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老地方整理的《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篇1
一、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一节《地球的自转》。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地球自转运动的基本特征,地球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特点和产生的原因。在地球与空间科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对上学期地球的性状,大小等知识的承接,又是对后一节“地球的绕日运动”的铺垫。教材充分运用日常生活的实际例子和模拟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和规律,构建具体而有序的空间想象。
二、学习者分析
本堂课的学习对象是初一学生。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通过小学阶段和七年级上册的学习,已经了解有关地球运动的常识,但其建立的空间概念还处于朦胧想象的阶段。在能力与技能方面,学生还不具备建立两个参照系的空间思维能力,但通过说明和演示生活实际中观察到的现象和具体模型,学生能够建立清晰而抽象的地球空间概念,从而掌握教学的重难点。
三、重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为“昼夜交替现象和地球自转之间的联系”,本节课的难点设定为“地球自转方向和周期的推断以及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解释”。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②理解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知道晨昏线(圈)的含义
③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在获取地球自转特征知识的过程中,通过模型法,类比法,建立地球运动的空间概念
②在解释昼夜现象原因时,通过提问,假设等,发展学生准确感知视觉—空间世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初步了解地球上许多现象与地球运动相关,形成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培养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4、STSE
将昼夜交替周期与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发展联系起来,从而关爱,了解,保护地球
五、教学策略
为实现以上四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我采用了演示模型,类比现象,动画模拟,对话互动,问题假设的教学策略。利用地球仪模型演示,结合类比法,建立昼夜交替现象和地球自转的联系。采用动画模拟地球自转,交流讨论北逆南顺的现象,进一步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最后,提出不同地区昼夜差别的问题,运用假设法阐释昼夜交替的原因。
六、教学准备
地球仪,太阳平行光线板,橡皮泥,火柴,多媒体,板书
七、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基于建构主义的情境教学理论,引用毛主席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提出“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这个问题,引领学生思考。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后,教师再作出解释,导入“地球的自转”的概念。
2、探究实验,演示模型
首先提出问题“地球自转的方向有哪几种”,学生思考建立假设,建立地球自转的方向可能是自西向东,也可能是自东向西的两个假设。其次对前一个假设进行模型演示,利用地球仪,借助太阳平行光线板和十字方向标,转动地球仪开始演示,通过A,B,C三点太阳的位置的转换,说明太阳运动方向为东升西落。最后,假定太阳不动,得出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结论。同样道理,对后一个假设进行实验,但会得到太阳西升东落与事实相悖的谬论,进而推翻这个假设,明确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在假定太阳不动这一点,将生活中熟悉的车与窗外风景的相对运动进行类比,进一步理解太阳与地球的相对运动。
3、动画模拟,叙述讲解
一方面,通过地球自转的flash动画模拟总结地球自转的方向及产生的现象,通过昼夜交替现象的常识,说明地球自转的周期。另一方面,让学生举起右手,用右手的大拇指所指的'方向模拟北极的方向,四指弯曲的方向模拟地球旋转的方向,加深学生的印象。
4、学生观察,交流讨论
用flash动画的形式呈现在两极观察地球自转的情形,进行观察讨论,对比两极不同方向转动的现象,形成“北半球逆时针转动,南半球顺时针转动”的知识点。同样,以图片呈现北半球台风逆时针,南半球旋风顺时针的现象,使学生体会地球的自转效应。
5、提出问题,进行假设
通过08年奥运会开幕时间在中美两国的比较,提出“为什么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出现昼夜之分呢?”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地球是透明的”的假设,引发学生思考产生的后果,教师指出会产生“只有白天,没有黑夜”的后果,正确认识昼夜现象的原因。再进行第二个假设“地球不自转”,引导产生“一边永远是白天,一边永远是黑夜”的后果,从而准确认识昼夜交替的原因。在理解昼夜交替成因之后,讲解昼夜交替周期与生命形成和发展的联系。最后,用图片展示晨昏线,呈现晨昏线的含义,进行晨线和昏线的区分。
6、课堂反馈,评价反思
设计地球自转档案,主要讲述地球自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地球昼夜现象和昼
夜交替现象的特点和产生的原因,进行总结性评价。与此同时,由学生学以致用,解释时差现象等,教师在反馈中渗透发展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动态把握学生学习情况。
7、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①基础练习:
1、太阳总是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这主要是因为_______________。
2、地球自转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的方向是____________。
3、当人站在北极上空看时,地球作_______方向旋转。
当人站在南极上空看时,地球作_______方向旋转。
4、晨昏线是指________________,它是由____和_______组成的。
②变式练习:
根据右图回答:图中的A.B.C.D四地,处在晨昏线上的是,处在深夜的是,处在中午的是。
③发展练习:
1、昼夜交替的周期对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发展有没有好处?为什么?
2、在地球仪找一找,哪个国家位于我国的背面?现在我们正在教室里学习,那个国家中的大多数人正在干什么?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篇2
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自转和公转的方向、时间;明白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推理能力和想像能力(根据日月星辰的视运动推想地球的运动)。
3、通过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学生体会到宇宙间的天体都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课前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蜡烛,用乒乓球、铁丝制成的小地球仪(在北半球处粘一个小纸人)。
2、挂图或投影仪——地球的自转(标示地轴、自转方向、阳光及昼夜),地球的公转。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提问:
(1)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
(2)在一天的不同时刻,南天的星座(例如猎户座)在天空中是怎样移动的?北天的星座呢?
(3)伴随太阳的东升西落,发生了什么现象?
(4)昼夜现象有什么规律?
2、你认为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的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地球的自转
(1)讲述:
关于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的现象,有的同学认为是太阳绕地球转动形成的,有的则认为是地球自己转动形成的,这是两种不同的意见。
这个问题在历史上也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以前,人们凭肉眼直接观察,一直以为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时由于太阳绕地球转动形成的。后来,人们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深入思考,认识到这种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运动形成的。
谈话:明明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为什么说是地球在运动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让我们未联想一些熟悉的现象:
①当你坐在快速向前行驶的汽车里,看到路旁的树、房子等物体会怎样?(向后移动)
②你们坐过船吗?在船上怎样知道船是否在行驶?怎样知道船在向哪个方向行驶?如果看船上的物体能发现吗?为什么?
(3)讲解:当我们随同车、船一起运动的时候。会看到车、船以外的景物向相反方向运动;同时,通过观察车、船以外的景物的运动状况,可以判断我们乘坐的车船的运动情况。
(4)提问:
已当看到船舱外的景物是静止的。这说明什么?
①当看到船舱外的景物在向前移动,这说明什么?
②当看到船舱外的景物在快速地向后移动,这说明什么?
(5)讲述:我们可以根据物体间相互运动的关系,推想地球的运动状况。
(6)讨论:
①通过观察,我们看不到大地在动。据此能说地球是静止不动的吗?为什么?(如果把地球比做宇宙中的一艘大船,我们便是这艘大船上的乘客,只看“船”或“船”上的物体,是不能判断地球这艘大船动或不动的。)
①怎样才能判断地球动或不动呢?(要看地球以外的天体的运动情况)
②通过观察可以知道,地球以外的太阳、月亮、星星等天体,每天都有东升西落现象,也就是说都在自东向西运动。这说明什么?(地球在自西向东运动)
③我们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总是循环出现的,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地球在转动)
④太阳每天东升西落,从看到太阳正南到再次看到太阳正南,相隔时间大约是多少?(24小时)这说明什么?(地球转动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7)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这个分析是正确的。现在,人们可以乘火箭、航天飞机离开地球,从宇宙空间观察地球,看到地球确实在转动。(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地球自转。)
我们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中间是赤道,两端分别是南极和北极,穿过地轴南北极的一条假想的直线叫做地轴。(板书:“地轴”)
地球每时每刻都在以地轴为轴转动着,地球的这种运动叫做自转。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8)指导学生填写课本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9)提问:
①什么叫地球自转?我们根据什么知道地球在自转?
②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什么?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
③为什么在地球自转过程中,我们会看到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2、指导学生认识昼夜的成因
(1)讨论:
①我们已经知道昼夜现象是伴随太阳东升西落发生的。既然太阳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那昼夜现象应该是由什么引起的?(由地球自转引起的)
②请你想像一下,为什么在地球自转过程中地球上会有昼夜现象呢?
(2)讲述:为了证明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每组都有一个用乒乓球做的小地球仪,我们就用它来实验。
(3)分组实验:
①点燃蜡烛,用蜡烛光代替太阳光,让“太阳光”照射在“地球”上。
②观察:”地球”的哪个部分被”太阳光”照亮?哪个部分没有被照亮?想一想:这两部分分别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
③转动地球仪。使它自西向东(即从左向右)转动,观察在同一地点(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是否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4)汇报实验结果。
(以上实验也可以分步进行。如果分步实验,汇报也分步进行。)
(5)讨论:
①以上实验说明什么?
②现在,你认为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6)教师小结:
(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地球自转及昼夜成因。)
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双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7)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8)提问:
①昼夜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②昼夜现象为什么是交替循环的?
③昼夜的来临为什么会逐渐发生的?
3、指导学生认识地球公转及四季成因
(1)谈话:地球除自转外,还有其他运动形式吗?
(2)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地球公转。
(3)观察:
①从图中看,地球在怎样运动?(绕太阳转动)运动的方向是怎样的?(自西向东)
②你知道地球绕太阳转一周要多长时间吗?(一年)
③从图中看,地球在绕太阳转动时,地轴的方向是怎样的?(总是倾斜的,倾斜的方向、角度不变。)
(4)讲解: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太阳转动,地球的这种运动叫做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由于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总是倾斜的并且倾斜角度不变,这样就造成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地球上同一地点受到太阳的照射情况是不断变化的:有时太阳高度比较大,有时太阳高度比较小,有时太阳高度居中。我们知道太阳高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气温的变化,这样,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地球上同一地点的气温就会出现有规律的变化,形成春夏秋冬四季现象。
巩固应用
l、讲述: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提问:
(1)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
(2)什么是地球公转?会产生什么现象?
(3)一天24小时是根据什么定的?
(4)在地球公转一周的过程中,同时自转了多少周?
(5)为什么一年有365天?
布置作业
观察与思考:在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南天的星座(猎户座或其他任意一个星座,在天空中的方位有什么变化?(随着日期的推移,自东向西移动。)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这是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与周围星座相互运动的现象。)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篇3
一、课程标准解读
课程标准: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这里的“地球运动”指的是地球运动是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包括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及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作用下的地理意义,即昼夜更替、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转、地球形状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季节更替等几个基本方面。
“分析”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要求,隐含识图、读图、用图和建立空间观念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要求。
二、教情学情分析
(一)教材地位作用分析
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从本节开始将眼光由宇宙转移到地球,首先研究地球的运动。学生掌握了地球的运动特点与意义,就能懂得身边很多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并为理解大气运动,水循环等其他地理要素知识奠定基础。教材把地球自转与公转放在一起,图文结合,概括性的介绍了两种运动的方向、周期、速度特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本节课中所涉及的很多现象都非常熟悉。
学习了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基础知识后,学生已经有了一些零散的知识储备。
本节内容相对抽象、逻辑性强,且要求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而学生已具备的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迁移的水平有限。
三、学习目标确定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和学生情况,确立如下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速度等特点。
过程与方法:在绘图、说图活动中,发展自身读图、析图、图文转换以及用地理语言科学描述的能力;在观察、演示、操作活动中,培养观察和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借助生活案例,养成发现生活、学以致用的思维习惯以及合作探究、科学严谨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公转的速度。
四、教法学法选择
根据目标要求,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选择如下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驱动探究式教学法、互动生成式教学法
教学手段:地球仪、三球仪演示、多媒体演示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图表学习法、直观体验学习、发现探究学习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设疑激趣,情境导入
【导入】生活与地理:前不久,有一个天文奇观——“天狗食月”。“天狗食月”是怎么回事?(“天狗”为虚,“天理”——天体运动,是实。)
设计意图:利用最近的天文现象,设置疑问,激发学习兴趣,创设有趣情景,自然导入。
(二)认知驱动,自主建构
【说一说】描述地球运动。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促进已有知识的再现和重组,进而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生发出新的知识,促进知识自主建构,促进认知迁移。
(三)活动体验,思维提升
【多媒体展示】地球自转视频。
【教具演示】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后认识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特点。
明确:方向
(1)自西向东
(2)逆时针——北极看
(3)顺时针——南极看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在直观感受中学习。
【练习】下列关于地球自转方向的图示,正确的是( )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知识迁移。
【活动】一人充当极点,另一到两人按距极点不同距离站在同一直线上绕“极点”转动,体会不同纬度地点在地球自转过程中的速度差异。观察回答:经过相同时间,几人转过的角度相同吗?转过的.弧长相同吗?不同纬度上,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线速度一致吗?分别是多少?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明确:自转速度:
(1)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均为15°/小时
(2)线速度——赤道处最大,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小
(3)南北两极点线速度和角速度均为零
设计意图:通过表演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调动积极性,培养兴趣,加深印象,在体验中获得知识。
诗词与地理:毛泽东有诗云:“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伟人高歌,众人传诵。有人说诗中有地理,你以为如何?又有人说“坐地一日不一定能行八万里”,你怎么看?
设计意图:从欣赏熟悉的诗词,设置疑问,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以致用、加深印象。
【多媒体展示】恒星日与太阳日动画和讲解图片。问:我们通常说的一日24小时就是地球自转周期吗?地球自转360°用了多长时间?称为什么周期?一个太阳日地球转了多少度?又称为什么周期?请比较恒星日和太阳日。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观察,理解自转周期。
【小结】地球自转(方向、周期、速度)。
【过渡】地球公转又是怎么一回事?
【活动】表演地球公转:一人站在中间充当太阳,另一人手持地球仪问绕其转动。其他同学观察。
【多媒体展示】公转视频动画。问:刚才表演与视频中有什么不同?表演有问题吗?(地轴空间指向、公转方向、速度等)
设计意图:通过表演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调动积极性,培养兴趣,加深印象,在体验中获得知识。
【多媒体展示】公转轨道示意图。问:轨道什么形状?什么公转方向?在哪里日地最近?最远?分别是什么时候?速度怎么变化?最近一个月来,地球公转在轨道什么位置速度有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读图析图说图,培养从地理图示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病利用信息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问题具有启发性,能有效引导学生思考,促进知识的建构生成。
【阅读】了解地球的公转周期。问:什么是恒星年?什么是回归年?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获得新知。问题启发,设置悬念,为下节课做准备。
(四)新知应用,合作探究
【多媒体展示】探究:我国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一个实验:让一个铅球从35米高的楼顶竖直下落,测量发现,相对于垂直落点,铅球实际落点偏移了11.5毫米。你认为,铅球落点是向什么方向偏移了?(图示)
1.楼顶线速度比地面( )。
2.由于惯性,铅球下落保持原来的线速度,落点应在垂直落点的“前面”,即( )。
3.此实验,在广州做比在北京做,铅球偏移距离更( )若在南半球做实验,铅球落点向( )偏。
总结竖直下落物体落点偏移规律:竖直下落物体会向( )偏移,偏移距离从( )向( )增加。
设计意图:有利于培养内在动机;有利于发展多元智能;有利于激发创造潜力;有利于记忆的保持。
(五)图文转换,深化总结
【多媒体展示】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比较表。请填表总结。
设计意图:图表总结,不住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加深记忆。
(六)布置作业,开放创新
【多媒体展示】练习题:
1、有关甲地(150°E,40°S),乙地(150°W,30°N)
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地随地球自转角速度不相等B.两地的自转线速度相等
C.甲地的自转线速度大于乙地D.甲地的自转线度度小于乙地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每年一月初,日地距离最大B、每年一月初,公转速度最慢
C、每年七月初,日地距离最小D、每年七月初,公转速度最慢
3、地球自转360度,所需时间是( )
A、一个太阳日B、24小时C、23时56分4秒D、23时48分46秒
4、地球公转360度,所需时间是( )
A、一个回归年B、356日C、366日D、365天6时9分10秒
作业:
1.我国正在建设海南文昌航天基地,建成后将一统我国卫星发射。与已有的发射基地相比,文昌有什么优势?
2.地表同纬度的地方,线速度一定相等吗?若绘制地表等自转线速度图,在青藏高原应该向南还是向北弯曲?
3.自制地球仪、公转演示模型。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加深记忆。实践操作,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动手能力。
六、几点设计说明
(一)时间分配
1.设疑激趣,情境导入:1分钟
2.认知驱动,自主建构:2分钟
3.活动体验,思维提升:22分钟
4.新知应用,合作探究:12分钟
5.图文转换,深化总结:2分钟
6.布置作业,开放创新:1分钟
(二)设计特色
自主建构、互动生成、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
强调“生活化地理课堂”“和谐高效课堂”的构建
关注学生学习实践能力、发现创新能力和地理思维方式的培养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自转形成的昼夜交替;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周期为一天。
2、探究昼夜交替对动植物的影响,强化培养学生“区别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的能力。
3、培养学生大胆想象和重证据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探究昼夜交替是怎样形成的,探究昼夜交替对动植物的影响。
教学过程
1、引入活动:教学时我们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从他们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入手,谈话引入:我们每天都会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向西方落下,同时白天与黑夜也不断地交替出现,对这种现象你有过什么问题吗?让学生讲出自己的亲身体会,进而引出下面的猜想主题,使得“猜想与假设”成为学生的主动欲望。
2、猜想与假设:“猜一猜,昼夜现象是怎样形成的?”这是对原因进行猜想与假设。教学时,我们要给学生创设宽松的猜想空间,留充足的时间,引导每一位学生参与猜想与假设的活动。特别要注意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想,这样能够训练他们根据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进行合理的能力和意识,防止他们的思维走偏。教材中卡通对话的场景和插图,是对学生的猜想与假设活动进行一些引导,同时增强教材的可读性,教学时决不是学生读书了事。
3、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办法去搜集事实与证据对所做的猜想与假设进行验证。本教学环节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体验活动。这一层次有以下三个教学目的.:其一是强化学生猜想与假设的探究能力,强化二级目标的培养;其二帮助学生形成猜想需要验证的思想认识;其三通过这一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形象而生动地理解地球自转的自然现象。
第二层次是通过模拟实验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原因。实验结论一定在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争论、去概括,教师不要把实验后面的一段话当成实验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让学生照本宣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