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的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百年孤独的读后感(精选5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 篇1
马尔克斯在谈及作品中人物孤独性时,他说过:“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这是以这个家族的命运,来反映整个拉丁美洲的命运,他希望整个民族能够团结在一起。布恩地亚家族都不懂爱情,不通人道,这就是他们孤独和受挫的原因。他们的孤独并不是因为不能与人分享快乐,而是由于感情的匮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与心的离异与隔膜,这样的孤独可以使一个昔日曾经繁华的小镇最终消失。
在此,马尔克斯告诉人们,孤独的实质是一种毫无意义的生存哲学,它意味着以冷漠、消极的态度去对待生活。而实际上,你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生活,生活同样会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你。一个陷入孤独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只能与贫穷、落后和愚昧为伍。如今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社会,每个人都固守着自己的一份孤独,而这样的孤独会使人走向冷漠,这便出现当下小月月、小伙与七旬老伯争抢地铁座位的现象。社会是群体的,需要大家共同建设社会才会和谐。
《百年孤独》里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布恩蒂亚家族的孤独者们。孤独成了这个家族的徽记,如同他们血液中固有的冒险、冲动、勇敢和不屈,还有遗传的高高的颧骨,以及骨子里隐藏至深的渴望。
这种孤独不同于中世纪贵族的那种“高贵的忧郁”,象莎士比亚笔下的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它不是在华丽的客厅里,踱着方步慨叹生命之短暂、蔷薇之枯萎;也不是用天使的丽目俯察人世的风云无常、世态炎凉。它是对世界本体的一种凄凉的绝望,是低贱的、卑微的,有一种浓灰色的压抑感,有是一种惨淡的幽默。这是一种绝顶的忧郁,无可逃遁甚至无法减轻。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 篇2
到此刻为止,算是从头到尾读了一遍,不过依旧做不到很清楚,好歹是个大众评价极其高的名著,总该需要留给自己一点此刻的感受方好。
也是因为机缘吧,前几天看德川家康的空隙间随意翻找,找到这本书,不是有人说什么一辈子只读一本书还是书架上只放一本书,不管他是怎么说的吧,我也懒得去查,不就是一个人说的话嘛,没必要让我如此执着!就是这本百年孤独了。既然有缘,我也接受,这本书起初其实并不令我喜欢,没什么感觉,人名字老长,感觉远古开荒一样,直到快到中程时方进入状态,才知道他写了个啥,这老马也怪有意思的啊!
总体感受是这个人真的如同哪个书友说的,真的是被闪电劈到了才能如此文思如泉涌,不,不是泉涌,是洪流奔涌!他的形容词用法,比喻,比拟,通感等等大量描述方法,让人看的眼花缭乱,酣畅淋漓!他通过这种方式把普通人难以描述的东西给你描述的真实立体,栩栩如生,似乎我感觉这个世上没有什么事物,感觉是他不能给你描述出来的,当然我可能我读书少!也有别的比这牛逼的?
对于什么百年,孤独啥的评价,书友们一针见血,长篇大论得多了去了,我没那个才能,也就懒得说这个了!说点别的感觉,读这本书,在这里读,最好的就是有这么多书友,大家都相互帮助,扶持,解惑,真的蛮有意思!大家都在读,有读的快的,信手写下自己的感悟和想法。后来读者看到了去回答,讨论,他们又会看见了反过来回答,讨论!这是我自己的实体书所不能达到的效果,进益收获良多,在此感谢书友们!
本来个人的看书速度很快的,没想到这么一本书读的如此之慢,只是因为驻足查看书友们的评论,并对感兴趣的加上自己的一点浅见,和他们互动一下,哈哈,有趣!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 篇3
断断续续的读了很长时间才读完这本书,读了大半本的时候还在为阿玛兰妲的孤高和不可理喻感到愤慨,还在为双胞胎兄弟的放荡感到气愤的时候,在书的结尾却感到了无比的凄凉,从拉乌尔苏去世之后,小说也快走到了尽头,联系着他们几代人的纽带没有了,这也为最后的悲剧慢下了伏笔。
一个小镇从祖先开始的开拓,到最后整个家族只有那个猪尾巴小孩儿,尤其是最后只剩他一个人的时候,不光是他孤独的问题,而是他对整个家族的历史完全不了解,也无从知道,就是那种悲凉。带着这种悲凉整个小镇从地球上消失了,而再也没有人会了解这个小镇的历史,也无从考证。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家乡,我家是隶属于东北林区,以为林区的总部在那,我们林区的职工也都在厂部附近居住,那时候厂部一派欣欣向荣,院里的凉亭,两边的喷水池,厂部气派的大门,都是我们常去玩儿的地方,最主要的厂部的大部分设施都是由我爸爸带着他的那帮工程队完成的,还记得他在家里的时候做的凉亭上四角的龙头和蹲在亭子上面的神兽,以及做院墙的时候用水泥打的花架。
过年的时候每天都会去好几拨扭秧歌拜年的人,现在过年的时候已经没有这样的景象了,出了过年大部分时间都去城里打工了,镇里有点儿钱的都去城里买房子了,厂部也是野草横生,将水泥地面和砖地埋在里草丛里,喷水池也早就没有水了,在假山的旁边斜斜的横生出一株杨树来,凉亭也是好多年没有从新粉刷过,柱子上的漆大片大片的脱落,蹲在四角的身手和龙头已经露出了水泥的本色,丝毫没有色彩。墙根底下的野草疯长着。墙上的口号时隐时现,一派荒凉的景象。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 篇4
刚刚开始阅读《百年孤独》时,我们会发现作品中有两处个性的地方,其一是书中诉说的故事大都荒诞不经;其二是作品中人名的反复出现和相同怪事的重复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会有持续了四年多的雨,一个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会正因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间……
但这一切都发生在了这个家族的身边。更令人个性的是,书中这个绵亘了百余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尔卡迪奥就是叫做奥雷里亚诺,而家族中各种个性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创始人阿尔卡迪奥直到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里亚诺的身上反复的发生着。联系到作者的创作年代和生活环境,我们不难发现这象征了什么。
作者在《百年孤独》中用梦幻般的语言叙述了创业的艰辛,礼貌的出现,繁衍与生存,感情与背叛,光荣与梦想,资本主义的产生,内战的爆发,垄断资本主义的进入,民主与共和之争等足以影响拉美的大事,却让他们集中发生在一个小小的名叫马尔孔多的乡村中。把布莱恩迪亚家的每个成员都深深的牵扯了进去。
在故事的结尾时。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里亚诺阅读了记载这个百年世家的命运的羊皮卷后说:“那里面所有的一切,我都以前看到过,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这个总结性的人物之口,表达了自己对拉丁美洲百年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余年的历史是重复的,拉美的发展和历史进程都停滞不前。
《百年孤独》是一部搞笑的作品,她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故事的发展更是令人费解。当你读完他,掩卷长思,你却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历史的重复。对拉美的孤独百年的思考。并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 篇5
去年的时候知道了这本书的名字,今年年初生日的时候朋友送了一本人物自传给我,《活着为了讲述》,作者就是本文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
当时跟自己说,我是不会去阅读《百年孤独》的,因为害怕表达出来的情感会过于悲伤幽怨,惧怕自己承受不起,后来不小心看到了这本书的封面,我就忍受不了,太过喜欢这本书的封面了,喜欢到可以盯这样封面看很久很久很久,就这样,我还是开启了本书的阅读旅程。开始时,我脑子只冒出这样的词:荒谬,荒诞,荒唐,不可理喻,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开始意识到孤独无处不在地包围淹没这里面的每个人物,虽然有多处情节描写了令人充满激情愉悦的欢爱场面(好吧,我觉得这欢爱场面的描写一点也不含蓄。),但是,很快,应该是眨眼间有恢复了孤独的气氛,明明里面的人物都有自己活着的事情做,有目标,还充满活力,但是那孤独就像空气幽灵一般,挥之不去。
更加令人奇特的是,书中的人物,书中描写的生活场面跟我们现在的生活差太远(也许是我未能了解到作者的创作背景才会觉得这样奇特。),在书中,金钱,名利,生死,悲伤,亲情等这样世俗的事好像一点都不会干扰这人们的生活,爱情会折磨人,可也很快能够翻篇,也许也没有那么快,但又似乎很快,一个人为爱情而死好像也不是什么惊世骇俗的事,就好像是你吃饭了这样平常的事,在那个世界里,人活得虽然孤独,但可以活得自我,不会被外界所累,没有无病的呻吟,没有怨天尤人的叹息,虽然荒诞,但是我喜欢他们的纯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