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教学教案 > 正文

幼儿园大班综合活动教案《小蝌蚪找妈妈》

2025/09/22教学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幼儿园大班综合活动教案《小蝌蚪找妈妈》(精选5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大班综合活动教案《小蝌蚪找妈妈》 篇1

活动目标:

1. 欣赏并理解故事《小蝌蚪找妈妈》。

2. 初步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

3. 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 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5. 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1. 课件《小蝌蚪找妈妈》。

2. 小蝌蚪、小鸭、小鱼、乌龟、小鹅、青蛙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一、讨论

教师播放课件图片欣赏和视频欣赏,丰富幼儿对小蝌蚪认识。

教师:你们见过小蝌蚪么?它们长得什么样子?

二、故事《小蝌蚪找妈 妈》

1. 教师播放课件故事欣赏,幼儿边看课件边欣赏故事。

2. 教师播放课件故事教学,教师请幼儿观察画面回忆故事或者指向 " 小蝌蚪第一次遇到了谁 " 等文字按钮。

教师:小蝌蚪找妈妈的时候都遇到谁了?它们怎么说的?小蝌蚪最后找到妈妈了吗?它们的妈妈是谁?长什么样子?

三、小蝌蚪的.生长过程

幼儿根据故事讨论小蝌蚪是怎么长大变成青蛙的,教师可结合课件成长视频来开展这一活动。

活动延伸:

幼儿分角色进行情景剧表演。

活动反思:

我觉得这节课的设计整体来说是自然、流畅、轻松活泼的,教学内容符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方式,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具是孩子们兴致盎然。首先从老师问孩子们,回家没看见自己的妈妈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导入,让幼儿知道孩子和妈妈的关系,之后出示《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这不仅集中了幼儿的注意力,也让幼儿有了一个丰富的想象空间。从活动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对老师的操作活动有着很浓厚的兴趣,通过自己的表达,孩子们对小蝌蚪的各种动态有了一定的理解,老师先让孩子了解小蝌蚪的特征,再让幼儿讨论小蝌蚪游动的反向,是怎样改变小蝌蚪游动的方向的,突出了本节活动课的重点。将语言发展,数的感知,探索巧妙的融合在一起。

幼儿园大班综合活动教案《小蝌蚪找妈妈》 篇2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熟悉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和情节。

2.能用简笔画表现故事的主要内容,并尝试将其做成连环画。

3.与同伴协商,在分工与合作的基础上共同完成任务。

4.体验想象创造各种图像的快乐。

5.鼓励幼儿大胆正确的上色。

活动准备:

1.事先熟悉《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内容,故事磁带,录音机。

2.幼儿在课外画过鱼、鸭子、鹅、乌龟、青蛙等,有一定的绘画基础。

3.绘画纸若干、彩笔、油画棒、订书机。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播放录音,请幼儿欣赏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充分理解故事内容,熟悉故事的主要角色和情节,为画连环画做准备。

2.根据需要设计提问:故事发生在哪里?小蝌蚪刚生下来是什么样子?小蝌蚪去找妈妈先碰到了谁,后来又碰到了谁?最后它找到自己的妈妈了吗?

小结:小蝌蚪遇到了鸭妈妈、鱼妈妈、乌龟妈妈、鹅妈妈,最后终于找到了青蛙妈妈。

3.师:如果我们把小蝌蚪找妈妈故事的角色和内容一幅幅画出来,连起来就叫连环画,让大家一看就知道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二、基本部分:

1.幼儿了解什么是连环画。

师:小朋友知道什么是连环画吗?

教师出示一本连环画,让幼儿欣赏。

小结:连环画就是由一张张连续的画面,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按顺序装订起来,就成了一本连环画。

2.怎样制作连环画。

a.画故事。每张纸画一个故事情节,有几个情节就画几张纸。幼儿讨论《小蝌蚪找妈妈》有几个情节。

第一幅应该表现什么?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幅呢?

小结:第一幅表现春天来了青蛙妈妈在水草上产卵。

第二幅是小蝌蚪遇见了鸭妈妈。

第三幅是小蝌蚪遇见了鱼妈妈。

第四幅是小蝌蚪遇见了乌龟妈妈。

第五幅是小蝌蚪遇见了鹅妈妈。

第六幅是小蝌蚪遇见了青蛙妈妈。

b.把画好的故事内容按照先后顺序排列并写上页码。

c.装饰封面。把故事的名字《小蝌蚪找妈妈》画在封面上,让别人一看就知道这本连环画告诉我们的.是什么故事了。

d装订。

3.商议分工,合作进行连环画制作。

a引导幼儿商议分工,每六人一组,自己商议谁画第一幅,谁画第二幅,谁画第三幅,第四幅,第五幅,第六幅?

b播放故事,幼儿绘画制作连环画,教师对幼儿提出绘画要求,巡回指导。

c装订成册。

三、结束部分:

幼儿之间相互欣赏、交流,体会合作的快乐。

四、活动延伸:

请幼儿回家后将自己喜欢的故事绘画成连环画,装订成册,带到幼儿园大家一起欣赏。

活动反思:

春天的自然角里养了许多小蝌蚪。小蝌蚪是孩子们常见的小动物,这贴近幼儿生活。故事《小蝌蚪找妈妈》是幼儿熟悉的故事,幼儿理解故事内容,熟悉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和情节。所以选择这个故事进行连环画的制作比较适合大班年龄的孩子。在本次活动中,孩子们兴趣很高,能够积极回答问题。在制作连环画的过程中,孩子们分工讨论热烈,能根据自己的喜爱和能力,分工合作。但在活动中,有5名幼儿年龄较小在绘画上还有所欠缺,在今后有待加强。还有就是如果每个幼儿能独立完成一本连环画制作会更好,孩子会更有成功感。

幼儿园大班综合活动教案《小蝌蚪找妈妈》 篇3

目标:

1、知道故事的名称、角色和主要的情节。

2、理解故事的内容,了解蝌蚪变成青蛙的成长过程。

3、丰富对春天特征的感受和认识,欣赏有关描述春天的语句。

准备:

1、幼儿已在自然角里饲养小蝌蚪,并观察到了解蝌蚪变青蛙的生长过程。

2、故事的录音、图片或幻灯。

过程:

1、出示“小蝌蚪”

图片,引起幼儿听故事的兴趣。

师:

“你们知道这是谁吗?今天有段好听的故事,讲的就是小蝌蚪的事,故事的名字叫《小蝌蚪找妈妈》。

2、教师讲述故事一遍,并提问:

(1)故事的名字叫什么?故事中主要讲的是谁?

(2)小蝌蚪把哪些动物当成自己的妈妈了?小蝌蚪为什么会认错妈妈吗?

3、教师边演示图片边讲述故事,幼儿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提问:

(1)故事发生在什么季节?青蛙妈妈生的黑乎乎的卵变成了什么?

(2)小蝌蚪找妈妈先碰到了谁?后来碰到了谁?为什么会把她们当成自己的妈妈?

(3)小蝌蚪的妈妈究竟是谁?为什么小蝌蚪和它的妈妈长的不像呢?

(4)小蝌蚪最后怎么变成青蛙的?

4、再次倾听故事,感受优美的语句。

提问:“你最喜欢故事中哪一句描述春天的话?

5、幼儿跟录音边看图边讲述故事《小蝌蚪找妈妈》。

活动反思:

我觉得这节课的设计整体来说是自然、流畅、轻松活泼的`,教学内容符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方式,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具是孩子们兴致盎然。首先从老师问孩子们,回家没看见自己的妈妈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导入,让幼儿知道孩子和妈妈的关系,之后出示《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这不仅集中了幼儿的注意力,也让幼儿有了一个丰富的想象空间。从活动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对老师的操作活动有着很浓厚的兴趣,通过自己的表达,孩子们对小蝌蚪的各种动态有了一定的理解,老师先让孩子了解小蝌蚪的特征,再让幼儿讨论小蝌蚪游动的反向,是怎样改变小蝌蚪游动的方向的,突出了本节活动课的重点。将语言发展,数的感知,探索巧妙的融合在一起。

幼儿园大班综合活动教案《小蝌蚪找妈妈》 篇4

活动目标

在活动中发展和培养幼儿的事物的兴趣,获得观察力,想象力。

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知道要保护小动物。

通过具体活动,让孩子们得到快乐,从而热爱学习。

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阅读故事,能细致的观察画面。

教学重点、难点

让幼儿知道青蛙的成长过程,知道小蝌蚪长大后就是青蛙。能根据老师的演示复述故事。

活动准备

鱼缸、水、(纸做的)小鱼、小黄牛、小乌龟、荷叶、小蝌蚪、青蛙、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

1、 孩子们,当你放学回家没见着妈妈时,你会怎样?今天老师就给你们讲一个《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好不好?我要看谁听得最认真,谁最棒!

2、出示装水的鱼缸,里面有一只小蝌蚪在游来游去。老师讲述:有一只小蝌蚪,在找他的妈妈。

3、接着出示一条小鱼。老师说:小蝌蚪游啊游,看见一条小鱼,急忙游过去,叫着,妈妈、妈妈!小鱼说,我不是***妈,***妈有四条腿。小蝌蚪说,哦,并急得哭了。

4、接着又出示小黄牛,边演示边说:小蝌蚪游啊游,看见了小黄牛,急忙游过去,叫着,妈妈、妈妈!小黄牛说,我不是***妈,***妈在水里。小蝌蚪哭着说,噢。

5、接着又出示小乌龟,边演示边说:小蝌蚪游啊游,看见一只小乌龟,急忙游过去叫着,妈妈、妈妈小乌龟说。我不是***妈。***妈是穿的绿衣裳,也没有尾巴。小蝌蚪说,噢,知道了。

6、出示小青蛙,边演示边说:孩子,我在这儿呢!小蝌蚪听见有谁在叫他,一看,荷叶上坐着一只青蛙,正捉住了一只害虫,小蝌蚪急忙游过去,边叫着妈妈,边跳上荷叶,和妈妈一起捉害虫。

二、师:现在小蝌蚪已经找着他的妈妈了,谁知道小蝌蚪为什么叫青蛙是妈妈?(小蝌蚪长大后就是青蛙)

三、拓展。老师演示,请孩子复述故事。

四,延伸

师:小蝌蚪长大后就是青蛙,青蛙是有益的动物,专吃害虫,我们要保护他,不要伤害他,要保护大自然。

教学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这节活动课,生动有趣,以对话为主,是培养幼儿语言发展的好材料。反思自己设计的这节活动课,虽然有成功的一面,但是也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

我觉得这节课的设计整体来说是自然、流畅、轻松活泼的,教学内容符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方式,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具是孩子们兴致盎然。首先从老师问孩子们,回家没看见自己的妈妈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导入,让幼儿知道孩子和妈妈的'关系,之后出示《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这不仅集中了幼儿的注意力,也让幼儿有了一个丰富的想象空间。从活动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对老师的操作活动有着很浓厚的兴趣,通过自己的表达,孩子们对小蝌蚪的各种动态有了一定的理解,老师先让孩子了解小蝌蚪的特征,再让幼儿讨论小蝌蚪游动的反向,是怎样改变小蝌蚪游动的方向的,突出了本节活动课的重点。将语言发展,数的感知,探索巧妙的融合在一起。

幼儿园大班综合活动教案《小蝌蚪找妈妈》 篇5

活动目标:

1.欣赏并理解故事内容,了解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2.能够用完整连贯的语言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

3.初步了解青蛙的成长过程,获得变态成长的概念,知道几种变态成长的代表动物。

活动重、难点:

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活动准备:

故事音频、课件、图片。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引出课题。

"大脑袋,圆肚子,细尾巴,黑身子。"

教师:"原来是小蝌蚪,可是,小蝌蚪自己并不知道自己是谁,也没见过自己的妈妈,不知道自己的妈妈是谁。今天,我们一起来听个故事,故事里会告诉它的,我们也一起来听听吧!"

二、欣赏并理解故事。

1.播放故事音频,幼儿完整欣赏故事。

2.配合教学挂图上的图片,请幼儿回忆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提问:

(1)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都遇到了谁?互相说了什么?

(2)为什么它们会把大鱼、乌龟、白鹅当成了自己的妈妈呢?大鱼、乌龟、白鹅怎么回答小蝌蚪的?

(3)小蝌蚪的妈妈长得是什么样的?

(4)小蝌蚪最后找到自己的妈妈了吗?它们的妈妈是谁呢?

三、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1.教师请幼儿根据故事讨论小蝌蚪是怎么长大变成青蛙的。

2.教师出示PPT,幼儿欣赏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课件,帮助幼儿了解青蛙的成长过程。

(1)小蝌蚪和青蛙妈妈长得像吗?她是长得怎么样的?小蝌蚪是如何变成青蛙的?

(2)再次完整看图片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

3.教师小结:原来小蝌蚪过几天先会长出两条后腿来,接着又会长出两条前腿来,等四条腿长齐了,脱掉尾巴,换上绿衣裳,就变成了青蛙。小蝌蚪长成青蛙,小时候和长大后完全不一样,我们把这种成长过程叫做变态成长。

四、其他小动物的成长。

1.教师提问:还有什么动物小时候和长大后完全不一样呢?

教师介绍蝴蝶、蚊子、蚕的成长过程。

这些小动物的成长过程都是变态成长。

2.教师指导幼儿完成操作材料。

五、教师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知道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小青蛙的,小青蛙多可爱啊,你们知道,小青蛙喜欢吃什么吗?对,小青蛙喜欢吃害虫,它是农民伯伯的好朋友,我们应该怎样对它们呢?可是你们看,这些人在做什么啊?(出示PPT)

这些人都捕捉和吃青蛙,我们小朋友应该怎么做?

对幼儿进行爱护环境,保护青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