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感
老地方整理的读《书》有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书》有感 篇1
尊敬的各位前辈、亲爱的书友们,大家好!首先祝各位中秋节快乐!阖家幸福!
在这个家人团圆的日子里,跟各位分享一本充满着父亲对儿子苦心孤诣的《傅雷家书》。20xx年离家到成都读大学,第一次主题班会,辅导员让我们每人给父母写封信,那算是我人生的第一份家书,开始只是当作作业来完成,写着写着,回忆起昔日与父母朝夕相处的情景,不禁落泪,平日羞于用语言表达的对父母的感恩和爱,都借助信纸上的文字尽情倾吐,这可能也是书信被称作"最温柔的艺术"的魅力所在吧。
该书是由著名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及其妻子写给儿子的信编成的一本书信集,摘编了傅雷自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书信。书信的内容,除了一般生活琐事外,较多篇幅都是在和儿子研究艺术,讨论人生,傅雷年轻时留学法国,面对同样年纪轻轻就孤身在波兰求学的儿子傅聪,他用自己的经验阅历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对客气的人,或是师长,或是老年人,说话时手要垂直,人要直立。";点评儿子傅聪演奏"以演奏而论,我觉得大体很好,一气呵成,精神饱满,细腻的地方非常细腻,tonecolour变化的确很多。我们听了都很高兴,很感动。好孩子,我真该夸奖你几句才好。回想一九五一年四月刚从昆明回沪的时期,你真是从低洼中到了半山腰了。希望你从此注意整个的修养,将来一定能攀登峰顶。"在肯定儿子钢琴演奏水平的同时,他还教育儿子道"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最要紧的是‘人’。在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同时,对儿子的社交礼仪、作息习惯、理财技巧,恋爱婚姻等问题也进行了指导,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拳拳爱子之心,溢于言表。
傅雷曾经说过他写信给儿子一是为了讨论艺术;为了激发青年人的感想;训练傅聪和傅敏的文笔和思想;做一面忠实的"镜子".傅雷作为一名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不仅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名家著作。还广泛涉猎了中外文学、音乐、绘画,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上星期我替恩德讲《长恨歌》与《琵琶行》,觉得大有妙处。白居易对音节与情绪的关系悟得很深。凡是转到伤感的地方,必定改用仄声韵。《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小弦切切"一段,好比staccato ,像琵琶的声音极切;而"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几句,等于一个长的pause "银瓶……水浆迸"两句,又是突然的attack ,声势雄壮。至于《长很歌》,那气息的超脱,写情的不落凡俗,处处不脱帝王的nobleness ,更是千古奇笔。……" 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傅雷也通过书信培养留学波兰的儿子建立起对国家的热爱,有别于口号式、图景式地说教,傅雷告诫儿子从一个乐段的处理着眼,从对事业的严谨,对父母的孝敬,对妻子的理解,对友人的宽容做起,具体而细微地构建对国家的情感:"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是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地点点滴滴的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施肥、垦殖。"
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父亲细心呵护儿子的成长,但同时我对傅雷式的教育也略有些质疑:他教导傅聪要有计划地工作生活,减少不必要的时光消磨,要有"安排的技术",为孩子亲自编制教材,制定课程,严格督促,完全执行,反复地灌输家庭经济计划的经验和心得,他在国内为儿子准备好他认为的正经书邮寄到波兰,让儿子不要光把时间用于消遣读物,他会一一地指出儿子的书信中的错误,甚至是教儿子该如何用丰富的词语表达感情。他规定孩子怎样说话,怎样行动,做什么,吃什么,不能有所逾越······有网友把傅雷对儿子傅聪的培养和郎朗父亲朗国任对郎朗的培养概括为"中国式天才教育".傅雷信中丝毫不掩饰自己对儿子的爱,但这种爱在我看来也略显紧绷:傅聪没有及时回信,他上升到品格高度进行解读,并且在每封信中都要督促傅聪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注重乐理的学习,不要有太多的交际以免占用学习的时间,树立"科学的"生活论……
父母走的弯路,不希望孩子重蹈覆辙,希望儿女们青出于蓝。走过青春期的孩子们或许会慢慢卸下逆反心理,逐渐地听从父母的教训,那也是孩子们面临社会千变万化,对生活有所体验感悟后对父母苦心的理解吧。纪伯伦有诗:
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
他们是对生命本身充满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经由你来到这个世界,但不是出自于你。
虽然他们和你在一起,但他们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他们你的爱,但不是你的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他们的身体居住在你的屋子里,但是他们的灵魂却不是。
因为他们的灵魂居住在明日之屋,甚至在梦中你也无法前去那儿探访。
你可以尽力使自己变得像他们,但是尽力不要使他们像你。
因为生命不会倒流,也不会驻足在昨日。
读《书》有感 篇2
教子的精神所深深打动。
这本书主要是傅雷在书信中告诉孩子如何做人,如何搞艺术,以及如何对待生活等问题。他教儿子要做一个谦虚谨慎的人,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在生活上,傅雷也对儿子积极的引导。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而且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他无疑是儿子的良师益友。
人自爱其子,是一种自然的规律。生命有限,而傅雷却通过自己的儿女来延续自己的生命,让儿女学会对社会、对祖国、对世界负起责任来。在傅雷的文字之中,他高度负责的精神可见一斑。傅聪在异国漂流的生活中,他从父亲的书信里得到了无尽的精神养料,好像父母仍在身边,给他力量,突破冲重重的阻力,踏上一条完美的成长道路。
读《书》有感 篇3
《红色家书》中的一封封真情实意的家书,背后隐藏的一个个令人感动的故事,直击着我心灵深处,触动着我那敏感的内心角落。
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邓恩铭强忍着病痛给母亲写了一封家书,而这也成为他的绝笔信。信中这样写道:"卅一年华转瞬间,壮志未酬奈何天。不惜唯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读到这里我竟没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我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数不胜数像邓恩铭这样的英雄先烈用生命与鲜血换的。他们也会思念亲人,但在面对敌人时无所畏惧;他们和我们一样,本应是家里宠爱的孩子,本应是幸福圆满家庭中的一员,但在国家与民族危难之际,他们毫不畏惧,毅然而然地走上战场,为了新中国的自由浴血拼搏,邓恩铭等等——这些可敬的人是我们的榜样。
品读完邓恩铭家书,我改变了以前的看法:革命者不讲亲情,革命者不懂真爱。他们也将讲真情与真爱,他们即使天各一方,即使性命攸关,仍然惦念着无人照料的白发双亲,牵挂着自己的妻子儿女。这些只是在现实与信仰的"掩盖"下难以表现出。
品读完邓恩铭家书,使我的思想进一步得到净化、革新,激发了学习热情。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热爱生活、懂得生活,而且始终要追求和谐、健康、科学、明、积极向上的生活,要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才能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当中。
回望,是为了更好的前行。通过诵读红色家书,我们可以触摸到他们的思想轨迹,从中获得的不仅是震撼,还有支持我们奋勇前进的力量,也可以触摸到革命先烈们江河奔流的家国情怀以及天下为己任的初心使命。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担负着更大的责任,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中我们应该以革命先烈为榜样,努力学习、奋发图强,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为国家、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读《书》有感 篇4
每个人都体会过父母的慈子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子,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这也许是这十年对她子慕不减的原因吧。是那一封封家书,就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
傅雷不愧是好父亲能以如此的心态和耐心来教育孩子。傅雷究竟是如何有这种力量呢这种伟大的父爱可以说影响了傅聪的一生为傅聪走向未来做出了铺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傅雷所写的这些书信也就是非常重要的给傅聪上了一堂人生课让他知道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活。
这真是教育子女的一本好书同时也应该是作子女的了解父母的一本好书。子女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父母父母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子女傅雷在信中所写的每字每句已经成为经典永垂不朽的经典。
傅雷作为父亲对子女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他对子女从不苛刻。而且他对傅聪的音乐事业十分的重视。傅聪事业的点点滴滴都非常的在乎这让傅聪十分的感动。
其实我们身边的父亲也跟傅雷一样的平凡与伟大。我们的父亲也是经常为我们的生计为了我们的学习为了我们能上一个好的学校为了我们能拥有好的成绩使得自己的头发都白了费尽了心血这是真正的伟大这才是真正的父亲!傅雷可以说是千千万万个父亲中的一个杰出的代表他的对子女的充满爱心的心理使得他的子女可以健康的成长。
傅聪的母亲在信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她也给她的儿女写了好几封信。信中充满了对子女的关心和怜爱。同样她对于傅聪的音乐事业也非常的在乎这也同样让傅聪十分的感动他也明白了母亲的爱对他有多重要。
这本《傅雷家书》真的让我懂得了非常多的道理也让我更加了解父母的心理都在想着什么这让我可以更好的和父母沟通。
我太感谢这本书了真正的父母的爱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