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抗日战争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抗日战争读后感 篇1
刘胡兰她年轻、漂亮、勇敢、善良,来自美丽山西的女英雄,她出生于1932年10月8日,出生在山西省文水县周西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八路军来到文水县同人民一起战斗,就在这一年周西村成立了抗日小学。
1942年,年仅十岁的刘胡兰就当上了儿童团长,常常和小伙伴们站岗、放哨,掩护抗日战士。刘胡兰原名刘富兰,母亲生下妹妹后就不幸身亡,父亲刘景谦续娶胡文秀为妻,胡文秀将刘富兰中的“富”字改为自己的姓氏“胡”,从此换名为刘胡兰。
刘胡兰一个十五岁文静的小女孩,是一个对党的事业赤胆忠心;对人民对革命同志忠心爱戴,对敌人的,面对敌人的凶狠残暴毫不畏惧,宁死不屈,大义凛然,表现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气节。当她昂首挺胸走向敌人的.铡刀时,是那么从容不迫,视死如归。十五岁,是一个花样年华;十五岁,我们还在父母怀里撒娇淘气,无忧无虑地生活时,而我们的小英雄刘胡兰却被惨杀在敌人的屠刀之下,一个正当花季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亲自为她挥笔写道“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是对刘胡兰的赞扬。
与刘胡兰对照,我自形惭愧,平时碰到一点点的困难就会垂头丧气,叫苦叫累,我要向刘胡兰姐姐学习,做一个勇于拼搏不怕困难,英勇不屈的人,将来为祖国效力!
看了刘胡兰姐姐的英雄事迹,我懂得了一个道理:我们生长在和平时代,没有了硝烟战火,我们的千千万万的英雄,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此时此刻我们更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我们要好好学习,回报祖国。
抗日战争读后感 篇2
最近我迷上了一本书-《抗战》,它是文献纪录片《抗战》的同名书册,讲述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那段悲壮而辉煌的历史。
走进这本书,我看到了日本侵略者的豺狼面目:六个星期的疯狂屠杀,使昔日美丽的南京城变成了人间炼狱;罪恶的细菌战,夺走了数十万中国军民的宝贵生命。日寇的铁蹄践踏了我们美丽的国土整整八年,每想到这些,我都悲愤不已。
走进这本书,我感受到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爱国情怀。战火硝烟中,无数中国军民拿起刀枪,与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有许多英雄让我难以忘怀:巾帼英雄赵一曼,面对敌人的酷刑,毫不动摇,坚强不屈,慷慨就义;抗日将领杨靖宇,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牺牲后敌人剖开他的肚腹,发现里面只有棉絮、干草。还有许多少年英雄与日寇斗智斗勇,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王二小。日军抓住他,让他带路去找八路军的伤病员和后方机关,机智的王二小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敌人有来无回,但王二小却永远葬在了山间。直到现在,我们还在传唱着《歌唱二小放牛郎》,永远纪念着这位小英雄。
通过读这本书,我体会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同时,我还知道了只有国家强大了,才不会被侵略,才能永远昂首屹立于世界之林。
抗日战争读后感 篇3
下午我查到了抗日战争的资料。
抗日战争是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中国人民进行的8年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以军事演习为名,突然向当地中国驻军第29军发动进攻,第29军奋起抵抗。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从此开始。8月13日,日军又进攻上海,同样遭到中国守军的顽强抵抗。至此,中国结束了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的不正常状况,开始了有组织的全面抗战。
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共进行大规模和较大规模的会战22次,重要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总计歼灭日军150余万人、伪军118万人,
战争结束时,接收投降日军128万余人,接收投降伪军146万余人关于八年抗战中国的损失,抗战胜利后,抗战赔偿委员会作出的《中国责令日本赔偿损失之说贴》指出,沦陷区有26省1500余县市,面积600余万平方公里,人民受战争损害者至少在2亿人以上。自1937年7月7日至战争结束,我军伤亡331万多人,人民伤亡842万多人,其他因逃避战火,流离颠沛,冻饿疾病而死伤者更不可胜计。直接财产损失313亿美元,间接财产损失204亿美元,此数尚不包括东北、台湾、海外华侨所受损失及41.6亿美元的军费损失和1000多万军民伤亡损害。此外,七七事变以前中国的损失未予计算;中共敌后抗日所受损失也不在内。经过中国历史学家多年研究考证、计算得出,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共3500多万人,中国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达5600余亿美元。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规定8月15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951年8月13日,周恩来签署中国人民政府政务院通告,规定9月3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这场战争是血泪的教训,真是可歌可泣,这场战争一直在提醒我们:珍惜和平,勿忘国耻。
抗日战争读后感 篇4
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说:“国可亡,史不可灭”,因为修史“系吾民族精神上生死一大事”。在2005年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我准备上网看完这段悲壮而可歌可泣的历史,无疑是责无旁贷,却又难以承载的任务。这场在1945年9月3日赢得的战争胜利全然不同以往110年前的甲午战争,中国进行的仍是一次封建王朝战争,而日本则进行的是一次国民战。从1840年开始到抗日战争胜利的105年间,几乎所有的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中国,而我们惟一赢得的,就是60年前的那场胜利。那是近100年来积贫积弱的中国第一次在一场生死存亡的民族战争中取得胜利,这场胜利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唤醒了沉睡了几个世纪的中国。
现在,我们的生活十分美好。可你,是否想过,现在的幸福生活来的?这可是战士用自己滚烫滚烫的鲜血换来的。这个代价太大了!今天,让我们来顾过去的点点滴滴吧!
在网上,我看到了炮火连天、浓烟滚滚的战场。一个个满身鲜血、汗流浃背、奋力拼搏的战士们。我还看到了19路军组织的“敢死队”出发前接受长官的指示。接着,“一、二八”的战火首先在闸北燃烧。一个个19路军沉着应战。我还看到抗战1月27日午后,日军准备开火的消息使住在北四川路一带的上海居民纷纷涌向租界避难。最后,蔡延锴军长临前线指挥……
同学们,战士们就是这样抛头颅,洒热血,用汗水和鲜血换来的新中国。让我们勿忘国耻,好好学习,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将来振兴中华!
革命战士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