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老地方整理的教师课程设计心得体会(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师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篇1
在教学活动或教研活动中,常常会听到你的课备得如何?……,教案写得怎样?……;最终,无论你的课堂教学效果怎样,都会说到你的课堂教学设计环节的得与失、说到你这节课准备得充分与不充分。
在言谈中有好多老师、有相当一部份有多年教学经历的老师都认为有了好的教学设计即是备好了课(笔者曾在不经意中作过调查与统计)。到底是有了好的教学设计就是备好了课还是否?笔者认为否!备课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凡有几年教学者要从备教材、备学生、备目标、备过程、备教法等方面说个子丑寅卯。备课历来是教师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在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要求,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去备课,才能把“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这是需要我们探讨和研究的新问题。而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进行教学过程设计,即教案设计,可以看出教学设计是属于备课中的主项:备过程;所以笔者认为教学设计并不能等同于备课。
A、教学设计内容与方法
一、主题教案调研
1、所调研教案反映出的课堂教学设计特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教学处理策略、教学活动过程(导入、讲授新课、练习反馈、小结等环节)的处理、教学媒体、形成性练习的设计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2、比较相同主题但不同设计方法的教案,分析其各自的优劣
3、从学科教学法角度考虑如何进行某学科或某类内容的课堂教学设计
4、综合以上调研分析,提出你所设计教学方案的初步设想。
二、运用教学设计系列表格设计一个单元的教学方案
运用教材《教学过程设计》中提供的《课程教学设计表格》、《课堂教学设计表格》系列表格进行针对一个教学单元的课程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设计。(或者采用最新版本的《教学设计系列表格》)
三、根据教案设计,制作配套的课堂演示软件或相关软件
根据教案设计,制作配套的课堂演示软件或相关软件,同时也便于通过课件直观评价你的课堂教学设计效果。课件的示范和评价方法如下:
1、在教案设计实践中自觉体会、反思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
2、在你的教案设计中,系统方法如何体现?
3、在你的教案设计中,教学内容处理是否恰当?如何检验?
4、在你的教案设计中,运用了哪些学习理论、教学理论?
5、在你的教案设计中,学习者分析是否充分?并如何影响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处理?
6、在你的教案设计中,如何设计课堂形成性评价?在你的教案设计中,是否用到学习需求分析?
B、备课的方法与形式
教师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篇2
前段时间,我的武术老师因家里有事请假一个月,不能给我们上课。因此,老师给我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任务,帮助老师管好课堂纪律,还有把每天同学们的课堂表现记录下来,等老师回来让老师检查。
在接到老师的任务后,我的心情是无比的激动和兴奋,在这么多学生中老师选择了我,由此证明老师对我是无比的关心和信任,我下定决心一定不辜负老师的期望,保质保量的完成老师给予的任务。
就这样每次上课我都带着老师给的任务去学习,当每次在课堂上帮助孔老师整理完课堂纪律,我都会口干舌燥,喉咙很是不舒服。不由得想起了老师上课不停地说讲,也肯定很累。为了不让老师失望,也为了感受老师的辛苦,我一直坚持去完成老师交给自己的任务,每天回家把课堂上发生的一切事情都认真地记录下来,自己丝毫不敢马虎,同时心里也盼望李老师早日回来。
这个月的.时间过得真慢,一天晚上老师出现在训练馆里,我激动的不知所措。一个月的历练终于结束了,通过这次任务,我明白了,也体会到了老师的辛苦和不易,自己也真心的希望所有的同学都能够认真上好每节课,不说话、不偷懒、不请假,也都能从心里去理解老师,认真听老师的教导,改变以前的不好课堂习性。
我感谢老师的信任和支持,以后我会加倍努力的去训练,认真的对待每节课,同时还要刻苦去学习文化课,争取文武双修,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和老师,早日实现自己的理想,不辜负父母和老师对我的期望。
教师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篇3
这次数据库课程设计用的是Microsoft Visual FoxPro 6.0 ,而我们平时用的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虽然对VFP完全陌生,但在老师的指引下,我们近乎完美的完成了课程设计。当然过程是艰辛的。
面对着完全陌生的操作环境VFP,许多同学开始埋怨,要求用SQL,用我们学过的ASP等来完成设计。但我们慢慢发现用VFP做课程设计其实很有优势,于是它的这个优势激发了我们去了解它的'欲望。老师先将VFP中基本的建数据库,建表以及建表单等向我们演示了一遍,我们也仿照着做了,发觉并不是很难。但想到这次课程设计做的是一套学生学籍和成绩管理系统,我们又开始茫然了。那天,老师给我们看了一段可以让文字循环移动的代码,这使我们产生了好奇心理,有了快速了解它的冲动。因为用面向对象的语言做特效,这还是第一次。下课之后我把那段我们不了解的语言写的特效代码发到了VFP论坛上请人帮忙解释,最后我们完全理解了那段代码的意思。
这次课程设计我们克服了炎热的天气(学校机房之前没装空调……后来设计完才装……),也克服对新知识的恐惧感以及畏难情绪。我们懂得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也懂得了团队中如何交流、如何分工,如何集体讨论难点。我们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技术论坛,共享的实例等)。
我们喜欢这次课程设计的感觉,喜欢编程,喜欢团队交流。
教师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篇4
但在新课程条件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的要求,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的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的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的展示,它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要求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在落实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上下功夫,在落实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上下功夫,在落实学生合作学习上下功夫,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在防止学生的学习活动流于形式、切实提高课堂效益上下功夫。因此教师备课已升华为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如何备课呢?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准确定位学生学习目标,保底目标和开放目标并重
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重要任务之一。传统备课中的目标确定是一种知识的预设。新课堂的特征具有开放性,要求达成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目标设计上要做到“三个并重”。即保底目标和开放目标并重,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并重,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并重。保底目标、显性目标、短期目标可理解为本课和本单元知识、能力点要求,从这个角度说,传统的知识点、能力点要求仍然是教师备课中必须重视的。开放目标、隐性目标、长期目标可以理解。一是:过程和方法的考虑,必须重视设计每个学生自主思索的平台,必须让每个学生都能用语文的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二是:可理解为看不见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主要表现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勤于思考、善于探索、长于合作、追求真理的学习心理和学习品质。备课中应考虑两项内容:一是:本课的保底目标、短期目标或显性目标。这里主要考虑的是知识点和能力点的"保底"问题,许多教师怕新课程的"放",担心的是失去音乐的"命根",足见"保底"的重要性。一节课的学习,保底目标、短期目标或显性目标如何定位,怎样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应该根据单元学习目标、自读提示、课后练习及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来决定。一般来说教学方面落实教材安排的思考练习内容就可以了,因为那是经过专家研究的一种精心编排,自然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不必要去展开,去拔高。应该首先确定本课元素积累、知识积累和情感的方法准确是考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积极主动参与合作、积极主动参与交流等开放性、隐蔽性、长期性目标,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改变课堂结构,化教师讲授为学生学习活动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程是经验,课程是人类已有经验和教师、学生个人生活经验的结合,因而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里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在这种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识,求得新的发展。所以,备课的第一要务是安排学习活动。设计学习活动的方法有三。一是常规法,二是挖掘教材或练习内涵,灵活设计活动,尽可能地寻找学生活动的载体。第三,咬文嚼字,多向思维,给足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充分安排学生质疑的活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大胆思考问题,促进新知识的生成。教师要想多说也不行,只能做导演。
三、做好组织和引导工作,落实合作和网状学习
要保证学习活动不流于形式,保证课堂学习交流的效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工作非常重要。一要合理分工,以实现合作,尤其是学习内容较丰富的学习活动。
四、课前预案与课中记录、调适及课后反思相结合
传统的备课是施教前的精心设计,一旦物化为教案,就一劳永逸,反复使用。按新课程标准来看,完整的备课应该是教学前的预案加教学中的记录、调适加教学后的反思。预案设计宜粗不宜细,只需设计话题、设计活动板块、设计主问题,只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供平台。备课的精华在教学中的记录、调适,教学中,有时候学生的行为并没有按教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教师要观察、倾听,了解学生的原始理解,发现富有创意的闪光点,从而调整教学目标、教学问题、教学流程,完成第二次备课。此时,不能让活人围绕死的教案转,要在调整中获得新的发展,在超越预定目标中获得创新。所以备课不能是定案,只能是预案。预案调适的原则,不是老师牵着学生走,而是学生思维推着老师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老师既不能扼制学生的看法,又不能搁置学生的问题,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探究下去,时时刻刻都体现"心中有人"的教学理念。
教学后的反思,是对课堂教学过程及结果的理性分析。可反思诸如如何解决学生主动学习、如何最大限度增加每个学生活动的机会、如何扩大交流、如何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如何扩大教师间学科间的交流合作、如何控制课堂秩序等较宏观的问题,也可反思教学设计的得失、课堂上突发事情的处理机智、某个学生会心一笑的缘由、知识储备不足而引起的尴尬等等微观问题。这种反思,可以指导以后的教学行为,可以使教学经验升华为理论,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因而是非常可贵的。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