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了凡《了凡四训》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袁了凡《了凡四训》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袁了凡《了凡四训》读后感 篇1
我读了《了凡四训》白话文一书,颇有感受。《了凡四训》是袁了凡先生传授给后代看的的一本家书。了凡先生一生原被算命先生不差分毫的算定,认为今生前世既然已经成为定数,无需迷茫,但同时也没有了追求,而人生总是有那么一点不可知的意味才能过得兴致盎然,回味悠长,直到遇到了云谷禅师改变了他的一生,说来简单,“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
说得多好,人只要起心动念,就有命运,极善的人,天天行善,其福天天增长,他的命算不来。极恶的人,多半是过去生修大富大贵,因为造恶把福折损了,虽折还有余福。所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说法,指完全被命运捆住的人,即‘听天由命’者。袁了凡以自己的实践说明了命运是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的,也印证了古圣贤孟老夫子所谓:“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的名句。我不仅懂得了命运可以改变及改变命运的方法,同时还认识了“佛教”是一种至善圆满的教育。本书也渗透了很多做人的哲理,使人心胸宽阔,遇事豁达。我希望自己能反省自己一天的过失,要发脾气时要告诉自己,忍住!对待别人能宽容。全面的看待问题,保持平常心。力所能及的真心的去帮助别人。最后,还要不断的补充知识,充实自己。
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好好读这本书,并按照古圣贤的教育理论来教育孩子,那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更繁荣富强。
袁了凡《了凡四训》读后感 篇2
《了凡四训》是我第一次接触到的关于如何立命修身以及处世改命的书籍。由心的领会到有关自我醒悟,一念之间的力量之大。读完这本书之后就认识了了凡先生,了凡先生用一生的教训以身为鉴告诫子孙后代和后世有缘人。
在了凡先生没有遇到云谷禅师之前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有着凡俗的眼界格局,会找人算命,大喜大悲,浑浑噩噩。一直活在从出生就已经被私人定制好的人生里,规规矩矩无可逾矩丝毫不差。久而久之也就认命了,无欲可求。就是宿命论里所说的“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是多大的无奈和悲哀。幸好今生有幸得知了如何改命造命的方法。说到这里首先要感谢的是推荐给我读这本书的老师,很幸运在二十多岁的年纪就懂得了这本书里所讲的人生奥秘。一生受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我人生里的这第一笔巨大财富就是您给予的,心里怀着莫大的感恩!
第一章说的是“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立命之学》。这章说的是孔先生算定了了凡的一生,精确到哪一年参考,有多大的官职,命里有多少食粮,寿终为哪日,绝后代的凄凉人生。怀疑过无数次宿命论的真伪,但是待一件件丝毫不差的命运印证之后了凡彻底绝望,心灰意冷,连书也不看了,终日静坐无欲可想一切听从命运的安排。后来慕名前往拜访了云谷禅师,这一年他35岁。云谷禅师扔给他一个蒲团静坐三日,结果一念不起。云谷禅师以为是个圣人结果只是一介凡夫。待了凡先生把多年的所有困扰都说给了云谷禅师,云谷禅师给了凡先生开示说圣人与凡人的区别:“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故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说明命运完全是可以被自己创造和改变的,只要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就能感无不通。所以凡夫和圣人只有一个区别,凡夫有妄想,分别,执着最终就会被阴阳所束缚,也就有数了。而上乘圣人眼里一切皆是虚像,如梦幻泡影。只有真正把断恶修善落实了,自然也就改了命运的第一步了。
了凡先生谨记云谷大师的开示,因为意识到了所以立志求改过自新。开始改命期间了凡先生对待事物一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时刻醒悟,觉察,即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不敢放肆起恶念,而是常常怀着敬畏之心敬天敬地。了凡先生第一次为求科第而发愿做三千件善事结果善未积满到第二年效果就显现了。本算定的科举考试第三名可他却考了第一名,同年又考上了举人。这些都是了凡先生命中本没有的功名,而且还提前考上了。后来了凡先生为了三千件善事的圆满可谓用了十多年的时间。所谓相由心生心生相,境随心转心转境,风水并非万能物,人心造命性改命。
随后了凡先生又发出第二个愿:求子,传宗接代。有了前车之鉴的了凡先生这次还是许愿做三千件善事。果不其然,两年之后了凡先生就有了两个儿子,这时他47岁。真的是只要发出诚心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每天诚恳认真的记录功过,这次仅用了四年的时间把这三千件善事给做到圆满了。
这不是一切都改变了嘛。第三次又发了愿,希望考上进士。于是他的愿越发越大要做一万件善事。过了四年52岁的了凡先生又不出所料的考上了进士,做了知县。足不出门又不出户的,一万件善事这次可真难倒了他。某天晚上梦见一位神仙提醒他说:你曾经为百姓做过减粮的好事情,就这一件事已经把一万件善事圆满了。合县减粮,万民受福。可见了凡先生本着一颗大公无私的心一行可当万善。了凡先生写这本书的时候已经69岁了,直到74岁寿终正寝。命里应该是53岁。
第二章讲的是“如何修身改命”的《改过之法》。前提必须要吾日三省吾身,只有知道自己的过错才能加以改正,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如果错误都认识不到又何来立命修身改过之法呢?观其善而福之将至,观其不善而祸不单行。如果能做到心无杂念的心善,言善行善,那自身的福报就不远了。回归初心道法自然。
了凡先生告诉我们想要改过就要发3种心,第一羞耻之心。人之初,性本善。有了羞耻心且愿意从事上改,理上改,心上改这些改过的方法不一样,效果也是不同的。这样由心发出的善就会纯净至极最终就能闻得正法,因为一切众生皆有如来相。人生就是最好的修行。第二敬畏之心。对于世界上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满怀着一颗敬畏之心,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皆有灵性。有了敬畏心只要想了因就肯定有果,这世间的因果就是这么如此循环往复。这期间还得自强不息才行。第三勇猛之心。勇猛精进,一定要当机斩立决,只要发现负能量的念想就一定不能纵容,姑息,要及时改正。这个世界上没有谁能拯救一个沦为恶道的人,只有自己去修!一切改过皆是由心。
第三章讲的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的《积善之方》。这章讲的是关于善里面又分真假八对“有假有端,有曲有弯。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了凡先生还讲了明朝有关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十个小故事,都同归于山善。凡是祖上积善的人后辈都是子孙兴旺显贵,家大业大福报无量。但是关于怎么去做善事这里面的学问也很深。我们做善事如果是为了别人的取悦报答,那本以为做的善其实非善,因为出发点首先考虑的是为了个人利益或者名誉而非由心的真正行善,这种名不副实的伪善就显得不真诚就变成了处心积虑的恶。真正的善是不图名利难而能为才显得真诚可贵。比如生活中我们常见类似的社会新闻有很多,年迈老人被救之后还故意讹钱,但是最终很多人还是不顾后果义无反顾的先救人。为什么?因为比起被误会欺诈相比之下我们更对得起自己的初心尽自己力量的救助更让自己不遗憾不后悔。发诚心作善,不计较得失,不计较果报更不计较名利的去修善很难得。
了凡先生给我们总结出人的一生必须修的十条善行: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尊重尊长,爱惜物命。一个人的生活习气好了,整个家庭就会好。一个社会的风气好了国家也就更好了。这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了凡四训》里面还牵扯到了儒道佛三家真谛,事实上儒道佛三家文化本质相同,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三教都是圣贤的教育,都是教人如何去探求生命的真谛,从容的生活成就圆满的人生,内外兼修其中世间的道理都是举一反三圆融互通的。
第四章《谦德之效》看一个人是否谦虚、是否虚心,这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有德的尺度。别林斯基说:“一切真正的和伟大的东西,都是纯朴而谦虚的。”在历史的长河中,百年千年,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间罢了。永垂不朽的只有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最根本的谦德之效。做任何事情之前首先学会如何做人,再如何做一个有用的人。一个懂得谦让的人,定然是个虚怀若谷的人,拥有海纳百川的心胸气量。易经上说:满招损,谦受益。证明天要让一个人发达的时候,未发其福先发其慧。心有多宽,路就有多远。做任何自己喜欢或者想去做的事情永远都没有时间的限制,只要想随时不晚。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重建圆满人生。命运也就真正掌握在了自己手里。这四篇古训我时刻铭记于心,就从今天开始自我实践。老子道德经里所讲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则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你究竟是上世还是中士又或者下士看自己的本领到底有多大了。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看完这本书也领悟了些皮毛,在这里立志时刻怀揣着敬畏,执着,专注,感恩的心态去做每一件事。希望我们真正能用一辈子的时间活出三辈子的精彩。希望我们最终的人生观应了孔子的那句话: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所以,深到骨子里的自律,你就会与众不同!
袁了凡《了凡四训》读后感 篇3
看了老法师《了凡四训》精彩讲述前五集,心灵震撼极大!原来,人皆有定命,但并非一成不变。得知自己的命数运数,如果我们对自己的命运感到不很满意,不想听从命运的安排,那么我们可以改造命运。只是,必须通过合理合法的途径,掌握正确的方法,才能确保行之有效。
具体怎样操作呢?我们不妨借鉴了凡先生的成功经验。
了凡先生童年丧父。母亲劝其学医,长大后行医,“可以养生,可以济人”。而且成为名医,也是他父亲的遗愿。所以在学龄期,他走的不是大众化的发展之道:上学读书,博取功名,而是另辟蹊径,当学徒,学医术。15岁那年,他遇到了一个孔姓老人,在慈云寺。老人道貌岸然,飘飘欲仙,对他说,你有做官的命,为什么不去读书呢?了凡于是告之原委。孔老便随其到家,对其母细述其通达好命,奉劝其读书,说是明年考中秀才,即可做官:县考14名,府考71名,提学考(即省考)第9名。于是他开始读私塾。第二年,16岁的他赴考了,果然考取秀才,三处名次完全相合,丝毫不差。可见,孔老是位功夫相当了得的命理专家。于是乎了凡请其为他掐算一生流年,吉凶祸福,得知自己官可至四川一位县长。只是在位3年半时,最好告老还乡,因为他享年53岁,10月14日丑时寿寝命终。命中无子。
然而,了凡先生后来高寿,功成名就,而且生一儿子,取名天赐。
他是怎么做的呢?他尊从了大师的教诲:佛氏之门,有求必应。只要你以真诚心反省忏悔改过,以实际行动去行善积德,那么,求功名得功名,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只要你能改过自新,修善积功累德,就能超过命数。于是,他决定痛改恶习,充实德行,仁义道德、功名富贵双修,争取双丰收。每发心许愿一样,就积极做满3千善事,然后告知大师,大师就禀告佛菩萨,让他了却一桩心愿。如此,日复一日,不虚度每一天,不空许一个愿,终至趋吉避凶,事事圆满。
所以,我们不要做命运的奴隶,要做命运的主人!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因为命运可以改变!净空法师说得好,破迷开悟,改恶从善,是不二法门。摒弃自私自利,损人利己,乐于助人,大公无私,愿为社会做贡献,为大众谋利益,就是行善积德,就是菩萨的心地,佛的行为。人生有限,宇宙空间无限,做好人好事无限。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为大众谋利中,改正不良习气,博爱宽容,慈悲为怀,从善如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是改命的关键。我们身处三界天,举头三尺有神明。四界、五界……直至11界天的那些高级生命,都能看到我们人类的言行举止,如同我们能够清楚看到第一、二界的虫鸟在做什么一样。
每一天,我们起心动念就是加减乘除,动善念行善事,福德就会加一分;反之,则会减一分。出入不大则改变不大,脱离不了命数的摆布,但如果悬殊大,愿力大大超出了业力,那你就成了大善之人,厚德载物,命运已经拘束不了你,机缘一到,福报厚重,焉能不超越命数?反之,若作恶多端,业力远远超出了你应得的福报,得德不配位,甚至坏事干尽,成为大恶之人,那么功名富贵财利,来得快去得也快,天生再厚重的福,也会资不抵债,甚至于灾祸发生。天灾地劫,犹可免,自作孽,不可活。
利人,才能利己;损人,必定害己,这是恒古不变的定律。断恶从善,你的命是上好尊贵,则会锦上添花,若是中等,甚至不幸遭遇了下等命,我们岂能屈从命运的安排,只能挑战命运,转变命运。如此将修善改过落实在言行上,来求证转好命行鸿运,效果殊胜。
袁了凡《了凡四训》读后感 篇4
了凡先生告诉儿子袁天启命是可以改的,但命要怎样改呢?所谓"断恶修善,灾消福来,趋吉避凶,避祸纳福"这是改造命运的原理。既然懂得行善来改命,那为什么不是马上积极行善而是先要改过呢?了凡先生告诉我们其实行善的第一步就是改过。改过的根本:由心改过。只有从心改过,方能有效的行善。改过是积善的先决条件,过不能及时的改正,虽然修善,善中夹杂着恶,善不纯,功难显,命难改。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孟子说"人恒过,然后能改"可见改过的重要性,同时了凡先生提出了改过必要的三要素对我颇有触动,即第一要发耻心,知耻才能正在从心里正视改过的必要性;第二要发畏心,敬畏才真正地愿意付出实际行动去改过;第三要发勇心,改过需要勇气,我们常常不改是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
另外了凡先生提出改过的方法分三个层次分别是:第一层从事上改,即把毛病找出来一一改正;第二层从理上改,即从理解道理的角度出发,道理明白了,自然会加以改正;第三层从心上改,即人有不好的思想所以才会发展成千万过错,一个人如果净化自己的心灵和思想,这样犯错的次数也会大大降低,从而改过之举就成了没必要的了。
了凡先生所提点的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作为一个90后,我常常误把缺点错误当作自我的个性,也时常呐喊"这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即使犯了错,也只是趋于表面的改过,而从未发过三心,未真正意识到改过对自我命运的重要性,佛说的因果报应也是一样的道理,今日犯下的错,种下的恶根,已经在悄然无息地修改着我们命运的轨迹,杂草不除,我们命运的那片庄家地又怎能迎来大丰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