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故事绘本教案
老地方整理的春节的故事绘本教案(精选5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春节的故事绘本教案 篇1
春节的故事绘本教案(精选13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春节的故事绘本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春节的故事绘本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
引领学生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学习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1、关于古今描写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春联等。
2、学生假期拍摄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照片。
一、谈话导入
1、教师引导谈话:
同学们,寒假时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道语文生活实践题——“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的拍照,很多同学都完成得不错,都按要求发到了老师的邮箱里,下面我们来展示大家拍摄的照片。(学生欣赏图片)
那么,根据我们上节课读课文了解的情况,你能说说说说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你印象深的有哪些?
生交流:我印象深的有腊八,除夕,初一,正月十五。
2、师为什么你对这些内容印象深刻?
生交流:因为作者详细的写出了这几天包含的春节的习俗。
3、教师继续谈话:这长达四十多天的春节被作者称为美好快乐的日子,这节课我们班三个学习小组继续深入的品读课文,了解春节的习俗,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感受老舍先生对这些日子的描写。
(设计意图: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对这节课的学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根据导学案分小组自学课文
1、明确学习任务。每四人小组选择一个日子,读读课文,弄明白作者写了哪些民俗,交流你查找的资料,谈一谈感受。
2、小组交流自学。
三、汇报学习成果
(一)第一学习小组汇报读书情况
1、教师谈话:哪位同学能选择一个日子来介绍?
2、生交流:我们组选择的是腊八这一天。课文主要讲了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这两样习俗。并交流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3、师评价补充:你们查找的资料既让我们了解了知识,又让家乡人民感到自豪。还有谁能补充介绍?我想补充一点,腊八粥谐音腊八祝。在民间有祝福农业生产的意味。能读一读你们喜欢的句子吗?
4、生读:
(1)“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2)“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5、教师创设情境引读:对,正是由于腊八粥是由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材料丰富品种众多,所以,作者说-----这正是老舍语言的特点,我们再读读-----
6、男女比赛读、师:请你来读。还有谁想读?男女赛读,师评价。大家一起来读。
谁能带我们领略其他日子里的春节文化?
(设计意图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学,朗读,多次与文本交流,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默读、朗读能力,对课文内容更加熟悉。其次教师范读和指导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学生深刻体会老舍语言的特点。短短几分钟学生体会到老舍语言的幽默风趣,不用说教,不用硬塞,一切都顺其自然。)
师:谁能带我们领略其他日子里的春节文化?
(二)第二学习小组汇报
1、这个小队的代表汇报他们队喜欢的段落是除夕后,并交流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小队一起朗诵除夕全段。
2、教师谈话:当家家户户都贴上了红红的春联,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让我们继续体会,谁还能从文中的句子中看出除夕的热闹?
3、生交流: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4、师引导过度:但是这样的团圆远远不如亲人回家的温馨,所以课文上还说——引读---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5、师播放爆竹声和喜庆的画面课件,此刻你想到哪首诗?你似乎看到什么场景?
生交流:看到人们放鞭炮、欢庆、品尝美味、玩游戏的场景
6、师:是啊,这真是“色”“味”“声”“情”齐全的除夕之夜。让我们一起读中体会,师引,生接读。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有三个环节恰如其分:第一,音像造境、爆竹、音乐将学生很自然的带入情境中;
第二,古诗连接与校本课程“古诗文”结合,使背诵的古诗和课堂学习紧密结合,不仅加深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强化对语言的积累;
第三展开想象,让学生充分想像场景结合自身的体验拉近与文本、与作者的距离,那份热闹与喜庆不仅看得见、摸得着,更能用心品悟。)
(三)熬过了除夕夜,人们通过守岁把美好的祝福赠给了长辈和孩子,于是正月初一到来了。下面请第三学习小组的队员来介绍介绍。
1、生交流:课文主要讲了初一的光景,男人拜年,女人招待客人,小孩子逛庙会。通过交流资料,我们发现直到现在初一的过法都差不多。现在人们仍旧是拜年,逛庙会等。
2、师引导:那么有没有不同呢?虽然还在拜年但是方式有很多创新对不对?
3、生交流,现在我们可以用打电话,发电子邮件和电子贺卡,发短信,网聊的方式给远方的亲友拜年。
4、师评价:你们是多么爱我们的节日——春节,是啊,春节的快乐属于海内外每一个龙的子孙。-------
四、总结拓展,升华感情
1、师:大家被春节的魅力吸引,老师也是如此。其实我们中国还有很多历史悠久的节日,谁能说一说?
2、生: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等。
3、深化主题,课件出示对联,全班齐诵:
共赏圆月,不忘骨肉父老;
喜迎中秋,怀念台湾同胞。
4、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
五、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到老舍爷爷在《北京的春节》里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都只写了一句话。但梁实秋和斯妤却写得很详细。同时懂得,同样写除夕,可以有不同的写法。)
六、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内容如下:
1、春节印象:写关于“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的习作。
2、春节花絮:编春节的传说习俗。
3、精彩再现:摘抄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
4、节日集锦:调查我国传统节日知多少。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提升了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使课堂学习内容得到拓展和延伸,为学生创造思维拓展积累搭设了阶梯。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可进行个性化的选择。)
春节的故事绘本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生字13个。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理解自然段,找出各段讲的什么。
教学准备:
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课型:散文。
教学方法:
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完成“初显身手”。
学生讲自己查资料了解的情况。
2、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初读课文。
⑴、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的顺序。
⑵、出示13个生字,学生分组认读。
矩,蒜,醋,假,夕,鞭,戚,逛,驴,恰,盏,预,吉
(请每组2、4号同学起立教读)
⑶、出示生词,同桌读。
规矩,大蒜,香醋,放假,除夕,鞭炮,亲戚,逛街,恰好,几百盏灯,预示吉祥
2、熟读课文,理解课文。
⑴、学生自由读课文。说说“老北京的春节怎样”用一个词来概括。
⑵、指名接读。
⑶、齐读课文,分组讨论:
老北京的春节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哪些日子是最热闹的?勾出这些日子来。
⑷、齐读课文4—6自然段,谁用一名话概括这部分内容。
⑸、接读1—3自然段,谁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部分讲了什么?
⑹、齐读1—3自然段。
⑺、齐读7自然段。
⑻、朗读全文。
⑼、分小组学生谈自己家乡过年的情景。
三、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板书设计:
12、过年
开始(腊月初)
除夕
老北京的春节,初一,高潮
元宵
结束(正月初十九)
五、教学后记
《老北京的春节》教案6
第一课时
1.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老北京的年味儿。
重点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难点
感受老北京的年味儿,体味民俗。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过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小组合作,完成表格。时间风俗习惯4、交流汇报,老师板书:腊月初旬→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结束(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到正月十九结束。)
5.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儿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处做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①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十五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中有声有光地玩耍。)
②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用来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①找出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拌儿;二十三前几天,街上就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除夕以前,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正月十五,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说说自己的'体会。(充足、丰盛。)
②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①初一逛庙会,元宵节逛灯会。体会人们清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②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8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受,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彻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4.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表”中的本课词语。
2.收集各地春节习俗。
春节的故事绘本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认识我国传统的春节,知道过年的由来,了解过年的传统风俗。
2、感受过年的喜庆气氛,并会正确对别人说一句祝福语。
3、深刻对祖国的认识,知道我国是一个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民族。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5、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过程:
1、让幼儿回忆自己愉快的假期生活,一起谈论。由此,引起有关“过年”的话题。
2、先让幼儿讨论自己对“年”的认识:为什么要过年?,过年是怎样的?等等。
3、教师讲有关过年的故事、传说。
4、再让幼儿谈论大家过年的风俗都有些什么不同?为什么会这样?知道祖国很大,各地的风俗各有不同,很有趣。
5、在观察角摆放有关物品、布置,让幼儿深化认识。
什么是“春节”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活动反思:
通过这节课,我上完后自我感觉还有点欠缺还要在这方面加强一些,还有很多不足。这节课我自觉得上的'不是很好,还要多学习学习。我觉得在上这节课时我有点操之过急了,应在刚开始上课时应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引入主题。让幼儿知道“年”是怎么来的。本来我准备了两幅鞭炮的图片给孩子观察的,但刚我取出图片时,孩子对平时见到的鞭炮认识,但对卡通的鞭炮不认识。但我要在延伸活动中,我应在区角活动处准备一些制作鞭炮的材料,让幼儿自由操作。
春节的故事绘本教案 篇5
教材:人教版课标本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教学对象:市镇区六年级学生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14个生字和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读写“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色味双全、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思路:
1.通读全文,找出不懂的字词和句子,进行解释。
2.再读课文,找出北京的春节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
3.自由组合,自主选择,交流探索,学习北京春节的每个节日。找出哪些节日最隆重、喜庆(除夕、元宵)。
4.领悟表达特点,品味老舍的语言特点和对年文化的热爱。
5.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
6.拓展总结,列举有关春节的童谣、诗词、春联。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flash《恭喜发财》(中国娃娃唱),纯音乐《新年好》,flash《恭喜恭喜恭喜你》(卓依婷唱)
学生准备:课前可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同时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收集古今文人描写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春联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观看一个flash,一边看一边回忆你在当时的情景。播放动漫《恭喜发财》。
2.看完了动漫,你们有没有觉得又回到了过春节的情景中呢?你们的春节是怎么过的?哪位同学想说说自己的感受。(多让几位学生说说感受)
(很热闹,有新衣服穿,有很多东西吃,可以放鞭炮……)
3.春节是热闹,喜庆,团圆,祥和的。我们过春节有我们的特色,那你们想知道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老舍笔下的北京的春节,看看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通读课文,把生字读准确,画出不懂的字词和句子,同学间相互交流看法。
2.交流完,教师用幻灯片出示难懂的词语(学生还有不明白的生字、字词,教师再作相应补充),如下: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也兼指正月初一以后的几天。俗称“过年”。
腊月:农历十二月。
腊八粥:腊八即腊月初八。在腊八这一天,用米、豆等谷物和枣、栗、莲子等干果煮成的粥。
空竹:用竹木制作,中空,能发出响声的一种传统健身玩具。
初旬:每月的第一个十天,也称“上旬”。
小年:农历中的节日。在腊月二十三日,旧俗在这天祭灶。
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泛指一年最后的一天。
守岁:有两重意义: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
庙会:设在寺庙里边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举行。
娴熟:熟练。
逛天桥:不是逛我们平常说的人行天桥。天桥是老北京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天桥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卖艺,有很多北京小吃,还有很多说书的,还可以买卖各种东西等。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日夜晚。因为这一天叫上元节,故晚上叫元宵。课文中指元宵节(又称灯节)的一种应时食品,南方称“汤圆”。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本课指除夕夜的“闹”与正月初一的“静”形成鲜明对比。
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更:变更。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
残灯: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末庙:庙会的最后一天。
3.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流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4.交流汇报,老师相应出示幻灯片: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三、交流探索,感受年味
1.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节日来阅读,喜欢同一节日的学生组成一组(学生可以走动)。
2.组成一组的同学自由交流,分别讨论课文是如何描写你们喜欢的节日的一些习俗的,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的?你们的感受是怎样?讨论完后,各组要做汇报。
3.小组内开始交流
4.各组交流汇报哪一组的学生先举手回答,教师就先讲哪一组讨论的节日,不一定按照课文的顺序,这样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学生站起来先说除夕,教师就先和学生学习第七段。老舍笔下的除夕是怎样的,给你们的感受怎样,你们又是怎样过的……其它节日学习同上,学生先说哪个节日教师就先讲哪个节日。
这一环节尽量把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说看法谈感受。
5.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作相应的补充,引导学生明确老北京的风俗习惯,体会过年的热闹、喜庆气氛,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6.总结:
先让学生总结老北京的春节带给他们的感受,教师再作总结。
(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老北京显示给我们的是一幅幅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画卷。)
四、品味体会,感受民俗
⒈ 同学们,刚才我们已总体感受了北京的春节,你们觉得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有哪个呢?(除夕、元宵节)(学生说后出示幻灯片)
⒉ 认真读读第7段、11段和12段,看看书本是怎么写的?(学生说后出示幻灯片)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
⒊ 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的高潮,在喜庆、热闹、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元宵节的灯会又是全民同庆的狂欢。同学们齐读第7段、11段和12段,把除夕喜庆、热闹的气氛和元宵的灯多人多的情景朗读出来。(配纯音乐《新年好》朗读,让学生的感情达到高潮)
五、布置作业(出示幻灯片)
⒈ 抄写词语(各抄写三遍): 初旬 熬成 蒜瓣 翡翠 饺子 杂拌儿 榛子 栗子 鞭炮 风筝 麦牙糖 寺院 逛庙会 腊七腊八 冻死寒鸦 色味双全 万象更新 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 万不得已 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
⒉ 查找有关春节的诗词、童谣、春联。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春节的热闹气氛
⒈ 观看flash《恭喜恭喜》,回顾春节的喜庆、热闹气氛。
⒉ 谁能说说除夕和元宵节,你们是怎么过的,心情又怎样?(多让学生站起来说)
(除夕我们家的饭菜很丰富,我听到到处都是爆竹声。那晚我会穿上新衣,帮爸妈贴对联,也像书本写的那样“守岁”,整夜不睡觉……)
(元宵节,我们那里有木偶戏看或会在广场放电影,或请人来演戏剧,那天我们又可以大闹一天,大家都很忙但也很开心……)
二、领悟表达特点
⒈ 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课文,从哪里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他是怎样表达的?
(引导学生从老舍的语句表达中找体味,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如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就是买杂拌儿。”‘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分析这些句子,老舍是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从而表达他对年文化的热爱。)
⒉ 从这些句子中,我们可以体味到老舍的语言风格:(出示幻灯片)
(1)北京韵味。如“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如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
(2)通俗明白。如“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3)幽默诙谐。如“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⒊ 作者是怎样描述春节这一民俗的,你是从哪个方面理解的?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教师作适当的引导,如从腊八写到正月二十九,是从时间顺序来描写,而除夕、元宵写得特别详细,体现了有详有略的写法。)
总结用幻灯片显示:
一是按时间顺序有条有理地写春节的(先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二十九);
二是有详有略,对春节中的高潮部分(除夕、元宵节)进行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这样写使我们对灯火通宵的除夕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⒋ 希望同学们以后写作文也可以用时间顺序和有详有略的方法来记事。
三、学习“阅读链接”,对比学习(出示幻灯片)
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
(引导学生体会到老舍爷爷在《北京的春节》里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都只写了一句话,但梁实秋和斯妤却写得很详细。梁实秋采用了反话的写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年的忙碌与热闹,将各种风俗习惯融于其中;斯妤则以较浓的抒情色彩写出的喜庆与热闹的气氛。同时懂得,同样写除夕,可以有不同的写法。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也要善于灵活运用不同的写法,写出个性,写出特色。)
四、拓展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请同学列举有关春节的童谣、诗词、春联。(学生说完,教师出示幻灯片)
北京春节童谣: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除夕诗选: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节看花市 林伯渠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元宵节诗选:
《元宵月正圆》闽南歌谣
闹元宵,月正圆,闽台同胞心相依,扶老携幼返故里,了却两岸长相思。
热泪盈眶啥滋味?久别重逢分外喜!
闹元宵,煮汤圆,骨肉团聚满心喜,男女老幼围桌边,一家同吃上元丸。
摇篮血迹难割离,叶落归根是正理。”
08年鼠年春联:
鼠无大小名称老 年接尾头岁更新
子年春到户 鼠岁喜临门
鹊语红梅放 鼠年喜气浓
子为地支首 鼠乃生肖先
其他:
和美
上联:天和、地和、人和,和融华夏
下联:歌美、舞美、花美,美在今宵
横批:新春大吉
和顺
上联:和和顺顺千家乐
下联:月月年年百姓福
横批:国泰民安
五、总结,布置作业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回家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年轻一代摒弃繁文缛节,不太重视中国的传统节日。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板书
北京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爆竹烟火 酒肉香味 悠闲娱乐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