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透镜教学设计
老地方整理的凸透镜教学设计(精选5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凸透镜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习第1节“透镜”,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这样加深学生对凸透镜规律,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二、教法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第一次进行全过程探究,本节课需要两个课时,第1课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猜想能力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学生猜想时一般不懂怎样去猜想,有时猜想与提出的问题毫无关联,所以我们关键应该引导学生怎样去猜想,在教学中创设合理猜想情景,并且引导学生知道猜想要有猜想的理由,不能胡乱猜想。设计实验是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实验,让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和怎样去研究,实验时应该观察什么、测量什么、记录什么?第二课时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表格数据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这样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2、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1、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2、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二)难点
1、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2、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规律的实验。
五、教学过程
首先回顾一下前面学的内容课前回顾:
1、凸透镜:焦点、焦距,二倍焦点、二倍焦距,物距,像距
2、照相机成像的特点;幻灯机成像的特点;放大镜成像的特点;导入新课:
照相机,幻灯机和放大镜里面都应用到凸透镜,但是所成像的特点却不相同,那凸透镜成像有什么样的规律呢,我们来学习第五章第三节凸透镜成像规律。板书:第五章第三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讲解:课前已经把同学们分成几个小组,通过分组探究实验来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首先提出问题(可能有以下的回答)
1、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倒正、实像虚像与物距有什么关系? (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倒正、实像虚像与什么有关?
2、凸透镜成像有怎样的规律?根据我们提出的问题,猜想一下
第二步骤:猜想与假设(可能有以下的回答)物距越大,像越大。或者物距越大,像越小。 (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倒正、实像虚像与物距有关。)根据猜想,设计一下我们的实验第三步:设计实验摆在桌子上的这些器材,就是我们实验所需要的,谁能说一下,都用到哪些器材?
1。器材: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火柴
2。摆放:把蜡烛、凸透镜、光屏从左到右的顺序摆放。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3。实验思路:通过上节课对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所成像的性质了解,我们通过实验看一下,物距、像距是多少的时候能成这样的像,并把物距与像距与焦距进行比较,得出规律。物体首先在2F之外,然后在2F和F之间,最后在F以内。 4。设计实验表格
根据我们设计实验的思路来进行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实验完成后,我找三组同学,分别从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来演示说明凸透镜成的规律。
第四步:进行实验并收集实验数据
提示:器材摆放后要让烛燃、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水平高度。同时做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教师到各个组指导。第五步:分析论证
1、分别找三个组的同学,通过本组的实验,说明照相机、幻灯机、投影仪成像的特点,以及物距、像距与焦距的关系。
2、大于2倍焦距以外成的是缩小的像,
1、2倍焦距之间的是成放大的像,那么2倍焦点处成什么样的像呢?
3、同理通过实验1倍焦点处成什么样的像呢?知识扩展
1、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放大实像与缩小实像的分界点?
2、成实像的时候,物体和像在透镜的同侧还是两侧?成虚像的时候,物体和像在透镜的同侧还是两侧?
3、物体在2倍焦距以外向2倍焦点,继续向1倍焦点靠近时,像距怎么变化,像的大小如何变化?
4、物体在1倍焦点处向透镜靠近时,像距怎么变化,像的大小如何变化?
5、物体移动速度与像移动速度的大小关系?第六部:总结
教师在电脑上用课件演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课堂练习,继续课堂小测。
凸透镜教学设计 篇2
①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正倒跟物体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然后让学生提出猜想:照相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大,而投影仪中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小,看来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跟物体和像的相对位置有关;无论照相机还是投影仪,物体和所成的像都在凸透镜的两侧,而在放大镜中,物体和像在透镜的同一侧,看来像的正倒很可能跟它与物体是否在同侧有关。
②制订实验计划,指导学生做实验,验证上面的猜想是否正确。
实验前先向学生介绍实验装置和做法,使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和怎样去研究。在学生知道了实验的目的和做法以后,让学生按照课本中列出的实验步骤独立地去实验、观察。课本上没有用光具座来做实验,是考虑到许多学校没有或只有数量很少的光具座。如果有用光具座做实验,会方便些。
照课本上介绍的方法,先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调整光屏与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分别测量物体、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把数据记录课本上的表格中。
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几个厘米,放好后重复以上操作,当蜡烛移到透镜的焦点时,在光屏上得不到蜡烛的像。
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这时在光屏上已经看不到蜡烛的像,用眼睛直接对着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
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总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并让他们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使学生知道:当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大于透镜的焦距时,物体成倒立的像,当物体从较远处向透镜靠近时,像逐渐变大,像到透镜的距离也逐渐变大;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物体成放大的像,这个像不是实际折射光线的会聚点,而是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用光屏接收不到,是虚像。可与平面镜所成的虚像对比(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只能用眼睛看到)。
凸透镜教学设计 篇3
摘要
本文在研究光的折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通过科学探究,归纳和总结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锻炼学生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与技巧,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有与别人交流合作、反思评估的意识。
关键词:凸透镜成像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二物理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突破这个难点,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对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对提高整体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学情分析
1、凸透镜成像规律概念多、易混淆,如:焦距、物距和像距,实像和虚像,放大和缩小。规律多,在不同的物距条件下所成像的性质不同。
2、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初二学生的认知水平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学生分析数据归纳规律的能力不强。而理解并熟练掌握该规律必须具备一定的归纳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凸透镜在学生现实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如放大镜、照相机和幻灯机的镜头等。学生最熟悉的莫过于放大镜了,而他们又往往认为,放大镜只起“放大”作用。对于“成像”,学生是不明白的,或者说是模糊的。
(二)课程目标
1、通过实验总结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在实验中进一步理解实像和虚像的含义。
3、通过经理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有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精神。
(三)教学策略新学习的物理概念、规律将进入学生的物理认知结构,引起认知结构的扩展、更新或重建。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顺序使认知结构的发生改变的方式也不同。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情境,进行支架式教学。
1、重视小孔成像规律,了解实像,倒立的概念
在空的易拉罐的底部中央,用钉子敲个小孔,蒙上一层塑料薄膜,这样就制作一个针孔照相机,利用它观察窗外的景物。让学生观察小孔到物体距离不同时像的特点,最终归纳出像的特点和物距、像距的关系。学生通过这个实验建立描述像特点的概念:如实像、放大和缩小、倒立等,认识到像不总是缩小。为以后探究凸透镜成像做好知识准备。
2、通过观察平面镜成像规律,比较实像和虚像的概念
通过对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认识比较实像和虚像的方法和特点。虚像只能用眼睛观察而不能在光屏上呈现,实像既可以用眼睛直接观察,也能够呈现在光屏上。
3、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
学生对凸透镜成像没有感性认识,让他们直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学生往往觉得无所适从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探究,不知道究竟探究什么。让学生拿起桌面上的凸透镜,背对着窗户。观察纸上的一些文字,在发现文字放大的同时,会惊奇地发现纸上出现窗外景物倒立、缩小的像!这是在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前预备实验,教师应该把凸透镜发给学生让学生做一做、看一看,学生认识到放大镜属于凸透镜,凸透镜不总是成放大的正立像,还能成放大的倒立像、缩小的倒立像,使学生对凸透镜能成不同的像有了感性认识。
4、介绍器材,模拟操作
1)教师介绍实验用的器材:光具座、光屏、凸透镜、蜡烛等。简单地说一下注意点。
2)展示几张烛焰在光屏位置的图片,判断合适与不合适。
3)教师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强调烛焰、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要“等高、共轴”。
凸透镜成像规律成的倒像,不但是上下颠倒同时左右也颠倒,蜡烛的火焰左右对称不易观察,所以在此将实验装置中的烛火换成F型的LED灯具,以方便观察。另外,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在傍轴条件下的,所以强调“物”、“像”、“屏”要等高、共轴。通过上述学生上来演示模拟使用器材,对可能出现情况的判断,是为了让学生暴露出存在的问题,及时改正;其他学生可以更直观、形象地看到问题产生的原因,从中吸取经验。
5、分析数据,归纳规律
教师应充分创设和抓住机会,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数据归纳出科学规律的过程;同时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与人交流,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意识,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能自我反思、听取别人的意见,勇于放弃或修正不正确的观点,逐步具有信息交流能力。
学生在探究此规律前应该知道凸透镜能成不同的像,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同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的像有什么不同呢?这样提问题能使学生知道探究的目的,能引导学生寻找探究的方法,比其他提问方法效果好。当学生得到许多实验数据后,老师这样问学生: “凸透镜究竟能成几种像呢?”引导学生先把像的种类分析出来,共有四种。继续追问: “在什么条件下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呢?”激发学生进一步分析数据的兴趣。其余类推。由于此实验得到的数据量大,数据规律不是明显的正比或反比定量关系,数据中蕴藏的规律属于界定范围的定性规律,学生从来没有遇到,所以分析数据是本节课的最大难点,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出数据的规律是本节课的关键一环。教师如果直接让学生分析,学生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入分析数据的技术工具。让同学们把自己的数据输入到计算机。深入分析,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学生初步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加深对该规律的理解。
(四)教学设计的反思与启示
从总体上把握前后概念、规律之间的联系,杜绝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孤立化倾向,把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涉及的基本概念分散开来,使学生在课堂探究时不必为一些概念花费较多的时间,让学生集中时间和精力去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归纳规律,这样就能化解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个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这一规律。物理实验应该以简单性为原则,在本实验中为了观察凸透镜成倒像的实质,采用了不对称的图形的LED灯组,并且可以建议学生另外设计实验来观察这一现象。
凸透镜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在学生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研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培养科学研究方法,得出清晰的凸透镜成像规律。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归纳、动手、创造等多方面能力,以及培养了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倒正、大小与发光体位置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实践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师和学生用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
【教学教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做这样一组小实验:
(幻灯)
你看到什么:
①用凸透镜近距离的看书上的字;
②用凸透镜远距离的看屏幕;
(用凸透镜近距离看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用凸透镜远距离的看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同样是凸透镜,所成的像却有如此大的差别。相信大家一定有许多疑问,请把你的疑问写下来,然后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①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②为什么会有时成放大的像,有时成缩小的像?③什么时候成放大的像,什么时候成缩小的像?……)
当然,同学们一定还有许多其它的问题,今天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
(幻灯)课题: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
提出猜想
同学们想一想:凸透镜成像的不同与什么因素有关?你这样猜想的根据是什么?
(与物距有关;与像距有关……当放大镜靠近物体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当放大镜远离物体时看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为了验证同学们的猜想,我们必须干什么?(做实验)
制定实验计划
在制定实验计划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节课学习的照相机的使用。
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配合一下老师。
现在老师想用这架照相机拍下他的相貌,大家看看老师这样做行不行。
①(把镜头对着大家)我这样拍,能拍到他的脸吗?怎么办?
②(把镜头倒过来,对准自己)能拍到像吗?景物、镜头和胶片必须谁在中间?
③(把相机高高举过头顶)能不能拍到他的脸?应该怎么办?
④(把镜头非常的靠近该同学的脸部)能拍到像吗?
好,现在老师学会拍照了。(拍下一张照片)同时,老师也相信大家一定能设计好本次的探究活动。
小组讨论完成学案上的实验计划。
①你打算如何改变物距来研究像的.性质与物距的关系?
(先把物体放在u>2f处,然后放在2f>u>f处,最后放在u ②你打算使用哪些器材来完成本次探究活动? (蜡烛、凸透镜、光屏、火柴、光具座) 介绍:大部分同学也许不了解光具座,它是专门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仪器。另外,本次实验我为大家准备的凸透镜焦距都是10cm的。 ③实验具体步骤: (a、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摆放到光具座上,并使它们在同一直线、同一高度。 b、逐次固定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分别为:30cm、15cm和5cm,移动光屏,使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记录像距和像的性质。 插入:在这里,老师有一个疑问,当物距为5cm时,会不会像我们刚才使用照相机一样,在光屏上看不见像?如果无法成清晰的像,我们可以透过透镜看看像的性质。 c、实验完成后熄灭蜡烛并整理仪器。) ④你认为本次实验还应注意什么? (及时记录数据……)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设计好的实验步骤开始实验。 (学生开始实验,老师巡回指导) 好!实验结束,请同学们把蜡烛熄灭。我们请一个小组汇报一下实验结果。 (介绍像距与焦距的关系) 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与他们的是否相似? 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从这张数据表格中可以得到什么? ①像的大小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 ②像的正倒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情况下成倒立的像? ③像的虚实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虚像?在什么情况下成实像?有没有正立的实像?有没有倒立的虚像? 思考: 根据上表的数据,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成缩小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 小结: 大家实验做得很好,得到了许多有用的数据。科学家也是这样经过实验探究、分析数据从而找出规律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当然,相信同学们还有其他许多的问题,同学们课后可以相互讨论,也欢迎同学们与老师来共同探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 认识透镜,知道凸透镜的作用。 (2) 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3) 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2)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爱科学的态度、愿意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等。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 1、凸透镜的作用。 2、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难点: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方法: 探究、归纳、分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仪器: 凸透镜、光具座、蜡烛、火柴、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认识透镜 1、透镜——由透明物质(玻璃或水晶)制成的光学元件。 观察: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的区别 2、两种透镜: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簿的透镜 凹透镜——中间簿,边缘厚的透镜 3、主光轴和光心的概念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透镜的中心 二、探究——透镜的光学特性 1、提出问题: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人要戴不同的透镜,说明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起的作用是不同的,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凸透镜对光起什么作用,凹透镜对光起什么作用。 2、进行猜想:根据生活经验,猜测凸透镜可能有聚光作用,凹透镜可能有散光作用。 3、设计实验:(教师启发:采用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学会实验操作的同时,学习物理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探究:拿一只手电筒照到一张白纸上,观察光斑的大小,然后把透镜放在手电筒前面,观察光斑的大小。如果光斑变小了,则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如果光斑变大了,则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4、实验结论: 思考:参照原来光路的方向和主光轴的位置,经过透镜折射后的光线发生了什么变化? (1)折射后的光线跟原入射光线相比更靠拢主光轴,我们把这种作用就叫做会聚作用。 结论: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2)折射后的光线跟原入射光线相比远离主光轴,我们把这种作用就叫做发散作用。 结论: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5、凸透镜焦点和焦距: (1)凸透镜焦点和焦距 演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沪科版)教学设计说明:凸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和焦距。 (2)凸透镜焦距测量: 说明:太阳光线虽然是向四周射出的发散光线,但由于太阳距离地球十分遥远,所以太阳射到地球的光线可以看成是平行光。 器材:给你一块凸透镜、一张白纸、一把刻度尺怎样测出凸透镜的焦距?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沪科版)教学设计三、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1、提出问题: 同一凸透镜为什么会成大小、虚实、正倒不同的像?猜猜看:这些结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2、猜想与假设: 猜想1:可能与物体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有关。 猜想2:可能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思考:凸透镜成大小、虚实、正倒不同的像?原因可能是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还可能与凸透镜到物体的距离有关。有了这些猜想之后你应该怎么办?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介绍:实验室常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的仪器——光具座。 讲解:对照光具座说明,物体到透镜中心的距离简称物距(u),像到透镜中心的距离简称像距(v),在使用光具座时,像的位置和光屏的位置具有不同含义。光屏上得到特别清晰的像,这时光屏的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1)器材: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 (2)器材的组装、摆放、调整:在光具座上从左到右依次依次摆放蜡烛、凸透镜、光屏。 (3)调节: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说明:实验所有的凸透镜焦距都是10cm的。 (4)实验步骤: a、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摆放到光具座上,并使它们在同一直线、同一高度。 b、逐次固定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分别为:40 cm、30cm、17cm、13 cm和7cm、4 cm,移动光屏,使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并记录像距和像的性质(放大、缩小,倒立、正立,虚像、实像)。 提醒:当物距为5cm时,在光屏上能否看到像?如果无法成清晰的像,我们可以透过透镜看看像的性质。 5、分析论证: 经过实验探究、分析数据从而找出规律的。哪个小组能完整地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讨论: ①像的大小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 ②像的正倒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情况下成倒立的像? ③像的虚实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虚像?在什么情况下成实像?有没有正立的实像?有没有倒立的虚像? 思考:根据记录表中的数据,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成缩小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 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当u>2f时,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f<v<2f。 (2)当u=2f时,成的是倒立、等大的实像,v=2f。 (3)当f<u<2f时,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v>2f。 (4)当u=f时,不成像。 (5)当u<f时,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u>v。 6、交流评估: 在实验中有哪些步骤没有做好,需要改进?猜测的结果和实验结果是不是相同呢?你是不是参与到了整个探究活动中来了? 课堂小结: 大家通过实验,得到了许多有用的数据。科学家也是这样经过实验探究、分析数据从而找出规律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1、u>f时成实像,u<f成虚像,焦点是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 2、u>2f时成缩小实像,u<2f时成放大实像,二倍焦距点是成放大实像与缩小虚像的分界点。 3、成实像时,当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变大;物距增大时,像距变小,像变小。 4、成实像时,像与物在凸透镜异侧,成虚像时,像与物在凸透镜同侧。 5、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显示在光屏上,虚像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不显示在光屏上。 布置作业: 1、完成导学案。 2、通过作图来进一步巩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凸透镜教学设计 篇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