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之道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学习之道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习之道读后感 篇1
初读这本书,只为了完成任务,为找到结果而读,所以体会不到作者对"学习”和"道"的阐述和理解。
经过一年的学习,再读这本书有了很多和之前不一样的感悟,加上聂老师的讲解,更进一步了解了什么是”学习",什么是"道",大道至简,顺其自然的含义。
"学习”并不是痛苦的代名词,如何让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中找到快乐,保护学习兴趣,爱上学习,多关注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只在意结果。这就得家长从自身先改变,在思维模式上,语言上,行动上,自己先变成一个学习者。
作者从两个阶段来阐述他自己的学习之道,一是儿童时期的无心之举学习了象棋,二是成年后自己喜欢学习了太极。自己是如何取得成功的。
当读到整体理论与漸进理论时,让我深有体会,固化的思维模式是多么可怕,直接给孩子扣帽子,“你是聪明的,你马虎了,你爱溜号"等等,来评价自己的孩子,不深究原因,直接问怎么办。而成长型思维模式更注重过程,把成功与努力联系起来,只要努力,任何事都可以做好。不注重眼前的结果而是长期的过程。表扬时也不要说你真聪明,你真棒,要说你在这件事上很努力,不然孩子就会很怕失败,不愿挑战,怕毁掉完美形象,受不了打击。
爱上学习。作者是从过程第一,然后专注力努力,最后享受结果,这三步开始的而家长应该做到无条件的爱、支持、陪伴,让孩子体会到纯粹的快乐,不和其他人比较。
我自己做的特别不好,经常习惯性说谁家孩子回家写卷子,谁家孩子看什么书了等等,都会被儿子冷漠的回答"关我啥事”。
小雨喜欢打鼓,他的老师就做的很好,不是把考级,拿证放在第一位,而是一步步打好基础。在学习的过程中针对他的性格特点,进行教学,他在学习新节奏时接受的`很快,瞬间记忆好耐力差坐不住。老师会要求他连续十次全对才可以休息。画小圈做刻意练习,锻炼他的耐心。
而作为家长的我也是通过不断地和聂老师学习,才一点点改变自己想法,理解老师,改变自己的结果焦虑症,允许和接受自己的孩子就是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人,只要快乐,健康,积极向上就可以了。
希望自己努力学习,慢慢带动孩子爱上学习。
最后就作者说的一些练习方法,我认为我还得继续重读,认真体会。希望做孩子成长路上的小拐棍而不是绊脚石。加油!
学习之道读后感 篇2
有句俗语叫,活到老,学到老。我们常常把学习挂在嘴边,但是未必懂得学习的本质,我们每天都在学习这,学习那,但是又有几个人懂得先学会“学习”这个最基本的规律,然后再去理解学习的本质。
整本书读完之后,我认为有一点是非常值得来说的,就是书中讲的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
专注模式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
发散模式是放松的休息状态。
为了更好的.认识到这两个模式,书中是这样去描述的,我们想象有一把手电筒,当调到“专注模式”时,手电筒的光束强,集中范围小,而调到“发散模式”时,手电筒的光束范围广,分散不集中。
比如,我们在解决一个问题时,往往会专注这个问题,专注的去找问题,为什么会发生?怎么解决?怎么避免以后的问题。把所有的专注都集中在这个问题上,但始终没发现问题。
然后你在某天晚上的散步中,这时处于“发散模式”时,你却在非常放松的一个状态下,注意力涣散的方式突然想到了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
这让我突然明白到一点,那就是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是互相存在的,而且是可以自由去转换。
当外在环境需要大脑切换到哪个模式?哪个模式就会出现。
无论做什么,都要先进入专注模式,集中精力去关注问题点,然后专注的去寻找解决办法。当你感觉在专注模式下遇到困难时,就立马切换到发散模式,比如跳舞,开车兜风,冥想,散步,睡觉,听音乐都可以。
《学习之道》不紧紧是讲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也讲了大脑记忆,心理障碍等其他方面的内容。我阐述的这部分是我对这部这本书的理解。
以上是我本人对这本书的一点感悟。
学习之道读后感 篇3
读完《学习之道》的读书笔记,你有什么想法?这本书的观点你对是否有帮助?欢迎投稿或者给我留言。
我们常常把“学习”挂在嘴边,可是你未必懂得学习的艺术。只有当我们的工作超越熟练阶段而成为自身的一种表达的时候,学习才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
问世间又有几人能忍耐枯燥的基础练习,将技能练习得炉火纯青,成为自身的一种表达方式?
我看了《学习之道》,被作者的学习能力给震惊了。作者年纪轻轻,就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的冠军。这是普通人一生都望尘莫及的。如果说象棋的冠军是有天赋的原因,那推手的世界冠军绝对是学习力的最佳体现。
乔希·维茨金学习的境界很高,但他能用浅显易懂的文字描述自己对学习的独到领悟。学习力是可以迁移的,作者可以把象棋的学习力和太极拳的学习力互相迁移,融会贯通。资质平庸的我也可以学习作者的方法来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这本书是古典老师强烈推荐的,他说,如果你一生只想看一本关于学习的书籍,那就选择《学习之道》吧。
《学习之道》的作者本身就是高手人物,乔希·维茨金从9岁起便8度荣获全美象棋冠军的天才神童;他的传奇经历被记录成书,并改编成电影《王者之旅》;他纵横西方棋坛10年后,改行研习太极拳,并连续21次荣获全美太极冠军及世界冠军的“太极拳王”。
正如维茨金所言,“我意识到自己最擅长的既不是象棋也不是太极,我最擅长的是学习的艺术。”本书并不是教你如何学象棋或太极拳,而是让你掌握适用于任何领域饱尝成功的学习之“道”。
《学习之道》是美国公认的学习第一书。世界冠军现身说法,揭秘从平凡到天才的成功之道。这是在任何领域都能成功的学习方法。这是任何人都适用的终身深入学习法。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道”是很高的境界。而作者乔希·维茨金总结出的学习的艺术确实可以称得上“道”层面的境界。
我想起古典老师在《6堂职场发展必修课》里提到的能力的四个阶段:无知无能,有知无能,有知有能,无知有能。
以骑单车为例,解释这四个阶段,最开始,不会骑单车,无知无能。爸爸告诉你骑单车很容易,怎么怎么做,该怎么骑,但是你自己还没有实践。这个阶段:有知无能。爸爸在后面抓着你骑,你学会了控制了平衡,转头一看爸爸不在扶着你,注意力转移,摔倒了。这个阶段:有知有能。可以一边骑单车,一边看美眉。无知有能。能够自动化为终极核心。
《学习之道》作者融会贯通的能力非常强。他的学习步骤,也类似于古典老师提到的能力的四个阶段。学习推手时,他会将动作化解为一个个很小的步骤,练到自动化的阶段,再把各种技能融会贯通起来。学习围棋时,高手都知道中路的重要性,但是,高手下棋,最后让你看不出中路,高手们把技能练习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所以,普通人根本就看不出高手用的是那种技能。
学习的高阶境界是将各种技能融会贯通,将各种技能内化为意识的一部分,利用自身的创造力进行创新。
学习的另一个重要习惯是刻意练习。作者进步神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每天都会刻意练习某些技能,而不是仅仅是重复的练习。他每天都有进步,每天都有新的感悟,所以,学起来比一般人要快。古典老师在《6堂职场发展必修课》中也提到了刻意练习的重要性。熟能生巧并不一定带来perfect,刻意练习才可以。不断找新指标进行刻意练习,持续往前推进。仅仅重复,很快进入厌倦的环节。
《如何成为专家?》一文中也提到,专家类型的人会刻意练习比较难的技能,而不是仅仅练习简单的技能。在《学习之道》中也可以找到这样的例子。
审视自己的学习方法
书中,作者还提到了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一种是整体型学习,一种是渐进型学习。
属于“整体理论”类型的孩子,即受父母和老师影响而采取这种思维方式的小孩子,倾向于用这样的语言:“我在这方面很聪明”,并将成败归结于一种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能力水平。他们把自己的综合智力或技能水平看成是一个固定的、无法继续演变的“整体”。而“渐进理论”则是一种全然不同的学习模式,权且将其称作“学习理论”,该理论更倾向于用这样的句子描述结果:“我之所以做到了是因为我非常刻苦”,或者“我应该更努力一点才是”。采取“学习理论”的小孩子倾向于这种想法,即,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通过努力,一步一步,循序渐进,新手也能成为大师。
当遭遇挑战时,“学习理论”者更有可能迎接挑战,而“整体理论”者则更容易急躁不安,甚至放弃。把成功与刻苦努力联系在一起的小孩子,在遇到挑战时,倾向于采取“掌握取向的方向”,而简单地用“聪明”、“愚笨”,或者“好”、“坏”来评价自己得能力得小孩子,则倾向于采取“无助反应”。
认识到整体型学习方式和渐进型学习方式就是巨大的进步,回顾自己的学习历程,我觉得君子更倾向于“整体型学习理论”,当我刚开始学习新技能时,做得不好,就会用自己不适合这个技能,我在这方面没有天赋等借口来搪塞,后面也就放弃了练习。而“渐进型学习理论”的人,会鼓励自己只要不断练习,至少是能达到平均水平的,会通过不断练习来提升自己的技能。
父母更加要认识到这两种学习方式的不同,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使用“渐进型学习理论”,不要用“聪明”、“笨”这样的词来评价自己的孩子,而是要鼓励孩子“更努力就可以做得更好”。
如何做到熟练?
首先从基础开始,通过理解训练的原则所在来建立扎实的基础,然后在你个人倾向的指导下拓宽并完善自己的技能,同时和你认为是艺术的必要实质的东西在抽象层面上保持联系。结果就是你可以更好地吸收各种知识,使得这些从个人的着重点拓展开来的知识相互连接成一个网络。
在我看来,直觉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指南针,它是无意和有意思维之间的桥梁,我们一定要和使直觉起作用的因素保持联系。如果我们因为没有真正地理解直觉而忽略了直觉,那么我们就会失去跟我们自己得创造性源泉敞开心扉交流的绝好机会。
如何化情绪为力量?
在《学习之道》中,作者的妈妈是驯马师,妈妈告诉他,驯马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把它紧紧得绑起来,从精神上令她崩溃,最终让它双膝跪地,接受被人支配的命运。第二种方式是成为马语者,不要去破坏马的精神,你要做的只是友善地对待它,并把你的意图转变成它的意图。最后,骑马者和被骑的.马融为一体,建立一种谁也不愿意破坏的紧密联系。
人的情绪有时就如一匹野马,如何驯服自己的情绪,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在高手对决时起决定作用。作者写道,很多围棋高手,在面对不利于自己的局势时,往往会崩溃,不知所措,失去冷静思考的能力。如何化情绪为力量?面对真实的自己,不必伪装。将愤怒,生气等情绪化为力量,融入到比赛中。
高手对决,很重要的对决部分都是心理对决,如何处理压力,如何在压力下思考,如何在紧张的比赛中用意念影响对方,如何将劣势转化为优势?高手对决不仅仅是技术的对决,可能更多是修行的对决。
在和技艺超群且思维敏捷的对手交锋时,心理战变得尤其微妙。两个人的交锋变成了一场无声的心理战:你要读懂对方的每一种呼吸节奏和每一次眼神闪烁,要在对方毫无察觉之下施展自己的操控技巧。一旦我能够更深入细致地领悟着一系列得行为,就可以在对方不知不觉中操控了他的意念。
在书中,作者也提到了外界的名誉带给自己的影响。有时候外界的赞誉反而会影响你对事物本身纯粹的爱好。在以他为原型的《王者归来》电影在好莱坞上映之后,乔希·维茨金名声大噪,比赛时,很多粉丝会找他签名,为他欢呼。而此时,名誉却让他无法专心下象棋,甚至影响了他对象棋的热爱。
如何达到万物合一的境界?
我们都在某些方面非常擅长,并且能在压力下工作。但是怎样变得比别人优秀?怎样迈出从技术性上的娴熟到独特的创造力的这一步呢?只有当我们的工作超越熟练阶段而成为自身的一种表达的时候,学习才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
学习之道读后感 篇4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学习亦如此,有道,才能应万变而自如。阅读《学习之道》已经一年有余,只能说相见恨晚!
那这本书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首先要有学习兴趣。当我们对一件事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我们就会从内心中有热爱和需求!
其次,当有了学习兴趣就会去触碰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就会碰到阻碍,有的选择知难而退,有的一往无前,要改变你的本能反应,你选择的方式直接会决定你的结果。在我们的孩子面前,都希望孩子选择后者,妈妈和爸爸的陪伴就是至关重要的,帮助孩子们排解困难,长情的陪伴。
再次就是思维方式,整体与渐进,一个是用固定的思维方式将你的孩子牢牢套住,另一个是多元化的思维方式让孩子去看待事物,而这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结果。
接下来就是怎么能持续的在这个良性的学习状态下学习下去,那就要必须走出自己的舒适区,要打破自己的'舒适规律,才能不断的排解到困难持续学习,但这绝不是结果和荣誉驱动的。
有良性的循环就有恶性循环,要不想在恶性循环的漩涡里一直下坠,那就必须及时叫停,停下来判断,分析,反思,才能归位,才能更好的进入到良性的循环当中去。
而我们在陪伴时的方法也很重要,“怒吼”“温柔以待”,很多人都是前者,我相信你们的内心深处都是想的后者,这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修炼,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应对不断成长的孩子们的状况!
这些思维方式、情绪都能掌控的情况下,我们就要看一下学习的技巧。你一定要判断是否能将以上的思维方式和情绪判断的准确。如果不够准确不要考虑去找一些外援喽!
在孩子的学习道路上应以不忘初心为标准,要允许孩子出错,要接纳真实的孩子和真实的自己。很多人认为在孩子学习的道路上要一直前行,不接受“退”,而往往有的时候“退”恰巧是前进的最好途径。所以说放平心态,好好想想自己最初的想法是什么!或许对孩子的态度就会有改变。找到孩子的问题所在,我们就着重练习,反复练习,使其增进,达到能融入你的大脑,身体,把不擅长的练习到肌肉的记忆,想想还有什么事是你做不了的。开始比较慢,经过长时间练习就会觉得越来越快,甚至时间就会变得越来却慢!能自在从容的发挥一项技能,那这种学习方法也就一通百通了!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吧!老话儿说“生命在于运动”,很多时候我们只关注孩子的学习,饮食,而忽略了孩子的运动,运动也是最好释放压力的出口,压力得到释放,才能以最佳的状态来应对前行的学习!
我只是浅读了《学习之道》,而懂得了学习之道,学习任何事都会融汇贯通,有道方能衍生出其万物,养育不是一蹴而就,任重道远,却没有回头路,我只能说我学习我收获,我们一起努力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