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
老地方整理的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 篇1
新月在北大读书时有校庆的演出,由她饰演《哈姆雷特》中的索菲里娅。因为她的形象、气质都很好,纯洁、天真又带有几分羞涩和淡淡的忧郁。但是因为有病她不能参加校庆演出,不能出演莎翁笔下可爱的少女了。就在她心绪不宁时,50岁的`卢大夫却告诉她,自己在年轻时也曾经有机会出演索菲里娅,而且也没有演成。因为卢大夫觉得索菲里娅不是她心目中的理想人物。
索菲里娅是那么怯懦,她那么爱哈姆雷特,却一直不敢表达自己,面对宫廷里的阴谋和哈姆雷特的悲剧,她仅仅是唯唯诺诺、忍气吞声、委曲求全,最后只能成为随葬品、牺牲品。这是卢大夫所不能接受的,卢大夫更欣赏健康的美,生命的美!卢大夫是一个多么有爱心而富有智慧的医生啊!她用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化解病人心头的烦恼,教会新月更昂扬积极地面对人生的苦痛。而新月正是因为这番话改变了对人生的追求和看法,不再自怨自艾,不再自怜自苦,而决定像简·爱一样坚强与勇敢。
我想这就是文学作品的力量,我们能透过作品中的人物思考,从而拥有自己的选择!
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 篇2
轻轻抚过书的封面,望着上面那一弯古老的残月,用一种庄严的心态去感受那来自心灵的呼唤……
新月,这是一个让人听起来多么恬静的一个名字。人如其名,她一定是一个很娴静的女孩。她在别人眼里或许幸福得无可救药[注: 药:治疗。病已重到无法用药医治的程度。比喻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仿佛幸运女神只光顾她而已,可有谁知道,她将在自己的生命航程中遭遇几多风暴,也许这是一种冥冥中的宿命。
她出生于一个穆斯林家庭中,注定这一生会是一场悲剧——严格的家训,父亲、母亲和大姨之间的爱恨纠葛,使她在很小时便失去了母爱,她也只是曾经拥有过,在那个不懂事的孩提时代……
她有一个好哥哥——为了她,宁愿牺牲自己的幸福也要让她快乐,他不愿看到妹妹不开心,总是在背后默默地保护她、呵护着妹妹脆弱的.心……
她有一位好老师,他们有共同的爱好,共同的理想,他们之间的缘分由一首《梁祝》紧紧地连在一起,那凄美的旋律久久回荡在两人的心海之中,他们不正是那翩然翻飞的蝴蝶吗?
她青春年少,恰似一朵含苞待放[注: 形容花朵将要开放时的形态。也比喻将成年的少女。]的花蕾,在清晨的清风雨露中暗香弥漫,恰似一阙天籁之音,在庞杂的年岁中诠释真纯;谁料想这蓓蕾未曾开放便将凋落,那和声未曾扬起便戛然而止[注: 形容声音突然终止。]。她刚刚触碰到的爱情梦想,却被宿命硬生生击的粉碎。
老天是这样的公
平,公平得让人难以接受,新月,这个可怜的姑娘,上天赐予了她美丽、才学与聪慧,却相应拿走了她的母爱,生命与幸福……
她本该是世上最幸运的人的——她有过人的聪明,美好的家庭,即将到来的甜蜜的爱情,可这一切都因为老天的公平而破灭了……
直到合上这本书,心仍在兀自颤抖。我实在无法相信,那轮纯洁、无暇的新月会悄然隐没于暗夜,池中水依然轻薄荡漾,水中月却已隐匿无踪;那如花的生命会那样瞬间凋零。花香还在鼻前飘飞,可香源却已凋落不在……
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 篇3
初识此书,源于父亲口中。曾闻他看此书于床上两天两夜,于是我便对此书产生了一些兴趣,仅听书名,以为只是回民的宗教之事。身为一个汉民,原以为自己不会欣赏于此,但仅读几章就沉迷于中,不可自拔,时而为此书中的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而感到欣慰欢喜,又时而为主人公家庭的一波三折而潸然泪下。
浅读此书,围绕"玉""奇宝斋"的升沉为主线,在战乱纷飞的背景下反映出家庭的起起伏伏,或许会想,为何一本这样的脱离时代背景的书会对我产生如此大的感触。我想其中的原因有几,小说的情节出人意料,不如一般的小说,只读一章,你便在脑海中大致猜测其余几十章的情节发展。而此书则不然,不读最后几章,定然不会想到韩新月(主人公韩子奇)的女儿,怀着一份赤诚与热血,怀着对爱情那样的美好的向往,怀着对一个男人的爱慕与痴情,在花儿般的十九岁,就那样遗憾的离开了人世。又或许你一定想不到,主人公会与自己的妹妹相爱,在异国他乡,过着夫妻般的生活,而且还生下了孩子,正是上边所说的韩新月。若不通读此书,你也定想不到结局为何如此悲凉,韩子奇一生所追求的那些藏品被洗劫一空,最后似是一个独来独往的幽灵,又似是一只无依无伴的孤雁。他失去了自己最爱的女儿,他失去了自己最爱的事业,最终,他也失去了那个孤单影只的自己。而又如此吸引我的是作者对于人物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如同是真实的事情就发生在你的身旁,他笑了,你也便笑了,他哭了,你也便哭了。你也会感受到那撕心裂肺的痛楚,对于主人公韩子奇,你会感受到他对自己的孩子深沉的爱;当他最爱的玉被损坏,被抢走的时候,他苦苦哀求,跪在地上之时,你也竟想恨不得与那些人拼命。又当读到韩新月与楚雁潮那圣洁般的爱情时,会忍不住在内心祈祷:望有情人终成眷属。却又奈何不随人愿,爱而不得,叹息不已。
小说最后,主人公爱人的妹妹,或者又可以称之为韩子奇的'爱人,梁冰玉回到了那个已经人走茶凉的家。推门之时,她眼所能及之人,皆以为是自己的女儿新月,可却不曾想,白发人送黑发人,女儿新月已经离开人世,她走进墓园,与那个曾经深爱自己女儿,不过四十多岁却已满头白发的楚雁潮擦肩而过。我仍然记得,在小说的最后,韩冰玉在淡淡的月光下,在幽幽的树影旁,响起了那轻柔虚幻的小提琴声,如泣如诉,如烟如梦,琴弓亲吻着琴弦,诉说着一个流传在世界的东方家喻户晓的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
读完此书,便也觉得听到了这么一首悲伤之曲,哀伤之歌。天上新月朦胧;地上琴声缥缈;天地之间久久的回荡着这琴声,如清泉淙淙,如絮语呢喃,如春蝉吐丝,如孤雁盘旋。每本书,都会带给我不同的感悟,而读这本书,感悟到了什么?我觉得或许是轮回,是善恶,是人性,是温暖,是复活,是煎熬,是你,又是我。伴望着黄昏的落日,迎着初升的太阳,随着黑夜的降临,希望你也会捧起这本书,眼目之所过,嘴唇之呢喃,走进这本书,走进你自己。
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 篇4
从开学到现在,一个多月的时间,这本书带我浏览完了“奇珍斋”在三代人手里的兴衰。从民国八年一直到1979年,三代的命运都被紧紧锁在了“玉”上。
民国八年,梁亦清数年如一日地在水凳上延续着祖辈们传下来的手艺。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老实人,买家说多少钱就拿多少钱,他不可能想得到日后“奇珍斋”的名声会远渡到欧洲,但这一切又归功于他因信仰而收留了易卜拉欣——韩子奇。
韩子奇从小就跟随传教者四处朝拜,直到他见到了玉,他此生唯一的归宿。在汇远斋三年的忍辱负重,十年里辛苦创业,重振“奇珍斋”,这里不仅包含了自己对玉的着迷,更重要的是报答师父的“养育”之恩。
在英国的韩子奇,我认为他是糊涂的。自己玉王的称号响彻整片大英帝国,但仍然就坚守自己的玉王,不离不弃。远在中国的妻子——梁君壁,不仅操持家业,还要抚养未断奶的天星。而,他却“销魂独我情无限”。但是,我又认为这份“扭曲”的爱情是理所当然的,是“合情合理”的。在当时德国对英国进行大轰炸的岁月里,他是梁冰玉唯一的依赖,唯一的依托。他与梁君壁之间并没有夫妻间应有的感情——爱情。而正相反,他与梁冰玉之间的是最真挚的`爱情。或许没有战争,他们不会相恋,韩子奇只会像许多百姓一样过着麻木的生活。梁冰玉说的没错;“我有权利生活,我有权利爱!”即使是在错的时间,只要遇上了对的人,我们难道没有权利去爱吗?
但,这种爱,这种自愿结合的爱在礼教面前是无耻的,是下流的。在礼教面前,梁冰玉只能走,留下新月远走高飞。在那个年代里,不知有多少人被囚禁在传统婚姻中,面对自己毫无感情的伴侣,过着麻木,毫无幸福可言的生活。这样的婚姻,难道不是一座大大的坟墓吗?
在外人看来,韩天星——韩子奇的大儿子的婚姻看似门当户对,美满幸福。但又有多少人知他的初恋是怎么不明不白地结束的?韩天星本与同是穆斯林的“切糕客”的大女儿相恋,二人情投意合,早已私定终身。但韩太太——梁君壁,却认为其家境贫寒,配不上“玉器韩”便自己用小伎俩,使二人从此形同陌路,不相往来。
与现在的众多家长一样,韩太太反对裸婚,支持“门当户对”。但他们又何曾考虑过感情?金钱就一定可以代替爱情吗?金钱是爱情不可或缺的吗?金钱是万能的吗?
韩新月是本书中的主角,也是命运最悲惨的人物。她是韩子奇的私生女,在韩家生活的快二十年中,没有得到过真正的母爱。而正当她考入了自己生母曾经就读的学校——北大时,病魔又断送了一切。或者在她人生最后的三年,是楚雁潮在支撑着她。可是这份爱情也被挡在了礼教的门外。也许是命运的安排,二十年前梁冰玉获得了一份不合情理的爱情,二十年后她女儿在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
在送她去往二十七斋的路上,在未名湖畔为她朗诵诗歌:在备斋讨论译文:在医院许下诺言:在西厢房善意的谎言······在坟墓旁边的最后一面。
这段凄美的爱情以新月的长辞告终了······
十六年后,梁冰玉推开“博雅”宅的大门,可是早已物是人非。回民公墓的大树下,一位身材高高的中年男子久久地伫立,小提琴诉说着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梁山布偶与祝英台》。
······
合上这本厚厚的书,耳边仍旧回响:“我有权利生活,我有权利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