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海燕高尔基教案

2025/09/22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海燕高尔基教案(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海燕高尔基教案 篇1

海燕高尔基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海燕高尔基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海燕高尔基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反复诵读,领会文章激情洋溢、音韵铿锵的特点。

2、诵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有创意的阅读,把握散文诗的优美意境,让学生生成阅读鉴赏能力。

3、把握“海燕”的艺术形象,领会作品深刻内涵。

4、理解象征、烘托、对比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朗读的基础上感悟和品味作品形象及其深刻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

把握“海燕”的艺术形象,领会作品的象征内涵。

通过反复朗读,品味文章的语言和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赏析海燕形象,领会作品象征内涵。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导入。

学生简介作者。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俄国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代表作《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明确目标。

(通过朗读,把握海燕的艺术形象,及作品的内涵通过朗读,品味文章语言及艺术手法)

二、范读——体味音乐美

教师:配乐朗读,注意字音、节奏、语速、语调

学生:听读,听后以“我听到了”的句式漫谈感受。

(过渡:范读中语速的变化,线索)

三、品味——品析图画美

1、文章着重刻画了那三个场面?(语速、文章以暴风雨的渐次逼近为线索,描绘了三幅画面。在文中划出表明画面转换的短语、句子或场景。)

2、选择你喜欢的段落或画面,富有激情的朗读。(朗读、评价、品味。)

画面一:暴风雨将临,狂风卷集着乌云海燕高傲的飞翔渴望

画面二:暴风雨逼近乌云越来越暗海燕英勇搏斗迎接

画面三:暴风雨即临乌云像青色火焰预言暴风雨来临预言

从这三幅凝重的画面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四、讨论——感受意境美

1、以“我感受到了这是一只的`海燕”的句式说话,把握海燕形象。

划出每个画面中直接描写海燕的句子,读、分析形象

侧面描写:环境烘托(海燕每次出场前先写什么?)对比衬托

2、联系时代背景,说说文中各形象的象征意义?

文中还有哪些意象

海燕: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海鸥、海鸭、企鹅:假革命、不革命者

大海、波浪: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乌云、闪电、狂风、雷声:反革命黑暗势力

暴风雨: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

象征——

3、海燕的两次大声疾呼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对海燕搏击风浪,勇敢,乐观、坚强的描写,赞扬了像“海燕”一样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鞭挞了“海鸥海鸭企鹅”式的形形色色自私、怯懦的不革命以及“乌云、狂风”为代表的反革命势力,表现了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五、教师小结:

我们在读诗和散文时,就要进行美读,美读,就是要体味音乐美,品析图画美,感受情感意境美。

六、拓展延伸

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你会如何来做?

七、作业

朗诵本文

从海燕、海鸟、暴风雨、大海的角度,进行心理描写。(用第一人称)

海燕高尔基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了解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培养阅读散文诗的能力。

2、反复诵读课文,在学习象征、烘托、对比手法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作品内涵。

3、体会作品中反映出来的革命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这篇散文诗,象征手法的运用是难点,文中语言渗透了不同的情感,注意引导学生在美读中思索深刻的.主题思想。

课前学习:收集有关面对逆境不低头的名人的故事或名言。

教学过程:

一、读中动手、听中想象

1、学生自由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找出课文中描写海燕的语句。(学生初读课文,完成任务)

2、学生朗读文中描写海燕的句子。

3、教师根据自己的感悟配乐朗读《海燕》,学生听读,想象意境。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方式可以是齐读,也可以是朗读某一语段)

二、交流中思索,品读中感悟

学生放声读课文,同时思考下列问题:

1、当时的环境如何?(提示:可按时间顺序,即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来思考。)

2、结合描写海燕的语句思考:在那样的环境下,海燕是什么形象的化身?

3、在这样的环境下,你们面对海燕会产生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读课文,思考,全班交流。

三、精读课文感悟体验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暴风雨来临之前,海燕是大海的主角,那么,海面上还有其他海鸟吗?写海燕为什么还要写其他海鸟?

2、暴风雨来临之前,海面上的景象是如何变化的?把海燕置于这样的环境中又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合作交流,班级交流。

(二)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象征手法

1、学生介绍写作背景,教师做补充,理解海燕的象征意义。

2、引导学生分析其他形象,学习象征的表现手法。

3、列举常见的青松、红旗、鲜花等事物的象征意义。

四、作业设计:

1、写出下列事物的象征意义

“乌云”、“狂风”象征

“海燕”象征

“太阳”象征

“蜜蜂”象征

“杜鹃”象征

2、《海燕》这首散文诗主要是写海燕,而诗中还写了海鸥、海鸭、企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文中多次提到海燕的“笑”,刻画了海燕怎样的形象?

4、下面两句话分别表现了海燕怎样的性格特点?

(1)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

(2)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海燕高尔基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高尔基《海燕》。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整体感知文意。

2.联系语境,探究海燕形象。

3.结合背景,感悟象征内涵。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探究海燕形象。

教学难点:

结合背景,感悟象征内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自问世以来,便以其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了读者的喜爱,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海燕》,一起去感受凝结着作者敏锐艺术感悟力的“海燕”形象。

二、初读文本,走近海燕

1.自由朗读,读顺课文。

2.听读录音,体会情感。

3.指名朗读,感知文意(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示例:暴风雨来临之前,海燕在高傲地飞翔(说明:“高傲”一词在文中反复出现达四次,是理解海燕形象的一个关键词语,写出了海燕藐视一切、勇敢无畏、自信乐观的特点)。

三、精读文本,探究海燕

学生跳读课文,找出文中直接含有“高傲”一词的语句,并结合上下文说说这些“高傲”分别有什么含义。(要求学生紧扣重要词语以及修辞手法先作简要赏析再明确含义,教师在关键处点拨并指导朗读。)

比如:

1.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关注1-3小节)

补充一句: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赏析:第1句用“黑色的闪电”比喻海燕,写出海燕矫健、勇猛的姿态;“高傲地飞翔”中的“高傲”一词,运用拟人手法,贬词褒用,形容海燕藐视恶劣环境,充满激情自信的特点。补充句则着重写“声音”,运用排比手法,从乌云的角度侧面烘托出海燕的“叫喊声”具有震慑敌胆的威力,突出海燕斗志昂扬的气概和自信乐观的精神。

明确:此处的高傲有藐视一切、勇敢自信的意思。

2.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关注4-6小节)

明确:勇敢无畏之意。该部分中,作者描写海鸥、海鸭、企鹅在暴风雨来临之前惊恐万状的丑态,从而反衬出海燕的勇敢无畏。

3.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关注7-11小节)

补充一句: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

赏析:第3句用“精灵”这一比喻补写海燕的形象。在这里,海燕“飞舞”显出其敏捷和勇猛;海燕“大笑”“号叫”,更显示其在与乌云搏击过程中的欢乐与豪情。补充句中“敏感的精灵”“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写出了海燕的先知先觉,它具有高度的预见性和敏锐的洞察力;“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则运用反复,表达了坚定不移的必胜信念。

明确:此处的高傲可理解为勇敢无畏,自信乐观,具有先知先觉的能力。

4.――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关注12-15小节)

明确:勇敢坚强、自信乐观、富有献身精神的意思。该部分中,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呼唤暴风雨的到来,是海燕的战斗宣言,也是此诗的最强音,体现海燕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和乐观自信的坚定信念。

小结:综合以上的分析,文中的海燕是一个勇敢坚强、自信乐观、具有先知先觉能力和富有献身精神的战斗者的形象。

四、深读文本,感悟海燕

1.都说社会背景是文学作品诞生的摇篮,那么,《海燕》又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成的呢?

明确:这首散文诗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第一次大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当时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蓬勃兴起,沙皇反动政府加强了对人民的镇压,正是革命与反革命激烈搏斗的时候。高尔基当时身在彼得堡,亲身感受到了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的磅礴气势,目睹了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残暴罪行。为了热情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的丑恶嘴脸,就写下了《海燕》这首散文诗。

2.了解了社会背景后,你觉得作者仅仅是在描绘暴风雨来临之前的海燕吗?如果不是,那么文中的海燕究竟代表了什么呢?

明确:不是。本文最重要的写作特色是象征手法的运用。象征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被象征的本体)。它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联系社会背景,我们可以得知,文中的暴风雨应该象征大革命;海燕则象征从大革命中分离出来的一个支流――革命者。再结合上面对“高傲”一词的探究,海燕在文中象征的正是那些勇敢坚强、自信乐观、富有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形象。

3.学生配乐齐读全文,体会课文的深刻内涵。

五、小结作业

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充满激情地描绘了在暴风雨来临之前英勇无畏,乐观自信,富有献身精神的海燕的形象。希望同学们也能直面生活的“暴风雨”,接受生活的挑战,做新时代的“海燕”!

其实,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既有温煦的爱和阳光照耀,也有各种各样“暴风雨”的考验,面临生活的“暴风雨”,你是如何做一只高傲的'“海燕”的?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话,表明自己的想法。

设计说明:

《海燕》是一首著名的散文诗,过去笔者一直把教学重点放在分析结构和时代背景上。但总感觉讲解过程中,学生梳理有难度,教师分析也稍嫌牵强。于是这次笔者进行了重新设计,并将教学重点处理为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探究海燕的形象。

我们知道,散文诗是介于散文与诗之间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兼有散文的流畅自然和诗的含蓄凝炼。因此学习散文诗,读是至关重要的。于是笔者设计了自由朗读、音频范读、学生朗读、全班齐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笔者主要采用关键词教学法,以更浓地体现课堂的语文味,也更好地把握海燕这一形象。笔者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高傲”这一关键词,让学生找出文中直接含有“高傲”一词的语句,并结合上下文说说这些“高傲”分别有什么含义,并要求学生紧扣重要词语以及修辞手法先作简要赏析再明确含义。这样,由海燕形象的探究带动了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的赏析。

此外,《海燕》也是一篇运用象征手法的典型代表作。因此,笔者将教学的难点定位在对海燕精神的把握上。在设计过程中,笔者先向学生介绍本文的背景,让学生对当时俄国的现状有较直观的认识,紧接着引导学生回顾象征手法。在这一步骤中,首先引导学生明白在这个象征系统中处于背景层次的“暴风雨”的象征义:俄国第一次大革命;然后引导学生理解从大革命中分离出来的一个支流“海燕”的象征义:革命者。通过逐层深入,学生较好地理解了文章的象征意义,同时对于作品的主题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