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情人》读后感

2025/09/24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情人》读后感(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情人》读后感 篇1

“他是个强健的、身材修长的男子,有着用不完的精力。他的脸很粗犷,具有象普通老百姓的那种粗线条;掩在那双浓密眉毛下的眼睛饱含着如此充沛的生命力,以至她不能不着迷。它们好像在舞蹈,但又仿佛被笑声的余音振颤着;他的嘴巴也一样,好像马上会爆发出胜利的笑声,但又没有笑出来。他给人以强烈的悬念感。”

他就是保罗。《儿子和情人》一书中的男主人公。D.H.劳伦斯细腻入微地叙述了他的青少年生活、与母亲的畸恋以及和米丽安、克拉拉的爱情纠葛。这本书探讨了英国下层家庭关系的复杂性。作者很注重心理描写,把保罗的思想逐步地解剖,呈现在读者面前。保罗自小受到母亲莫瑞尔太太的钟爱,但是父亲却对他不理不睬。他特别早熟,心里埋藏着对父亲的仇恨。而莫瑞尔太太则是个复杂的人物,她把对死去的长子威廉的爱移植到保罗身上。她对丈夫没有一点爱情,只是把他当作客人看待。但是她极其嫉妒次子的情人,尤其是对米丽安。因为她深知米丽安要夺走儿子的精神之爱,便千方百计地阻扰,并采取冷漠的态度。而米丽安深爱着保罗,本来是不愿意与别人分享的,但是她是个富于牺牲精神的人,一直在默默地等待。米丽安以为保罗在得到她的纯洁后会更爱她,可惜她想错了。保罗太爱他母亲莫瑞尔太太了!直到他母亲死后,他才走向了新的生活。至于克拉拉,她与保罗仅仅是肉体之恋。后来与她的丈夫复合了。

全书洋洋洒洒40万字,其间不但插入了优美的景物描写,而且作者把人物的内心活动与景物的联系写得栩栩如生,各个人物活灵活现,呼之欲出。此书被列为英国一些大学文科的必读书。

《情人》读后感 篇2

当你老了,皮肉在与地心引力的对抗中败下阵来,岁月撕碎了你曾经娇美的面庞,那些爱你青春欢畅时辰的人不再围转在你身边,那么,唯有一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而这爱,不会随时间的消失而消逝。

时光总是来去匆匆,在沙漏的流泻中,在行往目的地的路途中,在冬日的枯桠的缝隙中,不缓不急的穿过。诚然,他是如此的从容不迫,从容不迫到我们都忘记了他的存在,于是忽然地翻开日历,发现圣诞即将来临。一年两年,就是这样匆匆过去。前些日子看朋友的相册,一页页地翻,从17到20岁,一岁不落,看到那些曾经稚气未褪的面庞,在一两年之后,已有了变化,成熟稳重渐渐匿于举手投足之中。我蓦地感到有些恐怖。岁月在脸上刻下一道一道衰老的痕迹,像一个冷面的杀手,无声无息地将我们引向死亡。

杜拉斯仿佛并不具备完整叙事的能力。《情人》更像是她一个人的喃喃呓语,文字支离破碎,仅仅作为情感表达的需要,在平静流淌的文字下汹涌的情感猛烈地冲撞。那个白人少女受到的无可释放的家庭压抑,中国男人本性的怯懦,都从对方那里获得了弥补。白人少女,从头到尾都不曾说出那个中国男人的名字,而电话那头的那个人却告诉她“他会爱她爱到他死。”不得不爱,不能不爱,白人少女的出现之于中国男人,恰似枯冷无光的冬日里的盛夏,将他身体内所有冬眠着的情感释放出来,爱已经深入骨髓,随血液在身体内滚动,生命不死,爱情不死,即便身边是珠翠满头金玉满身的温顺妻子,那个身影却一直一直横陈在他的眼前。一两年的相处时光已把从此以后的人生格调一一描绘下,故此,中国男人的爱是不死的。

这是一个老人在耄耋之年的回忆。那些被酒精,任性的生活充斥着的年少,在一个温暖的午后,被零零碎碎地从回忆里捡拾出来,锋利的,如刀般。

生命势必屈服于时间。而唯有那些真切的情感会一直存在。

我们企求且期待着白首不相离,就算朝如青丝暮成雪,也可坦然。

岁月忽已晚,仿佛能够看到那汉唐的琵琶女在浔阳江畔续续弹着那些少年的情事,那鬓白的露丝说起曾经的那么一场动人心魄义无反顾的泰坦尼克号的爱恋,那命途多舛的班婕纾垂泪低吟着物是人非,王国维感慨着最是留不住的红颜辞镜花辞……

青春能几何?青春能几何?

或许因为如此,张爱玲才恐慌的宣言“八岁要梳爱司头,十岁要穿高跟鞋”,把所有所有,想吃的,想穿的,想用的,吃尽,穿尽,用尽,如果注定要老去,那么也要漂亮从容地老去。

因为岁月,总是在不经意间流失,而唯有迟钝的人们,在失去青春之后才叹道“岁月忽已晚”。

《情人》读后感 篇3

这是一个悲剧,一个儿子与情人的悲剧。Mrs Morel不幸福的婚姻生活让她把对丈夫的爱转移到了儿子身上。婚后不久,Morel夫妇便失去了对婚姻的激情。Mrs Morel对丈夫很失望,但由于内心深处曾经爱过丈夫,她没有选择离开。孩子们的到来成为她撑下去的动力。大儿子 William长大成人,她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可William不幸染病去世,她伤痛令人欲绝。之后,她便把希望寄托在二儿子Paul身上,而Paul也很明白母亲的心,对母亲一直都很好。可是这种特殊的母子关系却造成了最终Paul的悲剧。儿子就是儿子,如果把儿子当情人对待,那份爱已不再纯洁。

当Paul与 Miriam 恋爱时,Mrs Morel害怕Miriam把Paul从自己身边抢走,一直不同意他们交往。最终Paul也没能和Miriam在一起。当然,除了受阻于他母亲外,还有这两个年轻人自身的原因。Miriam是个很要强的女孩,她对Paul的爱让Paul无法自由呼吸。Paul不能把自己的一切交给这个女孩,而Miriam想要的却是他的所有。他的身体、他的灵魂、他的一切。Paul不能承受这样的爱,最终和Miriam分开。爱也是需要自由的,如果不能轻松地面对彼此,那么这份爱将在亲密无间中窒息。Paul和Clara的爱最后也结束了。虽然Mrs Morel没有像讨厌Miriam那样讨厌Clara,但Paul和Clara还是无法继续下去。Clara是结过婚的人,她希望有坚强的依靠,而Paul无法给她安全感。Paul因为母亲的原因对婚姻有恐惧感。谈到结婚她总是摇摆不定。Clara想得到Paul的全部,而Paul做不到,两人最终分手。Clara回到了丈夫身边,她觉得丈夫深爱着她,愿意为她付出,能让她依靠,而Paul却不能。故事最后,Mrs Morel生病去世了。家里失去了轴心,而不再是家了。Mr。Morel觉得更加孤独了,以前虽然他与妻子没有心灵上的沟通,但至少回家有人陪在身边,而现在他什么都没有了。他无法承受这种孤独,去别的地方住了。而Paul失去了一直相依的母亲,好像一切都失去意义,天空不再明亮,他在黑夜挣扎着。失去了母亲,他失去了这么多年已经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她迷失了自己。虽然他曾恨过母亲,还说过如果她活着,他就不能遇到适合自己的人,现在Mrs Morel走了,可Paul并没有与Miriam结婚,虽然他知道他从内心依附于她,可他最终决定放弃。或许是因为他太了解Miriam,他无法承受Miriam的爱。或许是他内心信赖于母亲,失去母亲,仿佛失去了一切。

爱,要全身心投入;爱,不要超越爱的底线;爱,要让彼此自由呼吸。

《情人》读后感 篇4

作为深受传统文化洗礼的我,实在是对渡边的叙事角度和价值观判断不敢苟同。

修子和远野本身都是极度自私的人,修子自始至终都从利己主义的角度出发,只在乎自己的感觉,渡边更是多次描写到修子单单只是喜欢那个大男子的远野,一旦遭遇到挫折,比如远野的妻子的讥讽,比如远野受伤变的脆弱,便开始对他们之前所谓的爱情质疑和放弃。

只是侮辱了爱情这个词。

在修子的世界中,只要自己心满意足便可以,虽然名义上拒绝远野的金钱,但是却从来不曾拒绝远野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馈赠。远野妻子说她是窃贼,是多么贴切的比喻。

再看看我们的男主角,对家庭不负责任,对自己的妻子完全的不了解,更谈不上理解。为了心目的欢愉不惜舍弃家庭,更因为受到了一点挫折愤怒的对曾经心爱的人大打出手,这算什么爱情和责任啊。

看完了三观尽毁的书籍,或许可以博得恋爱中的少女的欢心,但是真的要给一星。

作为出版物,至少也应该有一点点鼓励人们的思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