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老地方整理的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小车、弹簧片、细线;三合板、遥控玩具汽车、玻璃棒;通草球、橡胶棒、毛皮、玻璃棒、丝绸;磁铁、弹簧秤等
二、说教法
知识与技能:
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
会区分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
过程与方法:
观察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现象
2、实验探究力的相互作用规律
3、鼓励学生勇于探索,促使学生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探究,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体会物理定律的简捷,准确,严密
3、渗透物理学史
4、引申,重视人际交往
三、教学重点
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及应用
四、教学难点
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人在划船时用桨推河岸,发生了什么现象呢?船离开了岸。这个问题在初中已经研究过,当时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是: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这个物体同样会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我们把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两个力分别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下面进一步来研究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设计
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我们通过几个实验来研究今天的内容。通过实验大家要总结出作用力跟反作用力的特点及其关系。在实验中大家要注意观察现象,分析现象所说明的问题。
实验1、在桌面上放两辆相同的小车,两车用细线套在一起,两车间夹一弹簧片。当用火烧断线后,两车被弹开,所走的距离相等。
实验2、在桌面上并排放上一些圆杆,可用静电中的玻璃棒。在棒上铺一块三合板,板上放一辆遥控电动玩具小车。用遥控器控制小车向前运动时,板向后运动;当车向后运动时板向前运动。
实验3、用细线拴两个通草球,当两个通草球带同种电荷时,相互推斥而远离;当带异种电荷时,相互吸引而靠近。
实验4、在两辆小车上各固定一根条形磁铁,当磁铁的同名磁极靠近时,放手小车两车被推开;当异名磁极接近时,两辆小车被吸拢。
实验5、把两辆能站人的小车放在地面上,小车上各站一个学生,每个学生拿着绳子的一端。当一个学生用力拉绳时,两辆小车同时向中间移动。
实验分析:①相互性:两个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对两个力来说是互换的,分别把这两个力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②同时性:作用力消失,反作用力立即消失。没有作用就没有反作用。
③同一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质是相同的。这一点从几个实验中可以看出,当作用力是弹力时,反作用力也是弹力;作用力是摩擦力,反作用力也是摩擦力等等。
④方向:作用力跟反作用力的方向是相反的,在一条直线上。
实验6.用两个弹簧秤对拉,观察两个弹簧秤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数量关系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⑤大小: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在数值上是相等的。
由此得出结论:
2、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教师举几个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实例。
提问:学生举例说明。
3、作用力、反作用力跟平衡力的区别
前面学习物体受到的平衡力的关系时曾提到,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平衡力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有什么不同呢?下面通过列表的方式加以比较。
在列表的同时用相应的例子加以说明。
六、课堂训练
提问:既然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大小相等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鸡蛋与石头相碰时,鸡蛋破碎而石头不破碎;马拉车时,车会向前走而马不后退呢?
答:这个效果由物体本身的特性和物体受到其它力的情况有关。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大就不易损坏;物体是否发生运动状态的变化还要看物体受到的其它力的情况。
七、课堂小结
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一对力叫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牛顿第三定律:两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同值,同性,同变化;异物,反向,又共线。
4、平衡力性质不一定相同,作用于同一个物体。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点:
(1)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3)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能力点:
(1)通过实验总结规律。
(2)在具体受力分析中应用牛顿第三定律。
二、重点、难点和疑点
1、重点: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2、难点: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3、疑点: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它们能否平衡?
(2)马拉车向前运动是因为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对吗?
三、教具:弹簧秤若干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步骤:
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举例进行讨论和分析:用手敲门、用脚踢球,你有何感受?
总结: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后一个物体也一定同时对前一个物体产生力的作用,我们把其中的一个力称为作用力,另一个力就叫做反作用力。
2、牛顿第三定律
演示、研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互拉两弹簧秤,请学生给秤读数。改变拉力的大小,观察两秤读数变化。
得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总是相等的。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继续演示、分析: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其它特征: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作用在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上)。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存在、同时消失。
*作用力与反作用是性质相同的力。
3、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
相同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作用物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效果不能抵消,不能平衡)力的性质(不能简单认为A对B的力与B对A的力就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力的存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必须同时产生,同时消失,不分先后。二力平衡中的两个力,若其中一个消失,另一个不一定消失)。
4、总结与扩展:
(1)拔河比赛中,甲队胜了乙队,是因为甲队给乙队的力大于乙队给甲队的力,对不对?(正确分析甲队战胜乙队的原因)(2)用手压弹簧,手先给弹簧一个压力,弹簧形变后再给手一个弹力,对不对?
5、思考题
(1)人从地面上跳起是由于地面对人的支持力大于人对地面的压力,对不对?(正确理由是什么?)(2)重力不计的细线一端固定在天花板上,另一端悬挂一个重物,试说明下列各组中给了的两个力是什么关系?能否平衡?
A、天花板拉绳子的力与绳子拉天花板的力
B、天花板拉绳子的力与物体拉绳子的力
C、绳子拉天花的力与绳子拉物体的力
(注意:此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D、绳子拉物体的力与物体拉绳子的力
E、绳子拉物体的力与物体的重力
F、地球吸引物体的力与物体吸引地球的力
(注意:此二物不接触)
本题中,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与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小相等,如何证明?
六、作业:P56:5、6
板书设计:
牛顿第三定律
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牛顿第三定律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特征
3、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区别
《牛顿第三定律》一课的.点评----
1、该内容在考纲、教学大纲中的地位都是须掌握的内容。运用牛顿第三定律来分析具体事例,属Ⅱ层次要求,说明了此节课的重要性,这为以后的物体受力分析、动量守恒奠定了基础。
2、关于教学流程:教学环节各知识链连自然、合理、得体,讲授知识由具体事例过渡到物理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重难点突出、明显,教学环节有层次。
3、关于授课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幻灯片及动画演示物理过程,知识过渡由浅入深,方法较为灵活,且教学媒体的应用能突破重点、难点。
4、关于课堂观察:在教学中,学生积极主动,回答问题踊跃,师生之间有较好的配合,但学生回答问题略显被动,一问一答式,勉强回答式突出。普通话标准,吐字清晰。
5、板书设计:较为简洁,扩大了课堂的容量,使写板书的时间能更多地投入重点难的突破,戒除学生听----记笔记----听----学等机械性的听课方式,使课堂活起来。
6、不足之处:有口误,课堂训练明显不足,对达成目标不利。
7、总体点评:是一堂优质课,虽有缺点,但暇不掩玉,难能可贵。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篇3
说教材:
《牛顿第三定律》是司南版必修1第六章“力与运动”第3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主要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是高中物理的基础,所以本章内容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2.牛顿第三定律;3.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本节讲述 研究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牛顿第三定律,揭示了力作用的相互性。结合教材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能用该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3.能区分一对平衡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
过程与方法
学习研究物理现象,总结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本节的重点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牛顿第三定律;教学的难点是: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一对平衡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区别。
说教法
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学生对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指导学生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总结出牛顿第三定律。教师通过实例来引导学生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并利用实物或作图法进行分析,进一步的区别一对平衡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直观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归纳总结并结合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合理提问、评价,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
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在学习了牛顿第一、第二定律的基础上,知道作用力、反作用力的概念;来引导学生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实验探究,分析、总结实验结论。总结出牛顿第三定律。并通过实例讲解,使学生理解牛顿第三定律。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
说教学过程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大约需要5分钟的时间)
教师举生活中的实例(手拍桌子,手会痛;脚踢足球,脚的感觉怎样?等),学生觉得很简单,这时教师把例子转化为物理模型,进行受力分析。定性的说明力是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把学生的思维带入课堂。
2.新课教学(大约需要35分钟的时间)
教师复习:力的概念,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并举例说明(手压桌面,手是施力物体,桌面是受力物体)。那么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那么桌面会对手有力的作用吗?引导学生作图分析(课本图6-20),教师引出作用力、反作用力的概念。提出问题: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有着怎样的关系?提供实验仪器:两个弹簧测力计(116页迷你实验)。学生进行分组设计实验,讨论、归纳总结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在学生对牛顿第三定律的形成过程有了体验后,教师给出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用一些概念辨析的题目(如117页,作业2 .3)来帮助学生理解牛顿第三定律。从中,学生有疑难点是: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这是教师通过举例,作图分析,详细讲解来区别,并列表对比分析。
相同点及不同点
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等大、反向、共线 作用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 一定是同性质的力 同时产生、消灭 力的作用效果不能抵消
一对平衡力 同一物体 力的性质不一定相同 不一定同时产生、消灭 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抵消
教师总结本节的内容,(有时间的话)再进行例题的讲解与巩固,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稳定性。最后布置作业。(在板书方面:教学中将黑板一半写概念,另一半用来作图分析。)
结束语
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以学生为中心”,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积极倡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老师,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篇4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