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初中

2025/09/24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初中(精选4篇),希望这些优秀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初中 篇1

最开始接触毛姆,是通过大家最熟悉的《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书中那个不顾世俗的思特里克兰德激发了无数人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带着这份思考,又买来毛姆先生其他的作品拜读,最喜欢的便是《刀锋》这本书。该书讲述的是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归来的年轻人拉里,在目睹了战争时代民不聊生、人们流离失所的惨状,经历了自己的战友为救自己而牺牲之后,开始思索世界与生命的本质问题。

书中特立独行的拉里,毅然决然地走在朝圣路上,倾尽一生去寻找生命的终极意义。这份追寻在我这个普通人看来比《月亮与六便士》里的思特里克兰德更接地气,但却更能触动内心最深处的软肋,因为我们太多人没有勇气像拉里这样直面内心,不顾世俗的评价标准来规划自己的人生,且从一而终,矢志不渝。像作家七堇年的诗那样:凡心所向,素履以往,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毛姆先生的`笔触冷静、客观,书里的角色他并不给予直面的评价,但我们仍能在这样冷静的背景下代入其中,找到每个角色所折射出存在于我们身上的人性。当读到伊莎贝尔用各种世俗的标准“规劝”拉里不要每天“晃膀子”时,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很多次侃侃而谈地去劝解身边的家人或者自己的学生,想着自己为别人操碎了心,怎么他就是不知道我是为了他好呢。殊不知,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所求,不论是哪一种追求,只要是它是在法律允许内的,只要为这份追求奋斗努力,我们便不必不自觉地站在“上帝”的视角去评判。拉里这一生轻的像风中的羽毛,不那么引人注目,可是却又厚重的如山间的磐石,正气长存于天地间。

愿我们都能行走在刀锋之上,怀揣着最真的初心,按照自己的所有尽力而为,把自己追求的事情做到极致,做一名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初中 篇2

《月亮与六便士》是毛姆以印象派大师高更为原型创造的小说,高更的一生就是解构主义最好的注脚,生于巴黎,23岁成为股票经纪人,娶了一位丹麦美人,生活优渥,但误入印象主义天地,在37岁这年响应内心的创作呼唤,辞去工作,与家人决裂,前往异国,最终在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找到心灵归宿。高更的'作品单纯朴实,形象简洁,构图层次分明,用色鲜艳,画作具有强烈的冲击感;高更的人生经历也正如他的作品一样,追求摆脱世俗束缚,回归原始、本真。

和高更舍弃凡人眼中“成功人生”,遵循内心呼唤的真实生命的经历类似,毛姆走得也是弃医从文之路,但早年小说创作不算成功,没办法“使泰晤士河燃烧”。他转而创作戏剧,成为伦敦红极一时的剧作家,但这种描绘上流社会风情的喜剧,令毛姆备受煎熬,因为他和高更一样,知道“真正的真实”对于生命本身的重要性。

在《月亮与六便士》中,毛姆借天才医生亚伯拉罕阐明了自己与高更的共性。这位天才医生自读书时起,便出类拔萃,在眼看要升任医院管理层时,却因为一次前往埃及亚历山大港的经历,找到了自己的最终归宿,和当地人结婚,日子过得紧巴巴。而接替亚拉伯罕医生,一路平步青云的却是平庸的阿莱克医生。阿莱克嘲笑亚拉伯罕的选择,但亚拉伯罕本人却过得平和快乐。阿莱克的快乐是六便士式的,俗世安宁,生活富裕,亚拉伯罕的快乐则是月亮,是某种根深蒂固的返祖诉求。那就像是,一个人偶然来到一个地方,莫名其妙地感觉自己属于那里,自己在出生地反而像是陌生人。遵从自己内心,选择月亮或者六便士,无疑都是幸福的。真正的痛苦反而是从未选择、追求,或者求而不得,守着错误的选择煎熬一生。

月亮若是未竟的乡愁,那我们都是流落的异乡人。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初中 篇3

我对这本书有一种本能的敬畏感,因为作者写着毛姆两个字,只有身为学渣的同类们才能明白这种感受。那种所有听不明了的名人名言总有毛姆的一席之地。本能的敬畏,还因为那些绕口的外国名字。

斯特里克兰,我难得的记住了这个外国名字,读完之后,我甚至怀疑我是不是也是一个怪人,因为我完全能理解斯特里克兰的一切行为。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与我何干。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两个相悖的想法――不顾一切追寻理想,还是脚踏实地赚取面包。斯特里克兰选择了前者,我选择了后者。我并不认为这有什么可耻,面包和理想同样伟大。真的只能感叹,小说毕竟是小说,斯特里克兰有一个虚荣的太太,现实生活里,可能就是个温柔的太太,斯特里克兰估计就要背上更多骂名了。

我和主人翁一样,不怎么在乎别人的眼光的。每次在与母亲的“催婚辩论赛”里,即使我说服了母亲,她总是以“人们应当这样”来绑架我。对啊,为什么要在乎别人的'看法?这件衣服好看,可只有自己知道穿着舒不舒服。亲戚说这套房子这儿好,那套房子那儿好,可掏钱的并不是他们。仓促的结婚了,要接受后果的,也是自己。为什么要在乎呢?不外乎是道德绑架罢了。在不妨碍到别人的程度里,我尽量的随心而欲。当然,其他人也别企图要来妨碍我。这一点我十分认同斯特里克兰。

我是个心里有远方,但愿意活在苟且的人,没那么大的勇气,完全的破釜沉舟。矛盾。奔着理想去,很多都不可预知。奔着生活去,又做不到卑躬屈膝。

在读到斯特里克兰填满壁画的小屋时。我竟然有点热泪盈眶。替他高兴,为他感动。舍弃了那么多(或者对他而言这不涉及到舍弃),有成果是多么的令人感到幸运和幸福。或许还有一丢丢的羡慕。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初中 篇4

地上满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月亮与六便士》毋庸置疑的文学经典,一开始并不太理解书名的含义,甚至会觉得有点莫名其妙,因为朋友提前而对此书产生兴趣,如今读来,甚是喜爱。

我无法想象那些终日被生活所迫而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的人们,他们有许许多多可以改变的机会,或许他们曾千千万万次想过要改变,但始终没有付诸行动。

斯特里克兰突然的离开,让人摸不着头脑,旁人不断的揣测他可能的去向,甚至于他的妻子也认为他是因为他与某个情人走了。

那个之前沉默寡言的斯特里克兰与后期形成巨大反差,因为热爱,因为心中那束光,沉默是因为被某些现实的因素所束缚,直到他丢下所有人都认为美满的家庭与所拥有的一切,才正真找到了自我,活成了自我,就像被桎梏的身体重获了自由,重新拥有了信仰与期待。

在毛姆的笔下,看似每个人都与我们不相干,但其实都像是我们身边的某某,在你不顾一切去追寻自己梦想的时候,会有人讥讽诋毁,有人从反对到接受,有人义无反顾的支持,也有人默不作声付出。

但主角永远是你自己,决定权在你手里,能为你负责的只有你自己,你听见的所有反对或赞同的'声音都是基于你的选择,他们各有各的理由支持或反对,只有你自己才真正清楚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为了自己热爱的事情,我愿意付出一切,即使看上去遥不可及的地方,也会因为你的努力你的不放弃离你越来越近。

最后抵达终点固然再好不过,如若没有,也绝后悔,因为这是我的选择。