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教案

2025/09/13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教案(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轻盈、娉婷、鲜妍”等词语。

2.感知诗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诗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

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及诗歌写作技巧和诗歌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

2、人物生平事迹的讲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运用的意象和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我国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女建筑家,大家知道她是谁吗?她是徐志摩先生真正爱了一辈子的人,金岳霖为了她可是终身未娶!

2、播放一段视频《人间四月天》,引出林徽因。

二、自主预习

1、作者简介

林徽因(1904-1955)。原名林徽音,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2、背景资料

这首诗发表于1934年4月的《学文》1卷1期上,关于这首诗有两种说法:一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心中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的出生带来的喜悦。梁从诫先生在《倏忽人间四月天》中说:“父亲曾告诉我,《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母亲在我出生后的喜悦中为我而作的,但母亲自己从未对我说起过这件事。”对于这首诗的创作意图,梁先生说得很客观。故这首诗有可能是一首情诗,是为已在天国的徐志摩而作。另一方面,林徽因是一个母亲,有着对孩子强烈的母爱,为孩子写一首这样轻快灵动的诗也是绝对可能的。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轻灵(líng)娉婷(pīng)鲜妍(yán)冠冕(guānmiǎn)呢喃(nán)

(2)词语释义

娉婷:形容女子的姿态美。

鲜妍:鲜艳。

冠冕:文中是王冠的意思。

呢喃:形容像燕子叫声那样的轻声细语。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请概括诗歌每一节的内容。

答案示例:第一节:爱如四月天里的光艳轻灵。

第二节:爱如四月天里的柔和恬静。

第三节:爱如四月天里的鲜妍庄严。

第四节:将生命、历史融入到自然风景中,展现青春的激越与豪迈。

第五节:抒发对闲适恬淡的自然生活的追求。

(二)研读分析

1、突破重难

(1)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笔下的意境,以及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这样的四月,该如苏东坡笔下的江南春景。那鹅黄,是韧放的生命;那绿色,蕴含着无限的生机;那柔嫩的生命,新鲜的景色,在这样的季节里泛着神圣的光。这神圣和佛前的圣水一样,明净、澄澈,和佛心中的白莲花一样,美丽、带着爱的光辉。这样的季节里,“你”已超越了这样的季节:“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伴春飞翔的燕子,美丽轻灵,带着爱、温暖和希望。

这首诗是林徽因写给自己的长子梁从戒的,用来表达她对孩子的无比的喜爱之情,以及从儿子身上看到的生命的希望和活力。(一说是一首情诗,是为已在天国的徐志摩而作)

(2)本诗出现了十一个“你”字,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二战时的写下了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自然抒情诗《我看》,洋溢着青春气息。让生命与自然融合,“我”看到自然风景“向晚的春风”“丰润的青草”“绿潮”,此外,“我”还看到了飞鸟融入天空,红晕与大地一体,这是一种人与自然对生命的感知。

2、品味赏析

请赏析句中的加点词: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答案示例:“点亮、春的光艳”,这些词语,不是静态的描摹,而是放在动态的、变化的背景中来挥洒,有点像绘画中的晕染,漫出纯粹色彩的边界,正是在那模糊之处,美感油然而生。

3、写法探究

这首诗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写作手法?

答案示例:

①意境清新,画面优美。

诗歌如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开篇“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爱的宣告,“四月天”这一富有灵感梦幻温暖的意象,首先给予读者以丰富的遐想和视觉感染力。紧接着是“云烟”“星子”“细雨”“百花”“月圆”等典型性意象的自然组合,这样五个诗意的画面也映入我们的眼帘,依次是“春光风舞图”“风烟星语图”“月夜花开图”“雪后新绿图”和“花开燕语图”,诗人的情感也随着画卷进一步地自然流露,实现情与景的完全交融,形成诗中有画的审美风貌。

②结构匀称,富有建筑美感。

诗歌一共分为5节,每节3句,全诗的字数和句式,匀整而和谐,从诗形上是典型的传统格律诗,具有类似建筑物外形的美感,即诗歌视觉上的“句的匀齐”。林徽因善于借鉴建筑艺术的技巧,运用语言的符号组合形成富有视觉感染力的外在几何形态,进而引发读者的想像和审美心理,这种特有的建筑审美观反映在林徽因诗歌创作上,是大量建筑意象的运用,实现诗歌与建筑两种艺术的完美融合。“在梁间呢喃”选取了房梁这一意象,实现语言与建筑意象的和谐组合,形成诗歌建筑的美。

四、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在把握诗歌情感基调的基础上朗读诗歌,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把握“你”的特点,从而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乐曲导入,初步感知】:

1.优美的音乐常常使人心情愉悦,播放《经典咏流传》中的片段(李宇春演唱)

学生分享:听完对歌曲的感受

2.师小结:这是一首非常温暖的歌曲,歌词来自林徽因的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去感受作者笔下那真挚的爱的赞颂。

【知人论世,理清作者及背景】:

1.要读懂一首诗,首先要知道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

要求:请学生结合自己预习时所寻找的资料,自主上台介绍作者。

补充:教师以视频形式,在学生简单介绍的基础上,补充林徽因的更多信息。

小结:林徽因的一生就是一个传奇,她的美貌、她的才情、她的成就,曾经照亮了一个时代,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2.这首诗是作者在什么样的情境下所写的呢?要求:请学生分享写作背景。

小结:针有两种说法:一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对两种不同的说法,老师更倾向于这首诗是一位母亲对新生命的爱的赞颂。

【读中感悟,体会感情】:

孩子的降临,对一位母亲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我们去林徽因的诗中去寻找答案。

1.齐读标题。思考:从标题处,你读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思考,讨论:

“四月天“——暖,万物复苏,生机活力。 “你是”——肯定之情,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副标题——“一句爱的赞颂”:爱,赞美小结:

感情基调舒缓,读出爱和赞美。 2.以组为单位,自由朗读。

朗读提示: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和节奏、关注重读的词句,注意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3.朗读展示:

自由举手,一人一节,剩下的同学自动成为大众评委,需要认真聆听,负责点评。

注:对方的优点是什么?可以改进的'是什么?你会把票投给谁?

小结:几个同学的初次诵读,读出了自己的特色,但仍有进步的空间。语气舒缓、温柔,但不用柔弱。应读出对新生命的喜悦和赞美。

4.教师诵读示范,学生齐誦。

A.接下来,老师配乐读,你们听。听完我们,你们再来展示。 B.好诗值得百回读,配乐,全班齐读。

小结:真好,同学们的朗读声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悦耳,让人不禁感叹生命的美好。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锦江中学腾峥鸣

【合作探究】:

1.诗歌以“四月天”为喻,突出了“你”的哪些特点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合作探究。

学生以组为单位,相互交流。

小结:诗人通过“云烟”、“星子”、“细雨”、“百花”......这些事物的描写,使得无形的爱瞬间转化为有形可感的美好事物,使得表达更形象传神。 2.介绍“意象”。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理解诗歌的内涵。

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及诗歌写作技巧和写作方法。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捕捉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品味修辞的妙用,感受诗歌的韵律,领略诗歌和悦流畅的音乐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难点: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体会诗人抒发的独特感情。

教学方法:

情境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营造与诗歌情感相吻合的浓厚氛围。

诵读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歌情感。

讲授法:对诗中的重点知识进行讲解,引领学生分析诗歌。

点拨法:帮助学生展开联想,拓宽思路。

教学过程:

导入:介绍林徽因的生平事迹和诗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解题:介绍新月派及其特点,为理解诗歌打下基础。

作家作品:介绍林徽因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

指导朗读:播放朗诵录音,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整体感知:通过朗读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品读语言: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探究主旨:讨论诗歌的创作意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作业布置:

背诵诗歌。

搜集林徽因的其他诗歌作品,进行比较阅读。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以及诗歌创作的背景。

2、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理解诗歌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诗人为表现浓郁的“爱的赞颂”,而选取的清馨的、富有情意的意象。

2、掌握诗歌的写作技巧和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在了解诗歌背景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内涵。

2、品悟诗意,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理解才女诗人浓郁的“爱的赞颂”。

4、感悟清馨、富有情意的意象。

【教学工具】

林徽因的资料介绍,教学PPT,朗读音频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组内批注阅读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有这样一种美丽逾越漫长的时空,仿佛定格在回眸的瞬间,有这样一种聪慧绕过激荡的暗流,徜徉在岁月的长河。

她走过北平的尘烟,穿过康桥的夜雾,遥望远方时,便落进徐志摩的诗页;她着一件青衫,在古雅的庙店,低眉沉思时,便绘入梁思成的图纸;她与文学泰斗金岳霖的情谊被赞为人与人关系最真最美最崇高的境界。

她不仅有美丽的外貌,更有幽默机智的谈吐和优雅迷人的气质。她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一个入木三分的评论家,更是一个卓有成就的建筑家。她就是中国现代历史上集佳话、传奇、才艺、美貌于一身的林徽因。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林徽因的',一首轻灵舞动、清馨唯美的诗

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二、介绍作者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1、首先老师来给同学们介绍一下美丽优雅、一身诗意的女子林徽因。

林徽因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和丈夫梁思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文学方面,她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绘画、翻译等领域成就斐然,代表作有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参加了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异常地精美。

2、背景链接

这首诗发表于1934年4月的《学文》1卷1期上。对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有两种说法:一方面是一首情诗,是为已在天国的徐志摩而作;另一方面,林徽因是一个母亲,有着对孩子强烈的母爱,为孩子写一首这样轻快灵动的诗也是绝对可能的。

三、整体感悟

1、文题探讨

诗歌有两个标题。正标题是一个比喻句,“你”是本诗情感倾泻的对象,“人间的四月天”是喻体。副标题是对正标题的进一步诠释。

四月,一年中的春天,是春天中的盛季。在这样的季节里,诗人要写下心中的爱,写下一季的心情。诗人要将这样的春景比作心中的“你”。

2、分层解读

第一节:爱如四月天里的光艳轻灵。

第二节:爱如四月天里的柔和恬静。

第三节:爱如四月天里的鲜妍庄严。

第四节:爱如四月天里的新鲜柔嫩。

第五节:爱如四月天里的融暖缠绵。

四、深层领悟

1、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笔下的意境,以及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样的四月,该如苏东坡笔下的江南春景。那鹅黄,是韧放的生命;那绿色,蕴含着无限的生机;那柔嫩的生命,新鲜的景色,在这样的季节里泛着神圣的光。这神圣和佛前的圣水一样,明净、澄澈,和佛心中的白莲花一样,美丽、带着爱的光辉。

这样的季节里,“你”已超越了这样的季节:“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伴春飞翔的燕子,美丽轻灵,带着爱、温暖和希望。

这首诗是林徽因写给自己的长子梁从诫的,用来表达她对孩子的无比的喜爱之情,以及从儿子身上看到的生命的希望和活力。

(一说是一首情诗,是为已在天国的徐志摩而作。)

2、这首诗给人的感觉很美,你认为它美在哪里?请作出简要赏析。

音乐之美:本诗韵脚工整,格律和谐,读来朗朗上口;

意象之美:选取大量四月天的景物入诗,色彩柔和,动静相宜,昼夜雨雪都被诗人写得极其纯净美好,营造出一个优美的意境;

句式之美:“黄昏吹着风的软”“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以异于寻常的倒装句式带来一种新奇的阅读美感;

情感之美:本诗所写情感,是母爱也好,爱情也好,抑或其他,都不失为一份轻柔、纯美、真挚的动人情感。

【结束语】

这首诗采用重重叠叠的比喻,把“你”比作“四月天”,就像四月天刚刚萌发的春意,对“你”的爱既温柔,又绵软,读来如微风拂面,让人从身体到心灵感受到一种愉悦的震颤!

【板书设计】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林徽因

你的笑响轻灵,似美丽的四月春光

你是云烟、星子、细雨点,轻柔,曼妙

你是鲜妍的花朵,圆月,美丽

你像鹅黄、新芽、白莲,充满活力

你是花开、燕

是人间四月天,爱,暖,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