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气》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勇气》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勇气》读后感 篇1
一、关上门的教学。
世界上没有优质教学的公式,而且专家的指导也只能是杯水车薪。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如果想要在实践中成长,我们有两个去处,一个是达成优质教学的内心世界,一个是由教师同行组成的共同体,从同事那里,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我们自己和我们的教学。所以,我们不能关上门教学,不能自我蒙蔽和故步自封。我们需要一种同事之间互相切磋、对话的共同体的指引,集众家之智慧来完善教学。我应该带头建立同事共同体,有计划地多组织教研活动,多组织听评课,展开关于优质教学的真诚对话,既提高我们的专业实践,又从中提高自我认识。但提高同事共同体的坦诚对话需要三个元素:对话的新主题,对话的基本规则,需要领导。
二、对话的新主题。
开展有广度或深度的同事之间的对话共同体,需要有对话的新主题。本节探究两个能生成优质教学和促进源自教师的自身认同进行优质教学的适当话题:在教与学过程中的关键时刻,以及能丰富我们教学自我感的隐喻和影像。文中通过列举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两种对话的新主题。主题一,是要求在代表课程进度的线上指出老师所经历的关键时刻,通过时间线和我们自己经验的资料,我们把类似的、共同的时刻聚集在一起。当我们聆听彼此的故事时,我们时常会默默反思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自身认同和完整。主题二是要求教师填空,“当我教得最好的时候,我就像________。”生成和探究我们教得最好时我们的独特身份认同所蕴含的言语和影像,更深入探究自身认同和完整。
三、对话的基本规则。
新的对话主题能帮助引发一些关于优质教学的有效谈话,但需要有对话的基本规则来帮助我们尊敬彼此的弱点,而且避免在开始之前使对话冷场。我们需要设立一些基本规则,让我们安静地、以接纳的心态面对别人的问题,去鼓励别人的心灵走出来,允许别人的心灵以他自己的水准和速度去自行发现自己的答案。反思我在听评课时,有时,我的评课有点自以为是,说得太多,以后要注意评课方式,点到为止,引起授课老师自我反思即可。
四、需要领导。
共同体是动态的,每时每刻都需要领导。关于优质教学的真诚对话能改造教学的过程,它有很多形式,能影响很多人。但是,只有领导者期待这种对话并发出邀请,而且提供舒适的空间,它才真的会发生。好的领导常常都与教学过程相关。好的领导从我们一直探讨的教学本身的模式出发,以教与学的伟大事物为中心,创造着围绕这个中心聚集在一起的真正的共同体空间。领导者把老师召回教育学过程的核心,鼓励教师共同工作、分享工作激情,才很可能建立这种共同体。
反思我的工作,要努力做到:第一,要坚持每天至少两节的常规听课,评课时点到为止,允许讲课老师的心灵以他自己的水准和速度去自行发现自己的答案。第二,按计划多组织并尽量全程参加主题教研的学习共同体中,与老师共事切磋。引领教师评课时遵循规则,围绕对话的新主题,公开坦诚地探讨。第三,除了开发本学区资源外,多给老师搭建更大的学习共同体,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法,让老师开阔视野,放大格局,开拓创新。帮助老师们深入探究自身认同和完整。
《勇气》读后感 篇2
学了《花的勇气》这篇课文后,我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生命中最重要的是勇敢地面对一切风风雨雨,无论你遇到什么挫折,只要有勇气,就会有希望。
回想作者初次看到的只是绿色连着绿色的维也纳,显得非常单调。“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作者为眼前看到的景色而感到失望。同行的小吕听到这番话,把他带到一片非常开阔的草地上,让他扒开草好好看看,此时作者又非常吃惊,因为他看到的是青草下面藏着密密的小花,它们纯洁、娇小、鲜亮,只比青草矮几厘米,好象只要一使劲,就会齐刷刷地冒出来。
看到这里,我已经被触动了。因为这些花儿不是为外面的'风吹雨打而胆怯,而是被草压在下面。但是终有一天顽强的花儿会冲出草丛,特别引人注目。
时间过得飞快,作者马上就要离开维也纳去意大利了,但还未看到这些花儿从草丛中冒出来,此时作者又感到非常遗憾。没想到,就在作者走的那天,外面蒙蒙细雨把车窗遮得像拉了一道纱帘。隔着车窗,看不清外面,但窗外的颜色明显变了:一片绿色的维也纳此刻变得五彩缤纷,白色、黄色、紫色,在车窗上流动。作者下了车,看到了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花儿藏身的草地。这景色与前几天的相比,简直是改天换地。此刻作者心中感慨万千。
小小的花儿居然有如此的气魄,使作者心头怦然一震,让他明白了生命的意义是勇气。
花都有这样的勇气,何况是人呢?
《勇气》读后感 篇3
《我的教学勇气》一书是在我阅读完美国教育学者帕克·帕尔默的著作《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之后,为加强对后者的理解而进一步阅读的一本相关的书籍。华东社也有趣,硬是把两本书的封面设计都一样,差别仅是在颜色的调配上。作者是美国的一个教师山姆·英特拉托,主要内容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师访谈,介绍美国教师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时,如何点燃教育激情,寻找教学的勇气,坚守教育信念的故事。跟帕尔默的作品相比,这本书明显要逊色很多,尽管它也有自己的特点,比如,这本书比较倾注个人寻找教学勇气的实践、帕尔默亲自为本书写了篇幅不算短的“前言倾听教师”和“后记 听后感言”两部分内容等等。从前言与后记中,我们又一次看到了帕尔默教授对教育一如既往的热情与智慧,以及为教育改革中的教师地位和尊严的执著的疾呼。
“我们轻慢教师本已够亏心,动辄怪罪老师则更显失德”、“明明是我们社会或显或隐地制造了形形色色滋生粗野、暴力、忽视儿童的温床,可偏偏把过错一股脑儿地推到教师头上,我们当中还有谁能比教师这个专业群体更对孩子尽心尽责?”作为一个非常熟悉教师工作的人,他对教师充满了敬意。“教师所做的这一切,之所以完全不畏艰难,根本不管利害,就是因为他们胸膛里跳跃着一颗愿意尽其所能帮助孩子气学习和成长的挚爱之心。”“如果我们期望学校有所成功,社会有所进步,总有一天,我们应把所有这一切(指较高的工资,较优厚的物质待遇,较舒适的工作环境)完完全全地给予教师。”他面对现实,不胜其烦地呼吁:“倾听,宽厚而专注地听一听教师们急欲一吐为快的有关他们工作的酸甜苦辣、内心的喜怒哀乐。”
透过书看美国的教师生活
美国发达,但显然跟美国老师无关。在书中,我们看到,原来美国的老师跟我们一样,也过着一种很屈辱很可怜的生活。作者山姆·英特拉托出生于教师世家,但父母亲对自己的儿子决定做教师感到十分的不解与失望。父亲不悦:“什么?你为什么这样做?你真该选个其他的工作。”母亲忧心忡忡:“你哪知道今后要活得多苦多累啊!”帕尔默教授也说:近年来,教师以创纪录的速度弃教改行,有一份数据说新教师中任教不到5年就离校的比例高达50%。他们迫于无奈离开教学岗位(书第2页)
美国教师的待遇也好不到哪里去。在书18页提到山姆的一个同事说:“我明知教书不能发财致富,但仍然选择这份工作,可是凭着我的收入别说过上舒适的生活,就是省吃俭用也才能勉强度日。一想起来,真是又生气又悲哀。” “20xx年,美国教师联盟的调查报告说:教师的平均年薪为 40574美元。而工程师为68294、会计师为49247、计算机系统分析师为66782美元。对许多教师来说,在执教之初对低薪尚可忍气吞声,可当日后面临着偿还住房贷款、支付子女大学学费等开支,尤其是看到有类似学历要求的其他行业的工资远远高过自己时,对低薪就忍无可忍了。”“许多教师工作时用的是残破不会的'教学设施,有时还自掏腰包购买教具,缺少电话、电脑、最新教材等必备用品”在书13页有一位73年就开始从教的老教师谈到:“我整日忙着与职业工作截然不相关的私人事务,为了多挣钱不辞辛劳,做了几份零工;为了想改行到处打听,看看是否有可供选择的其他工作。”在书第46页中有一封给新教师的信中说到:“你的亲朋好友或许曾苦口婆心地劝你不要以教学为业,可你不听劝告依然决心从教。促使你从教的理由不会是入职薪酬或所谓的声望,因为你完全清楚,在我们这个重财轻义的自由企业社会,教师得到的是何等可怜的回报和敬意。”
美国教师也有考试压力。书19页说:“有些学区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考分数和考试准备上,教师不得不舍弃久享盛誉的教学单元,因为其内容与考试无明显关联;”20页又说:“在田纳西州,要以学生的标准化考试成绩来定教师的奖惩。”在书99页讲到了TAAS考试,即得克萨斯学术技能评估考试,在考试压力之下,布莱克希尔小学,教师士气低下,校长唯考试成绩为标准。考试成绩不佳,校长被解职,教师下岗重组。
美国教师也感到负担过重。在书21页一位教师谈到:“每周工作远远超过40小时。正常的上班时间几乎全都花在对学生的课堂教学上,结果,大多数必不可少的备课、写教案、批改学生作业等事情常常得在晚上或周末去做。”在书53页,作者山姆开着一辆破车,车出了问题后送到修理厂,在汽车修理的空隙,他掏出一摞需要批改的学生作文——158份学生作文。
美国教师也感到孤立无助。书22页说:“学校同事象那些每天在车站等着搭车上班的人一样,每个人虽然都要朝同一个目的地,可以候车的时候却独自想着自己的心事,读报纸,似乎有着不容他人侵扰的个人空间。”在书23页说:“教师工作时无人目睹、无人助阵,既无中肯的批评,也无切实地表扬。”在第一编的第五页,讲到了一个教师在课堂上觉得窝火,迟到懒散的学生、干扰课堂的琐事令老师筋疲力尽。在书47页提到:“自你从教的第一天起,就可能会和我一样,在漫长的岁月中,焦虑和自我怀疑日夜相伴。在我最难熬的时候,我感到孤立无援,束手无策,甚至觉得同事和校方要把我遗弃不顾。”作者山姆说要。在他工作的头二年里,没有任何一个同事来他的课堂看他如何上课,除了要对他的教学工作给予评价的督导人员之外。
我原来以为只有中国教师最可怜,只有中国教师是最屈辱的,工作负担重,待遇低下,考试压力大。现在才知道,这不是中国特色。教师待遇与地位不是由中国国情导致的中国难题,而是世界性的难题。
《勇气》读后感 篇4
信仰,使人们所必需的,什么也不信的人不会幸福——[法]雨果
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美]惠特曼
在德军雪亮的刀影里,在死于刀下的亲人身边,一个法国女人与一个素昧平生的美军士兵重复着一个简短的对白“你愿意把我藏起来吗”?“哦,当然了”。诠释了勇气的双重意义。
这放手一搏的勇气,这在死去丈夫身边还冷静地把陌生人藏匿的勇气,这语言不同国籍不同身份不同的两个人,为什么对勇气做出了这样相同的选择?因为信仰,因为这来自大洋两岸的共同信仰,对自由,对和平,对反侵略反法西斯共同的最高信仰。“信仰是没有国土和语言界限的,凡是拥护真理的人就是兄弟和朋友”。有了这样的信仰,与为了信仰的那份执著,双重被信仰激发地对侵略者的同仇敌忾的烧天怒火熊熊燃烧在一起。更有那对自由忠贞不渝的千千万万法国人,誓与同样信仰的人们,用手提着头颅,踏着同胞的血泪,冲破如云的战阵,越过侵略与压迫的邪焰,将豺狼驱出国土去。
是的,他们来不及停下掩埋同伴的尸体,来不及悼念惨死的亲人,这对自由对国家对民族的信仰把他们的心烧得发慌,一分钟也不能耽搁了。因为这烈火似的'信仰后是自由国土上幸福的日轮。而且,被泪水泡软的骨头,恶鬼们嚼起来省牙。美国人说,有信仰才有国家,法国人说,有信仰才有幸福,这平凡的法国女人,有对自由的信仰,虽失去亲人,可她是个幸福的女人;这伟大的法兰西人民,有对自由的信仰,虽有无数泣血的黑夜,可终究有个光辉灿烂的黎明,一个自由的国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