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教育工作心得体会
老地方整理的班主任教育工作心得体会(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班主任教育工作心得体会 篇1
一、根据本班特点,在管理上采取了以下措施。
1、深入了解学生。
这学期我接手五五班,通过观察,我发现本班学生男生多女生少,劳动意识与卫生习惯没有养成,班干部不能起好模范带头作用,部分学生作业书写较慢,不能及时完成。根据这些特点,我研究本班管理方法,力争改变现状。
2、养成良好的习惯。
根据我班学生特点,首先我们从学生的习惯养成入手。
(1)劳动习惯的培养。我利用晨会,班会时间,对学生进行劳动光荣的思想教育,使学生从思想上有了劳动意识。并且我经常主动捡拾垃圾,给学生做好榜样。经过半学期的引导,学生的劳动习惯已基本养成。现在孩子们已能自觉打扫卫生,且在午饭后来校能主动捡拾楼道、教室垃圾。除了在学校做好劳动外,在家里还能帮家长做力所能及的事。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已逐步养成。
(2)学习习惯的培养。课堂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很少,针对此情况,我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偶尔回答问题的学生,我大加表扬;经常回答问题的学生,用小桃心做奖励。在作业的完成上我联系家长监督,另外我坚持天天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对于不按时完成作业的问清原因,说服教育,力争下次按时完成作业。现在全班学生都能养成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对于学习较差学生,我在座位的安排上特别照顾,优差搭配,让优等生帮扶差生,实现学习上的共同进步。
二、关爱学生。
首先,要热爱学生。我国现代教育家夏沔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面对的不是冷冰冰的产品,而是一个个有着鲜活生命,正在茁壮成长的孩子。如果说智慧要靠智慧来铸就,那么爱心要靠爱心来成就。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的温情去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学生,不仅是一名教师人品、学识、情感与亲和力的展现,实际上更多的是倾注了我们教师对祖国、对人类、对未来的热爱。我们班的李浩是一个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地,家中只有不识字的奶奶,开学初,我就发现他课内作业不能及时完成,更别提家庭作业,我就找了一个适当的机会,递给他一个笔记本,说:“没本子,就拿这个本子写吧”当时,我发现他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原来,上课从不举手的他,慢慢地变了。每节课都要举好几次手,下课了,也能听到他爽朗的'笑声了。因为有爱,我们才有耐心;因为有爱,我们才会关心;因为有爱,我们才和学生贴心。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微小的“闪光点”,实际上是我们教师最大的乐趣。
其次,要尊重学生。孩子们特别渴求和珍惜教师的关爱,师生间真挚的情感,必定有着神奇的教育效果,会使学生自觉地尊重教师的劳动,愿意接近老师,希望与老师合作,向老师袒露自己的思想。新课程改革已全面铺开,其主要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关爱学生是师生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尊,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这是一种心理上的需求,但尊重是相互的。学生是有自己思想和行动自由的独立个体,被平等对待是一大愿望,能得到老师的尊重对学生是极大的精神激励。
作为班主任我认为除了做好以上几点外,还得不断学习,学习他人先进的班级管理经验;不断地实践,在平时的工作中总结经验。在学习中求进步,在实践中探求真理。
班主任教育工作心得体会 篇2
我认为教师的幸福是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校长也曾说过:一个老师若没当过班主任,他就没尝遍当老师的酸甜苦辣,那就不是一名全面的老师,是当老师的一大遗憾。
8月,我大学毕业来到了学校上班,并且担任了2班的班主任工作。该班共有学生76名,特殊家庭多名,困难学生2名,纪律十分松散,是任课老师头疼班。到了该班,我上的'第一课就是“纪律是学习的保证”,从此开始严格的管理,期间也有部分学生不理解老师的做法,认为老师太严厉。“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最终同学们理解了老师。身为班主任的我感到极其幸福和快乐。能让班级充满了活力,让班级管理井然有序,班级学生成绩不断提升。在教育教学中,我认为主要抓好以下几点:
一、教导学生学会做人
结合本学科的特点,首先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要做一个大写的人。让他们学会感恩,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学会宽容、友爱、守时、诚实等等。(不孝敬父母的人不中交,因为最爱她的人都换不爱他的心,你能吗?)
二、完善班级管理规章制度
结合上学期期末的班级调查,调整或明确一些常规的管理制度,比如考勤,值日,卫生,劳动,集会,自习,学习小组的管理等逐一目标责任化,制订更能让同学们按纳的违纪处罚措施,做到班级事务事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三、坚持让学生写周记以了解学生
学生写周记是我做班主任工作长期坚持下来的管理班级的方法之一。实践证明,周记能有效地提供班级和学生个人的信息,使班主任在工作时提高针对性、时效性,沟通了师生间的感情,更有利于良好班集体的建立。
四、边做边学与学生一起成长
每名班主任都有自己的一套抓班方法,听到看到别人的好方法,我就在本班级进行尝试:看到王爱霞老师班的拖把是一字型摆开的,既整齐又不易腐烂;看到高克林老师安排考场时,放在教室后排的桌椅板凳像搭积木一样排列整齐。我就叫班级的学生也学着做,效果真的很好。
现在的孩子知识面广,能力强,他们的一些观点和做法真的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如对family的解释,让我感动,爸爸(father)和(and)妈妈(mother)我(i)爱(love)你(you),这就是家庭,我们要珍惜这份爱和这个家。和学生们在一起生活学习,我认为学生在成长我也在进步,在不断体会着这份当班主任的幸福!
班主任教育工作心得体会 篇3
作为担任多年班主任的我,说到安全教育总是感慨万千,总有讲不完的话,现和大家一起交流。
学校安全教育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密切配合。抓好班级安全教育,是学校安全工作的基础。正像校长是学校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一样,班主任是班级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学生安全不保,谈何教育”,因此,确保学生安全健康成长是班主任工作的第一任务。
我们班主任的一些小小的疏忽间,往往隐藏许多安全事故。很多担任班主任的同事说:“担任班主任,最怕的就是安全事故。”而我认为:“担任班主任,最怕的就是因一个小小的疏忽,事故的发生了。”有学生家长对我说:“世界上最唠叨的人就是班主任。”这句话,精辟地概述了班主任工作的精要。我认为做班级安全工作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多年来我也是这样做的:
一、要有爱
爱就是爱学生,爱班主任工作。冰心说:“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教书育人是班主任的天职,如何做好班主任的本职工作,我认为爱学生是根本。要付出爱,就要求班主任身体力行,不断践行陶行知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不断加强安全教育方面的理论学习,对学生的安全教育问题常抓不懈,并结合班级具体情况和学校内外环境进行创新工作,用满腔的热情、激情、爱心和耐心激发学生思想的'共鸣,培养学生从小树立自我安全保护的意识。
二、对学生要严,对工作要细心。
我班女生多,因而请假也很频繁,不是肚子疼就是头疼。根本不会想着要坚持一下。以前我总是来请假就马上准假。但自从知道有个女生有次和我请假并不是真的肚子疼,而是和一个朋友到家中去玩了半天后,我就对学生请假的事多了个心眼。每次请假后,我都让学生回到家然后叫家长打个电话来证实。
三、做好班级安全教育工作还要靠班主任的勤
1、勤问。
对于班级的工作,特别是安全问题,班主任应该勤问,勤调查,及时了解不安全的苗头,以确保把不安全因素在萌芽状态中扼杀。对于这一点,我在担任班主任时常常这样做的,而且从无不安全的事故发生。
2、勤看。
作为班主任,要对班级的每一个角落都要仔细观察,勤观察,这样才能及时发现不安全隐患,杜绝事故的发生。我在这学期开学的时候,对班级的所有地方进行了安全排查,发现了防盗窗脱落、窗户玻璃的封条不见等多个不安全的地方,及时与总务处联系解决了这些问题。
3、勤走。
班主任千万懒不得,应该做个勤班主任,对于班级工作应该多花一点时间,勤到班级走走,多去关心班级工作,这样即使有什么安全问题也会因大化小,小而无的。
安全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比起班级里的任何事情都要重要的多。我想既然我们作为这些孩子的班主任,就要对他们的安全负责。让他们能健康快乐的成长。还是那句话,安全教育重于泰山。
班主任教育工作心得体会 篇4
在20xx至20xx学年担任高一(16)班的班主任时,班上有一女生刘梅,当时16岁,该生从进入高一年级以来学习无兴趣,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打瞌睡,迟到、不穿校服的频率较高,对老师的教诲不放在心上。
了解到其家庭情况是:父母离异,现在是和父亲、继母生活,缺少与家长的交流、沟通。
这类学生在思想认识上总觉得自己缺少亲情,缺乏学习动力,学习兴趣不浓,精神状态不佳,自我约束能力差,不在乎老师对她提出的要求。我通过分析认为形成这样的情形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1、父母的离异,在她的心里留下了阴影,认为父母不在乎她,不关心她,认为老师和她父母一样,只不过是应付她罢了。2、缺少与别人的沟通,特别是与父母、与老师的'有效交流。对父亲只有怕,缺失了亲近与敬佩,久而久之,封闭了自己的情感,不愿与别人进行心灵的沟通,以至于对其提出穿校服、不迟到的要求不放在心上,难以转变。
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了解什么样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样的病更为重要。”作为班主任,了解了她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后,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她的心理建设,给予相应的关爱和心理疏导,促使她在心理上能逐步感受到别人的关怀,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改变长期形成的片面观念,使她的心理健康发展,树立信心,从本质上转化她,进一步提高教育实效。于是我按照下面几个要点进行帮扶教育:
1、与家长取得联系,形成共识,按计划共同实施有效的补救措施,通过家校管理互补、共通信息,齐抓共管,慢慢地打开孩子的心结,使孩子感受到家长、老师对她的关心和期望,能够正常与家长、老师交流、沟通,逐步树立信心,改变经常迟到和不穿校服的习惯。
2、由于这是长期形成的心理特征,一两次简单的谈话难以打动冰冻的心,所以要做好思想准备,正确认识教育的长期性、反复性。
3、寻找教育的最佳时期,找准机会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发现她的闪光点,让她感受得到别人赏识的喜悦,乐于接受教育和管理。
经过一段时间的家校共同努力,该生能按学校的要求管理自己,很少迟到了,遇到老师会主动、热情地打招呼了,学习上也努力了,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到,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寄予希望,学生在心理上就会得到满足,从而乐于接受教育和管理。每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有感情有思想的人,只有付出爱心,用情感去架设心灵的桥梁,才会使师生走得更近,才会收到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