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生活有感

2025/09/23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生活有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活有感 篇1

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游戏化是近年来幼儿园实践工作者广泛关注的问题,是一个直接影响幼儿身心健康、有效发展及生命成长的问题。在不同名目课程竞相出现,老师们或被新颖的课程理念吸引、或对新奇的课程名称好奇、或对课程模式产生尝试的冲动等等。在这些心理因素驱使下,我们似乎变得不够理智,对课程的目标、课程的宗旨产生模糊意识,形成过分追求课程内容新、课程模式新,课程的建构逐渐走向功利性。在尝试不同课程过程中,发现课程受多种条件的限制,也受幼儿生活经验的限制,再好的课程没有幼儿生活经验的依托,它就不可能发挥其真正的价值,也不是适合的课程。当我亲身参与了幼儿园的课程研究,学习了虞永平教授撰写的《生活化是幼儿园课程的根本特性》一文后,对我启迪最大的是它精辟论述了“让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理论。

一、多个概念的阐述

什么是生活?我国学者指出,生活是人在自然和社会之中,通过享受、占有、内化和创造人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围绕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实现人的价值、生命的能动的活动。涉及生活的目的、生活的背景、生活的内容和途径等基本方面。奥德嘉·贾塞特指出,生活是一种奇妙的、独特的和神奇的实在,具有为本身而存在的特权。一切生活都是某人自己的生活,感觉自己活着、知道自己存在着。什么是生活世界?伸手可及的、非抽象的,随个体自我主观视域的运动而发生变化的生活空间。每个人的生活世界是各不相同的。幼儿在幼儿园和家庭中就是处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在过着自己的生活。这种生活不应该是别人强加的,而应该是幼儿乐意的、沉醉其中的,这样的幼儿园才能真正符合“儿童的花园、乐园”之意。

二、幼儿园生活化课程的理论依据

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是幼儿教育回归幼儿生活思想的具体体现。所谓回归生活幼儿教育,不是让幼儿教育变成生活训练,不是将幼儿教育等同于日常生活,回归幼儿生活世界的本质是承认、尊重生命的存在和生命成长的现实和需要,让幼儿在一个真正属于他的、能让他的生命得到萌发的现实的、感性的和真正能彰显主体性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生活世界本来就是幼儿自己的,是外在的力量使幼儿远离了生活世界。所谓回归生活世界,就是让幼儿真正去亲近自己的生活,真正感受自己生命成长的有力脉动。所谓幼儿园课程生活化,不是指课程只承载生活技能,不是将课程当做生活事件的堆积。课程生活化的本质是通过课程,使幼儿真正处在一个自己的需要、兴趣、潜能可能得到充分发挥的世界里,使幼儿的生命更具活力,更有力的成长。

三、课程生活化的具体特征

课程生活化意味着让幼儿沉浸在自己的生活世界里,不再受成人利益世界和科学世界的奴役。课程生活化的典型特征是课程的具体性、直观性、主体性,课程从幼儿自然的发展规律中设定目标,课程从以自然态度面对的生活世界寻找内容,课程以向现实经验的还原为指针确定实施的策略。

四、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策略

1.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要求我们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幼儿园课程设计者的基本条件就是对幼儿园身心发展特点和兴趣、需要的把握。这种把握不是关注抽象的、文本上的幼儿,而是关注现实的、眼前的、活生生的、具体的幼儿,去观察他们,接近他们,了解他们,理解他们,促动他们。

2.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要求我们将知识、技能及品德还原为经验。幼儿对知识、技能及品德的学习和发展,不能借助概念和理论,一定要将知识、道理和技能还原为产生它们的实践探索过程,让幼儿在行动中学习,在行动中感受,在行动中发展。因此,生活化的课程就是行动化的课程。生活化课程设计的核心任务就是让幼儿做什么。教师的.教学设计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幼儿可以做什么,然后才是教师可以做什么。幼儿就是在做什么的过程中获得经验,得到发展的。幼儿的“做”包括观察、探索、发现、表达、交往、欣赏等活动。

专家理论理论的引领让我们一线教师在实施课程中看到目标,同时为我们建构课程提供导向性。究竟如何引导孩子去走进自己有意义的生活世界?如何去发现自己生活世界中美丑善恶?如何去探索生活世界的奥妙?如何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表达表现自己的感受?这些是我们在建构研究和实施课程中需要经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体验,在反反复复地实践反思后才能去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生活的外延很简单,然而生活的内涵却很丰富,幼儿生活世界就是其中的一个微观的世界,当幼儿的生活世界与成人生活世界碰撞时便会产生矛盾,引起幼儿行为和认识的困惑,有时会令教育处于最尴尬的境地。矛盾最突出的方面便是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因此,虞永平教授提出“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要求我们将知识、技能及品德还原为经验。”我认为提得很重要,很要必要性。

生活有感 篇2

妈妈给我买了一本《阅读航标》来让我增加阅读量,并想提高我的阅读能力。读了几页,这本书就让我爱不释手了。

这本书里有很多美妙,充满哲理的散文。读这些作者的文章,就是在解读他们的心路历程,让我们体会他们感受到的奇妙感受。就如书中所说:阅读,是一种美的享受,是一种心灵的交流,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是一种忧伤的情思,是一种孤独的守候,是一种精神的牵引。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句一直在牵引着我,在鼓励激励着我。真的,我感觉读他们的文章,仿佛就是在给我讲授心理课一样,每一篇就是一课,每一课都有它意味深长的道理,这些道理一点一点的帮助我走向成功,快乐的面对生活。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要数乔叶的《感谢生活》了。

这篇散文富有很大的哲理性。乔叶在文中把生活一直当做感谢的对象。无论是好,是坏,是喜,是忧。作者都感谢生活。作者认为,生活不光是幸福快乐,也有很多无奈和悲伤,其实关键是在于你怎样面对这些事。这篇文章让我明白了很多很多。无论生活好、坏,你都要认真去面对。其实生活就是一场剧目,上天是导演,你就是演员,并是这幕剧中的主角。上天安排给你有喜怒哀乐,酸甜苦辣。这些都在锻铸、磨炼着你的意志,都是对生命的考验。要不人们怎说“不经风雨难见彩虹”呢?生活就如同一面镜子,会把自己的内心照的清清楚楚,淋漓尽致。在你开心时,镜子里的你就会开心;在你悲伤时,镜子里的你就会悲伤。但我们都愿看到快乐的我们,所以我们要有良好的心态去面对这个社会。乌尔法特的《生活》中又讲,不同人生对生活有不同的看法和体味。但最深的要数那些经历过困苦、艰难的人了。只有经历困苦艰难,才能理解“生活”得真正和丰富的含义,才能充分享受“生活”赐予的甜美芬芳。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读这些文章,就是在和这些作家们进行心理沟通。感受生活,享受在灿烂的阳光之中,温暖的太阳正在照耀!

生活有感 篇3

生活中感恩无处不在。寒假里,我看了《感恩生活》这本书,看到了一个个充满感恩之心的人,有善待乞讨老人的好人,有大方捐赠的商人、不轻视生命的小孩……其中一个故事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男孩来到一家出售小狗的店里,想买一只小狗。他只有2.75美元,可是店里的小狗最少也要每只30美元。后来,男孩看中了一条一只远远落在后面、天生残疾的小狗,店主表示如果男孩真的想要,可以免费送给他,因为这只小狗“不可能象其它小狗一样又蹦又跳地陪你玩”。男孩听了,不但没有高兴的样子,反而气愤地瞪了店主一眼,说这只小狗应该卖和其它小狗一样的价钱,并坚持以后每月付30美分,直到付清为止。后来才知道,这个小男孩的腿是残疾的,他认为那只小狗需要一个能理解它的主人。

看了这个故事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店主人看上去这么善良,愿意送小狗给男孩,为什么男孩反而要生气呢?男孩没有足够的钱,为什么一定要坚持自己付呢?原因就在男孩尊重生命,尊重自己。在他心里,小狗虽然残疾,但与其它健康的小狗一样,也是一个宝贵的生命,有它自己的价值和尊严。而男孩坚持要付钱,就是告诉人们,自己虽然残疾,也没有很多钱,但一定要尊重自己,自强自立,不能轻易接受别人帮助。

这个男孩真了不起啊。我们也应该象他那样去理解别人,体会别人的不幸,不要轻视乞丐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另外,我们作为健康人,更要象男孩那样,付出应该付出的努力。

可是,在生活中,我们看到乞丐,是不是会感到厌恶?是不是会对一只残疾小狗一瞄而过,心里充满恶心?生活中虽然处处都能发现爱,但要真正做到,还是很难。所以我们要改变自我,象故事中的男孩一样,努力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尊重生命、充满爱心、懂得感恩的人。

生活有感 篇4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叫《网络与生活》的书,感受颇深。互联网真的太神奇了!现实生活中那些“井底之蛙”们,通过网络,竟变得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知。网络确实好,然而,我在此并非要对互联网大唱赞歌,而是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大诗人陆游的名句,旨在告诉我们,凡事要亲自去做才能领悟其中真谛,而书中那些网虫呢,似乎要完完全全依靠网络,竟想足不出户。如此,他们所真真切切,能耳闻目睹的现实世界就十分有限了。想必大家都知晓纸上谈兵的故事。故事中赵括熟读兵书,可以说是倒背如流,但上了真正的战场后怎么样呢?被敌军打得落荒而逃。为什么?因为他只是个会读不会用的书呆子,根本没有实践经验。

再谈谈我自己吧。以前我不喜欢出门,老是待在家里,自称为“宅女”。一天,我在家中书柜里看到一本《钓鱼大全》,我细细研读,发现其中奥妙很多,便在家“闭门造车”。看完全书后,觉得自己已是钓鱼大师级的人物了。不久,在一次游玩中,我真的就有了钓鱼的机会。我先在爸妈面前把钓鱼的步骤及细节一一说出,爸爸听后,直夸我厉害,于是,他便让我持竿,我非常兴奋,终于可以露一手了。我按照书中的步骤做好后,便如姜太公似的稳坐鱼台,心里默念着“鱼儿鱼儿快上钩”。就在我念了几遍后,忽见浮标一动,我的心也为之一动,立马站起来,双手使力,鱼竿也随之抬起,我想应该是一条大鱼吧,然而令我大失所望呀,除了鱼钩以外别无它物,我没好气地“哼”了声,重新装好鱼饵,垂下鱼竿,可是接下来每每都是鱼饵被吃得精光,就连一片鱼鳞也没看见。由此可见,闭门是造不出好车的。

网络的迅速发展是人们难以想象的,大到世界局势,科学新闻,小到天气预报,穿衣做菜都可以查到。我当然支持在网上了解信息,但很多事还是要亲自经历,尤其是我们学生,在学校是读书,在家还是读书,很容易“埋”在书堆里,所以我们就更应该走向社会,亲身实践,努力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想弄懂科学现象,最好的方法就是动手实验;想知道日常知识,最好的方法就是亲自经历;想知道人文历史,最好的方法就是实地考察;想知道自然奥秘,最好的方法就是走进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