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1984》的读后感

2025/09/15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1984》的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1984》的读后感 篇1

习惯上看完一本书会隔一两周发布书评,如此做有一个最大的好处,相比于刚读完,这种过一段时间能够更客观公正而不仅仅是先入为主。这本书在我看来

一、在世界观的设定上,书中用了大量描写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笔墨,无疑让我们更能深刻体会其中的压迫感和无奈感,当然如果就此类比文革可能有失偏颇,普通书中所揭示,你知道的历史未必是真的历史,一切历史皆为当代史,如果对政治派系有过了解应该不需要多说,总之,用一个本身并不清楚的历史事件来映射于书中的历史,有失公允。

二、在价值观的设定上,需知世界观决定价值观,在这样一个高度集权并且新闻舆论和自由皆为政府所控制的社会中,普通个体实际上是不存在什么价值观的,跟着大众走就行了,唯有党员(包括外党和内党)存在自己的价值观,因为他们知晓许多事情,对这些事情皆有所判断,无论内心是否是顺从老大哥的,他们都必须按照老大哥指示行动。如果不一致,便会逐渐有反叛心理,渐渐地就走上了主人公的道路。

三、就就读书收获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种视角,让人不禁感叹还有这种操作。比如换头术就有过实例。

《1984》的读后感 篇2

看完乔治·奥威尔的《1984》,我不禁后背发凉。这本写于1948年的反乌托邦小说如此深刻地批判了极权主义,并那样热切地呼唤了自由。就像《纽约时报》所说的,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

“宇宙间有多少生物,就有多少中心。我们每个人都是宇宙的中心,因此,当一个沙哑的声音向你说你被捕了时,天地就崩塌了。”当我看到温斯顿和茱莉亚在查林顿小屋里被捕时,脑海中闪现出索尔仁尼琴的这句话。在《1984》中,作者虚构了一个极权社会,世界被三个超级大国所瓜分——大洋国、欧亚国和东亚国,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不断,国家内部社会结构被彻底打破,均实行高度集权统治,以改变历史、改变语言等极端手段钳制人们的思想,以具有监视功能的“电屏”控制人们的行为,整个社会就像一座监狱。大洋国的温斯顿原本具有独立思想,却不幸被“思想警察”奥布兰抓获,接受了残酷的洗 脑,并最终相信了二加二等于五,臣服于独裁x者老大哥。果然如温斯顿自己所言“思想罪并不导致死亡,思想罪就是死亡。”坚持着独立思想的温斯顿必死无疑,放弃了独立思想的温斯顿却无异于行尸走肉。

人生来具有追逐自由的本性。“有些鸟注定是不会被关在笼子里的,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被诬陷入狱的安迪用十九年的时间挖了个地道,成功越狱。安迪所向往的自由,更多的是身体上的自由,而《1984》中温斯顿所向往的自由,则是身体和思想上的双重自由。在大洋国,不仅有“电屏”监控人们的身体,更有“双重思想”占领人们的思想。“双重思想”即在一个人的脑子里同时拥有两种相反的信念,并且两种都接受。在书中,大洋国明明在和欧亚国打仗,突然前线传来消息说大洋国是在和东亚国打仗,于是所有人马上调转矛头开始攻击东亚国——一样的语气,一样的神态,没有丝毫的疑问。所有宣传和欧亚国打仗的文献都落伍了,一切都得以闪电般的.速度换掉。人们坚信,大洋国从头到尾都在和东亚国打仗。所有人都别有用心地编织着谎言,却又真心实意地相信着谎言。真相是什么,真相就是谎言包装下的谎言,记忆扭曲下的记忆。

耐人寻味的是,人们被关在社会大监狱里竟从未想过越狱。是他们不知道自己被愚弄了吗?非也。事实上,越是聪明绝顶的人往往越是头脑平庸。“思想警察”奥布兰就是如此。他清楚地知道社会在倒退,谎言充满世界,却甘愿做体制机器里的一颗螺丝钉,同时又受着老大哥的监视。这时的他,不是汉娜·阿伦特笔下“平庸之恶”的代表,而是清醒的恶人。追求自由是人类的天性,他为何不要?或许,弗洛姆能告诉我们答案。

心理学家弗洛姆在他的著作《逃避自由》中分析了纳粹之所以能统治德国的原因。在他看来,逃避自由者既有施虐欲也有受虐欲。他们一方面希望能控制一切,破坏一切,另一方面又潜意识里把社会的常规信念内化成他们自身的经验,以此避免自由思考,摆脱焦虑。奥布兰或许就是这样,他所理解的自由不仅是对自己的统治,还有对别人的支配。然而,这种绝对的自由既是对自由精神的异化,也是对他人的不尊重。同时,他又把极权社会所宣扬的“真理”内化为自身的思想,把自己镶嵌在这个病态的体制中,成为环境的一部分。他受制于环境,又依靠着环境,甚至享受着环境。他就像《肖申克的救赎》里的老布一样,呆在牢里50年后反而不愿出狱。因为一旦出狱,就会发现“自由”的可怖之处:拥有了自由,就意味着自己失去了牢里的地位,无依无靠,有的只是孤零零的头脑和心灵。对自由的恐惧,最终使他自杀。

牢笼里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你能因为笼中的鸟儿可以唱可以跳就说它拥有自由吗?显然不能。充满控制欲的自由是极端的自由。因为白纸面积有限,若纸上的每个圆都无限膨胀,势必会相交,不受干扰的自由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罗兰夫人临刑前的话“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说的就是这种伪自由。充满奴性的自由是犬儒的自由。正如《1984》中老大哥所鼓吹的“自由即奴役”,若每个人都顺从地接受监视和放弃思考,人类不就成了哈维尔笔下“生物蔬菜水平上的存在”吗?

“我们会在没有黑暗的地方见面。”这是奥布兰对温斯顿的承诺。在全书的结尾,奥布兰终于实现了这一承诺。温斯顿在他的改造下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牢笼自由者”,享受着井底的自由之光,心中充满感激。《1984》的悲剧值得所有人深思。

《1984》的读后感 篇3

《1984》讲的不(只)是关于红色的寓言,是一切集体对个人的吞噬,把《1984》过度代入中国无疑是太过狭隘的自恋。这里的高墙,有着更广的含义。纳粹,奥斯维辛,法国大革命,五月风暴,太多太多的高墙,它们不只在中国耸立着。

我开始的犹疑,不是对高墙的依恋,而是对蛋的警惕,无条件站在蛋这一边,也是在建筑另一堵高墙啊。凡个体汇聚成集体的洪流,都将成为高墙!无条件站哪一边,都是危险的,《1984》里捍卫的,正是不把脑袋拱手让人的权利。

远离洪流,保持距离。孤独的蛋是好蛋。

代入中国来读看得津津有味,也似乎隐隐约约解答了心里的一些疑惑。总觉得吧,像中国这样古老的文明,不论换哪个朝代何种制度,都免不了投上历史重重的.影子。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看似新,其实旧,都藏在文明的基因里,不停复刻。

看到中央集权制在本世纪初如此轻而易举地在法国重建起来,我们丝毫不必感到惊异。1789年的勇士们曾推翻这座建筑,但是它的基础却留在这些摧毁者的心灵里,在这基础上,它才能突然间重新崛起,而且比以往更为坚固。

可见历史是一座画廊,在那里原作很少,复制品很多。

当我在那个时代的法律、思想、风尚中碰到吞噬过旧社会,如今仍在折磨我们的某些弊病的痕迹时,我也特别将它们揭露出来,以便人们看清楚这些东西在我们身上产生的恶果,从而深深懂得它们还可能在我们身上作恶。

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从旧制度继承了大部分感情、习惯、思想,他们甚至是依靠这一切领导了这场摧毁旧制度的大革命;他们利用了旧制度的瓦砾来建造新社会的大厦,尽管他们并不情愿这样做;因此,若要充分理解大革命及其功绩,必须暂时忘记我们今天看到的法国,而去考察那逝去的、坟墓中的法国。

这些旧制度仿佛原封不动地倒塌在自己身上。

《1984》的读后感 篇4

于学校的跳蚤市场偶然购得此书英文版,闲置一年多因为某人的原因才又打开。看英文版是艰难的,这也是为什么当初看了两三章便把它遗忘了。

在看了《简爱》之后再次打开这本书便觉得好一些些,再加上与中文版交叉阅读,所以文意还是十分清楚。政治,极权,我想这两个词是频率最高的。作为中国人,更是极容易让我联想到十年 文革的情景(近的也有邻国朝鲜这个样本),所以心里很不好受。惊叹奥威尔对于如此社会的.想象与构建之精准。丧失了思考与理性,甚至这些概念都被剥夺,人如蝼蚁,生命有何意义?生活有何意义?

因为自己正好也处于一段关系之中,所以,最触动我的可能不是宏观层面上的政治以及形而上的担忧,而是Winston与Julia的故事。在经过种种猜疑之后,Julia递给Winston的纸条上写着“I love you”即为双方误会解除,情意传递成功而欣慰,又为极权统治之下的爱情需要如此躲躲藏藏而恐惧。

被捕之后,Winston自以为无论怎样至少自己不会背叛Julia,只要爱情还存在,仅这一点,在这场斗争中自己就是胜利者。然而OBrien或者说是Big brother知道如何利用人类的恐惧一点一点地改造Winston,所以结局是“I sold you and you sold me”,这个结局是绝望的,它破灭了希望,它证明了人还是自私的动物。

我想在那种情境下我的表现也是如此吧:I dont give a damn what they suffer.All I care about is myself.

人性经不起考验。

这也让我想起了去年在学习《朗读者》之时老师提出的平庸之恶(the banality of evil)讨论,在汉娜·阿伦特的著作《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关于平庸之恶的报道》中,或许思考才是最有效的解决之道。

但是在本书的极权社会之下,思考被消失,我不知道要如何避免和反抗,我只知道现在,当那样的社会还未完全来临时自己不要忘了生而为人的理性思考。

与此同时,我还想要保留一点点怪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