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教学设计
老地方整理的火山教学设计(精选5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火山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火山和地震的现象,认识火山喷发和地震的成因,知道一些预测地震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学生掌握避震的技能,使学生学以致用,能解决身边“发生”的问题。
2、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搜集资料、整理事实、研究事实、应用事实和拓展事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奥秘的兴趣,渗透科学的自然观教育
二、教学重点
了解火山和地震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
认识火山喷发和地震的成因
四、教学准备
1、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视频。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地球上的板块、现代地震仪的图片。
2、学生每组准备一根小木棍,一条毛巾。
3、铁罐、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积木块等
五、教学时间
1课时
六、教学流程:
(一)导入
1.谈话:地震是非常可怕的,同样危险的还有火山喷发,大家猜想一下,如果发生火山喷发和地震会不会破坏地形,使地形、地貌发生改变?
课件出示地震和火山喷发的视频和画面,让学生边看边思考火山喷发和地震使地形具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视频:火山地震情景和画面)板书课题。
2.交流火山、地震发生时的情景
学生交流,教师点击相关的图片(地动山摇、房屋倒塌、道路断裂、巨石滚落、河流移位、河流阻塞形成堰塞湖、岩浆喷发会形成火山岛、火山锥、熔岩高原等等)
(二)组织学生探究火山形成及喷发的原因
1、引导学生认识火山喷发的成因。
(1)观看火山喷发的视频。看过火山喷发,结合刚才的录象,请大家再看书说说火山形成及喷发的原因。
(2)用土豆泥和番茄酱模拟火山的喷发。你认为哪些现象预示着火山将要喷发?
(3)小结火山喷发的原因。
2、讨论:为什么说我国台湾省是地震和火山喷发的频繁地区?为什么地球上有的地方经常有火山爆放,有的地方却没有?从火山爆发的现象中,人们能获得哪些信息。
拓展:学生介绍火山知识。
小结:在板块的边缘,由于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作用,岩层受到压力较大,这往往是火山和地震的多发地带。
(三)组织学生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
1、讨论:你推测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讲解:人类不断的改造自然,期待更好的生存环境,可无情的地震却一次次震碎人们的美好生活,给人们的记忆打上痛苦的烙印。(播放1976年7月28日我国河北省唐山7.8(>=7级大地震)级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我国汶川发生8.0级(>=8级巨大地震)巨大地震、2010年6月5日山西省阳曲县4.6级地震(>=4.5<6中强震)视频图片资料)上述资料中提到了有关地震的相关概念如:震级、震源、震中、震中距、地震波。讲解震级是地震的强弱,震源是地球内发生地震的地方,震中是震源上方正对着的地面,震中到地面任何一地方的距离是震中距,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做地震波。就像水波一样。提问:从地震的现象我们可以知道,地震时大地在剧烈地震动,有很大的.破坏力。是什么力量让大地剧烈震动呢?强烈的地震有着很大的破坏力,对人类造成这么大的威胁,你们知道地震是如何形成发生的吗?”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让我们来做个实验。
2、教师介绍地震的主要类型:火山、塌陷、构造地震。构造地震的原因:地球内部运动产生的力。
(1)模拟岩层褶皱的实验。
讨论:假如我们想象这一层一层的毛巾就是地层,地层也受到巨大的挤压,你认为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毛巾在力的作用下向上供,想象地壳中的岩石受到地壳内部压力也会发生褶皱变动)
(2)模拟岩层断裂的实验。
每个小组的桌上有一根小木棍,用手握住木棍两端,用力将它压弯、折断。当木棍被折断时,你听到什么声音?手有什么感觉?
火山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
2、了解火山喷发和地震的实验原理。
3、知道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以及预防地震的措施。
4、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国家之一,了解张衡及他的贡献。
5、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搜集资料、整理事实、研究事实、应用事实和拓展事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难点:火山喷发和地震的模拟实验。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1、有关火山和地震的教学视频。
2、为每个学生配备一根学生用力能折断的干木棍,一张白纸。
3、三脚架、番茄酱、土豆泥、酒精灯。
4、一些积木、纸盒。
5、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学生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视频导入
师:首先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录像。(教师播放火山和地震视频)
师:这段视频反应的是哪些自然现象?
生:火山和地震。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火山和地震的知识。(板书:火山和地震)
师生互动学新课
一)火山学习
师:首先我们来学习火山的知识,先来看一段完整的火山爆发的视频(教师播放多媒体视频)
师:从刚才的视频中,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有很多的'烟冒出来、还有很多红色的液体喷出来。
师:关于火山,你们想研究些什么?
生:火山是怎样形成的?
火山喷发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危害? 火山喷发前有什么预兆? ......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真多!但是课上时间有限,老师今天跟大家一起研究火山形成的原因,其他你们感兴趣的话题自己查找资料研究。
师:首先,我们来张火山的结构示意图,根据示意图,你们先猜测下火山喷发的原因是什么?(师:出示火山喷发示意图)
生:看图猜测(师:介绍火山喷发的相关知识点)
师:哪个同学来说说你的猜测?
生:地球内部的压力促使岩浆喷出地表形成了火山喷发的自然现象。
师:同学的猜测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来验证?
生:实验。
师:那下面老师来做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教师出示实验物品并介绍这些物品分别代表什么物体)
师:教师做模拟实验。(抛出问题:火山喷发模拟实验中,哪些现象预示着火山将要爆发?火山喷发现象是怎样的?)
生:仔细观察实验
师:哪个同学来说说你的发现?
生:模拟实验喷发时先看到冒烟,预示着火山将要喷发,然后番茄酱冒出来,往粥的周围一层一层覆盖。 ......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其他同学是不是也有一样的发现。
生:是(齐)
师:火山喷发对人类而言是危害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于是就有很多的科学家积极投身于火山现象的科学探究中,希望能从中找出火山活动的一些规律,让人们在遭受火山喷发时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挽救人们的生命财产。法国火山科学家卡蒂娅和摩希斯夫妇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们终生致力于火山活动的记录工作,不过在1911年考察日本云仙岳火山爆发时,不幸双双遇难,(出示该夫妇考察火山时的遇难视频)
师:小结,火山喷发是由于地球内部压力的作用使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火山喷发前将会出现一些现象,如水汽等形成的烟雾、一些小动物行为异常等。大家对火山喷发形成的原因有说了解了吗?
生:是(齐)
二)地震学习
师:火山喷发对危害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从开始的视频中,我们看到了还有另外一种自然灾害——地震,下面我们来学习关于地震的一些知识。
师:我们先来看段视频。(播放地震视频)
生:认真观看视频。
师:地震视频中,地震给人们带来了哪些破坏?
生:房屋倒塌、地面陷落、交通中断、人员伤亡、火灾等......
师:地震是自然界中人类面临的最危险、可怕的自然灾害之一,看来我们有必要对它的一些基本知识有所了解,那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学“地震形成的原因”资料,先对它有个初步了解。
生:自学地震形成的原因知识。
师:哪个同学来说说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生:是由于地壳内部的岩石相互挤压从而产生了褶皱,当褶皱突然断裂时释放能量,就形成了地震。
师:那褶皱到底是如何挤压形成的?褶皱断裂时感觉又如何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做地震模拟实验。(交代清楚实验道具以及操作要点:用力扳断木棒、在桌上挤压白纸)
生:师生一起做实验。
师:挤压白纸时你们有什么发现?扳断木棒时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挤压白纸时发现白纸凸起来了。木棒断裂时感觉到了震动。
师:是呀,同学们刚才的模拟实验就是地震产生时的现象模拟。白纸凸起相当于地壳的岩层相互挤压产生的褶皱,木棒断裂时感受到得震动相当于褶皱断裂时的震动。原来地震就是这样产生的呀,同学们对地震的成因了解了吗?
生:了解了。(齐)
师:在自学篇幅中提到了震源、震中等词语,下面老师给大家讲解下它的意思。(出示多媒体图片讲解)
师:地震发生后会造成巨大的破坏,人们是怎样知道地震的中心的呢?下面老师来做个模拟实验,通过实验,希望能帮同学们解决疑惑。(出示实验物品介绍代表物体)
师:做模拟实验
师:刚才的实验中,你们通过物体的倒塌,能判断出地震的中心位置吗?
生:在物体倒塌最多的地方。
师:为什么?
生:因为在地震中心处,地震最强,破坏性最强,建筑物倒塌最严重。
师:同学们真聪明。
师:如果发生地震了,你们该如何处理呢?请同学们继续查看资料。
生:查看地震时的处理方法。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火山和地震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如果你们还有感兴趣的话题,请同学们课后自己去查找资料寻找答案,好不好?
生:好。(齐)
师:同学们,地震了,你们怎么做?
火山教学设计 篇3
一、教材分析:
《火山和地震》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火山和地震》属于“地球的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本单元顺应学生思考、探究问题的规律,从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开始,引领学生从地球表面到地球内部去认识地球,《火山和地震》主要研究地球运动与地表变化。在火山和地震现象中,火山离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实际都比较远,但地震现象对于四川的孩子来说都比较熟悉。本课从学生的亲身感受出发,引导学生建立模型研究,知道火山和地震的成因,知道地震时保护自己的方法。本课共有六个教学活动,2个课时,其中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是重点。
二、学情分析:
1、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表面的形状和地球内部的构造,还知道地球内部是运动的,充满了力量。
2、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
3、地震现象的内容,离四川学生的生活实际较的比较近 ,有利于课堂教学。
三、教学目标:
1. 知道地震的形成原因。
2. 能根据地面的损坏程度找出震中和地震的强弱。
3. 了解地动仪,教会学生应急自救的方法。
四、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在震发生时的逃生方法。
难点:了解地震的成因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一条毛巾、有关地震的图片、视频资料、多媒体课件。
学生分组实验材料:
1、学生每人一根能折断的筷子。
2、模拟地震的'发生实验:纸箱、积木。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孩子们!近几年有一种自然灾害在四川多次发生,给我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孩子们知道是什么吗?(地震)是的,就是这种非常可怕的自然灾害——地震(板题)。
2、地震知识教学:
(一)研究地震形成的原因?
师:说到地震孩子们脑海里马上会浮现出什么画面?
生:楼房晃动、倒塌、地面扭曲、塌陷、大量的人员伤亡……
师:看来地震留给我们的都是这样的画面,房屋的倒塌、交通路线的摧毁、大量的人员伤亡、亲人的离去……(ppt)这些沉重的画面不得不让我们反思,地震那巨大的、毁灭性的破坏力是怎样形成的呢?
生:板块碰撞、火山爆发……
师:孩子们的猜想很多,那谁是正确的呢?我们已经知道地壳是由一层一层的岩石组成的,越往地壳深处压力越大。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岩层会不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让我们来做个小实验。
1、实验1:模拟岩层褶皱的实验
师(讲解):本实验所需要的实验器材就是我手中的这条毛巾,我将毛巾叠成几层,平放在桌上来代表一层一层的岩石。现在请看毛巾的表面呈状态?(生:表面是平的)现在我用手按住毛巾的两头,不断的向中间挤压以此来代表地球的内力作用,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预设:1、弯曲、拢起……孩子们说的这些现象都可以用一个更准确、更专业的词来描述,那就是褶皱,2、褶皱、弯曲、拢起……孩子们说得都很形象、正确,特别是这位孩子说的褶皱一词更准确、更专业。)
师: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岩层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产生了褶皱 ppt:岩层——〉褶皱)请孩子们再想岩层的褶皱处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弯曲到一定的程度最终会怎样?(会断)会吗?我们来试一下。
2、实验2:模拟岩层断裂的实验
①师:由于岩层是非常的坚硬,所以我们用一根有一定硬度的筷子来代表岩层褶皱处。请同学们拿起筷子,用手握住筷子两端并不断的向中间施加压力,怎样了?(断了)当筷子断裂时,你听到了什么?手有什么感觉?(巨响、震动、手麻)
②讨论:根据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当岩层的褶皱处受到的挤压力越来越大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可能也会被压断)当褶皱突然断裂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可能会发生地震,有剧烈的震动和巨大的声音。 ppt:岩层——〉褶皱——〉突然断裂——〉大地震动)
3、推想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分组讨论、汇报)
师:根据以上两个实验请你推想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同学们自己思考总结一下,(板书:形成)再请孩子们在组内交流你的想法(学生分组讨论)
生:举手汇报。(哪一个孩子来说说你的想法?)
4、总结讲解地震的成因。
师:孩子们的推想是否正确呢?我们先来看看科学家是怎样解释的。(视频)看来孩子们的很多推想都和科学家们的结论不谋而合,说明孩子们的实验、观察、总结的能力,已经具备很高的水平了,这也是每个科学家所具备的潜质!哪教科书上又是怎样总结的呢?请孩子们打开教科书第23页,默读第2小节、并联系我们刚才的实验过程,再次感知、理解地震形成的原因。(生读)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破坏性地震都是由岩层断裂引起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构造地震。另外,火山喷发也会引起地震,过度采矿而造成的地表塌陷也会引起局部地震的发生。
师:地震对于我们四川的孩子来说已经不在陌生了,特别是在2008年5月12日我省发生了一次特大地震——汶川地震,直接严重受灾地区达10万平方公里,那孩子们知道它为什么叫汶川地震吗?
生:因为汶川的破坏力最大;因为震中在汶川……。(预设:1、学生能说震中,就直接问“那什么又叫做震中呢?”;2、学生不能说出震中,师讲:孩子们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其实是因为那次地震的震中在汶川。)
师:那什么又叫做震中呢?
生:举手回答
师:其实地球内岩层发生断裂的地方叫震源,如刚才做地震形成原因的这根筷子的断裂处就是震源,它在我们地球的内部。而震源上方正对着的地面叫震中,它在我们球的表面上。(ppt震源、震中)人们也用震中的地名来给地震命名,而且震中的破坏力是最大的。所以在一次地震的发生时,就可以根据什么来判断震中?
生:可以根据房屋的受损情况来判断……破坏性的大小来判断,(师:能不能再说得详细一些,如:破坏力怎样地方就是震中?)
(二)、做模拟地震的发生实验
师:现在就请你们用学到的知识来做一个模拟实验,请看实验要求(ppt实验要求加演示动画)请组长领取实验器材。
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
师:谁来汇报你们的实验结果?
生:举手汇报(师:这是你们合作成功的果实,我为你们感到高兴,更为你们团结合作的精神而叫好!)
(三)、地震的监测
师:地震发生时,破坏性那么大,从古至今都有人进行着研究,争取把损失降到最低。最说到这方面我们应该感到骄傲,因为世界上第一架自动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是我国东汉时期的大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候风地动仪,
师:有谁知道候风地动仪是怎样来确定地震方位的?
生:当地震发生时,朝着地震方向的龙嘴里的小球就会掉到下面蟾蜍的口里,这样就可以确定地震的方位了。
师:现在,我国通过不懈的努力,在地震监测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到目前为此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对地震进行预测,这还是世界难题。所以关于地震的预测人类还在不断探索中,而这项艰巨的研究任务还需要你们为它添砖加瓦。
(四)、地震发生时如何逃生
师:既然地震的发生是不能避免而又难以预测的,那我们就必须要知道当地震发生时我们该怎样保护自己呢?
生:举手回答。(边说边演,演练怎样跑、蹲、保护头部、躲在桌下;引导学生从不同场合来说,主要讲在教室、在家里、在街上)
火山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器材设计火山形成的模拟实验;会查阅书刊和网络以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2.愿意合作交流,喜欢大胆想象;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意识到火山既可以给人类带来好处,也会给人来带来负面影响。
3.认识火山的成因;认识地球内部的构造及变化;了解火山的利与弊。
本课探究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
酒精灯的使用,了解地球内部结构。
教学过程描述:
一、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给你们推荐一个旅游的好去处。这儿不仅风景优美,而且非常具有研究价值。下面让我们跟随镜头一起来欣赏吧。
(播放课件:青岛市竹岔岛火山遗址,重点让大家看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火山石)
从画面中可以看出这儿曾经发生过哪种自然现象?(火山喷发)对,这儿就是青岛市的一处火山遗址,大家看到的这个小池塘就是当时的火山口。那么,火山喷发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课火山。
(板书课题2.火山)
二、研究火山形成的原因
1.提出并确定研究问题。
同学们,现在呀,你们肯定有很多关于火山的疑问,谁来说一说你想研究有关火山的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有条件的教师可以用电脑记录,在后面学生交流资料时,教师将每一研究过的问题用字体颜色的变化标出,如将字体变成绿色,表示已解决。)
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我们先来研究哪个呢?
(学生自由发言)
好,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研究火山形成的原因。
2.推测火山成因。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段火山喷发时的录像,仔细看火山喷发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情景?
(播放课件:火山喷发时的情景。课件内容突出火山喷发时岩浆喷出高度、岩浆的温度)
火山喷发是一种什么样的自然景象?
(学生发言描述,引导学生说出火山喷发时岩浆很热、喷出的高度很高)
看到这些情景,你能不能推想地球内部的情况呢?
(学生自由回答,学生说出地球内部高温、高压后,教师板书:高温 高压)
好,依据以上我们掌握的信息,小组内同学商量商量,推测一下火山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交流)
谁来说一说你们的推测。
(学生自由回答)
小结:地球内部压力非常大、温度非常高,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岩浆会不停运动,从地壳薄弱的地方喷出,形成火山。
3.指导实验探究。
到底是不是这样呢?咱们可以利用实验进行验证。为了做好这个实验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番茄酱、泡沫板、打孔器、酒精灯、三脚架。看一下,利用这些材料能不能设计模拟火山形成的实验,这些材料分别代替自然界中的哪些事物。
(学生设计方案,教师巡回倾听学生的思路)
谁来代表你们组说一说你们的实验方案。
(学生汇报实验方案)
对于他们的实验设计,你有哪些补充意见?
(学生交流)
哪位同学再来完整的说一说实验的步骤,这些材料分别代替自然界中的哪些事物。
(可以指一位学生向大家作演示)
实验中,你认为还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学生交流,需要提醒大家泡沫板上的小孔要穿透,提醒大家注意实验安全,介绍隔热手套和湿抹布的用处。)
请大家开始实验。
(实验时间为8分钟。实验器材每四人一组,每组的实验装置为:三脚架、圆口小铁盒、比小铁盒圆口略大些的泡沫板,加入白醋稀释的番茄酱、内径小于一厘米的打孔器、酒精灯、火柴以及湿抹布、隔热手套等安全保护设备。向铁盒内加入番茄酱后,加热3至5分钟,番茄酱会从泡沫板上的小孔喷出)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巡视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4.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自由回答)
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现象呢?
(学生自由回答)
现在,谁能准确地说说火山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自由回答)
小结:地球内部的岩浆在高温高压下的作用下,不断补充,压力也越来越大,岩浆遇到地壳薄弱处就会喷出爆发,形成火山。
三、交流搜集到的有关火山的资料
研究了火山形成原因,我们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课前,老师让你们搜集了火山的资料,请大家交流一下,看能解决哪些问题。
(学生交流资料)
(学生交流资料内容应该设计到火山的分布、利弊、种类、火山旅游资源。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提前制作幻灯片,让学生利用多媒体来展示自己的资料)
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组关于火山形成原因的资料?
(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引导交流火山的分布、利弊、种类,并根据学生的交流内容适时播放课件)
四、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活动
除了我们刚才看到的青岛竹岔岛火山风景之外,还有很多著名的火山风景,希望大家继续搜集有关资料,设计一份《火山旅游报》,也可以设计一份“火山分布图”,下节课我们再交流展示。
火山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火山的概念、组成及其形成;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模拟实验,能描述火山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体会自然地理的神奇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火山的组成以及火山的形成。
【教学难点】
火山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法、讲授法、演示实验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PPT展示一组日本富士山的图片
同学们,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展示一组图片,大家看看图片上的地方是哪里?我听到很多同学都认出来了,说是日本的富士山,很正确,富士山是日本人的象征和骄傲。那同学们知不知道,富士山是属于我们上节课所学的三种山岳类型中的哪一类?对,属于火山。这节课,我就一起来具体学习一下——火山。(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1、教师做演示实验,模拟火山形成过程:
在桌上放一个锥形瓶,瓶中装适量白醋和洗涤剂,用滴管向锥形瓶中滴入小苏打溶液。滴入后,瓶内产生泡沫,随着泡沫的不断增加,溢出瓶外,堆积在锥形瓶周围。
教师做实验时,学生观察实验过程,观察时注意保持安全距离,解决以下问题:
(1)学生观察后,描述所看到的实验现象。
(2)学生运用初中所学化学知识——酸碱中和反应,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3)学生类比演示实验的现象及产生的原因,推理火山的形成过程。
最后,教师总结归纳火山的形成过程: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这样形成的山体就是火山。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的是宽广的玄武岩高原。
2、结合课本和实验后的`泡沫状态,学生思考并回答:
(1)火山由哪几部分组成?
(2)每个部分分别对应泡沫堆的哪个部位?
3、结合课本,学生回答:火山的规模范围有多大?
(三)巩固拓展
(1)PPT展示我国长白山天池的视频和图片。
(2)介绍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的相关小知识。
(四)小结作业
课下搜集其他火山的相关资料,做成PPT或视频,下节课进行汇报和分享。
五、板书设计
火山的形成:
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