知谋利,而无知的人还相信他们,令社会乌烟瘴气,让读者看到百姓受到苦难还不知其所的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