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七年地理上册课件

2025/09/16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七年地理上册课件(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地理上册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理解“如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最重要的工具”,学会看地图。

2、初步学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运用比例尺换算实际距离,了解图例与注记的含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看地图、运用地图,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绘图能力。

2、通过学习运用地图认识周围环境和地域,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高计野外旅行线引导学生丰富课余生活,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掌握地图的三要素,懂得辨别方向,运用比例尺换算实际距离,了解图例和注记。 教学难点

弄清比例尺大小与所表示的范围、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探究、合作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绘制学校平面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要求学生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自己绘制的学校平面图,教师选几名代表抽查,同桌之间也相互检查。

二、课前热身

1、师:地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

点拨:用绘绘平面图的方法,把地球表面某一区域的景物,按一定比例缩小,并用符号画在平面上,注上必要的文字就成为一幅地图。

请几位同学对照自己的地图介绍一下所在的学校。

2、全作探究

(1)整体感知

师:你还见过哪些地图?地图有多少种?你会看地图吗?请同学们围绕这些问题自学课本P6~10。

(2)四边互动

互动1:在庞大的地图家庭中地图分为几类?各有哪些类型?

明确:地图分为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前者包括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自然植被图等,后者包括工业图、农业图、商业图、交通图、人口分布图等,另外还有电子地图等之类的地图。

尽管地图种类繁多,内容不一,但每幅地图都是按一定比例把地理事物缩小后,用符号、文字来表达地理事物的。

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互动2:阅读地图,一定要学会辨别方向,你知道地平面上有哪些方向吗?(教师在黑板上面画一个“米”了开,要求学生把方向标上。)

东南西北要用字母表示。

除了以上方法以外,还有其他方法确定方向吗?

明确:有的地图用指向标批示方向,指向标箭头一般指方向北方,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来确定方向。

学生将自己绘制的地图拿出来,分组交流:学校大门、办公楼、池塘、花坛、食堂等各在什么方向? 如何在野外判定方向?(教师指导学生阅读P8“确定平面方向”)

你还有其他的确定方向的方法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几种确定方向的方法呢?

互动3:在一般的地图里,按一定的比例将地理事物缩小,缩小的程度就是比例尺,比例尺如何计算呢? 指名学生根据小学的收获写出比例尺的计算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提示:图距与实距之间经常要进行单位换算:1千米=100000厘米

师:比例尺有哪三种形式?

明确:比例尺有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三种形式。

练习:学生分组全作、讨论转换表达的形式。

数字式 文字式 线段式

1∶300000 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250千米 0 20 40

学生讨论后汇报答案,教师指正。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P10活动第2题,计算实际距离。

教师指导学生比较比例尺的大小(如1/300000和1/30000利用分母大小进行比较、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

练习:比较中国地图、北京地图完成表格

中国地图 北京及其附近地区

表示范围大小

地理事物详略

比例尺大小

学生讨论后教师点拨

明确:图幅大小相同的地图,比例尺魇表示的范围小,内容详细;比例尺小的,表示的范围大,内容简略。 互动4:教师先指导学生阅读P10图例、快速、熟悉。然后抢答题目。

明确:我们熟悉了图例、注记以后就可以在地图上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3、达标反馈:

(1)填空

在庞大的地图家族中,把地图分为(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

地图表示的内容虽各不相同,但都具备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

指向标的箭头一般指向(北方)

比例尺有三种表达形式,它们分别是(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2)计算:把实际距离为600千米的地理事物,绘制在30厘米的图纸上,该选用多大的比例尺?(1∶2000 000)

某地图的比例尺为1∶1000000,从甲地到乙地图上距离为4.5厘米,请问甲地到乙地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45km)

4、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请一名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要点。

(2)方法小结: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读图、比较、计算、合作讨论等学习方法。

七年地理上册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世界主要的语言,记住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和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英语)。

2.知道世界三大宗教,记住信教人数最多的宗教。

能力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地区,并能够用表格或其他方式表达出来。

2.阅读材料,说出世界三大宗教的主要分布地区及他们的建筑特色。

3.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情感目标

培养唯物主义观念,理解并尊重宗教信仰的差别。

教学重难点

1.知道世界主要的语言,记住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和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英语)。

2.知道世界三大宗教,记住信教人数最多的宗教。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我们与世界各国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为了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的有关知识。

设计意图:直接导入新课。

新授:

一、世界的语言

教师启发: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现在正在使用的是什么语言?除了我们使用的语言外,你能说出世界上还有其他什么语言吗?

学生活动:自由发言列举出知道的语言。

设计意图: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活动一: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3第1自然段,P74图4.12“不同的语言文字”和阅读材料“世界语言知多少”.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①世界大约有多少种语言?

②哪6种语言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③哪种语言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④哪种语言是世界上使用较广的语言,也是国际上通用的语言?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就上述问题以及他们所知道的其他语言,自由发言,相互交流。使学生拓宽和加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了解。

过渡:这些语言都分布在世界哪些地方?请在图上找到。

活动二:

学生分组读“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图,完成课后活动题表格。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二、世界三大宗教

教师:前面我们了解了世界六种主要语言,那么世界上不同语言的人们的宗教信仰有何差异呢?下面我们学习世界三大宗教。

活动一: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宗教的各种资料,初步了解宗教的有关知识。

教师通过课件提供有关三大宗教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补充。

教师: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它对人们的生活以及许多国家的历史、文化都有深刻地影响。我们对信徒们都应该十分尊重。你能说出三大宗教的不同吗?你信仰宗教吗?你周围有信仰宗教的人吗?

学生看资料后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了解宗教的产生、影响及区别,尤其是三大宗教的特色建筑。

活动二:组织学生读世界三大宗教分布图找到其分布地区。

小结:宗教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民俗、经济、哲理等诸多要素。所以,宗教发展到今天,不能简单地视为迷信,而应该看成是一种文化现象、社会现象。对信仰宗教的人不能歧视反对,而应尊重信教人的信仰自由,保护宗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宗教信仰。

结束:让学生总结学习的主要内容,并谈谈感想。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始至终做课堂的主人。

七年地理上册课件 篇3

能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能用事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联系实际区别天气与气候。通过对天气与气候的特点分析学生学会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解答地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良好习惯;增强自身应对变化多端的天气的防护意识,进而增强对大气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教学难点:

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

教学方法:

问题导向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

学法:

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观察法、对比法、综合分析法。

课时:1课时

教具使用:大洲轮廓图卡片、地球仪、地理图册

教学过程:

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请首先请两位同学表演场景对话,让学生们注意观看。

场景对话如下。

小明:天可真热啊,烈日炎炎,骄阳似火,我都快中暑了。我真想去北方避暑。唉,对了,我的好朋友小亮,他家搬到了黑龙江的齐齐哈尔,那里肯定很凉快,不如我去他那里避一避暑。对,我得赶快给他打电话。喂,你好!是小亮吗?我是小明。

小亮:你好你好!小明,好久不见了,你还好吗?

小明:好什么呀!天太热了,我都快中暑了,上海这一个星期持续高温,每天气温都在35℃以上,这不,我给你打电话,想去你那里避暑。

小亮:你可千万别来,我这里一连下了三天大雨,电闪雷鸣,树被风吹断了,铁路让洪水冲垮了。

小明:那可怎么办呢?要不等天好了,你给我打电话吧。

小亮:打电话多费钱啊!我们去看天气预报吧。

小明:对啊,天气预报,天气预报,天气早知道。我们现在就去查看天气预报。

师:谢谢两位同学的表演,是啊,天气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天气的知识。

新授:

一、天气及其影响——谈天论气话天气

(一)天气与气候

师:多媒体出示一组不同天气的图片,请学生用语言描述一下自己看到的内容。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师:刚才几位同学都描述了图片中的天气状况,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他们都用了哪些关键词来描述天气呢?天气又有什么特点呢?

生:回答

师:天气就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的'大气状况,它是经常变化的。通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词语描述,此外还有冰雹、沙尘暴、台风等。(图片展示)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时间短,变化快。(即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差别很大,同一地点不同时刻天气不同。)

师:天气在短时间内是经常变化的,那么气候有什么特点呢?谁能说说我们当地的气候呢?

生:回答

师:气候与天气恰恰是相反的,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特点:具有相对稳定性。例如:我国的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多年都是这样。

问:你能总结一下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吗?(学生分四组讨论,回答)

生:小组代表发言

师:总结发言。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接着,教师多媒体出示一组和天气或气候相关的描述,让学生判断出该描述是天气还是气候。

1.今天风和日丽

2.昆明四季如春

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4.东边日出西边雨

5.我们这个地方常年很少下雨

师:刚才,我们谈了很多有关天气的话题,就是因为天气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你能举例说明天气对我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吗?

生:回答

师:

(二)天气及其影响

师:(课件播放各种天气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图片,了解天气对我们的影响,给学生直观的印象。)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师:如果我们能预知明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会有很大帮助的。那么我们从哪里会预知明天的天气呢?学生回答天气预报,引出话题二。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谈天论气话预报

师:同学们你们日常生活中都是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天气的呢?

生:回答

师:是啊,随着科技和媒体的发达,我们了解天气的途径越来越多,正如同学们所说: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都是我们了解天气的途径。

师:那么,天气预报又是如何产生的呢?通过这幅图大家会有所了解。多媒体展示天气预报的产生过程。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师:通常天气预报要说明一天或几天中的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等的情况,我们先来看看风的符号吧。出示幻灯片。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在天气预报中常常还可以看到卫星云图,卫星云图可以分析哪些地方是晴天、有雨或者阴天。

师:带领学生认识卫星云图。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优秀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

为了读懂天气预报,通常用专用的符号表示天气状况,天气符号一般与城市名称一起出现,我们一起来认识常见的天气符号。

七年地理上册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2、过程与方法:能看懂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天气与人类活动是息息相关的。

教学重点:掌握天气与气候的概念的区别;识别常有的天气符号,熟悉天气预报图的使用。

教学难点:天气预报图的使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如果元旦我没一起去北京旅游,该怎样穿着呢?(学生讨论)

你得出结论的依据是什么?(关注天气和天气预报)

(教师板书课题:天气和天气预报)

二、新课: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活动”,阅读教材上例举的天气预报,完成书上练习,了解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

总结:阴晴、冷热、风雨等。

2、学生阅读教材:比较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差异

总结:天气—时间短、变化快

气候—时间长、较稳定

练习:完成教材上活动,判断四句唐诗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掌握天气与气候的概念的区别。

3、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

学生自读教材相关部分,看谁最先总结出来。

总结:探测信息——信息处理——预报系统——气象服务

同学们能做一名合格的天气预报员吗?首先必须熟悉常见的天气符号。

4、引导学生熟悉常见的天气符号

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常见天气符号图,识记各种符号代表的意义。教师简单指导学生:各种雨的符号、雪的符号,特别讲解风的符号、风向的识别、风力的识别

5、识读天气预报图

学生自己完成教材上的活动练习,教师抽查学生完成情况。

教师示范:用语言叙述图中北京市的天气预报内容,学生叙述上海、重庆两地的天气预报内容,鼓励学生争当合格的天气预报员。

三、总结

1、天气、气候的区别

2、熟记常见的天气符号

四、作业

1、坚持看中央台一套节目晚间天气预报

2、识记常见的天气符号

五、教学反思

1、教学内容的反思: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过于简单。

2、教学方法:学生的主动积极性调动不够,特别是常见天气符号部分,没能引导学生当堂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