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老地方整理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词人的生活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了解次的艺术风格和豪放词派。
2、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欣赏词的能力。
2、感知苏东坡豪放的词风,复杂的性格。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引导学生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2、跨越时空,和古人对话,理解古人的情思,学习他们那种为追求理想、报效国家而敢于献身的传统精神和求真求美的创作态度。
教学重点
品味词的节奏美、语言美、意境美。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词人的创作风格。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练习法质疑解疑法讲授法提问法
课前准备
查阅与本课相关资料,搜集与本课内容相关素材,紧扣教学目标制作体现教学流程的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东坡是北宋词坛的大革新家,他作词时,正当柳词风靡一时之际,他有志于改变《花间》以来柔媚的词风。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下了这首出猎词。他因自己的词有别于“柳七郎风味"而颇为得意。曾致书鲜于子骏表达自己的这种自喜:“·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展示学生课下搜集的成果。在“授课”活动中展示。)
二、新课学习
(一)作者介绍、写作背景介绍(出示相关图片)
1、按照创作时间梳理初中三年苏轼的作品,明确学习目标。
(一)梳理作者作品(请学生在PPT 1。简介苏轼生平留白处填写)
明确:1071年,自请出京,任杭州通判。1074年调往密州任知州。次年冬天与同僚出城打猎,作《江城子·密州出猎》。1076年中秋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079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此期间写下《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初到黄州)《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1082)《记承天寺夜游》(1083)等名作。
写作背景介绍(多媒体展示)
有感情诵读课文,提高学生朗读、赏析词作的能力。
结合作者生活经历以及写作背景,从具体词句,体会诗人的豪情壮志。引导学生学习苏轼的乐观豁达的心态
教师强调:这是一首出猎词,是被公认的第一首豪放词。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语气、节奏。 请同学用一两个词语来谈谈听读感受。
2、学生练习朗读(大屏幕展示节奏划分),进一步感知全文。
(三)研读苏轼的《江城子》 (出示全词)
1、请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词句,理解诗意,题为此中的意蕴。
a、学生同桌间互相讨论,注意强调的字、词、句。请同学回答上片内容,教师补充:少年狂、卷、千骑、倾城、亲射虎,提示词人年龄。(出示《出猎图》)
b、请同学朗读上片。
c、请同学回答下片内容,后教师补充:胸胆、开张、持节、会、遣冯唐、射天狼,提示上下篇的联系为由“狂”而“豪"。
d、明确:词的上片描绘了热烈的出猎场面,下片抒发了豪放之情、报国之志。 e。学生齐读下片。
2、多媒体出示“典故”,请同学们思考它们的用意,明确:
a、亲射虎,看孙郎:出自《三国志》,词人的意思是他要想当年的.孙权一样弯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展示了作者虽然年纪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
b、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史记》记载,汉文帝时采纳了冯唐的建议,派冯唐持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重用自己。
c、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星,《晋书》说是“主侵略",这里借指西夏军队,苏轼借此表达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3讨、论探究,形象分析(多媒体出示讨论问题)
请同学讨论:
(1)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2)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个形象的?
(3)请用“读了____,我仿佛看到了一位____”的句式表达你对人物的理解。
教师明确:雄心勃勃、英武豪迈、保家卫国、弯弓劲射、征战沙场;上片写“狂"、下片写“豪”;例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爱国报国"。
三、结论总结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请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这首词,更进一步感受诗词的魅力。
这是苏轼豪放词的开山之作,作者上阕写出猎之行,下阙抒报国之志。全词融叙事、描写、抒情为一体,表现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正是这种情感使这首词显得壮美无比。豪放派的一个“狂”字贯穿全篇,在词中既有外在表现也有内在心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虽然遭到贬谪却依然保持一种达观态度,有着一腔报国热情的英雄形象,整首词纵情豪迈,洋溢着词人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
四、对比阅读,读懂诗歌。
1 、初读诗歌,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诵读之后个别展示,师生共同纠字正音。
2、解读诗歌,学生分组自读,完成表格练习,读清诗义。
3、学生完成后,各小组选派代表全班交流,完成表格填写。
4、再读诗歌,读出豪情壮志。(PPT4作品内容及诵读音频、配乐音频)
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停连、重音,《江城子·密州出猎》用豪迈、高亢的语调,奔放的气势
读出雄心勃勃、英武豪迈、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读出洒脱奔放,超然独立的文人形象。
5、品读诗歌,读出写作方法。
学生小结写作方法:运用典故、以小见大等。
教师引导理解总结豪放词作的特点。
豪放派作品表达内容丰富,选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像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
五、作业布置
任选一种你喜欢的方式完成对本节课学习之词的个性化解读。
1、声情并茂诵古诗(录制配乐诵读视频)
2、深入浅出析古诗(写一段300字以上赏析文字)
3、独出心裁读诗人(写一段300字以上解读文字)
4、形神兼备绘古诗(给古诗配插图)
5、曲调婉转唱古诗(选自己喜欢的乐曲,配乐唱古诗)
板书设计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威武雄壮的出猎图豪放之词 豪放不羁的英雄志爱国之心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词。
2、过程和方法:学习多角度赏析词情。(重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轼面对生活泰然处之、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难点)
二、教材分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四十岁在密州作的一首记射猎的词。这是一首抒发爱国豪情的词作,也是豪放词的开山之作,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豪情洋溢、壮志冲天的将军形象。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浣溪沙》等篇章,对苏轼的生平经历和精神品质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的品味语言的能力有所欠缺,因此学习该词,主要是学习多角度,体会作者情感。
四、重点难点:
本节重点:学习多角度赏析词情。
本节难点:学习苏轼面对生活泰然处之、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难点)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空明澄澈时,他与好友,庭下散步,吟出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而”的达观。中秋月圆时,他与亲人天各一方,诵出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豪放。潇潇暮雨时,他唱出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脱。他就是苏轼,那么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又会描绘怎样的场景,给我们展现别样的风味呢?
2、学案反馈:
(1)通过导学案的批改,涌现出大批优秀的学生,下面让我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些同学。
导入:诗歌是语言的精华,智慧的结晶,只有反复吟唱才能更深切地理解诗意。下面请同学们齐读这首诗词。
朗读全诗
活动指导:
A、此词是苏轼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作品,表现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的爱国壮志。自此,他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界境。
B、开篇着一“聊”一“狂”两字,更见作者的潇洒豪放,也隐约透露出怨愤之情;再用一个“卷”字,写出众多人马像疾风一样驰骋山冈的壮观的.出猎场面。
C、用典故是古诗词创作常用艺术手法之一,用典故能含蓄委婉地表情达意。词中下阕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悯恤年老,免去罪名的愿望。
D、结尾三句卒章显志,表明作者想要驰骋沙场、为国杀敌、一展宏图的强烈愿望和远大的志向,其耿耿忠心溢于言表,凸显了刚强威武的英雄气概。
2、整理、汇总本组所提问题。
结语:苏轼的狂,是一种霸气!是一种追求!是一种狂热的期待!是一种永不放弃的报国豪情!是一种明亮不刺眼的光辉,是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是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泊,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5、总结点评:
(1)合作探究后动后,小组展示,学生点评,进行知识、方法总结。
(2)课堂小结:小组之间分享本节课的收获,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3)课堂优秀小结:评选优秀小组、优秀个人。
6、布置作业:
1、赏析陆游《诉衷情》所蕴含的感情。
2、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和余秋雨《苏东坡的突围》。
7、预习新课。
《破阵子》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篇3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篇4
一、教材分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在密州任上的作品,也是豪放词的开山之作。苏轼才华横溢,平生就有报国立功的信念,但因和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和,自动请求外任,创作这首词的时候,他年已四十,时值西北边事紧张,西夏多次进攻边境。词人在上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气势恢弘的出猎图,下阕刻画了一位老当益壮,忠心报国的英雄形象。整首词纵情豪迈,洋溢着词人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读来铿锵有力,威武豪迈。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四首词。
2、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
3、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爱国思想。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词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在了解词意的基础上,通过设疑、适时点拨,引导学生鉴赏关键词、句,结合时代背景、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对比阅读,体会四首词作的异同点。
四、教法和学法:
1。诵读法。诵读入文本,诵读涵咏体验文字包含的情味儿,诵读体悟词人愁绪的不同滋味儿,诵读感受词人不同的语言风格。学习诗歌中,诵读是涵咏、品析、体验、感悟的前提,诵读是输入,也是情感再现的手段。
2。对比品析法。对比解读,是解读这两首词愁因不同、愁滋味不同、愁的表现形式不同的有效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法,是发现事物不同的'常用方法,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3。主观想象。诗歌往往是借助意象来营造意境的。《辞海》中说:“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
4。主问题引路。疑问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因此笔者用“头发为何而白”——“愁的原因一样吗”——“愁的滋味一样吗”——“愁的表现形式一样吗”来激发学生带着问题比读这两首词,同时用这样的问题链作为教学的主线。
五、教具准备
学生准备:课本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