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心得
老地方整理的论语心得(精选5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心得 篇1
一年的《论语》学习结束了,陈老师让我跟孔夫子和他的弟子们都成了好朋友,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也成了我们心中的圣地。自然,到山东祭孔,便是我们《论语》学习的心愿,也是我们最好的结业典礼。
在陈老师和家长们的努力下,我们知本班终于祭孔成行。7月4日下午,我们坐高铁到达曲阜,先去了孔林,次日参观孔庙、参加祭孔大典,第三日我们参观了孟府后回到上海。
在曲阜,我们感受到了浓厚的儒学氛围。在高铁出口,我们看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街道两旁的路灯杆上,挂着《论语》中那些朗朗上口的名言;在来回接送我们的大巴车上,导游和司机对于孔子和孟子的.话语都能整段背诵。
在曲阜,我们学习到了很多儒学知识。在孔林,有五千五百块石碑,其中最有趣的是孔伋,孔俚和孔子这三块石碑的排法,导游告诉我们,这种排列法叫“斜儿抱孙”,我还特地将其画了下来。在孟府,我们学习了“孟母三迁”、“子不学,断机杼”的孟子故事。还认识了一个字“仉(zhang)”,这是孟母的姓氏,就像妈妈说的,要不是来这里参观,可能我会一直把这个读做ji。还是在孟府,有一颗流苏树,也叫四月雪,开的是白色的花。还有两颗石榴树,导游特别说,这是白石榴。花和石榴都是白色的,是希望孟府的后人清清白白做人,清清白白做事。
在曲阜,我们完成了我们的心愿。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尽管天气很热,很多同学宁愿不背水,也要把《论语》朗读本放在包里以便时刻温习,路上我们在陈老师和谢子聪的带领下,还进行了《论语》背诵的接龙游戏。为了保证当天祭孔仪式8点准时开始,我们早上5点半就起床,整个仪式非常严肃庄重,我们每个知本班的学生从头至尾都保持着整齐的队伍,最后在《礼记礼运大同篇》的齐声背诵中完成了整个仪式。
陈老师问我们,愿意跟哪位孔门弟子坐同桌。如果让我选,我希望能和颜渊成为同桌。为什么呢?因为颜渊排在“孔门十哲”之首,他品德高尚,学识渊博,是我的榜样。见贤思齐,这也是我这次祭孔最大的发现。
论语心得 篇2
所有的一切都在召唤着传统文化的回归。孔子就这样重新出现在人间的视野中,他从春秋走来,那么从容和安详,他就像一位温和而谦恭的老人,用智慧的双眼打量着众生,每个人都可以从他那里获得养分,各取所需。
——摘自〈论语〉中的员工准则
提起《论语》——中国儒家文化的代表,许多人都或多或少了解一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些我们都能信口拈来,可当我们仔细品读企业家、学者、政治家对它的诠释与应用,我们才会发现我们所了解的《论语》只不是过是它那博大精深中的九牛一毛。
《论语》是阅读的经典,它应当成为我们每个人阅读的经典。提起经典,我想到我们的通识教育。在中国,通识教育真正走进课程中是在大学里。尽管在中小学的.知识体系中或多或少都会渗透或涉及到通识教育,但应该体现出一个共同的核心,那就是中国文化的人文经典。通识教育,应当为中小学生提供一个共同的知识体系和文化前景。《论语》作为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作,走进孩子们的知识系统应当是必然的事情。在美国,通识教育历经了几次变革,尽管内容有所变化,却始终离不开其核心—西方的人文经典。它让美国的学生知道了美国在西方文明中的地位,认识到它与自己历史文明的关系,甚至他们还加上一些非西方的经典,《论语》《源氏物语》等。由此可见,《论语》不但是中国文化的经典,更是世界文化的经典。阅读经典,感悟成长。没有阅读,哪来感悟,哪来成长。如果你爱国,先从爱我们自己的经典开始吧。
《论语》是管理的艺术,字里行间处处彰显着和谐之美。儒家思想文化有三个层次:注重群体价值,以“和”为贵;“以仁为本”;强调道德修养,追求“内圣外王”。一个人的德行是有磁性的,高尚的道德情操不但能熏陶和感染身边的人,更能吸和他引志同道合的人。“德不孤,必有邻”说得就是这个意思。注重群体价值,强调创造和谐团队氛围,在愉快轻松的工作氛围中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每个人的潜能发挥到极致即是团队工作效率的最大化。现代社会是分工巨细的社会,每个行业涉及到它领域的知识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个体都无法很好的完成某一项工作。因此,学会与他人合作已成为每个人必须掌握的生存法规之一。“和为贵”同“注重群体价值”是相辅相成的,“和为贵”强调一种和谐向上的团体氛围,“和”为目的,亦为方法。“和和”为贵首先要与“我”和,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还要与人“和”,团结协作,共赢共进;最后与物“和”,适应周围环境,接纳这个群体,融入这个群体。
论语心得 篇3
一代智者万代师,被称为”至圣“的孔圣人孔丘,以其独特的教育这种方式,在腐朽的世界上在上为闪耀着自己的光芒,他坚信”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他使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学习方式,他贯彻”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为人处世之道……那一句句论语,倾诉着他的心声,那一句句论语,凝聚着他的智慧。哪怕相隔几千年,我们依旧聆听着他的教诲,我们懂得了”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中心,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中孔子的告诫,我们明白了”礼之用,和为贵,贤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中他的教导。而那一条条论语中,最令我触动的,还是——”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在孔子的眼中,有智慧的'人,修为就是不会迷惑,这样的人,早已看破了世间红尘。经历了太多,在谜题中徘徊,最终拥有了现在的成就,因为见过太多,所以自信,也不会被丑事迷惑;而有仁德的人,修为就是不能忧愁,因为仁德,所以有太多的可以事情需要担忧,见识过了风风压浪,经历过了大风大雨,才有了如今的平静。这样的人,哪怕天塌了下来,也只会安安静静的去实现目标;而那些有勇气的人,修为就是不会畏惧,有了勇气,哪怕前面是刀山火海,哪怕困难再大,风浪再急,就算聪明才智超出了自己的本领范围,就是因为勇气,有了支撑下去的信念,因此,无论什么样的危险,也会慢慢在他们心中的勇气下所慢慢灰飞烟灭。
从古至今,有望成为圣人的人太少太少,只是因为心中的今生今世,唯有孔丘,不仅见多识广,待人宽厚,更是无所畏惧。或许我难以真正理解孔子,解析论语,但是,我知道,唯有孔子,能在乱世中,依旧驰聘神思妙想。
论语心得 篇4
公冶长,姓公冶名长,齐国人,孔子的弟子。
本篇主要还是以仁德为主,从各个方面去探讨仁德的特征。其中有许多闻名的句子,如:“朽木不行雕也。粪土之墙不行杇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等。这些在以前的教材中都消失过,对人们的影响还是很深远的。
第一个评论人物就是公冶长,虽然坐过牢,但是并不是他的`罪过,所以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对于公冶长的了解,孔子是他的师父,我想他确定做了全面的了解和评价,所以才会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看待一个人不是去在乎身份、地位、钱财,而是去看他是否具有最基本的仁德。
其次个评论人物是南容,姓南宫名适,他也是孔子的弟子。虽没有详细说明他究竟是哪方面突出,但还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无形中对他也做出了很高的仁德评价。
第三个评价的人物是子贱,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啊,假如鲁国没有君子,那他的优秀品德又是从哪里学来的呢?言外之意说自己就是个君子,子贱是他一手调教出来的有仁德的弟子。
对于孔子评价的方面,去衡量人的仁德,在这一章节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对于一些不良的品德,还是在看过这一章后能做以悔改,盼望人人都是个具有仁德之心的人,那么这个将会是多么的美妙!
论语心得 篇5
《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对话,让我明白了:要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和历史的价值!
老子是以“柔”为主的辩证法,孔子则是以“中”为基点,法家和兵家提倡“刚”,这是中国文化的三足。读了《论语》之后,我更欣赏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正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作为儒学经典读物《论语》可谓是把这一精神阐释的淋漓尽致。孔子曾说:“墨家兼爱,是无父也;扬子无我,是无君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句话虽有失偏颇,但是却让我明白了,只有把个人放在社会的伦理体系里面,个人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个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显。
对于整个东方的文化而言,孔子也许算是最特殊的存在。西方人总试图将儒学作为宗教理解,他们所看到的孔子是一位精神的偶像,也许,如果所有无法摆脱的精神制约都可以视为宗教的话,孔子确实是这样一种后果的直接缔造者。但实际上这种认识存在非常大的偏差。虔诚的教徒永远不能理解的是,在中国宗教始终不过是无数围绕“治世”而采取的手段之一,不会有一个帝王真的允许哪个宗教来控制他世俗的.天下,所以也不会有哪个人怀着神圣的心情认真去探讨神存在的可能性。中国不会出现像文艺复兴那样的人性觉醒期,因为中国人的眼睛,从来没有片刻从人生活的世界移开到上帝的宇宙中去过。中国的哲学是彻头彻尾经世致用的哲学。“子不语”所表达的表象的敬畏之下实质则是漠不关心,以致所有“怪力乱神”在最初就驱逐出了研讨的范围,也使得在后世这种实用主义的风气经年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