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心流》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心流》读后感 篇1
“你幸福吗?”“你快不快乐?”这是近几年在社会上流行的一个提问,也是每个人在探问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人们开始关注精神生活的内涵,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发现了富裕的生活不一定带来幸福的体验。《心流》一书便是告诉读者如何提高自己的幸福感,细细读来于你于我都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
当我们做一件事时,如果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过程具有一定的挑战,而我们的技巧又跟这种挑战匹配,且能在过程中不断获得反馈,那我们就能集中全部的精神能量于这件事上。结果并不重要,关键是这个过程,你在此间达到“心流”的状态,便能体验到快乐。
我自己就有这样的经历,当我阅读一本书时,如果这本书只是一本闲杂文字(不具备挑战),那我就会经常从书中走神,注意力无法集中。而如果我看的是一本主题比较复杂的书(有挑战),我想从书中获得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有目标),那我就能聚精会神地咀嚼文字(提升阅读技巧),深挖作者的本意(获得反馈),这时我感觉周围的空间和时间似乎都不存在了,我想这就是“心流”的状态吧。每天我都会带一本书在包里,上下班的交通车上,通过获得阅读“心流”,我便不会受到塞车和颠簸的烦扰。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可以提供给我们进入心流的环境,比如感官之乐:运动、听音乐、看书、享受美食等;思维之乐:记忆、写作、白日梦、演讲等;工作之乐:创新工作方法、换个工作思维等;人际之乐:结交知己、把配偶当朋友、独处时自得其乐等。当我们进入心流状态,内心的体验品质就能得到提高,这就是幸福和快乐的来源。
书中还说到,我们快乐与否,端视内心是否和谐,而与我们控制宇宙的能力毫无关系。金钱、地位、权力只能带来一时的控制感和满足,却不一定能改善内心体验的`品质。追求内心和谐,唯有从掌控意识着手,成为“自得其乐的自我”。人最害怕的是自己对事物的评价,而不是事物本身,也就是说同样的一件事,你对它的阐释不一样就会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同样都是雨,近代人写出了“秋风秋雨愁煞人”,而古人却写道“天街小雨润如酥”,一个显得冷硬肃杀,一个却软润舒心。所谓掌控意识,也就是说的这点,我们要控制所接收到的资讯,决定让哪些资讯进入自己的意识,如果不假思索让所有的外部资讯都进入意识,那就会造成内心秩序混乱,也就是书中所说的“精神熵”,严重的也就成了精神分裂症。
现代人因为比古代人获得了太多的自由,也就面临更多的选择,特别是现在移动通讯技术的发达,让每一个人都能随时随地获得无限的资讯,所以现代人才会更加苦恼,不知作何选择,从而内心秩序混乱,体验的品质降低,感觉不到幸福快乐。每一个人,不论是政治家、科学家、外科医生,还是艺术家、运动员和生产线上的操作者,唯有给自己树立明确的目标,不断提升自身的技巧去面对挑战,才能集中精神能量在做事的过程中,才能《心流》作者认为幸福源自于我们内心的秩序,通过引入物理学概念“熵”,提出“精神熵”这个概念,认为我们精神的混乱程度与人生的痛苦程度相关,资讯对人们意识中目标和结构的威胁将导致内心失去秩序。“精神熵”的反面就是最优体验,就是“心流”的概念。当你全身心地投入某件事,达到忘我的程度,并由此获得内心的秩序与安宁时,一种极大的满足感悄悄地潜入了你的心,使你感到快乐,这就是“心流”的体验,而“心流”感受的出现就是真正的幸福。
迎着风慢跑,坏心情随汗液排出了体外;地铁上,读到一本好书,竟然坐过了许多站;某天上班效率奇高,前一天的难题,轻松搞定;这些都是生活中“心流”的体验。书中作者做了大量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54%的“心流”状况发生在工作的时候,18%的“心流”状况发生在休闲中,没有质量的纯粹放任的不断“熵”增的休闲方式并不能给人带来“心流”的体验。现代生活中,工作占据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如果我们能够学会识别并想办法创造更多的心流体验的话,我们可以把每一个工作的时机都转换成沉醉的时刻。
怎样获得“心流”?书中提到,心流产生的关键是技能与挑战的平衡。当技能大于挑战时,人会觉得无聊;而当挑战大于技能时,又会觉得焦虑。当技能熟练度远大于挑战难度时,人的精神状态是放松的,当挑战难度上升,技能熟练度保持不变时,人处于控制状态,比如在驾车时,如果人能确切掌握周围环境所存在的客观风险,那么就会产生控制感,即不会因为周围环境产生困扰。当技能熟练度和挑战难度同时达到一个高峰值时,心流就产生了。
当挑战难度太大,处理事情的技能熟练度跟不上时,焦虑的状态,此时增强技能,就会从自我激励状态过渡到心流体验。精神高度集中的人,时间感会消失,会有一种忘我的感觉。知行合一,全情投入,心流不是高大上的职位才能获得,就算你的工作很简单,每天做着简单的动作,但是如果能够非常投入喜欢做这份工作,肯定也是以此为乐的。
《心流》系统的阐述了心流的理论、进入心流状态的条件以及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心流的方法,为人铺就通往稳定幸福的高速公路。越是成长越是能感受到书籍的力量,安定人心,指明方向。
《心流》读后感 篇2
心流体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作者米哈里说:心流,是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这种体验本身会带来莫大的喜悦,使人愿意付出巨大的代价。当你处于最优体验时,你会感到无比欣喜,觉得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动,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不被莫名其妙的力量牵着鼻子走。它是一种你渴望已久的东西,在追寻理想人生的旅途中树立了一座里程碑。
我的心流体验:
心流体验如此美好,那在我的成长过程当中,有没有这样美好的时刻呢?在搜寻记忆的长河中庆幸自己在读书的时候有过这种感觉。读小学的时候,当我解开奥数题,似曾相识有这种感觉。那是参加小学数学华罗庚金杯赛,最后一道爬坡题,有点变态是这样的,给你一个19度的角,让你画出一个1度的角。在苦苦思索一番之后,注意力全神贯注在题目上面,脑子里突然冒出19×19等于361。然后360度是一个全圆那剩下的那一度就是答案。想到这儿我奋笔疾书,把自己的思路一口气写在答卷上。然后那一年我拿了三等奖。
初中时我和一个要好的朋友,在谈及考试的感受时不约而同的提到,我们都喜欢做数学卷子。在初三不停的刷题的日子里,唯独对数学考试没有厌倦。每次当自己全神贯注在题目当中时,忘记了烦恼,周围的一切仿佛都与我无关,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试卷上。那一刻,心无旁羁,没有杂念,非常单纯的状态,就是一种心流体验吧。
成年之后这种心流体验的机会就比较少了。可能是因为干扰的事情太多,要面对的环境比起读书时要复杂许多,成年后最常做的事情就是赚钱。
作者米哈里厉害的地方就在于它把抽象易变化的心流体验描述得很具体,而如何找到这样的主观感觉,他也有章可循,而且画了一副地图给我们。成长的四个阶段。
就拿时间管理的践行来说,1.0我们就处于成长的第一阶段,任务难度不大,然后我们的技巧也非常的`有限,所以走过第一个60天,相对来讲比较轻松。但实际上在这第一个60天里头,大家的工具运用技能还是比较粗糙的,也就触碰到皮毛而已。然后在90天的2.0的践行当中,难度增大了,打卡不是发音频到朋友圈,而是变为完成晨间日记打卡。所以当难度提高的时候,我们的技能学习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但是这里说一下为什么同样当时是90天的践行,大家收获会千差万别,很多人都是停滞在了成长的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
要达到成长的第四阶段,难度提升技巧也同样提升,这个是需要一定的难度突破自我的。愿意突破自我的人就得到了更多的成长,而不愿离开舒适区太远的人,自然也就收获不多。
要想成长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问题或者任务有难度,另外一个就是全神贯注迎接挑战。
要想达到全神贯注的状态,不受任何意识的干扰,这个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心流的状态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找到或者体会到。
现在我们每天都要接受来自外界大量的资讯,当我们的注意力被分散,或者目标相对较多时,我们内在的秩序就消失掉了。而当我们的内心是一种思绪的状态时,我们就会焦虑,烦躁不安。离最优体验就会越来越远。所以要学会调节情绪的干扰,屏蔽过多的资讯进入大脑。学会专注当下,所以你的注意力就是你财富的基石。
《心流》读后感 篇3
说起来很巧,当我第一次去图书馆借书时,引入眼帘的就是The Books that Your Professors Read这一专柜,于是我借走了王丛院长的荐书,也就是《心流》。翻开这本书,首先看到的是王丛院长写下的笔记、在字句下画的线,这让我觉得很亲切,也颇有感触。很遗憾的是,这一类书比较珍贵,只有七天的借阅期限。但更让我惊喜的是逸夫书院的新生大礼包中包含了这本《心流》,也许这就是缘分吧。
“心流”这个词在很久之前就较为流行,我的认知仅限于它意味着人在专注工作时达到一种极为高效与沉浸的体验。读完序言之后,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首先是它的成因:一是专注,二是自愿的付出,三是即时的回报与新鲜的刺激,四是忘却其他琐事。联系起我在高中时的经历,有时候在写作业或者是考试时能够短暂的达到心流的状态,但大部分时候我都处于心猿意马,即使是在考试我也有可能在读题的瞬间想到无关的琐事。当然心流带给我的体验也很好,当达到心流状态时,我可以高效并且迅速地完成任务,并且产生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
书中还提到要达到心流是需要一定的挑战性的,并与我的技能相适应,如果技巧调高,目标也需要上调。联系到我的生活体验,在做太简单的数学题时,我从来没有达到过心流的状态,太难而完全没有思路的题也是如此。只有那些与我的技能相符合、并需要我进行思考与尝试的'题,最能使我达到心流。
书中关于“复杂游戏”的观点也让我印象深刻,如醍醐灌顶。“因其不需要学习,是没有复杂游戏储备的无聊者的便餐”——这句话是对当代人沉迷手机、电子游戏的精准剖析。想起我的同学,她才艺多多,画画唱歌写稿样样精通,还报了吉他课来增加复杂游戏储备;而我没有什么复杂游戏能力,也没有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暑假无所事事,成天沉迷于电子设备。与之相关的,有一个这样的问题,大意是如果有了经济自由,那么人们应该怎样利用他的时间与自由?这引起了我很多思考。举个简单的例子,有钱人的孩子也许才华横溢,掌握多种复杂游戏,这一定程度上是经济自由造就的,也说明闲暇必须与游戏相结合,复杂的游戏必须经过学习,所以学习游戏就是学习如何应对更多的闲暇。恰好我是EPC学生,所以我有很多闲暇时间,这样的字句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学着去应对我的闲暇时间而非吃便餐。
总之,《心流》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能在接下来的生活中更好地关注自己的内在,学习调节情绪,做出改变。
《心流》读后感 篇4
专心致志:意为用心专一,聚精会神,丝毫不马虎,把心思全放在一件事上。形容非常认真地去做某件事。致:尽,极。志:意志。致志:一心一意。语出《孟子·告子上》:“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郑观应《盛世危言·技艺》:“泰西人士,往往专心致志,惨淡经营,自少而壮而老,穷毕生之材力心思,以制造一物。”
对心理学书籍的阅读,我去年大量的时间沉浸在武志红的洋为中用的心理学上,看了六七本,虽有《巨婴国》这样的让人惊艳之作,但是后来越听越恐的得到“心理学课”让我半途放弃了继续研习,乃至取关公众号。后来是朋友推荐的徐文兵、梁冬的黄帝内经白话解读让我从体人又重新回到体己。这本最有体验心理学书就在这个过程中,一直被放在枕边,现在回头想想,最该先读、深度的应该是这本《心流》
这本书讲了一件事:专心致志的力量。心流,就是心无旁骛。
西方科学几乎都是实验科学,从实验结果得出的现象总结,推导到探究原因,再去找到本质逻辑。虽然心理学著作肯定是意识形态的东西,但是《心流》是从科学、实验的角度来推导、演绎,对我这种理工男而言,比起武志红,更对我的路子。
虽然都是诛心的书,但是他终究讲的还是求真体己,比起武太多的避害体人,让人心里更加阳光痛快。就像同样是跑100米短跑,旁边一个人喊的是:找到心流,找到那种全情投入的感觉;另一个人喊的是:摆脱心魔,找到伤口,那是有光照进来的地方,有了光就有了希望。
仔细品味一下,这是典型的Y和X的思维方式,给人的思维体验完全不同。
所以,此书是书到读时方觉晚!心流的成因和特性:
第一,注意力;
第二,有一个他愿意为之付出的目标;
第三,有即时的回馈;
第四,因全神贯注于此,日常恼人的琐事呗忘却和屏蔽;
第五,达到了忘我的状态。
本书非常的全面,从心流来源的科学依据,到心流的成因、要素,与身体、意识、文化的关系,如何获得心流体验(最优体验);到心流与感官、思维、人际的关系;最终告诉我们如何用心流抵御挫折,追求幸福的`人生、生命的意义。
读这一遍我的感觉是,是肯定不过瘾、不知其意、未有甚解的。所以决定三个月后,还要重读一遍。如果非要觉得精彩或者摘读的话,我觉得必须要多读两遍的是郑也夫先生的序,实在写的太精彩,可以读、再读、重新读。
如果需要一些碰撞的话,在这里也把我找到的金句和全书的目录分享给大家,浓缩的精华如下。作者:我是客户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