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病隙碎笔的读后感

2025/09/20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病隙碎笔的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病隙碎笔的读后感 篇1

这本书从信仰讲到神明,从宇宙论及生死,由残疾至爱情,最后便是灵魂与深思。这是一本充满了深刻生命体验的人生笔记。

史铁生不是无神论者也不是有神论者,他用矛盾性的写法和自己丰富的阅历来告诫人们:上帝不会眷顾某个人,处于自己的角色,那便尽力的扮演好他。他从信徒约伯和自己笔下的画家Z看到了自己。一个相信上帝,一个相信爱情。可他又不认为史铁生只是史铁生,他不仅是约伯和Z,还是另一个活生生的人。最后他终于想通:史铁生是别人眼中的我,我并非全是史铁生。

在诚实与谎言中,欲望与命运中,他悟彻了白昼。白昼会带来魔法,使人被名字所束缚从而显得拘谨、犹豫,甚至慌不择路。但当一俟白昼遁去,夜的自由到来,脱下一张扁平的画皮,剩下的东西才是史铁生。我想,这也是许多作家愿意佚名的原因。

此书让我回韵良久并深刻剖析生与死的.关系。人的死亡是否会带来灵魂的不灭?史铁生并没有直接回答,因为他也无能为力。倘若有人说:“灵魂不死”是否是迷信?若有一樽强大的意志信誓旦旦的:死亡是绝对的寂灭,并无灵魂的继续,是否是想引起宗教斗争或引起上帝的注视?

灵魂不死,只是猜想,科学无法证实或证伪。科学智能理性地建造未来,可它也有局限性。当科学也不知何去何从,面对地球的毁灭、太阳的枯竭时,人类应当如何?依旧满怀热情地准备活下去,大家要靠什么?是迷信这种对未来无凭据的猜想和希望?

这时,迷信便不是迷信。可以称之为信仰,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大部分人都不会放弃活着。而信仰便是唯一的依靠,史铁生深知如此。在轮椅上,无论他信仰佛陀或上帝,最终凭借信仰的力量活了下去。科学无法为他带来生命的活力而信仰可以!

这本书是作者在深刻的困境中,对神性和人生终极意义所做的一次艰苦卓绝而又辉煌壮丽的追问和眺望。从困惑与痛苦出发,审视世界与时代,表现对人生意义与精神寄托的不断追求。让人回味良久。

病隙碎笔的读后感 篇2

《病隙碎笔》顾名思义是为在与疾病抗争的闲隙中所写下的零碎笔触。书中记录着他是如何看待“两个自己”——一个被疾病缠身,一个拥有自由灵魂,也流露出作者以犹在另一个世界的角度对生活、人生的理解与思考。不得不惊服,非同寻常的生活阅历给了他卓越而深远的感悟与见解。

书的开始便谈及“约伯的信心是真正的信心。约伯的信心前面没有福乐作引诱,有的倒是接连不断的苦难”,其中的约伯何尝不是史先生呢?他将自己生命的不幸,乐观地表述为追求“约伯的信心”。反观当下,有多少人能做到呢?苦难与福乐都是我们要接受的.全部,不能仅活在被拿掉苦难的世界。

“人不是苟死苟活的物类,不是以过程的漫长为自豪,而是以过程的精彩、尊贵和独具爱愿为骄傲的”,哪怕身陷囹圄,史先生也要努力地表达内心对生活的渴望,以及对“向上的生存向度”的追求。

史铁生的伟大不单在于他个人的文学建树,更在于他热衷于以身试教向普罗大众发出号召。他以自己“身临其境”所特有的说服力去拯救那些“迂腐”以及“死掉”的思想。他所展现的不单是自己对命运的反抗,更是对大多数人的救赎。

当然,囿于见识有限,想要完全读懂史先生对人生的参透还言过尚早,但哪怕我们所能读出的仅是皮毛,也已是极大的受益匪浅了。史先生在书中对生命这样解读,“生命是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读后感·试问,有多少人能像他这般淡化苦难并且超然物外。大多数人缺少这份透彻地看待生活的能力,从而使他们走了弯路,甚至渐行渐远。

在这个越发倾向于“自我”的时代,人们越发扩大地去捍卫自己的利益,没有人愿意去吃亏,于是不免沦落得更加物欲化,不免遗忘丢失掉幸福的真谛。

我们要仰望星空,但我们也得脚踏实地,适当地放慢步伐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去扪心自问初心何在。是我们改变世界而不是世界改变我们,多一些理性思考,少一些急功近利,会让我们的人生路清晰很多。

从这本书中获得的是超越文字的力量,是相见恨晚的领悟。

病隙碎笔的读后感 篇3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你可以在阳光下看到在风中摇曳的绚丽花海,你可以在茫茫的草原上策马奔腾,你可以在浩瀚的大海边享受海风带来的丝丝凉意,可以在高山田野间感受自然的味道……但再温暖的阳光也会被乌云遮盖,再美丽的花朵,也抵挡不住狂风暴雨的侵袭。人生中有喜有悲,但要在病痛中寻找积极乐观的人生,却实属不易。

在这个寒假前,对于史铁生我无一了解。而看完《病隙碎笔》后,我对他便有了新的认识,对他心生敬仰。史铁生是一位优秀的作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但上帝却和他开了一个玩笑,让他在最美好的年纪失去了双腿。也许是天妒英才,不幸的事接踵而来,但这并没能击垮他,反而使他在痛苦中寻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对于史铁生而言,《病隙碎笔》不仅仅是一部属于自己的作品,也是一部充满生活体验的人生笔记。这本书是他在生病治疗间隙写下的片段随笔。篇幅很长,语言精简易懂,主要涉及到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等方面没有繁琐的考证,推理和判断,只有作者在那时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从文字间可看出他对生活的'坦然豁达,“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在任何灾难的面前,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面对命运的玩笑,他是那样理智地直面命运的挑战与不公。他在病痛中渐渐悟出一条人生的道理,“只有生病了才会想起没有生病的好,只有发烧了,才会知道不发烧的日子有多么惬意。”史铁生以一种调侃的口吻说道,“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或胜或蒜的意向,别开生面的游历。”他以一种平静的心态面对病魔,并为自己的生病观上另一种名称“生活体验”。

史铁生对这个世界是多么的热爱,苦难于他是一种折磨,而是一种生命的馈赠,让他体会出了生命更深层的意义,生命似乎正如他书中所说的,生命本无意义,是我使自己的生命获得意义。

病隙碎笔的读后感 篇4

许久没有把一本小说能从头到尾看完过,“五一”放假期间,偶尔的一个机会,从朋友处看到了史铁生的《病隙碎笔》,刚看了几页,已被作者那种写作与生命完全同构在一起的语言所吸引,竟用了能用的全部时间把这本散文随笔集看完,深深为他那深遂的思想和坚强的意志所感动。他,一个双腿瘫痪,双肾衰竭而停止工作,又患上了“尿毒症”,人生的苦难几乎都找上了他,而他,却在那轮椅上,用生的意志探寻着生命的终极意义;用理性的文笔,甚至是幽默的语调,述说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疾病的抗争;他体验到的是人生的苦难,表达出来的却是存在的欢乐和充实。

他在生病中,领悟出一种很现实的人生观: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上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到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他后来患了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使他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他醒悟到,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我认为《病隙碎笔》——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作者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与欢乐,在书中,他用睿智的语言,犀利的文笔,把自己的灵魂一一解剖开来,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这是一般人不能做到的,而他做到了,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他要为残疾的肉身续上一个健全的心途,为隔离的灵魂开放一条爱的通路,他的碎言碎语就是怀着这样一种崇高的理想开始的。作家韩少功评论《病隙碎笔》说:“《病隙碎笔》几乎是一个爱好科普知识的耶稣,一篇可以在教堂管风琴乐柳中朗读的童话,是一种在尘世中重建天国的艰巨努力。”

当我把书的最末一页看完,轻轻地把书合上的时候,我觉得意犹未尽,此书的碎语拼凑起来不就是一部生命体验的百科全书吗,就好比一个漂亮而好吃的美食拼盘,给人视觉上的享受,精神上的愉悦,又有一定的实用性。当我把书的最末一页看完,轻轻地把书合上的时候,我已经被它感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