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比大小幼儿园教案

2025/09/16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比大小幼儿园教案(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比大小幼儿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认知的匹配,让幼儿互相交流一下。

活动准备:

1、购买好4种以上水果若干(如苹果、梨、香蕉、桔子等、西瓜、火龙果等等)。2、果盆4个。

3、水果奖章数个。

4、图片,卡片。

活动过程:

1、出示苹果、梨、香蕉、桔子各若干只。

2、出示贴有苹果、梨、香蕉、桔子图案的果盆各一个。

3、让幼儿自选一个水果,跑到相应的果盆前将水果放到果盆中,然后跑回。4、每次都放对的幼儿获得水果奖章一枚。

指导重点:

1、根据实物水果的形状、颜色与果盆上水果图案进行认知匹配。

2、让幼儿学说水果名称。

活动结束:

小朋友互相探讨,然后一起听音乐,吃点心。

幼儿园托班数学活动:小猪住新房

活动目标:

1、在情境游戏中进一步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并能根据圆点或数字找到相应数量的小猪。

2、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培养与同伴间的合作能力,养成互相谦让的品质。

活动准备:美丽的森林场景、数字卡片1——9、圆点卡片1——9、小房子9幢、小猪大卡片1——9张活动过程:

一、童谣《小肥猪》引入。

师:小猪宝宝,过来让妈妈看看你们长得怎么样?(幼儿围在老师身边一起律动童谣。)

二、新房上的秘密。

1、师:你们吃得好,睡得香,所以都长得胖胖的,真好,妈妈也真高兴。前几天妈妈在森林里给你们造了许多漂亮的小房子,等会儿我们一起去看看,小房子上还藏着秘密,看你们谁能发现。

2、幼儿自由欣赏新房,寻找房子上的秘密。

3、集中交流。(新房上有圆点卡片,它能表示多和少。)

4、进一步理解数的实际意义,找到与圆点表示相同数量的数字卡片。

师:圆点上的多和少可以用数字宝宝来表示,那我们一起帮圆点找到他们的好朋友吧!

5、猜猜小房子上的卡片有什么用处,发散幼儿的思维想象能力。

6、交待妈妈设计卡片的用意。

师:刚刚呀你们都说了好多好多卡片标记的用处,是的,不同的地方标记有不同的用处,今天呀妈妈用这些卡片就是告诉你们,每幢房子上面圆点或数字是几就住几只小猪。

三、小猪住新房,尝试同伴间的.合作意识,巩固对数字的理解。

师:现在我们要去住新房了,你可以请上你的好朋友,住进你们喜欢的新房,等会儿妈妈要来检查的,你们不可以争抢的哦。

四、根据小猪大卡片上小猪数量的多少,找到相应的小房子,进一步巩固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师:刚刚我们的小猪宝宝真好,都能和好朋友一起住新房,看,我们还多出了许多房子,那我们邀请远方的朋友一起来住,好吗?我们根据他们上次寄来的照片,帮他们安排好新房吧。(幼儿操作,老师巡回检查。)

五、音乐律动《小火车》。

师:房子安排好了,那我们开着小火车去接他们吧!

幼儿园托班数学教案:感知2以内数量的关系

活动目标:

1、幼儿手口一致点数2个物体并说出总数。

2、通过活动,加深幼儿爱妈妈的情感,表达对妈妈的爱。

活动准备:

1、苹果、大红花、帽子、衣服个两样。

2、兔妈妈、猫妈妈图片。

3、幼儿操作材料。

4、送妈妈的礼物,里面幼儿不同数量的物品。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兔妈妈和猫妈妈。

今天是兔妈妈的节日,我们来看看兔妈妈有几个?(1个)也是猫妈妈的节日,猫妈妈有几个?(1个)

一个兔妈妈一个猫妈妈,有几个妈妈?数数。

(二)出示实物,感知2的数量。

今天,小兔和小猫一起去超市买了很多的东西,我们一起来看看买了什么,而且每样东西有多少。

1、出示2个苹果,数数苹果有几个?(练习手口一致点数,并说出总数)

2、出示2朵大红花,数数有多少?

3、出示2顶帽子,数一数?

4、出示2件衣服,数一数?

(三)给妈妈送礼物。

我们小朋友也来给妈妈送些礼物吧。有几个妈妈,每个妈妈送一样,应该送几个礼物。

提供操作材料,幼儿给妈妈送礼物。教师指导幼儿送时说说一个妈妈送一样,两个妈妈送两样。

(四)在创设好的环境中找2数量的物体,加深对2数量实际含义的认识(幼儿找到了给予肯定及鼓励)。

比大小幼儿园教案 篇2

比大小幼儿园教案(合集11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比大小幼儿园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比大小幼儿园教案 篇3

教学内容:教科书17页,练习二5、6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小于、大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2、 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会用数字、符号或图形进行表示和交流。

德育结合点:

1、 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实践活动向学生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2、 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符号“>”、“<”、“=”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图片学具:3只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

教师准备“猴吃水果图”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讲授新课

1、创设情境(出示“猴吃水果图”的电脑课件)

在一片绿色的草坪上,有三只可爱的小猴子抱来一堆水果。有梨、桃子、香蕉。他们围成一圈,要分水果吃。

2、数画面中的水果。

让学生观察画面,师提问:画面上有哪些水果,各有多少个。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说一说。学生说的时候,教师到各组巡视、倾听,并加以引导。数水果的数量是最好按一定的顺序数。

3、 示象形图。

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出水果的数量的基础上,派代表说说。根据学生所说的让主题画中的猴、梨、桃和香蕉依次从画面中跳下来,摆成如第17页的象形图,并标上数字。

4、 认识符号“=”的含义

(1)提问:有几只猴和几个桃?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吗?

(2)让学生用学具摆出表示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的图案。教师巡视,引导学生用前面所学的一一对应的方法摆出。并用课件显示教科书第17页中的“3只猴对3个桃”的图。

(3)教师指名回答问题,师生共同总结:“有3只猴和3个桃,猴的只数和桃的个数同样多,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

(4)教师在两个3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等于3”。

5、 认识符号“>”的含义

a) 让学生根据问题:有几只猴和几根香蕉?每只猴能吃到一根香蕉吗?以小组为单位用学具摆一摆。

b) 学生汇报,师生总结:有3只猴和2根香蕉,猴的只数比香蕉的个数多,有1只猴吃不到香蕉。

c) 教师在3和2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大于2”。

6、 认识符号“<”的含义。

a) 用前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学。

b) 师提问:每只猴能吃到一个梨吗?你怎么知道?

c) 生自己总结:有3只猴和4个梨,猴的只数比梨的个数少,每只猴都能吃到一个梨,还有一个。

d) 教师在3和4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小于4”。

6、扩展活动

学生认识了各个符号后,引导学生思考:“不看图,能确定3>2、3<4吗?”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师巡视。学生说的也许不是教师心里的答案,但对学生的想法应予以鼓励,并引导学生回顾1---5的点子图的排列情况,想1---5的排列顺序,最后师生共同概括出:3在2的后面,所以3>2,3又在4的前面,所以3<4。

7、认识符号“>”、“<”

让学生对着“>”、“<”每个人发挥想象,他们象什么,同桌或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怎样记住“>”、“<”。指名说说。只要学生说的合理,就要予以肯定,或许他们想的是你所没想到的。同时要让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记忆,教师不要横加干预。

二、巩固练习

1、练习二5

让学生先看图,数出图中物体的个数,再在( )里填上数,然后根据“>”、“<”的'含义在不等号两边的方框里填数。

2、 练习二6

教学内容:教科书17页,练习二5、6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小于、大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2、 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会用数字、符号或图形进行表示和交流。

德育结合点:

1、 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实践活动向学生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2、 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符号“>”、“<”、“=”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图片学具:3只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

教师准备“猴吃水果图”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讲授新课

1、创设情境(出示“猴吃水果图”的电脑课件)

在一片绿色的草坪上,有三只可爱的小猴子抱来一堆水果。有梨、桃子、香蕉。他们围成一圈,要分水果吃。

2、数画面中的水果。

让学生观察画面,师提问:画面上有哪些水果,各有多少个。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说一说。学生说的时候,教师到各组巡视、倾听,并加以引导。数水果的数量是最好按一定的顺序数。

3、 示象形图。

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出水果的数量的基础上,派代表说说。根据学生所说的让主题画中的猴、梨、桃和香蕉依次从画面中跳下来,摆成如第17页的象形图,并标上数字。

4、 认识符号“=”的含义

(1)提问:有几只猴和几个桃?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吗?

(2)让学生用学具摆出表示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的图案。教师巡视,引导学生用前面所学的一一对应的方法摆出。并用课件显示教科书第17页中的“3只猴对3个桃”的图。

(3)教师指名回答问题,师生共同总结:“有3只猴和3个桃,猴的只数和桃的个数同样多,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

(4)教师在两个3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等于3”。

5、 认识符号“>”的含义

a) 让学生根据问题:有几只猴和几根香蕉?每只猴能吃到一根香蕉吗?以小组为单位用学具摆一摆。

b) 学生汇报,师生总结:有3只猴和2根香蕉,猴的只数比香蕉的个数多,有1只猴吃不到香蕉。

c) 教师在3和2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大于2”。

6、 认识符号“<”的含义。

a) 用前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学。

b) 师提问:每只猴能吃到一个梨吗?你怎么知道?

c) 生自己总结:有3只猴和4个梨,猴的只数比梨的个数少,每只猴都能吃到一个梨,还有一个。

d) 教师在3和4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小于4”。

6、扩展活动

学生认识了各个符号后,引导学生思考:“不看图,能确定3>2、3<4吗?”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师巡视。学生说的也许不是教师心里的答案,但对学生的想法应予以鼓励,并引导学生回顾1---5的点子图的排列情况,想1---5的排列顺序,最后师生共同概括出:3在2的后面,所以3>2,3又在4的前面,所以3<4。

7、认识符号“>”、“<”

让学生对着“>”、“<”每个人发挥想象,他们象什么,同桌或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怎样记住“>”、“<”。指名说说。只要学生说的合理,就要予以肯定,或许他们想的是你所没想到的。同时要让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记忆,教师不要横加干预。

二、巩固练习

1、练习二5

让学生先看图,数出图中物体的个数,再在( )里填上数,然后根据“>”、“<”的含义在不等号两边的方框里填数。

2、 练习二6

比大小幼儿园教案 篇4

新一轮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改版使用,与老教材的知识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不过,在对"多与少"方面的教学内容上实质没有多大的变动,只是在教学"多与少"的相关问题时,侧重于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归类总结,其好处在于能够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数学思维。可这一来,不少学生在对"多与少"的理解时,却容易产生混淆(特别是高年级中的分数复合应用题,混淆就更严重了),现就此问题作以下一些探讨性分析。

1.简单"多与少"的理解

小学低年级就开始给合"图文"对"多与少"问题开始进行相关的训练教学,当然,这类问题对这些小学生来说,也许会答得津津有味,但要真正理解其中数学量的含义,我想应该没有几个学生弄懂。比如:谁比谁多几?谁比谁少几?(学生都知道是用"大数"减"小数"),虽然问法不同,含义不同,但在同一个题中都可以用同一个减法算式。

例如:小明有8个苹果,小东有5个苹果,小明比小东多几个?小东比小明少几个?其解答都是用同一个算式:8-5=3(个)。

2.一般"多与少"的理解

进入中年级后,"多与少"的教学内容就更进了一步,我认为在此阶段,学生在理解上存在几方面的难度。第一、在数字上稍偏大,学生会列算式,但容易算错;第二、条件比原来要多了,也就是说不像低年级学习时的只有两个量,而现在出现了第三个量,运算过程也多出了一步;第三、给出的条件开始有了转弯,这种新的数学逻辑思维方式,学生一时还不易掌握。例如:(1)甲有1200元钱,乙有8500元钱,甲比乙少多少元?乙比甲多多少元?(像这样只有两个量,学生都知道是用大数减去小数,只是计算难度稍大一点)。(2)小红有70元钱,小华有85元钱,小西有80元钱,小红比小华少多少元?小华比小西多多少元?(此类给足条件的应用题,只要学生多加细心,找准了谁和谁比、问题也会迎刃而解)(3)甲有7个桔子,比丙少3个桔子,而丙比乙又多5个桔子,甲比乙多多少个?(给出的条件有了隐性条件存在,学生就容易产生思维上的混乱了。解答方法:首先求出丙的7+3=10(个)、然后求出乙的10-5=5(个)、最后用甲的个数减去乙的个数7-5=2(个),因此,读懂题意是首要,找出乙的个数是关键)。

3.复杂"多与少"的理解

小学高年级的"多与少"教学,其复杂之处就在于分数应用题方面了,很多学生就会直接求出,如:甲比乙多几分之几?甲÷乙或甲-乙,这样的求法就不对了,产生错误的原因就是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