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2025/09/17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岳阳楼记》教学设计(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本文是范仲淹应老友滕子京之请,为新翻修的岳阳楼写的记文。文章超越了单纯写山水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思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寓含着作者在政治改革失败后,忧国忧民之心不改的痴情。千载传诵,令人慨然。是记文中的“常青树”。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能疏通文意;培养学生自由有创意的朗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结构和语言特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鉴赏文章语言。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人生态度;激发学生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拥有高尚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鼓励学生个性化地解读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

美读课文,理解文章主旨,品味文章语言;

[教学难点]

1、文章中记叙描写和议论之间的关系

2、“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句话所透露出的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设想]

通过美读课文激发学生朗读美文的兴趣,感受文章的韵律美,感知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励个性化的阅读。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收集作者资料。

老师:搜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唐代诗人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写道:“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足以见出洞庭湖之壮观浩大。而“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却反映了诗人郁郁不得志、为一己之悲而焦灼苦闷的情绪。而同是写洞庭湖,同处人生低谷,北宋范仲淹却独辟蹊径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别样的画卷,抒发了不同于孟浩然的情感。相信这篇文章会让你有新的收获,也希望它能带给你新的思考!

[说明]:以古典明曲《高山流水》为背景音乐,依次链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滚动字幕。

(设计意图:从旧知导入,和谐自然。从而创设氛围引领学生思考文章内容和思想。)

二、检查预习

1、检查字词:给加点字注音。

谪守()薄暮()淫雨()霏霏()

浩浩汤汤()忧谗畏讥()墙倾楫催()宠辱偕忘()

2、[作者追踪]: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本文选自《范文正公集》。幼年丧父,生活贫困,却能刻苦读书,少有大志。

(学生答,教师补充,同时字幕显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课前的朗读预习掌握生字、搜集资料了解作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提前预习的好习惯)

三、背景链接

滕子京与范仲淹是同榜进士,两人交谊甚厚。滕被贬岳州后,虽政绩卓然,可是仍旧情绪低落。在岳阳楼落成后,滕子京写信请范仲淹作记,并随信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据此写下了这篇千古名文。当时范仲淹也正贬官在外。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写作背景,可以对作品有一个宏观的把握,从而为学习本文奠定基础)

四、美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倾听语调语速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了解课文内容,尽情想像文章文字中所包含的画面。注意根据文章感情的.需要处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设计意图:通过美读课文既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感知文章韵律美、图画美、大气美,又能激发学生诵读古文的兴趣,为学习本文重点知识作准备。)

五、疏通文意

1、小组合作探究课前准备过程中所标记的疑难词语和句子。

2、展示自主合作学习的结果。

(1)解释加点词语。

百废具兴()连月不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波澜不惊()长烟一空()把酒临风()吾谁与归()

(2)翻译下列句子。

A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展示学习结果,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六、品味探究

1、浏览课文说说文章分几部分,依据是什么?概括出课文各部分内容。

2、对自己喜欢的句段进行评析。师提示,常见的几种评析角度:

(1)修辞生动形象

(2)词语准确生动

(3)细节描写生动

(4)描写方法独特

3、文中表达作者人生态度和追求的句子有那些,说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4、你怎样理解“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句话所透露出的情感,根据你的理解读一读。(答案不求唯一,要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读法。)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梳理文章脉络、品析语言的能力,鼓励其进行个性化的阅读)

七、升华提高

柳宗元被贬永州之后心情抑郁难平。假如时光可以倒流让你回到唐朝成为他的好友,请你运用本文所学语句写一段话对之进行劝慰,让他撇弃个人得失,放眼天下苍生,重新振作起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八、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2、教师结束语:先贤的脚步已远去,但我相信先贤的灵魂之光还在!让我们记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记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记住范仲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通过结束语去感染学生,给学生留下关于本文的深刻印象。)

九、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

范仲淹

一叙事缘由作文记之

二写景总写壮阔多变

迁客骚人

览物而异

分写览物而悲

览物而喜

三议论胸襟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抱负先忧后乐

(设计意图:使文章结构、表达方式一目了然,古今对照,凸显文章主旨。)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篇2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岳阳楼记》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的:

1、有感情的正确的朗读课文

2、积累重要文言词语

3、理解文中“心忧天下”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正确的朗读课文

2、积累重要文言词语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心忧天下”的思想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1、教学导入

师:当我们读到“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时,我们为张养浩关心民间疾苦之心所感动,这似乎代表的是所有读书人的心声。所以当我们再次诵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时,我们心中涌起的是一种神圣的责任感。让我们共同走进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2、作者简介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世称“范文正公”。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改其乐也。既仕(做官),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副宰相)谪守邓州。勤政爱民,有政声,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3、朗读训练

自由朗读--------听范读-----------齐读。

提示:注意语言的停顿、字音的正确、情感的变化。

4、文意疏通

师:同学们以小组讨论课文前两段的大意。

(小组讨论,请同学说大意。)

明确:谪、作(写)、政通人和、具、属、浩浩汤汤、大观、然则、迁客、骚人。这些是理解的重点和难点,应特别注意。(具体可参照课下注释)

小结:修建岳阳楼的背景、滕子京的政绩: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写作此文的原由:属予作文以记之。

总领第二段的句子: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从空间表现盛景的句子: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从时间表现盛景的句子: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5、课后训练

反复朗读此文,感受文章的情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1、积累重要文言词语

2、理解文中“心忧天下”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

积累重要文言词语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心忧天下”的思想

四、教学过程

1、文意疏通

师:让我们齐读第3、4自然段,领略一下岳阳楼的风光。(朗读)

同桌共同欣赏画面,用大意法讲述出来。

明确:重点掌握若夫、淫雨、国(国都)、忧谗畏讥、萧然(萧条的样子)、锦鳞、或、一、郁郁青青、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把(握)、的含义。(参见课下注释)

这两段景物描写形成鲜明对比,一则是悲凉阴暗一则是欢乐明亮。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是喜气洋洋。写景取得这样的效果,“奥秘”在哪里呢?主要在于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细读这两段写景的部分,说说作者为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感,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

引导要点:作者选择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段为例:雨是“霪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来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耀”“潜行”“不行”“倾”“摧”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第4段的特点与第3段相同,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体会。)

第3、4段除了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都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这个相同点外,两段在结构上也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先写景,后抒情,为情设景,缘景抒情;甚至连前后两个抒情句的表达方式也完全相同。试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把两个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引导要点:这两个抒情句是文章思路发展的中心环节:前句迁客骚人登楼而悲,后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喜,联系上文看,是为了落实“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联系下文看,是以迁客骚人随物而变的心情,衬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发出“先忧后乐”一段正论。如果把两个抒情句删去,文章思路中断,也破坏了文章的内在联系。

2、探究

师:作者在具体的描绘了景色后,用了一大段的文字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让我们来齐读体味古人之心。(有感情的朗读)

自由发言:你最欣赏哪句话,说明原因。小组交流。

提示: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同时又体现作者的旷达胸襟。

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

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1)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

(2)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

(3)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德。

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既是对友人的勉励也表明自己的志向,委婉含蓄。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能抓住关键的词句,借助想象和联想来理解文意。

2.能理解文章的主题,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岳阳楼所承载的精神内涵。 3.能通过朗读感受全文的浩然之气。

【教学重点】

理解岳阳楼所承载的精神内涵

【教学准备】

学生要熟悉本文,扫清文言词语的障碍。

【教学环节】

一、史书中的两段记载给人的启发(3分钟)

宋代《过庭录》记载:

“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嫉,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文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

滕子京给范仲淹的信(摘录):

“古今诸公于篇咏外,率无文字称记。所谓岳阳楼者,徒见夫屹然而踞,岈然而贞,轩然而竦,伛然而顾,曾不异人具肢体而精神未见也。”

结合这两段材料,我们发现滕子京要求范仲淹通过写《岳阳楼记》而写出什么来? 范仲淹正想借写《岳阳楼记》的机会为滕子京做点什么?

出示本课的探究内容——范仲淹长岳阳楼之精神

二、范仲淹长岳阳楼之精神

探究第1步:范仲淹认为,岳阳楼重建后,“大观”有无明显变化?(3分钟) 要求:在文中用横线画出有关语句并准备作口头回答。

推理并小结:新岳阳楼雄风依旧,但精神依然难见。精神是思想层面的东西,只有人才这精神。新岳阳楼的内在精神,来往的登楼者以及重建岳阳楼的人,他们的内在精神是关键。

作者先从岳阳楼登楼者来研究。

探究第2步:(思考3分钟,小组交流4分钟,全班交流8分钟,共15分钟)

迁客骚人看到

(填两三句文中的原句)的景,就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的情景,因此产生了的情感。

要求:

先独立思考。阅读文章第

3、4两段,先在文中用曲线画出自己感兴趣的某些写景的句子,然后按照探究第2步的要求思考横线上的内容。

接着在小组交流并完善自己的思考,准备在全班交流。

小结:

迁客骚人遭遇挫折,意志消沉,情绪消极,这种颓废能长流与天地之间么?

迁客骚人时来运转,取得功名利禄,他们春风得意,忘乎所以,这种得意忘形能长留于天地之间么?

滕子京算迁客么?是骚人么?难道他就没有在岳阳楼上伤感过么?现在,他政绩辉煌,说不定马上就能得到重用,他登岳阳楼,怎么不会把酒临风,重现昔日将帅的风采呢? 由此可见,作者说什么迁客骚人,其实就是暗点滕子京啊。 既然迁客骚人不能赋予岳阳楼真正的精神,那么谁能赋予岳阳楼真正的精神气质呢?这样的人,在哪里呢?

探究第3步:范仲淹的偶像是谁?他为什么把他们作偶像?(3分钟)

要求:用红线画出有关语句进行分析,准备全班交流。

偶像具有的品德:不求功名利禄,具有豁达的胸怀;始终忧国忧民,怀抱远大的政治抱负。

关于偶像的遐思(5分钟)

· 这样的古仁人在范仲淹之前的历史长河中有没有呢?

· 假如这样的`古仁人登上岳阳楼,他们会使岳阳楼显现精神吗? · 要求:举一个历史人物,根据他的事迹或诗文来谈。

小结:岳阳楼雄伟壮观,远眺洞庭,豁达是它的内在精神;它在洞庭湖边顶天立地,那么为民而忧,为国而忧,这种为民为国顶天立地就是它的内在精神啊。登楼的人位卑未敢忘忧国,重新修建此楼的人,为国为民,为人所称诵,岳阳楼的浩然之气将万古长青啊!

关于偶像的追问(3分钟)

· “微斯人,吾谁与归?”这个问题是抛给谁思考的?表达了范仲淹怎样的愿望? · 要求:根据课堂所学,作合理的猜测。

三、诵读全文3分钟

附注: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题岳阳楼(白居易)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